首页 百科知识 重庆市经济发展的若干战略思考

重庆市经济发展的若干战略思考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峡建设、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以及我国加入WTO,无疑是重庆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重庆市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重镇,还要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形成重庆市经济发展抓手的实质,就是要能够形成集聚“人气”的载体。如此,重庆市经济发展的载体就可以表述为:城市建设、市场建设和产业发展。

三峡建设、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以及我国加入WTO,无疑是重庆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那么,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全市经济发展呢?

重庆市有许多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如体制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政策优势、文化优势以及综合经济优势等。如果把这些优势归纳为一句话,可以表述为:重庆是中国西部前沿的经济高地。

这个观点可以用一组数字来佐证。2000年,重庆市同西部四川省、贵州省和陕西省相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居民消费水平最高,其中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最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略低于四川省;职工平均工资略低于四川省;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最高。因此,从总体上来说,经济上的强势和综合资源的优势,使得重庆市具备了经济高地的特征。

重庆市最大的经济发展优势就在于经济高地的优势。作为经济高地,就意味着具有现实和潜在的经济势能,能够集聚周边地区的资金、技术、信息、商品和人才,并成为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商品流、人才流的“五流”交汇之地。例如,从全国来看,上海之所以经济比较发达,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就在于其作为全国经济高地的集聚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一些自然资源相当丰富的省份之所以经济不发达,之所以流失人才、流失资金乃至流失技术等,就在于经济盆地的发散效应在起作用。因此,重庆市在经济特征上已经初步具备了区域性经济高地的现实态势,对这种具有本质性的经济优势条件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来说,如果初步具备了经济高地特征之后,一个相当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把这种潜在的集聚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甚而经济优势。从我国的一些发达地区来看,其经济发展都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如果一个城市或地区所形成的经济高地的潜在集聚优势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那么,这个城市或地区的经济高地特征必然会逐渐由其他的新兴城市或地区所替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重庆市如何把经济高地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甚而经济优势,关系到全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和具体策略。

重庆经济高地仅仅是处于起势状态,更重要的还是顺势、壮势和成势。重庆市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重镇,还要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那么,经济高地集聚功能的发挥,必将成为实现经济中心的重要支撑条件。

当然,经济高地的潜在集聚优势是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或形式发挥出来的。换一句话来说,就是要为形成“五流”交汇之地,创造一个大舞台,从而进一步增强经济高地的经济势能。

从总体上来说,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整体的推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必须处理好重点与一般、全局与局部、发展与稳定等一系列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有的区域经济发展大有起色,是因为抓住了发展重点,找到了发展抓手,从而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有的区域经济发展波澜不惊,是因为缺少经济发展重点,缺少经济发展抓手,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平铺直叙而难有起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应该是致力于寻找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而经济发展的策略应该是形成几个主要的抓手。

形成重庆市经济发展抓手的实质,就是要能够形成集聚“人气”的载体。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是“人气”指标。也就是说,在这个地区内,能够集聚多少的外来人流,而外来人流的规模既是一个地区成为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五流”交汇之地的重要基础,又是“五流”交汇之地的重要象征。作为经济高地的地区,应该呈现出集聚“人气”的强势状态;而作为经济盆地的地区,则呈现出集聚“人气”的弱势状态。

但是,集聚“人气”也需要有一定的载体,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发展抓手。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能够集聚“人气”的主要载体是:城镇、市场和产业。其主要依据是:

一是城市规模对外来人流产生感召力。城市的规模和内涵,直接关系到能不能对外来人流形成“截流”的功能。如果一个城市有一定的规模形态,又有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以及厚实的文化底蕴,那么,这个城市一定是会有感召力的。例如,直辖市的上海、北京莫不如此。

二是市场规模对外来人流产生吸引力。市场规模和市场体系影响着市场的集聚半径和辐射范围。因此,市场建设的要害在于能否形成跨区域的市场规模和市场体系,产生大市场带来大人流的效应。如果一个地区仅有本区域的市场规模以及收敛型的市场体系,那就不可能产生扩散性的商机,进而也就难以吸引外来人流。例如,大到上海市的七大国家级要素市场,小到浙江省义乌的小商品市场,都已充分显示了大流通带来大人流的效应。

三是产业规模对外来人流产生的影响力。产业对外来人流导入的影响,在于产业的规模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取决于第二产业的发展能不能带动大量外来人流,进而能不能吸引具有一定规模的内外资导入。因此,工业化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还应该发展能够带动外来人流的相关产业,进而活跃地区经济并形成地区的影响力。例如,全国各地区的旅游业和大都市的会展业就是具有这种功能性的行业,通过推动这些高度集聚人气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先导产业,对增强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扩大经济合作有着独特的作用。

重庆既要为过去的辉煌而自豪,也要为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而奋发努力。那么,从战略和战术上就必须充分发挥经济高地潜在且现实的优势,进一步增强集聚人气的经济势能。如此,重庆市经济发展的载体就可以表述为:城市建设、市场建设和产业发展。

一、城市建设要早出形态

从近期来看,重庆市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发展大中城市。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枢纽结点、农村工业和农村市场布局等因素,适时推进以县城、中心镇为重点的城镇化进程。

从城市体系来看,重庆市主城区应加快塑造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城市;万州和涪陵应建设成为经济次中心城市;并形成以黔江、永川、合川等为重点的区域中心城市群。也就是说,要在长江沿岸形成“带状”的三大中心和次中心城市群,要在市域内形成“点状”的中小城市群,从而起到承载工业化和带动农业产业化的作用。

从城市功能来看,重庆市域内各城市应该根据各自的基础条件、所处的环境和应发挥的作用进行定位,力求各城市间有所分工。重庆市主城区应该具备现代大都市的功能,并主要能够对外形成强有力的聚集力和辐射力;万州和涪陵应该具备大中城市的功能,并主要能够对周边地区形成集聚力和辐射力;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群则要成为广泛吸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

从城市建设来看,重点应放在主城区的建设上。为此,一要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尽早形成主城区的集群效应。二要进一步增强主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景观建设,从而使主城区更加具备吸引力和影响力。三要进一步完善城市产业体系,并注重发展都市旅游业和会展业,从而突现大都市的形象和魅力。

二、市场建设要早成规模

重庆市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都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如果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很难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其结果是“三化”的路径将会更加漫长而艰难。因此,找到市场建设这个切入点或突破口,则可能意味着跨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平台。为此,借鉴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有两条是至关重要的。

一要学上海,培育和完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理应成为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一是积极引进发达地区的地方金融银行、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从而强化重庆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二是积极引进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各类金融人才,创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三是积极引进外省市实力型的证券公司,为重庆市企业包括上市和资本运作服务。四是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投资公司和风险基金,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和良性成长服务。五是广泛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和贷款担保基金,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私营企业融资难的矛盾。六是加速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包括改革投资管理体制、开放投资领域、取消非国有投资的限制性政策、培育社会投资主体、提高投资审批效率、拓宽融资渠道等。

二要学浙江,培育与发展交易市场。以大型批发交易市场为结点,带动工业,带动农业,带动城市化的发展。在浙江,从早期的温州纽扣市场、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到后期的柯桥轻纺城、桐乡羊毛衫市场、南浔的建材市场,其营业额都达到几百亿元人民币,它们对于当地经济和城市化所发挥的带动作用举世瞩目。重庆市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就是缺少如此的结点。为此,一要考虑培育不同性质和不同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并以长江沿岸为结点向两侧拓展。二要成功引入外来投资者,注重让“外来和尚来念经”。三要引入有效的管理机制,尤其要引入浙江、福建等地的市场经营者进行经营和管理。四要注重后续效应,即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带动效应,在启动之初应该对经营者实行微税甚至零税的政策。

三、产业发展要早成气候

重庆市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加速工业化进程。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全市的工业化早成气候、早出成效。

一要把各类开发区作为工业化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为了推进各类开发区的发展,有必要对开发区进行适当的分工;有必要对开发区管理部门实行奖惩分明;有必要引进开发区的托管模式;有必要选择重点开发区推行股份制形式等。

二要把龙头骨干企业作为工业化的带动主体。对增长潜力较大,有潜能成为该行业龙头的企业,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为此,有必要对龙头骨干企业进行包装上市;有必要鼓励、加速龙头骨干企业对相关企业的兼并和重组;有必要对龙头骨干企业实行严格的政企分开;有必要造就一大批企业家和引进发达地区的优秀企业家。

三要把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推进中小企业发展,要把发展中小企业同农村工业化道路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多种所有制成分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和私营企业的发展;鼓励各区县(自治县、市)开展“一市一业”、“一县一品”活动,重点培育一个产业和发展一个行业;建立小额贷款制度,多途径、多形式设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设立、引进各类投资公司,以支持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和咨询服务。

四要在调整发展中进一步改革国有企业。从推进策略上来说,要通过发展增量来调整改造存量;要保持稳定和改造的协调统一。从改革方向上来说,要加快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步伐;要加快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要加快剥离优质资产,推动“退二进三”的进程。从操作思路上来说,要彻底解决国有企业办社会的现象,减轻企业负担;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失业和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要积极创造就业机会,通过各种途径为下岗职工提供创业和就业机会;要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强化社区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组织和引导。

(原文刊于《重庆日报》,2002年8月24日(“编者的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