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个温州民企的“飞天”之旅

一个温州民企的“飞天”之旅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7年2月8日,一架印有吉祥凤凰标志的酒红色飞机,首次降落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早在2005年3月11日上午,一架印有“奥凯航空”标志的波音737飞机从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稳稳地飞上蓝天。这次由中国内地首家民营航空公司进行的首航,打破了国有资本垄断中国航空市场50年的格局。那个因胆大包天而闻名,又因38岁就英年早逝令人叹惋的温州企业家。那一年,王均瑶25岁。

2007年2月8日,一架印有吉祥凤凰标志的酒红色飞机,首次降落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

这是均瑶集团引进的第4架飞机,在此之前,曾经以包机和牛奶销售闻名的均瑶集团,已经用自己的飞机,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开通了从上海出发的9条航线。

如果说,均瑶集团筹建于2005年6月的吉祥航空公司还算不上中国内陆最早的民营航空公司,最终由其控股的天津奥凯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则是国内名副其实的第一家民营航空公司。

早在2005年3月11日上午,一架印有“奥凯航空”标志的波音737飞机从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稳稳地飞上蓝天。这次由中国内地首家民营航空公司进行的首航,打破了国有资本垄断中国航空市场50年的格局。(2006年3月,均瑶集团实现了对天津奥凯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2006年9月25日,上海吉祥航空公司开通上海至长沙的首航仪式在虹桥机场隆重举行。)

民营企业挤进垄断领域,在蓝天上放飞草根族的梦想,这背后蕴涵多少艰难曲折的故事?

均瑶集团的创始人是王均瑶。那个因胆大包天而闻名,又因38岁就英年早逝令人叹惋的温州企业家。某种程度上,“胆大包天”的王均瑶几乎成了中国改革开放民营企业勇吃螃蟹的一个代名词;而均瑶集团则是一个中国草根企业追梦蓝天的范本。

20世纪80年代初,温州手工业刚刚起步。市场化气息浓郁的温州一下子从四面八方冒出无数的“泥腿子”推销员来。

温州市苍南县大渔镇渔岙村,一个贫穷荒凉的小渔村。

1981年的一天,一位中年妇女领着她15岁的孩子——日后大名鼎鼎的王均瑶,找到村子里一个叫肖玉宝的“老推销员”,请求他收下王均瑶做徒弟。据说,当时的王均瑶长得瘦瘦小小的,已经辍学在“中国第一农民城”苍南龙港镇的一家印刷厂做学徒。肖玉宝本不想收他,但经不起王均瑶的软磨硬泡,最终还是收下了。

从此,王均瑶开始提着装满不干胶的手提箱,跟着肖玉宝走南闯北地“讨生活”。后来,小他3岁的弟弟王均金也跟他一样,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并加入了“推销员”行列。

1985年,19岁的王均瑶当上了温州金城实业公司驻长沙办事处主任。此后6年时间,王均瑶就奔波于温州与长沙之间。

20世纪80年代的长沙,是温州人创业的一个主要基地。1989年春节前夕,许多在长沙打拼的温州老乡决定包一辆豪华大巴回苍南。汽车在1200公里的漫长山路中颠簸前行,把一伙人累得够呛,王均瑶随口感叹了一句:“汽车真慢!”旁边一位老乡开玩笑地说:“飞机快,你包飞机回家好了。”

谁想到老乡随口的一句玩笑,竟引得他思绪翩翩:“为什么飞机就不能承包?”

到了1990年,温州机场正式通航的时候。那个曾经一闪而过的念头又开始敲打王均瑶。这一回,他想得更细了:在长沙有这么多的温州人,如果能包下从长沙到温州的航线,一定能赚大钱。

包航线的点子遭到了大多数温州商人的笑话,因为这涉及太多的敏感问题。但让大伙大吃一惊的是,在盖了100多个图章后,王均瑶硬是把中国民航的铁门撬开了一条缝隙。

1991年7月28日,一架从湘江畔飞来的“安-24”银鹰,稳稳降落在温州永强机场。

那一年,王均瑶25岁。

“那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我的个人形象、人生道路都改变了!如果说人生是个大舞台,那一天,作为一名演员,我面试合格,被允许登上舞台。”王均瑶曾经这么对记者评说那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

也许,没有人细心地体会:王均瑶的这段话语,看似欣喜乐观,其中却隐含了太多的沧桑感。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个打工仔能够介入由国家完全垄断的民航业,不能不说是一项壮举。在这个时期,大部分的浙商是源于“穷则思变”的本能汇入艰苦创业的洪流,并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不断成熟。

包机的第一年就给王均瑶带来了20万元的赢利。

第二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营包机公司——温州天龙包机有限公司(注册资金60万元)。而“天龙”包机公司果然开张大吉,此后的发展可谓风调雨顺,为王均瑶赢得了满满的“第一桶金”。

但20多岁,长着一张娃娃脸的王均瑶却没有就此满足。“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这句古训促使他开始寻找新的奶酪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得王均瑶开始关注牛奶。据传是因为生意上的应酬,总是让王均瑶喝个脸红脖子粗。于是他又想:“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白酒年消费量超过牛奶年消费量的国家,年人均喝奶还不足7公斤。这不符合世界发展潮流。随着中国的发展越来越与世界接轨,相信富起来的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爱喝奶。”在这样的大势判断下,1994年,均瑶乳品公司成立。

1995年春,王均瑶得到一条重要信息,国有无锡乳品公司因亏损陷入重重困境。但该公司拥有1000头奶牛、2000万元固定资产、10000平方米厂房和100来名熟练工人。王均瑶看中了这些资源,果断决定收购,将企业改组为无锡均瑶乳品有限责任公司。这不但使均瑶集团迅速形成制奶规模经济,也使无锡乳品公司起死回生。

均瑶乳业后来形成了华东以无锡为中心,西南以宜昌、当阳为中心,华北以丰润为中心的四大乳业生产基地。

靠“异想天开”启动民航包机产业,靠资源整合做大乳业。王均瑶,这个读书不多的年轻浙商,依靠聪颖的天资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创业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经营能力。

1995年5月,他进而创建了温州均瑶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化经营格局形成。

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个总部在温州的民营企业集团跟众多的浙商企业一样,感受着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春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在介入民航包机与乳业之后,均瑶集团又触及酒店和地产经营等,开始了多元化的产业尝试——1998年2月,温州均瑶宾馆建成运行;1998年10月,温州均瑶集团以68万元/辆的价格拍下100辆温州出租车的经营权;1999年均瑶集团开始探营上海地产业,同年12月,均瑶集团总部移师上海。

就这样,敢想敢为的王均瑶一路快速行驶,从未间歇。他兴奋地对媒体记者说:“我刚开始做的时候,从没有想到会发展到今天这样。以后又会发展到什么样子?我只能说,再过几年肯定和现在不一样。飞机都做起来了,其他还有啥不能做?做事业一定要把眼光放远一些,并根据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办事。”

在20世纪的最后几天,王均瑶实现了企业“迁都”上海的战略大转移。

而在这之前,王均瑶已经把集团的营运中心、人才中心、科研中心放到了浦东康桥。做出这样的转移,其实是想通过均瑶整个管理层观念的大转变来谋求更大的跳跃式发展。

均瑶迁都上海,不到5年的时间,却从一个区域性的温州民企转身为令大上海为之注目的现代企业集团。

也许是上海这个国际化都市的氛围令均瑶集团的发展再度提速。从1999年,王均瑶在浦东征地200亩建设均瑶集团总部以来,均瑶集团的发展可谓狂飙猛进:

2000年底,均瑶集团航空服务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这使均瑶的航空服务经营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开通了全国各大城市50多条包机航线,建立了覆盖全国各大城市的销售服务网络。

2000年,均瑶集团还参与三峡库区扶贫项目,投资上亿元在宜昌建设乳品加工项目。

2002年开始,在上海肇嘉浜路接手烂尾楼,将之改造为上海首座以民营企业命名的甲级商务楼。并于同年在湖北宜昌开工建设宜昌均瑶国际广场;接着,又收购了无锡商业集团;还在2002年8月入股武汉航空公司,首开民营企业进入国家民航主业先河。

2003年,王均瑶又巧施资本之手,参与收购湖北义昌三峡机场。2004年,就在王均瑶去世前的几天,均瑶要约收购大厦的消息实现了王均瑶的上市之梦。

是的,移师上海,对于一个发端于浙江温州的民营企业来说,不仅仅是总部所在的地域之变,更重要的是一个国际化城市给一个企业带来的熏陶,并让这个企业学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把握机遇。

上海给予王均瑶的最大感受就是变化快:“1999年12月,我买下了康桥的这块地,当时这附近的交通并不好,可以说较荒凉。可短短两年间,罗山路开通了,随后与龙东路接通;过浦江的大桥费、隧道费又取消了,这块地一下就升值了。”这种快速变化逼使王均瑶去学习、去改变自己。每隔一段时间,他总会到城市规划馆去看看,感受上海变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去号准城市发展的脉搏

在迁都上海之后,王均瑶还成了长江商学院EMBA的一名学员。

在上海的历练与长江商学院的学习,使王均瑶逐渐明确了梳理产业与“产权革命”的思路。当年,他在家乡温州以平均每辆68万元的价格拍得了上百辆出租车的经营权,到了2001年,王均瑶以平均每辆80万元价格拍卖了百辆温州出租车经营权。这是因为,王均瑶明确了企业的发展主业——航空+乳业+置业投资。

王均瑶从当初辍学跑业务的小青年成为全国著名的企业家,构建了由航空、乳业和置业投资三大板块构成的均瑶集团公司,拥有20多家全资独立法人公司,集团总资产达25亿元,2002年列中国成长企业100强排名第10位。

“我希望集团能不断地长大,不是我个人所有,也不是家族所有,而是由社会公众所有。均瑶这个品牌属于社会所有,而我愿意为此改名。”2003年11月,王均瑶这样对笔者说。在他的构想里,将来企业的股权1/3为家族的,1/3为员工的,1/3为社会的。

学得快、悟得更快的王均瑶追赶着21世纪的节拍,在创业、创新的激流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此时,他穿越了家族企业的视线,为自己指定了社会企业的发展方向。

然而,一年之后,2004年11月,38岁的王均瑶,在他人生的精华时刻匆忙地走了。2004年11月13日,大雨滂沱,哀乐低回。上海龙华殡仪馆肃穆悲情,1000多位熟悉或陌生的朋友冒雨前来泪别王均瑶。

其时,均瑶要约收购无锡商业大厦的消息刚刚发布;宜昌均瑶国际广场尚未完全竣工。尽管均瑶集团在业务上已经基本实现了集团化管理,但事实上其在集团层面仍旧没有一个明确的主体公司,即便是核心企业的上海均瑶(集团)和集团下属的三大产业板块的主要公司之间仍旧是并列的关系。在这样的组织架构之下,三大主业分散在20多家位于不同体系的公司之中,地域上更是横跨了浙江、上海、湖北、福建和河北五个省市,一个枝蔓丛生的多元化体系,在宏观调控的经济形势下,由于企业创始人的突然逝去而留下种种悬念。

2004年11月,上海均瑶集团创始人王均瑶病逝,二弟王均金接任董事长。由于事发突然,外界对王均金普遍持怀疑态度,认为均瑶集团的未来发展略显疲态。

在此之后的大半年时间里,王均金在应对外界对自身能力质疑的同时,还要跟进正在进行的项目,明晰集团未来的走向。

其时,王均金和无锡商业大厦集团有限公司的谈判进入关键时期。均瑶的去世让这一切顿生变数。王均金很快向无锡商业大厦集团有限公司发出继续履行要约的函件,最终以超过2亿元现金买下了无锡商业大厦集团有限公司90%的股权。

在整理均瑶集团发展方向的同时,王均金意识到不能光站在经营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管理者应该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去统筹全局。“如果仅仅是站在上海,我只能看到公司在上海的运转;跳出经营层后,我才能看到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供需关系以及未来企业如何进行资源配置。”王均金如是说。

于是,2005年11月,均瑶集团引进了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原全球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黄辉出任均瑶集团CEO。为了给予黄辉充分的权力,王均金不仅自己退出经营层,弟弟王均豪也不例外,而且均瑶各个板块的负责人都更换成职业经理人。

黄辉上任后,开始对均瑶集团进行了一个大的组织结构调整,对多年来积累的资产进行了清理,明确了集团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以航空运输、品牌营销为两大主营业务的发展战略。

在这样的战略部署下,王均金有了更多的时间过足自己的“航天瘾”。

2006年9月25日,上海吉祥航空公司开通上海至长沙的首航仪式在虹桥机场隆重举行。首航的成功标志着均瑶集团的航空业务进入新的起点。

自从1991年7月28日,王均瑶“胆大包机”开始,均瑶集团便和航空结下了不解之缘。

事实上,王均金早在1996年就已开始具体负责集团的航空业务。

2002年,均瑶集团出资1.08亿元,拥有了武汉航空公司18%的股权,成为第一家入股国有航空公司的民营企业,被指派为该项目的负责人依然是王均金。

2005年,在接班均瑶集团之后,王均金谨遵循其兄长的“既定方针”,以1.5亿元组建吉祥航空;2006年3月又成功控股了国内首家起飞的民营航空公司——天津奥凯航空公司。至此,均瑶集团的主营航空业务规模初具。均瑶集团的航空产业形成了以上海和天津为基地,呼应上海的亚太航空枢纽及天津滨海新区航空城的战略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2005年2月25日,中国政府才颁布文件,宣布垄断行业大门在政策上向所有民营资本敞开。几天后,一架有“奥凯”标志的波音737-900飞机就试飞降落长沙。至此,中国民航市场由国有控股航空公司、地方航空公司一统天下的格局在维持了几十年后终于被打破。均瑶集团,这个出身温州农村的民营企业成为这个垄断行业的破冰者。

2007年4月25日,均瑶集团举行了品牌国际化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企业新标志,董事长王均金在发布会上表示,将倾力打造均瑶集团,使其成为国际化现代服务业百年老店。

均瑶集团的现代服务业包含两大主业,分别为航空运输业和营销服务业。在这两大主业中,只有包机运输和均瑶牛奶是均瑶集团的传统强项,其余的那几项几乎都是从零开始。但均瑶集团依靠职业经理人团队快速构建起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

比如,均瑶集团对文化产业的介入就尤为引人注目。2005年,均瑶集团获得北京奥组委授权,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特许经营商和零售商。2006年3月和9月,均瑶文化分别获得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世界田径黄金联赛以及北京2008残奥会官方授权,成为这几项大型赛事产品的授权生产商。2006年底,均瑶文化获得了F1官方授权产品大中国区独家供货商和独家销售代理商的权利。公司目前已经盯上了下届奥运会的商机,对下届世界杯也很有兴趣。

“这个产业的投入不大,但获利可观,而且公司不用背什么包袱,发展越深入,产品的价值就越高。”文化产业的投入与产出令王均金深切地感受到现代服务业的独特魅力。

在王均金、王均豪兄弟俩双双退出管理层之位,潇洒地在高尔夫球场挥舞球杆的时候,均瑶集团,这个草根出身的民营企业凤凰涅槃般地完成了企业的转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