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行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选取因素的分析

现行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选取因素的分析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实现横向均等化目标的重要机制设计,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中对因素法中所选因素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非常重视,因为这是保证横向均衡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下面就选取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人口因素为例,展开分析。

作为实现横向均等化目标的重要机制设计,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中对因素法中所选因素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非常重视,因为这是保证横向均衡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由于在具体操作时,一般性转移支付中看似简单的标准财政收支的测算,实则需要非常庞杂的数据支持,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客观条件。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数据需要人为核定,而人为因素的加入,削弱了标准收入测算的客观性,不可避免地出现高估或低估的问题。此外,对一些地区造成额外支出,但又不能量化的特殊因素,一般采取单独设立特殊因素转移支付来解决。目前,边境、革命老区、基层政权建设都从一般转移支付中单独设立,单独拨付,用于解决这些特殊地区的特殊财力需求。但是,对特殊因素的考虑,从一个小范围的角度看,或许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因此造成各地的互相攀比,则会对整个一般性转移支付体系的科学性和客观公正性造成消极影响。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计量的角度加以分析。下面就选取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人口因素为例,展开分析。

标准支出的测算主要侧重于对财政供养人口的规模评估,因为标准财政供养人口是测算各部门各项经费的基础。从目前所使用的基本计量方法来看,采用标准的计量模型确定的标准财政供养人口同实际数之间存在一些差异,有些省份甚至还比较大。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采用2003年数据,从模型测算数与实际数比较的角度来考察。

一、内蒙古2003年标准财政供养人口的测算

财政部2002年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中标准财政供养人口模型其公式为:

行政等部门标准人员:

Y行政人员=0.003399X1+0.008837X2+0.000625X3+0.0777X4+1.24

式中:X1为“农业人口”;X2为“城镇人口”;X3为“少数民族人口”;X4为“县级单位数”;1.24为常数。

事业单位财政供养标准人员:

Y事业人员=0.0102X1+0.0394X2+10.2

式中:X1为“农业人口”;X2为“城镇人口”。

标准财政供养人口总数:

Y总=Y行政人员+Y事业人员×0.88+财政供养集体人员实际数×0.3

根据这些公式,2003年内蒙古地区的财政标准供养人口情况是:

内蒙古行政等部门标准人员:

Y行政人员=0.003399×1500.6+0.008837×1064.6+0.000625×493.1+0.0777×101+1.24

=5.1005+9.4079+0.3082+7.8477+1.24

=23.0904万人

内蒙古事业单位财政供养标准人员:

Y事业人员=0.0102×1500.6+0.0394×1064.6+10.2

=15.3061+41.9452+10.2

=67.4513万人

内蒙古标准财政供养人口总数:

其中,内蒙古财政供养集体人员,按实际数25692人计算

Y总=Y行政人员+Y事业人员×0.88+财政供养集体人员实际数×0.3

=83.2183万人

按照财政部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中财政标准供养人口测算模型的测算结果,内蒙古标准财政供养人口是83.2183万人,与内蒙古自治区财政直接供养人口数125.1192万人存在着41.9009万人的差距。差距之大,占到标准财政供养人口数的50%左右,实际财政供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这从数量角度说明财政部标准人员数无法满足内蒙古自治区为辖区内公众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所需的人员数量。

二、对内蒙古财政供养人口差异的计量分析

2003年按照财政部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测算的标准财政供养人口与实际财政供养人口的差距就比较大。内蒙古财政供养人口数量超标,比重排位居前,是由什么特殊的人口因素决定的呢?这里显然不能用人员超编的理由来简单地解释,必定是有某种特殊的人口因素决定了内蒙古财政供养人员数量超标、比重居前具有客观的合理性。

经过对相关人口因素的检验,我们发现人口密度因素可以用来解释内蒙古财政供养人口的规模数量的特定现象。事实上,客观条件下我们往往观察到的财政供养人口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函数关系不完全是简单的线性相关,与所处区域的人口密度因素就是典型地呈U形曲线相关,即人口密度大,所需的财政供养人口多,人口密度小,所需财政供养人口也多。如人口密集的政治经济中心北京、天津、上海等直辖市,人口密度稀少的民族边境地区——西藏、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等自治区。财政供养人口与人口密度是呈二次函数关系,表明人口密度小与人口密度大都对财政供养人口有大于一般人口密度条件下财政供养人口的需求。常理上也是容易理解的。下面用2003年的相关数据做一下检验。财政供养人口率与人口密度的关系可以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公式如下:

Y=a+b1X+b2X2

其中,Y为财政供养率;X为人口密度;a、b1、b2为财政供养率和人口密度的系数。模型选用全国2003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回归的结果为:

Y=4.036822658-0.001279354X+5.58307×10-7X2

(14.95170417)(-1.445318385)(1.665261354)

R2=0.096925958Adjusted R2=0.030031584

F=1.448940363

人口密度小,国土面积大的民族边疆地区,国土面积广阔,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比如西藏重要的高原运输线路,内蒙古、新疆遍布区域内的荒滩戈壁、沙漠边缘地区等等,这些区域即便人类不能居住,也在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这些区域内进行的生产生活活动,往往其相应所耗费的人工和经济成本高,对财政供养人口的需求也要比全国一般水平要高得多。

三、结论

从上面的计量分析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对人口因素仅仅做简单的划分,在模型的测算中得出的结论与客观实际出现了较大的差距。这样造成的结果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使得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得出的结论和作出的分配决策与各地实际的财力需求会产生差距;另一方面,使得最具公平性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不能很好地实现区域间的横向均衡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