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定义非现场经济学

定义非现场经济学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理论成果主要是关于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是针对那些市场上存在着搜寻冲突,这种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DMp模型。研究的对象是非现场经济现象,是对智慧劳动通过智慧共享体系成为新经济主导者而展现出来的非现场经济现象及其经济效能的研究。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理论成果主要是关于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是针对那些市场上存在着搜寻冲突,这种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DMp模型。

DMp模型就是指: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不受管制的搜寻市场可能并不会带来有效的结果,其资源利用率不是太低就是太高,因为其中的信息搜寻和匹配过程都与实际成本有关。

DMp模型就是通过建立一系列复杂的模型,来分析劳动力市场。

它指出劳动力市场不是简单地通过调整价格来改变供求平衡,即使是很小的搜寻成本,也会产生完全不同于古典竞争均衡的结果。

它可以帮我们理解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原理,通过提升搜寻效率,促进就业。它试图解决空岗与失业并存的问题,同时也是有利的政府政策工具。

可是,笔者以为:DMp模型在新的智慧时代里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

由于智慧劳动和非现场经济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劳动状态和经济形态,从而将引起了一系列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的改变。

最为典型的现象是:

(1)信息的搜寻渠道借助于智慧技术和智慧共享体系,使得信息取得趋向对称和“搜寻成本”的极度降低。

(2)失业率和工作岗位空缺率的统计方式和就业定义将被改变,非现场经济创造了无数个我们目前还无法准确统计的隐形工作岗位。

(3)部分工作的无人化趋势,造就了非现场经济的延伸,出现了局部的“无人化经济”。

DMp模型应当将这种趋势因素考虑进去,可惜的是DMp模型由于时代的原因还是仅停留在工业经济时代下搜寻成本、失业率和工作岗位空缺率等之间的讨论。

信息经济发展到智慧经济这个高级阶段,劳动形态发生了重大变革,智慧劳动在智慧共享体系里,非现场经济现象的形态表现出了智慧劳动的特殊属性。

我们知道:随着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衰落,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时代过渡,跨进第三次浪潮文明,其社会形态是由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

按照托夫勒的观点,第三次浪潮是信息革命,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其代表性象征为“计算机”,以信息技术为主体,重点是创造和开发知识。

第三次浪潮与前两次浪潮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再以体能和机械能为主,而是以智能为主。

由大机器、大工业和大量人员所从事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不再是主流,而第三产业即服务性产业将明显增加,信息类无形产业将成为关键资源,有力气但未受过教育或受教育较少的人将面临失业。

拥有信息和知识的国家将是富有的国家,这样的富国将与信息贫穷落后的国家分道扬镳。第三次浪潮的全球化趋势也将打破国家主权模式和封闭状态,信息一体化将使国家之间传统的国界概念逐步淡漠。

我们进一步认为:随着第三次浪潮的智能时代的深入,信息经济的各种现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经济现象不再是停留在信息本身或信息产业本身之内。

信息经济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一个以智慧劳动为核心、非现场经济为表现的智慧经济时代到来了。

在这个新的经济时代里,智慧劳动以各种非现场活动和非现场交易的形式,极大地渗透和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结构,智慧劳动将通过改变社会经济主导地位的方式,而开始深度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基本形态。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的信息经济已经是发展到了高级的智慧经济起始阶段,学术界所提出的知识经济学、技术经济学、新经济学、数字经济学等,均已经不足以揭示这个时代带来的新经济现象的典型特征。

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这个以非现场活动为主要表现的智慧时代来临之际,我们该是提出“非现场经济学”的时候了,以便让我们尽快走出常规性信息经济或技术经济或数字经济等概念过窄的误区。

一、非现场经济

非现场经济(offsite economy)是指在智慧经济时代以智能化程度为时间节点,由智慧劳动引起的,相对于质能经济,反映当今社会由非现场活动的加剧而带来的社会经济变化,以及随之的社会结构变化相关的一系列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

智能化程度时间节点则以三个转变为标志:模拟传输向数字化传输转变、传感网与互联网(含移动互联)的结合、智能科技与ICT科技的结合,它标志着真正的智能生活的开始,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人们的非现场智慧活动。

二、非现场经济学

非现场经济学则是对非现场活动引起的非现场经济现象的本身及其内在运行规律的研究。是在智慧化的智能时代,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研究和分析非现场经济现象对当今社会变革和当今社会协作的综合影响力及其经济评价。

三、非现场经济研究的对象

非现场经济学是研究非现场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学科,不是研究ITC或智慧技术问题的技术研究。

研究的对象是非现场经济现象,是对智慧劳动通过智慧共享体系成为新经济主导者而展现出来的非现场经济现象及其经济效能的研究。

它是一门专门研究智慧劳动在智慧技术的支撑下与社会经济的本质联系、发展规律以及对社会影响力的学科。包括对智能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移动物联、智慧共享体系等支撑非现场经济的各种现象,以及延伸出来的无人化经济现象和非现场安全经济现象等展开的研究。

四、非现场经济研究的目的

非现场经济研究的目标是:多角度去解析智慧经济时代带来的各种社会现象的新变化,找出一个基本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路径,有助于人们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或研究领域去得出各自研究的正确结论。

非现场经济学的研究并不是给非现场经济现象下个终结结论,而是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去关注它和研究它,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这个新学科的理论体系,以便从不同的侧面去帮助各自的实际应用需求。

它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学和经济管理科学,不只是单一的研究经济或管理问题,而是研究智慧时代共性的社会根本要素的变迁规律。

它也不同于一般的技术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不只是研究技术效果的理论和方法的问题,更不只是单纯地研究一般信息和信息产业问题。

它而是一门专门研究智慧时代里,非现场活动的变迁与社会经济的本质联系以及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其整体研究领域属于经济学范畴,既是一门研究新社会现象的新经济理论和新研究方法的科学,也是科技(含ICT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研究的学科,属于立足于社会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研究。

它拓宽和加深了常规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围,是从信息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衍生出来的新经济学分支,采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重视和审视这个新的社会现象。

非现场经济发展趋势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任何人和任何组织都无法阻挡,因此对这种现象的研究也就更显得格外有意义和价值了。

当然,这种新的社会现象研究也会给我们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困扰,比如:基础产业的劳动与众多的非现场劳动的价值比如何界定?就业概念如何界定,就业率计算方式如何改变,等等,将引发出我们可预知或不可预知的经济和社会等的系列新问题。笔者计划在本文发表后将持续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根据研究成果再另行发表该系列的研究文章。

非现场经济学的提出,期望的是能在这种经济学基本思维的引导下,大家各自运用不同的研究工具,从研究角度去作不同层面不同内容的研究,各自得出各自的正确结论或多一个研究的工具或研究方法,最后大家一起来丰富和完善这个新形势下出现的非现场经济学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