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界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

世界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世界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一、世界市场产生的根源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客观发展的自然历史进程,也可以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 世界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世界市场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客观发展的自然历史进程,也可以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世界市场是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客观发展要求和必然趋势。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马克思在生产、分工、交换和市场这一连锁反应的链条中,把生产环节视为整个链条的起点,认为世界市场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应该是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也就是说,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分工的发展又促使交换领域的扩大,交换领域的扩大最终推动了市场的拓展。当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促使社会分工开始突破国界,从而使交换领域向国际化趋势发展,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雏形就形成了。可以说,如果没有发达的生产力作为根本动力,资产阶级就不会也不可能开拓世界市场。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国际分工也在日益深化和发展,从前的工场手工业已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客观需要,由此,机器大工业开始代替了手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开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从而使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的世界市场也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其中,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机器大工业发展的客观需求要求世界市场的出现,也只有建立了世界市场,机器大工业才能彻底摆脱家庭作坊式的狭窄的工业发展之路,生产的产品才能在更加广阔的市场上进行销售,从而达到实现其价值和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反之,狭窄的市场空间只会越来越阻碍大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使生产的产品过剩,经济危机将成为可能与现实。可以说,如果没有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机器大工业的推动,市场就只会局限在一国或者一个地区范围内,那么,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建立也就无从谈起。由此可以看出,世界市场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和国际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是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所以,世界市场的产生可以说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本身具有客观性和不可逆转性。

其次,世界市场是资本扩张的结果。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产生的直接动力就在于资本不断扩张的本性。资本天生就具有的对剩余劳动的追求和扩张的冲动,促使资本一直处于不断的膨胀状态,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环节处于一种不断扩大的运动态势中,并逐渐走向世界市场。随着资本在国内市场上日益取得主导地位,国内市场也就逐渐容纳不了资本而成为资本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不断扩张的本性促使资本突破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开始走向世界,也就是打破了一切狭隘闭塞的自然经济基础,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开始走出国界走向世界市场。随着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推广到全世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来,并遍布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由此可以看出,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客观发展的历史产物,可以说,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早就已经蕴含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或者说,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结果。世界市场作为流通领域和销售场所,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的,它的发展和扩大归根到底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所决定的。可以说,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商品生产,就不会存在产生开拓世界市场的必然需求,自然也不会产生世界市场和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扩大。总之,世界市场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作为最主要的流通领域的世界市场,商品销售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资本主义的商品中所包含的剩余价值是否能够实现和取得,即关系到资本主义剥削和压榨的实现程度高低,因而可以看出,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得以持续进行的关键环节。所以,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从本质上来讲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力决定的,但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扩张的必然产物。

第三,世界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尽管已经开始出现商品经济,但自然经济仍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经过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商品经济的“解体作用”,古代世界从以生产直接生活资料为目的的奴役制,开始转化为以创造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奴役制,从而,人类社会开始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开始占据统治地位。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快速发展,需要庞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广阔的原料产地,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调剂各种物资余缺,就可以有效地使国与国之间的生产和消费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的商品化过程,商品普遍化的顶峰就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体制,而现代的市场经济包含两个不可分割的内容:一方面是经济市场化,市场机制是资本主义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是市场国际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观要求突破狭隘的国家界限,使商品、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可以在世界市场上自由流动,从而以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组合,这与世界市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可以说,世界市场不仅是商品、技术和资金等的流通国际化的过程,还是市场经济开始走向世界的过程,市场经济作为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之一,还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扩大提供了体制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市场经济全球扩张势力,并最终占据了统治地位的过程。世界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世界化和国际化,也只有市场经济得以充分发展,才能促进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体系的最终形成。

第四,世界市场是需求不断增长的结果。需求作为贸易的内容,也是贸易实施的动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需求在不断扩大,市场就逐渐变得相对狭窄了,这就促使市场从地方区域逐步扩展到整个世界范围内,所以,需求可以称之为是世界市场得以建立和发展的条件之一。在17世纪,商业和工场手工业都势不可挡地集中于一个国家——英国。这种集中逐渐地为这个国家创造了相对的世界市场,因而也就造成了对它的工场手工业产品的必要需求,这种需求是旧的生产力所不能满足的。那么,这种超过了当前生产力的客观需求就成为了促使私有制发展的第三个时期的动力。在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先后击败了荷兰和法国等国家,率先正式确立了其世界殖民大国的霸主地位,并拥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市场,这样的优越条件也为英国的商品经济日后的发展带来了强有力的后劲。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延,英国原有的工厂手工业的生产能力已不能满足这样的相对的世界市场的客观需求,所以,为了克服这一矛盾,英国在世界上率先发动了工业革命。可以说,需求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正是在需求的带动和刺激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才可以在欧洲确立统治地位,从而也使世界市场的开拓和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与资产阶级的重要任务。需求总是在增加,市场总是在扩大,同时扩大的需求又会要求开发新的市场,而市场本身就在创造着需求,旧的需求就会被新的需求所代替。旧的需求是用国内的商品就可以满足的,而新的需求却是需要那些非常遥远的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才能得以满足,可以说,世界市场就是在这样的一种不断需求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

二、世界市场的本质和开拓方式

世界市场本质上在于资本无限扩张的结果。资本的本性就是无限的扩张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攫取剩余价值和利润的目的,可以说,它天生就具有一种超越民族和国家的、去最大限度牟取更多剩余价值的冲动和欲望,这使其始终处于不断膨胀和不断扩大的运动过程中。

随着资本自身不断的发展,并逐渐在国内市场占据统治地位后,国内市场就会变得相对狭小从而阻碍了资本的进一步扩张,于是,资本便按照其自身的发展逻辑,突破国家的界限,开始走向世界的舞台。资本的进一步发展及其扩张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而这个过程与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谓是密切相关。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资本逐渐扬弃其原本的自然属性,并开始增强其能动性以及对市场的占有能力,从而使资本主义的生产获取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后,资本暂时满足了其扩张的本性,将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传播,由此世界市场得以形成并发展壮大起来。此外,马克思认为当时资本主义拓展世界市场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首先,通过建立殖民地与移民的方式。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其实质就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强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市场,并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强行纳入其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内部的过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殖民地看作是廉价原材料的供应地,进行长期的霸占和掠夺,使其发展成为主要生产初级产品的殖民地商品经济市场。通过这些方式,一如乡村依赖于城市一样,资产阶级使东方落后的和半开化的国家依赖于西方文明国家,使无产阶级的民族依赖于资产阶级的民族。

殖民地的扩张和发展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认为,这种以暴力和剥削为特点的殖民制度的扩张对新生的资产阶级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极大地促进了其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步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正是通过对其他落后国家的殖民统治才得以向外扩展。殖民扩张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破坏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旧的生产方式,摧毁了当地的自然经济,从而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遭受了殖民国家的掠夺和奴役;另一方面,它也负有建设性的使命,也就是为西方文明式的社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并将现存的这种野蛮的、闭关自守的和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打破。同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移民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英国自17世纪开始向北美、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新大陆进行大量移民,此后进入到18世纪后期,移民规模日益庞大。1830年,英国向海外的移民已经达到了6万人, 1842年,达到13万人。184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了特大金矿,这促使当年离开英国的人数竟达到了30万人。可以说,外来移民为新大陆诸国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法。换句话说,这实质上就是欧洲科学技术的大转移和大“搬家”,可谓是新大陆一次天然的科学技术引进。移民涌入新大陆的历史过程,也是新大陆诸国的资本主义在广度和深度上日益发展的过程。从资本主义横向发展来看,发达的资本主义力图向其他地区扩张,移民开垦世界上新的地区,建立殖民地,把未开化的地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其次是通过奴隶贸易的方式。奴隶贸易为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提供了充足的资本,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确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曾经进行过奴隶买卖,奴隶贸易在当时繁荣一时。这种建立在奴隶痛苦和牺牲基础上的生命与金钱的交换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同机器、信用等一样,直接奴隶制是资产阶级工业的基础。没有奴隶制就没有棉花;没有棉花现代工业就不可设想。奴隶制使殖民地具有价值,殖民地产生了世界贸易,世界贸易是大工业的必备条件。因此,奴隶贸易客观上促进了欧洲与亚洲、非洲间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刺激了这些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给奴隶及奴隶输入国带来了不幸与灾难。但是,奴隶贸易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影响更是意义深远,它也是资本主义国家开辟世界市场的一种方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力与资本,使建立在奴隶劳作基础之上的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也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其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此外,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的交易方向主要体现为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进行商品输出,实行不等价交换。资本主义国家依靠船坚炮利,迫使闭关锁国的封建王朝打开国门,开放市场;或建立殖民地,以大规模输出商品的方式占领世界市场,这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经常采用的方式,那时的资本输出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仍然经常借助于武力促进商品的输出,但除了商品输出之外,更多地采取资本输出的方式去占领世界市场,即使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靠武力开拓世界市场越来越受到阻碍,商品输出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占领世界市场的重要方式之一。

以上是马克思所论述的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的方式。其实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扩展的过程中,开拓世界市场的方式是不断变化的。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主要依靠建立殖民地和商品输出来开拓世界市场;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主要依靠列宁所概括的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和战争来开拓世界市场;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则主要依靠国家垄断、科技革命和跨国公司来开拓世界市场。虽然资产阶级变换开拓世界市场的方式不一定是自觉的,却是非常有效的: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一度濒临垂死的资本主义不断获得生命力。但无论资产阶级如何改变与调整开拓世界市场的方式,其开拓世界市场的动机并没有改变,世界市场的本质也没有变化。

三、世界市场发展的总体特征

马克思认为,资本成为世界资本后世界市场发展的整体性特征是不变的。人类在经历了漫长历史发展之后,逐渐形成许多不同的民族。随着资本主义的诞生,物质生产力的飞速提高,那些原本闭关自守的国家,都因生产、分工、交往等开始逐渐有了密切的联系,各民族从此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首先,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时代,民族国家的发展与世界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民族国家不能摆脱世界市场而独立发展。其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拓宽了市场,扩大了交往,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国家的发展。但是在一些情况下,由于世界市场激烈的竞争,可能导致落后地区、国家的倒退。不过总体上来看,世界市场使得最先进的生产力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它的促进作用仍是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作为一个整体,一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任何民族、国家要想谋求发展,必须在世界市场运动的规律下进行。

(一)世界市场的发展具有周期性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世界化后世界市场发展具有周期性的特征。世界市场的发展之所以具有周期性,是因为世界市场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分离,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呈现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世界化后的特有产物。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表现为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的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个人的生产资料变成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和产品却由资本家私人占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并没有正常地发挥作用,大量被闲置,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因此诞生。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所以,经济危机和世界市场是不能孤立存在的,经济危机离不开世界市场。马克思谈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世界市场。他指出,现代的大工业只有在不断扩大,不断夺取新市场的前提下才能存在,大量生产的无限可能性,技术的时常更新和不断完善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本和劳动力的不断排挤,迫使现代的大工业非这样不可。在这里,任何停滞都只是破产的开始,但是,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市场的扩展,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上,工业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增大,远比市场扩大的速度快很多。于是便产生周期性的危机。可见,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与世界市场有密切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不是世界市场,但是世界市场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壮大的,所以,在世界市场条件下,经济危机不能消除,并周期性的爆发。虽然经济危机不可消除,但是它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或暂时使之摆脱困境,从而走向繁荣。

马克思曾提出,当扩大生产超出现有市场消化能力的时候,危机就产生了,破产和贫困随之而来。曾经发生过不少这样的危机,但是由于开辟了新市场或更好地掌握旧市场,以及通过降低生产费用都安然渡过了。可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即使是爆发也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或方式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或是从危机中脱身出来。一是开辟新市场。二是更好地利用旧市场,即在现有市场上开辟新的生产部门或消费领域。三是降低生产成本。以上三种方式使得资本主义各生产要素得以重新调整。但是这个调整是在以世界市场存在为前提的情况下进行的。世界市场能够使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对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加以调整,从而起到缓解经济危机的作用,并且促进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以致重新走向繁荣。总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与世界市场是密不可分的,一旦爆发危机,世界市场同时受到影响,这是由生产的社会性决定的,也是由世界市场的整体性决定。因此说,世界市场的发展具有周期性。

(二)世界市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具有整体性,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分工的扩大,交往的密切,民族国家将日趋消失,世界市场将日趋成熟。马克思指出资本成为世界资本后世界市场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趋势,这是在世界市场形成之初就注定的。世界市场最初的开拓方式不外乎殖民扩张、商品交换、奴隶贸易这三种方式。有学者称,资本主义的发家史,就是亚、非、拉民族的血泪史。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完成工业革命之后,大肆向海外殖民扩张,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掠夺当地原材料,初级产品。这些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或地区,原本就没有与传统的生产方式脱离,属于不发达地区,自从沦落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属国后就处于更加落后、更加被动的地位。世界市场形成之初,交易方向表现为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进行商品输出,实行不等价交换,资本主义国家依靠武力打开封建王朝的大门,或建立殖民地,或者进行大规模的商品输出,使其成为自己实现资本扩张的原料掠夺地或销售市场。奴隶贸易更是资产阶级抢占世界市场最直接、最残酷的手段。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变,资产阶级抢占世界市场的手段也不断变化,但是,其最大可能地攫取剩余价值的贪婪本性并没有改变。直到历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以跨国生产为特征的全球化,世界市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旧没有被打破。世界市场内商品跨边界的流动是不均衡的。一些国家产生贸易盈余,一些国家就必定出现贸易赤字,霸权国家由于其在世界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能力,使其不断获得信用,并在世界市场上享有特权。世界市场新的不平衡性体现在,富有国家或地区成为世界经济中最贫困国家或地区最大的债务人。世界市场的发展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到现代从来没有出现过平衡,这种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矛盾和局限性造成的。总之,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市场的发展是一种不平衡的过程。

四、世界市场的作用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大工业的向前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同时,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无法满足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张,危机不可避免,从而为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准备了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一)世界市场促进了大工业的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变革

一方面,世界市场促进了大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生活条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大工业的发展。世界市场引起了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工具的大规模发展。这种发展促进了工业范围的扩大,为大工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它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利用廉价原材料及工人进行生产,又可以将其产品销售到世界各个角落,赚取更多、更丰厚的利润。大工业与世界市场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当世界市场产生之后,大工业的发展要受到它的制约。正是由于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它也缓和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虽然由于生产过剩和过度的投机活动而发生了危机,可是国内生产力和世界市场的容量毕竟增长到了非常高的程度,以致它们只是暂时离开已经达到的最高点,经过持续几年的若干波动以后,在一个商业周期里繁荣鼎盛点所达到的生产水平就成为下一个时期的起点。

另一方面,世界市场和大工业的发展引起了上层建筑的变革,扩大和强化了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世界市场和大工业的发展也引起了上层建筑的变革,当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占据了统治地位以后,必然会争取政治上的权力与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开创了世界历史,力图将整个世界都纳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之中,让一切都要服从新兴资产阶级及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需要:大工业通过普遍的竞争迫使所有人的全部精力极度紧张起来。只要可能,资产阶级就消灭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等,而当它不能做到这一点时,它就把它们变成赤裸裸的谎言。它使自然科学从属于资本,并使分工丧失了自然性质的最后一点痕迹。它把自然形成的关系一概消灭掉,把这些关系变成金钱的关系。它建立了现代化大工业城市来代替从前自然成长起来的城市。凡是它所渗入的地方,它就破坏了手工业和工业的一切旧阶段。它使商业城市最终战胜了乡村。

可以说,随着世界市场的建立,资本主义不断在全球扩大和强化自己的影响,它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同时它也逐渐改变了各个相关国家人民的生活状态与经营方式,使之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联结在一起: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二)世界市场加速了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市场危机必然会爆发,而且是几乎有规律性和周期性的爆发。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跟不上资本主义生产的急剧扩张,危机无法避免。尽管资本主义不断地开拓世界市场,但是,再广阔的市场相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迅猛发展也是有限的,世界市场的发展步伐无法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急剧膨胀和资本无限扩张的渴求。因此,这就导致了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世界市场进行激烈的竞争与斗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市场无法满足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只要承认市场必须同生产一起扩大,在另一方面也就是承认有生产过剩的可能性,再加上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残酷竞争,危机无法避免,生产力的发展既然引起劳动规模的扩大,那么在竞争愈来愈普遍的情况下,暂时的生产过剩愈来愈成为不可避免的了,世界市场愈来愈广阔了。因而,危机愈来愈尖锐了。资本主义从1825年起至今开始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危机的形式虽有所变化,但危机的周期从未间断过。

一方面,世界市场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扩大和使用价值的大量增加,需要社会购买力的相应增加作为保证,没有社会需要的相应增加,社会再生产过程就会中断。然而直接剥削的条件和实现这种剥削的条件,不是一回事。二者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开的。前者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后者受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但是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线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这个消费力还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因此,市场必须不断扩大,这个内部矛盾力图用扩大生产的外部范围的办法求得解决。但是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和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资产阶级生产的一切矛盾,在普遍的世界市场危机中集中地暴露出来,而在局部的危机中只是分散地、孤立地、片面地暴露出来。

同时,世界市场危机也激化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市场的扩展。由于工业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上,增加生产力比扩大市场要迅速得多,于是便产生周期性的危机;在危机期间,由于生产资料和产品的过剩,经济机体中的流通便突然停止;在多余的产品没有找到新出路以前,工业和商业几乎完全陷于停顿。无论资产阶级用何种办法解决危机,结果总是会增加国内阶级矛盾即国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亦或是加剧资本主义国家与被掠夺地区或国家之间的矛盾,即一国资产阶级与他国或其他地区的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已,这两种方法又会造成一个共同结果: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会随着世界市场的相对或绝对的扩展而被激化、尖锐化,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仅不可调和,而且有日益扩大的趋势,这种扩大不仅体现在一国范围内,甚至扩充到了世界范围内,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另一方面,世界市场危机的不断发展为共产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及阶级条件。马克思认为,只有生产力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以后,共产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才得以完成,而世界市场的发展恰恰提供了这一基础。而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危机的爆发使得消灭私有财产的要求更加强烈:由于大工业和机器生产、交通工具、世界贸易空前的发展规模使个别资本家越来越不可能进行个人经营,由于日益加剧的世界市场的危机在这方面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由于现代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下的生产力和交换手段日益超出了个人交换和私有财产的范围;总之,由于工业、农业、交换的社会管理将成为工业、农业和交换本身的物质必然性的日子日益逼近;由于这一切,私有财产一定要被废除。共产主义理论由此也产生了,共产主义的产生是由于大工业以及和大工业相伴而生的一些现象:世界市场的形成和随之而来的无法控制的竞争;具有日趋严重的破坏性和普遍性的商业危机,这种危机现在已经完全成了世界市场的危机;无产阶级的形成和资本的积聚以及由此产生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在共产主义作为理论的时候,那么它就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个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

世界市场使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突破一国的界限,在全世界范围内培养自己的掘墓人,共产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阶级条件也产生了。在世界市场条件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同时也将其扩大到全世界范围内,现代的工业劳动,现代的资本压迫,无论在英国或法国,也无论在美国或德国,都是一样的,都已经使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了。这样,大工业便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准备好地盘,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因此,如果现在英国或法国的工人在解放自己,这必然会引起其他一切国家的革命,并迟早会使这些国家的工人也获得解放。

因此,在世界市场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及尖锐,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才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危机,而世界市场的危机反过来又激化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世界市场危机中,资产阶级生产的矛盾和对抗暴露得很明显,从而使一国的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并通过世界市场向国际化的方向延伸。随着世界市场的危机使资本主义矛盾国际化,作为资本主义制度掘墓人的无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也只有在世界范围内“解放全人类”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世界市场使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就意味着他们的存在是与世界历史直接联系的。

总之,世界市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起了双重的作用:一方面世界市场的发展扩大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飞速提高;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更加尖锐,阶级对立更加激烈,为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及无产阶级革命埋下了伏笔,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准备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