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批评切忌恶语伤人自尊

批评切忌恶语伤人自尊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无论任何团体,当员工犯下不可原谅的错误时,作为领导无可避免地要对其加以斥责。  周恩来总理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总是抱着与人为善的至诚,对同志的缺点错误及时进行批评教育,使人心悦诚服。1952年,周恩来率政府代表团抵达苏联,谈判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项目问题。当周恩来发现核对过的稿子仍有差错时,并未直接批评校对的同志。

  无论任何团体,当员工犯下不可原谅的错误时,作为领导无可避免地要对其加以斥责。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批评应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态度上的严厉不等于言语上的恶毒,切记只有无能的领导才去揭人疮疤。因为这种做法除了让人勾起一些不愉快的回忆,于事无补;而且除了使被批评者寒心外,旁观的人也一定不会舒服。因疮疤人人都有,只是大小不同,见到同事的惨状,只要不是幸灾乐祸的人,都会有“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觉。

  更何况,批评的目的是搞清问题,而不是搞臭下级。而且恰当的批评语言,还牵涉到一个领导的心胸和修养问题,绝不能以审判官自居,恶语相向,不分轻重。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领导,在严厉地批评了下级之后,一定不忘立即补上一句安慰或鼓励性的话语,“打一巴掌不忘揉三揉”。因为,任何人在遭受领导的斥责之后,必然垂头丧气,对自己的信心丧失殆尽,如此造成的结果必然使他更加自暴自弃。然而此时领导适时利用一两句温馨的话语来鼓励他,或在事后私下对其表示,正是因为看他有前途,才会严格要求。如此,受批评的下属必会深深体会“爱之深,责之切”的道理,从而更加发奋图强。这样一来,下属不仅会牢记错误,而且可能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周恩来总理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总是抱着与人为善的至诚,对同志的缺点错误及时进行批评教育,使人心悦诚服。1952年,周恩来率政府代表团抵达苏联,谈判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项目问题。抵苏后,他把有关人员集中起来,逐字逐句讨论修改计划草稿,定稿复印前,又专门叮嘱一位同志负责最后的校核。当周恩来发现核对过的稿子仍有差错时,并未直接批评校对的同志。第二天,周恩来到代表团驻地与大家共进午餐时,特意和这位同志碰了杯,笑着说:“罚酒一杯吧!”既亲切,又严肃,使这位同志内疚而不觉得难堪,收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