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社会责任影响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影响文献综述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外,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评价一直以来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的学者们讨论的重要议题。

学术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在西方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国内相关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也已有十几年,尤其是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国际贸易摩擦和非关税性贸易壁垒的日益增多,使近年来国内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不断升温。过往理论界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已取得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总体上主要围绕概念框架的提出、影响因素和绩效评价等三个方面展开。

在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框架方面,hart(1995)、Russo(1997)开拓性地运用“资源基础观”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力的关系,在对243家企业进行了企业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指出企业通过内化企业社会责任,可取得负责任的、可持续的竞争力。之后,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Carroll(1979)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维度模型,Jeremy(2004)和pratima等(2006)构建了一个三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综合模型,虽然这些框架还处于不断更新和演化中,但它们的构建为增进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系统认识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框架。国内学者杨瑞龙、周业安(2000),高尚全(2004),茅于轼(2004),陈宏辉、贾生华(2005)等学者先后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作用机理研究,这些都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述企业社会责任模型的构建为增进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投资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系统认识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框架。然而,正如许多学者所强调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多层次的、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分阶段生成的,且不同层次关键影响因素是不同的(Janine&Sumantra,1998),因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层面所面临的关键因素进行识别并实施有效的管理,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无疑是大有裨益的(Barney,1999)。因此,近年来许多学者尝试对企业社会责任形成过程的不同维度和阶段进行区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关键因素的识别。国内学者金碚(1999),吕政(2002),黄速建、余菁(2006)对国有企业,鞠芳辉、谢子远、宝贡敏(2005)从消费者选择角度,王加灿(2006)从生命同期理论对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变量和路径进行了研究。从这些文献看,学者们较多地关注了最终竞争优势和经济绩效的获得环节,对核心资源和企业社会责任内化过程的研究尚显不足。同时,对企业社会责任关键因素的研究主要从有形资源和部分无形资源的层面展开,环境资源、财务健全、产品质量和安全、员工态度和工作环境、知识产权、慈善等资源被认为是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转化的关键因素,而对组织能力、企业文化和社会公正层面的因素的研究相对单薄,缺乏深层次的系统研究,上述诸因素的识别,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的认识。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分析框架,各项研究之间的相关性和继承性不高,而且对各因素作用的机理的研究还属起步阶段。

此外,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评价一直以来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的学者们讨论的重要议题。借鉴企业财务管理研究领域的思路,学者们早期的研究中大都将企业财务绩效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内化效果的衡量指标。但是,正如众多学者所指出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和责任的二合体,因而应拥有能代表两者的双重绩效目标(Abagail&Donald,2006),并且很多时候,企业、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可能会将良好地履行责任以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看得比短期利润更加重要(pratima,2006;Abagail&Donald,2006)。这时,如果仍然只是将财务绩效作为单维度衡量指标,就难以对企业责任竞争力的复杂性做出准确的判断,进而无法对其他各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做出正确的识别。

从整体上看,目前国内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与国际研究进展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而且从实践层次上看,这些研究大都限于在一般意义上论述企业社会责任转化为企业绩效的方式和模式,从企业外部着手研究为主,而对企业社会责任生成的层次性、动态性和复杂性,以及企业内部资源角度的影响的研究尚显单薄,还不足以从企业、社会和政府层面为我国企业,尤其是对发展迅猛的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

明确了企业对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无论是研究者还是企业,接下来面临的问题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或者更具体地说,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竞争力表现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企业是利润导向的经济体,最大限度盈利是企业孜孜以求的目标,与此同时,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的话,企业的经营成本必然会上升,似乎企业社会责任会导致企业利润的下降。而研究者们所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会带给企业的种种利益——提高员工忠诚度、提高生产力、提高消费者忠诚度、提升品牌形象、提高企业声誉,使企业具有竞争优势(Maignan,Ferrell&hult,1999)——似乎很有说服力,但是把这些利益与成本进行最简单的比较,结果是怎样的,这才是企业最关心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健全、社会转型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的改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如何通过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博得更多的认同和社会影响,进而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并提升为继人才、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之外的新的竞争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已成为当前理论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共同面对的重要议题。

因此,本研究将结合浙江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和现实情境,从“资源基础观”出发,系统识别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因素,并借助企业伦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成长理论等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各因素的影响机理进行深入剖析,提升该领域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和研究成果的继承性。进一步地,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和文本分析等方式,对企业社会责任关键因素进行有效识别,并对其影响企业绩效的机理进行实证研究,从而不仅为企业、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部门积累和丰富第一手的资料,为企业全面进入责任竞争时代提供理论指导,而且有助于政府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和相关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