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合作竞争格局趋势明显

区域合作竞争格局趋势明显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区域合作竞争格局趋势明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与趋势,为新一轮港城互动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全球区域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发展,使得港口城市作为全球经济枢纽的作用日益增强,港口与城市间、港口与港口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范围虽未最后确定,但理论界对安徽应在泛长三角占有一席之地的认识已基本达成共识。

三、区域合作竞争格局趋势明显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与趋势,为新一轮港城互动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

(一)国际国内区域一体化趋势更为明显

出于地理经济战略和外交战略的需要,全球范围内区域性经济合作趋势日益明显,区域经济组织遍及全球,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北亚等,许多区域集团内部,都实现了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的自由流通,使得区域内能够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资源组合,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了区域整体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从本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来看,世界各国经济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东盟、拉美等地区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抵御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更加体会到了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相互之间合作的趋势更加明显。由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普遍有着高度的政治互信,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模式认同度较高,与中国开始形成高度的经济互信,并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加深合作。同时,这些发展中国家在合作中受益于中国的广大市场,分享中国发展的成果,扩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

从我国国内区域发展格局来看,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发展过程中,我国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正逐步形成,要素资源加快整合并在更大范围寻求优化配置,产业集聚化和城市群发展成为主导空间形态,在此背景下,我国呈现出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北地区等区域一体化发展较为明显的五大板块,国家先后于2008年和2010年颁布了《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海西经济区等的发展规划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内区域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全球区域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发展,使得港口城市作为全球经济枢纽的作用日益增强,港口与城市间、港口与港口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

长三角地域概念从地理上来看,其范围一般认为仅限于江苏镇江以东、通扬运河以南、浙江杭州湾以北,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5万平方公里。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长三角又从不同的视角被解读为小长三角、大长三角、泛长三角等。

随着2003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台州加入当时通常所称的长三角地区,包括苏、浙、沪地区由16个市组成的都市群宣告形成,使“长三角”突破了自然地理界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概念。该都市群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8市: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和南通;浙江省7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和台州。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小长三角。

以2008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为依据,正式明确了长三角区域范围为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该意见为长三角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而苏、浙、沪也被称为大长三角。

泛长三角作为一种理论提法,众多专家曾多次讨论其范畴,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1+3”模式,即以上海为龙头,把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全部纳入泛长三角经济区;二是“3+2”模式,即在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基础上,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徽、江西也纳入泛长三角经济区。范围虽未最后确定,但理论界对安徽应在泛长三角占有一席之地的认识已基本达成共识。

长三角扩容的提法之所以方兴未艾,其实与小长三角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密不可分,如何依托地缘优势,做大做强产业链和产业规模,是有关省市都十分关注的课题。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以上海为龙头的苏中南、浙东北工业经济带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10年苏、浙、沪三地生产总值达83176.75亿元,其中:上海、江苏、浙江生产总值分别为15046.45亿元、40903.3亿元、27227亿元。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中,长三角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20.90%。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深入,长三角经济区的抗风险能力的不断增强,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从资金利用的情况来看,截至2008年年底的30年里,我国实际利用外资中,有近50%的外资投到了长三角地区。从苏、浙、沪的证券化程度看,目前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家数(A股)为1722家,流通总市值达到145600亿元。其中:上海本地上市公司为159家,流通市值约20200亿元;浙江省上市公司总数为140家,流通市值约4700亿元;江苏省上市公司家数为128家,流通市值约5100亿元。整体来看:两省一市上市公司总数为427家,总流通市值达到30000亿元,两项分别占上市A股的24.8%和20.6%。由此可见,以两省一市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在我国资本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提出了“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这一策略,上海、浙江和江苏早在1999年就开始探讨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问题,2002年更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苏、浙、沪成立了常务副省长(副市长)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机制,从解决区域大交通体系规划,出台三省、市电子信息资源和信用体系资源的共享方案,加快区域旅游合作,建立三省、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合作框架,实现区域内气源互补五大方面入手,大力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在2002年举行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又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区内城市市长论坛”制度。

按照2004年制定的《长三角都市圈高速公路网规划方案》,到2020年前后,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都能纳入核心城市上海的“3小时都市圈”,而县及县级以上城市、10万人口以上城镇、重要运输枢纽和旅游景点,全部纳入120分钟高速公路网范围。2009年,长三角两省一市发布了《长三角道路运输一体化规划纲要》,苏、浙、沪联手打造无缝交通网,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居民今后出行也将更加方便、快捷、经济。该《纲要》主要包括道路旅客运输、道路货物运输、汽车维修保障三个方面,其目标是长三角道路运输业在共同制定的合作协议框架约束下,按拟定的发展规划与方向,优势互补、协作融合、统一市场、和谐发展,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转型的新支撑。根据《纲要》,到2012年,在南京至上海、南京至杭州、苏州至杭州、苏州至上海等线路中将形成3~4条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黄金线路,提供若干主要服务于商务人群的高档班线;建立起上海、杭州、南京、宁波等核心城市的联网售票体系,通过联网售票一卡通、道路客运一卡通、热线服务接入一号通的三通方式,打造长三角道路客运一体化的便民服务体系。此外,《纲要》还规划了全球化的物流供应网,在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等核心城市建立全球资源产品分销分拨中心,建立集装箱快运体系和区域加工配送网。

长三角金融合作也已经开始破题。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速,长三角金融合作也已提上了议事日程。2007年,苏、浙、沪三省、市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共同签署推进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协议,这标志着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工作正式启动。协议的落实,有利于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苏、浙、沪三地金融资源跨行政区划的流动和配置,推进区域内金融组织、制度、产品、服务的创新,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该协议的签署,将推进各方逐步完善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推进机制,并就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市场融合与创新、资金跨地区流动、金融机构发展合作、外汇管理改革创新、经济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建立金融风险的共同预警和防范机制、加大金融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具体措施,为长三角的共同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公布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成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规划》再次明确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规划》提出了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产业发展与布局、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对外开放与合作等八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并明确了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规划》要求加强泛长三角合作,并明确提出,长三角周边的安徽等地区具有区位、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与长三角地区经济联系紧密,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直接辐射区。规划明确建立健全泛长三角合作机制,编制南京都市圈、淮海经济区区域规划,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建设杭州都市圈。《规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快了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img18

图1-8 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发展规划》,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的定位相应明确。这将有助于各城市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发展之路,也更有利于形成有序竞争、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