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劳动价值论的集大成者

劳动价值论的集大成者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集大成者一、大卫·李嘉图颇为神奇的人生大卫·李嘉图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完成者,作为古典学派的最后一名代表,他颇具影响力。李嘉图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他提出决定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不仅有活劳动,还有投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

第三节 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集大成者

一、大卫·李嘉图颇为神奇的人生

大卫·李嘉图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完成者,作为古典学派的最后一名代表,他颇具影响力。李嘉图出生于伦敦的一个犹太移民家庭,在十七个孩子中排行第三。14岁时,他跟随父亲进入伦敦证券交易所学习金融运作,为将来在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成功奠定了基础。21岁时,李嘉图拒绝了家庭的正统犹太教信仰,与贵格会信徒普丽拉·安妮·威尔金森私奔,导致他与近亲疏远。因此,他的母亲从此再没有与他交谈过。差不多同时,他成为了一个神论派信徒。1799年的一次乡村度假里,他阅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经济学,由此对这个学科产生了兴趣。37岁的时候他完成了第一篇经济学论文,10年后他在这一领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李嘉图在证券交易所的工作使他非常富有,并让他在42岁时选择了退休。1819年,李嘉图在英国议会上院购买了一个代表爱尔兰的席位,他占据这个席位直到去世。作为议员,李嘉图支持自由贸易和废除旨在保护英国国内农业的《谷物法》。李嘉图的密友詹姆斯·穆勒对其政治雄心和经济学论文写作很支持。他还有许多知名友人,包括马尔萨斯,他们常在协会里辩论诸如地主的社会角色之类的问题。他也是伦敦知识分子圈子里的成员,后来成为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俱乐部和国王俱乐部会员。1823年9月11日,李嘉图因为一只耳朵的感染而去世,年仅51岁。

李嘉图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他继承了斯密理论中的科学因素,坚持商品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原理,并批评了斯密价值论中的错误。他提出决定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不仅有活劳动,还有投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他认为全部价值由劳动产生,并在三个阶级间分配:工资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利润是工资以上的余额,地租是工资和利润以上的余额。由此说明了工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的对立,从而实际上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对立。他还论述了货币流通量的规律、对外贸易中的比较成本学说等。但他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永恒的,只注重经济范畴的数量关系;在方法论上又有形而上学的缺陷,因而不能在价值规律基础上说明资本和劳动的交换、等量资本获等量利润等,这两大难题最终导致李嘉图理论体系的解体。他的理论达到资产阶级界限内的高峰,对后来的经济思想有重大影响。

李嘉图不是一个坐在书斋里搞学问的人,相反,他是个活跃的社会活动家,是个活跃的议员,整天为经济政策和政治问题忙碌着。

李嘉图与同样是经济学家的穆勒关系很要好,友谊很深厚。正是在穆勒的再三催促下,李嘉图开始竞选国会议员,并于1819年2月当选。也是在穆勒的帮助下,他完成了自己的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这本书于1817年4月出版。李嘉图相当自负,他说,他的观点和大权威亚当·斯密及马尔萨斯不同,在英国,能读懂他的书的人,不会超过25个人。但不管人们是否读懂,反正他已经大大地有名了,他一举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与另一位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论战,也是李嘉图学术上迅速成熟的一个助推器。他们两人几乎在每件事上都有争执,讨论无休无止,直至李嘉图去世为止。李嘉图在给马尔萨斯的最后一封信里说:“像别的争论者一样,经过了多次讨论之后,我们依然各持己见,相持不下,然而这些讨论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友谊;即使您同意了我的意见,我对您的敬爱也不会比今天少。”

二、大卫·李嘉图的学术思想

(一)价值理论

李嘉图的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他的价值理论最核心的一句话就是:“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根据这个理论,他认为,劳动的价值(工资)是一定社会中为维持工人生活并延续其后代通常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决定的,而利润则决定于工资。在所有这些分析中,我们看不到供给与需求的作用,一切都是某种神秘的因素所决定的。

不过,聪明的李嘉图早就意识到了这种价值理论的内在矛盾,他自己曾经犯过嘀咕:“我不能克服这样的困难——在地窖里贮藏了三四年的酒,或最初在劳动方面花费了也许还不到2先令,后来却值100镑的橡树。”后来,人们用水与钻石来概括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所面临的“价值悖论”:水对人极端重要,是生命的支柱,但在通常情况下,价格却很低;而钻石是奢侈品,对于人的生存而言没有任何用处,通常情况下价格却很高,为什么?

李嘉图始终没有能够解决这个难题。到了19世纪70年代,边际主义兴起,经济学家才能够解答这一问题。答案很简单:价值只能来自个体消费者的主观评估。我可能花了30年时间研究一种东西,但拿到市场上却没有一个消费者问津,那么,它就没有任何经济价值,不管我在这上面投入了多少劳动。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是消费者评估的结果,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是由消费者对这些产品的评估和需求的水平和强度所决定的。

(二)赋税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赋税理论方面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关于赋税来源,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大卫·李嘉图认为税收来自劳动产品的价值,税收的来源有两个方面:资本和收入。如果税收的征收使得人们增加生产或减少消费,那么税收来源于收入;如人们没有增加生产或减少消费,则税收是来源于资本。

关于税收原则,大卫·李嘉图认为社会的一切收入都应该征税,人们应该按自己的财力来负担税收,政府的税收只要负担合理,至于落在哪项收入上面是无关紧要的。为了公平地征收税收,应该建立以工资税、利润税和农产品税组成的税收制度。税收具有妨碍生产和耕种的通病,会给生产带来负担。因此,大卫·李嘉图认为最好的财政计划就是节流,最好的赋税就是税额最少的赋税。

关于赋税对经济的影响,大卫·李嘉图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赋税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影响。大卫·李嘉图认为,税收不是来自资本,就是来自收入,因而从总体上看,税收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来自资本的赋税比来自收入的赋税对生产更有害。如果赋税落在资本上,人民原来决定用在生产性消费上的基金将会因此受到损失。李嘉图在阐述税收对经济的影响时,还指出赋税会造成利润率下降,从而导致资本转移的倾向。他还认为,如果征税不具有普遍性,对某些行业征收某种税,而对另一些行业不征税,同样会引起资本的转移。他认为,为了减轻赋税对生产的不利影响,就要避免对资本课税,而尽量征收弊病最小的均等收入税和奢侈品税。

第二,赋税对价格的影响。李嘉图认为课税往往使商品价格呈上升趋势,赋税可以改变商品间原来的价格比例关系。

第三,赋税对经济的其他影响。李嘉图认为,税收可以通过改变利润水平来影响产品供求;税收还可以通过改变国民的收入投向,变个人所得为政府收入,引导资源配置;税收可以通过减少资本,减少劳动的实际需求,从而减少工人的就业机会;税收可以通过出口退税,进口课税,发展对外贸易,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三)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作为建立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基础。在分析论述比较优势理论中,李嘉图赋予劳动以重要的地位,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一件商品的价值,或曰用以与之交换的任何其他商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此件商品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进而,他也像斯密一样,将价值区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指出“有用性不是衡量交换价值的标准”,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以及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法则,即决定为了交换他种商品必须付出多少此种商品的规律,全然取决于在这些商品上所付出的相对劳动量”。

国际贸易中各方的利益全然系于国际市场上各类商品的交换价值,即相对价格水平。在李嘉图看来,一国国内各地区、各产业间资本、劳动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利润率均等化的根本原因。但国与国之间的要素流动则势必因各种原因而被强制性地打断,甚至完全不流动。由此,李嘉图断定,正是国际间的这种生产要素的不流动性,决定了“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相对价值的法则不能支配两个或更多国家间相互交换的商品的相对价值”。正好比“葡萄牙用多少葡萄酒来交换英国的毛呢,不是由各自生产上所用的劳动量决定的”一样。或者说,各类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打断了国际间利润率均等化的进程,因而使一国能够比较稳定地保持在某种商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地位。

既然诸多原因决定了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国家其相对价值各异,那就给各国参与国际贸易获取贸易利益留下了可利用的空间。然而此处的前提必须是各国都能找准自己同他国比较的有利之处,即确定它们各自的比较优势。

(四)工资理论

李嘉图认为,从长期来看,价格反映了生产成本,可称之为“自然价格”。自然价格中的人力成本,是劳动者维持生计所需的花费。如果工资反映人力成本的话,那么工资必须保持在可以维生的水平。然而,由于经济的发展,工资水平会高于勉强维生的水平。劳动者维持自身生活以及供养家庭的能力,不应取决于其工资的货币数量,而应取决于这笔货币所能购买的实物和必需品的数量,即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这也引出了相对工资的含义,即能购买的食物和必需品的数量。

(五)利润理论

李嘉图认为,实际工资的增加会导致实际利润的降低,因为货物销售的毛利可分为工资和净利两个部分。在论文《论利润》中李嘉图写道:“利润取决于工资的高低,工资取决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取决于食品的价格。”一个与李嘉图有关的思想是“李嘉图等式”:在某种情况下一个政府应该如何支付其开销(即税收,发行债券或财政赤字)的选择对于经济没有影响。讽刺的是,尽管这个思想被冠以其大名,他本人似乎并不相信这个理论。

三、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思想

(一)两种类型商品的价值决定

李嘉图把商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商品极为稀缺,比如极其不容易获得的名家书画、古代书籍、古代钱币以及不常见的雕像等,这些商品的数量不能由人类劳动增加它们的数量,以至于这些商品的交换价值只能由它们的稀缺性决定,从而它们的价值不能由于供给的增加而降低。但是这些稀缺的商品在商品的集合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因而由稀缺性决定价值的商品只是极少数。第二类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并且随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增加,这部分商品的价值会相应地增大。在李嘉图看来,这部分商品在整个商品集合中占据大多数,并且也是他研究的主要对象,正如他所指出的:“说到商品、商品的交换价值以及规定商品相对价格的规律时,我们总是指数量可以由人类劳动增加,生产可以不受限制地进行竞争的商品。”李嘉图认为,对于可以由人类劳动增加其数量的商品,它们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它们所耗费的劳动,也就是说劳动量是这部分商品的价值尺度;进一步李嘉图强调,正是耗费在每一件商品上的劳动成为了商品实在价值的尺度,而商品的交换价值则是由实在价值调节的,即由耗费的劳动量来调节。

(二)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分离

在用劳动分析商品价值时,李嘉图尝试着将价值从交换价值中分离出来,相对价值是李嘉图的价值理论体系中使用较频繁的概念,李嘉图对该概念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一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也就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交换价值,李嘉图还把它称之为绝对价值、实在价值、真实价值和价值一般;二是比较价值,也就是名副其实的交换价值。在李嘉图看来,交换价值的意义是指“一件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换取另一商品的任何某一定量的力量”。而对于绝对价值而言,耗费的劳动量的大小是其价值变动的唯一成因,即“衡量一种商品的贵贱,除了为取得这种商品而作出的劳动的牺牲以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标准。任何东西原来都是用劳动购买的,没有它,就没有一样具有价值的东西能够生产出来” 。由此可见,李嘉图初次将价值和交换价值区分开来。

(三)劳动量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依据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在此基础上,李嘉图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劳动量与商品价值量的各种关系。一是价值量与劳动量的正比例关系,李嘉图指出,投入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增加,就会使得商品价值量增大;劳动量减少,就会使得价值量减少,即“商品的价值与投入它们的劳动量成正比”。二是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反比例关系,李嘉图认为,一旦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那么商品的价值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具体而言,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得单位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减少,从而就会导致价值下降;相反,如果劳动生产率下降,会使得单位商品中包含的劳动力增加,从而就会导致价值上升。

(四)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价值论赋予了劳动成为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但究竟是哪种类型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呢?对此,李嘉图给予了旗帜鲜明的论证。李嘉图认为,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虽然是耗费劳动,但并不是任何一种生产商品时的具体的劳动耗费,而是指必要的劳动。他在文章中提到,“一切商品,不论是工业制造品、矿产品还是土地产品,规定其交换价值的永远不是在极为有利、并为具有特种生产设施的人所独有的条件下进行生产时已感够用的较小量劳动,而是不享有这种便利的人进行生产时所必须投入的较大量劳动;也就是由那些要继续在最不利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的人所必须投入的较大量劳动。这里所说的最不利条件,是指所需的产量使人们不得不在其进行生产的最不利条件。”由此可以看出,李嘉图已经认识到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该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不过是在他的分析框架中,他将在最坏条件下生产一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视作社会必要劳动。

(五)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的区分

在分析价值形成的过程中,李嘉图区分了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李嘉图以袜子的生产为例,指出袜子所包含的价值中,一方面包括织袜工人的直接劳动,另一方面还包括其他工人(如纺纱、制织袜机等工人)的间接劳动。李嘉图说:“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交换价值与投在它们生产上的劳动成比例,这里所谓劳动不仅是指投在商品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而且也包括投在实现该种劳动所需要的一切器具或机器上的劳动。” 这充分表明,李嘉图的价值理论指出商品价值包括工人直接劳动(或者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和由间接劳动(或者物化劳动)所体现的旧价值。同时,李嘉图还清楚地强调,只有工人新加入的活劳动才创造新价值,机器等生产资料本身不创造新价值;但是,颇为遗憾的是,李嘉图没有系统地说明新价值的创造和旧价值的转移是如何同步进行的。

(六)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缺陷和矛盾

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贡献就是将生产商品的劳动看作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是,李嘉图没有深入研究劳动的性质,而仅仅关注于价值论的分析。由于李嘉图没有充分认识到价值的社会关系属性,因此他的理论体系存在许多矛盾,并最终导致了李嘉图理论体系的解体。

第一个困难是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如果资本与劳动的交换是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的等价交换,那么,工人的工资应该等于他在生产中创造的新价值,这意味着资本家的利润等于零;如果工人的工资小于他在生产中创造的新价值,二者的差额即利润得到了说明,但资本与劳动的交换就不是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的等价交换了。李嘉图之所以不能解决这个矛盾,根本的原因在于李嘉图不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

第二个困难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一困难的深层次含义是,要说明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情况下,为什么等量资本一般都能获得等量利润。很显然,在资本有机构成相同的情况下,或者在可变资本即工资的比例相同的情况下,按照劳动价值理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与价值规律相一致的。但是,如果可变资本即工资的比例不一样,在等量资本中劳动创造的价值会发生差别,从而等量资本所获得的利润量也会出现差别,等量资本就不应该获得等量利润。李嘉图认识到,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时,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的涨落必然使等量资本无法获得等量的利润,而要使得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工资变动必然引起商品相对价值的变动。可惜的是,李嘉图由于没有把价值和生产价格区分开来,从而无法解决这个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