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阿根廷债务危机及其风险形成机制分析

阿根廷债务危机及其风险形成机制分析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阿根廷债务危机及其风险形成机制分析作为拉美地区第三大经济实体的阿根廷自1970年以来已经发生八次金融危机。因此,阿根廷基本上没有民族矛盾。不利的外部环境与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固有的缺陷结合在一起,终于使阿根廷在1982年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

第三节 阿根廷债务危机及其风险形成机制分析

作为拉美地区第三大经济实体的阿根廷自1970年以来已经发生八次金融危机。从2001年下半年起,南美经济大国阿根廷又爆发了债务危机,导致国内社会动荡、数易总统和国民经济秩序混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1982年拉美国家债务危机的悲剧在阿根廷又一次重演。

一、阿根廷债务危机前的政策作用机制分析

在19世纪末期,阿根廷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上是较快的。资料显示,在20世纪初,其经济发展水平曾经处于世界第八位。1900年,阿根廷的人均GDP分别为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一半,是日本的2倍,略高于芬兰和挪威,略低于意大利和瑞典。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收入为3797美元,高于法国的3485美元和德国的3648美元。甚至在1950年,阿根廷的富裕程度仍然领先于日本,与意大利、奥地利和德国大致相等。到了19世纪80年代,其国内生产总值曾达到人均8000美元。但是,一个世纪以后,阿根廷的人均GDP远不如上述国家(见表1)。

(一)阿根廷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政策分析

首先,阿根廷拥有较好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要素。应该说,阿根廷拥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众多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条件。第一,阿根廷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因此其比较优势在于生产和出口农产品。阿根廷的人口只有印度的4%,但土地面积则相当于它的85%。占全国总面积1/4的潘帕斯草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地势平坦。19世纪80年代以前,畜牧业成为阿根廷的经济支柱,牛皮和牛肉是主要出口产品,形成了所谓“牛皮文明”。此后,阿根廷吸收了大量外国移民,对潘帕斯草原进行开发,使种植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可见,无论是畜牧业还是种植业,都使阿根廷在历史上成功地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大力出口农产品来获得外汇收入。第二,阿根廷还拥有丰富的资源,其中稀有金属铍的储藏量居世界第二,铀矿资源储藏量名列拉美之首,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也比较丰富。第三,阿根廷的地理资源也很适合于经济发展。如它拥有五千多千米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海湾和温和的气候为阿根廷提供了许多不冻港。第四,总体来说,阿根廷人的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劳动力素质也比较好,而且阿根廷人主要是欧洲白色人种移民的后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7%。因此,阿根廷基本上没有民族矛盾。

其次,阿根廷政府的政策前后不一致且效率低下,使得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无法提高。阿根廷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保持了一段时期的政治稳定,19世纪60年代初,阿根廷结束了独立后的长期内战,在1816年就取得了民族独立,政局趋于稳定,这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政治条件。但是,1930年发生的一次政变为近70年的政治稳定画上了一个句号,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内,政府更迭多达25次,导致政府的政策很难前后一致或互相照应。庞大的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下,官僚作风盛行,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在阿根廷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一些政策(如国企政策和贸易保护政策)确实阻碍了经济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阿根廷政府一直对经济生活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干预的手段之一就是通过国有化等手段,建立一大批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但主要是在制造业、金融业、农业、国防工业和基础设施等主要领域。20世纪70年代末,国有企业在阿根廷国内总投资中的比重高达20%,在阿根廷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阿根廷的国有企业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经济效益普遍低下,许多企业长期亏损严重,使阿根廷政府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从而影响了政府干预的效果。另外,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阿根廷的工业基本上是以食品加工业和简单的装配业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后,政府才开始重视重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的发展。为了扶持制造业,政府采取了高筑贸易壁垒的措施,使本国的“幼稚工业”面临一个基本上没有外来竞争的环境,这种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内向发展。但是,高成本地保护使得阿根廷的汽车、化工产品和一些非耐用消费品的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出几倍。

(二)阿根廷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经济改革

首先,20世纪80年代初,阿根廷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

不利的外部环境与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固有的缺陷结合在一起,终于使阿根廷在1982年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阿根廷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失去的10年”,其年均增长率为-0.7%,而通货膨胀率则居高不下,1989年高达4924%(见表2)。

1989年梅内姆总统上台后,针对进口替代模式留下的种种弊端,开始实施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一方面,新政府降低了贸易壁垒,使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另一方面,对国有企业实施了规模空前的私有化。私有化使政府获得了大量收入,政府可以继续扩大开支,也可以继续维持公务员的高薪和优厚的社会保障福利。这时,虽然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是通货膨胀问题依然很严重。

其次,阿根廷在20世纪90年代推出了著名的汇率制度改革。

1991年出任经济部长的卡瓦略发现了通货膨胀问题的根源。他认为通货膨胀率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控制,最关键的原因是政府用超发货币的方法来弥补巨额财政赤字。因此,如果能阻止政府随意增加货币发行量,那么通货膨胀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基于这一推理,卡瓦略制订了著名的“兑换计划”。1991年4月,国会通过了该计划,并使之成为法律。该计划的要点包括:(1)使汇率固定在1万奥斯特拉尔=1美元的水平上。(2)货币基础完全以中央银行的储备作为保证。(3)中央银行不得弥补政府财政赤字。(4)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交易活动所需的比索可自由兑换。(5)允许美元成为合法支付工具。(6)禁止任何契约采用指数化。1992年1月,奥斯特拉尔被比索取代(1比索=1万奥斯特拉尔),比索与美元的汇率定为1:1,外汇的买卖依然不受限制。可见,“兑换计划”的核心就是货币局汇率制度。事实表明,这种特殊的固定汇率制在降低通货膨胀率方面是十分成功的。1994年,消费品价格仅增长了3.9%,为40年来的最低点,20世纪90年代末有时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久治不愈的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

再次,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使阿根廷国民经济的开放度不断扩大。

阿根廷改革开放的结果是吸引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进入阿根廷,1991年至2000年共吸引了8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外国银行也很愿意向阿根廷提供信贷。大量外资的流入、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和经济改革释放的“能量”,使阿根廷经济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981年至1990年的增长率为-0.7%,而1991年和1992年则分别高达10.6%和9.6%。在1991年至1998年的8年内,只有1995年为负增长,因此这一阶段的平均增长率仍然达5.8%,高于拉美3.5%的平均水平。这些引人注目的成就一度使阿根廷成了国际社会和西方媒体上的“奇迹”。可以看到的是阿根廷政府在选择使用激进的货币局制度之后,收到了一定的成效:通胀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治理,通货膨胀率保持在1%~2%的低水平。

二、阿根廷债务危机历程

由于阿根廷的内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越发激烈,从1999年起,阿根廷经济开始陷入困境,财政收入每年减少20%,失业率高达18%,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情况已显著恶化。阿根廷经济已陷入萧条,政府不得不通过国内银行偿还政府赤字,政府债务占银行资产的比率迅猛攀升,这显著增加了银行系统的信用风险。此时,阿根廷外债总额已达1462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外汇收入的4.7倍,当年还本付息占出口收入的38%。

2001年初以来,阿根廷开始出现金融动荡。由于金融形势不断恶化,进入2001年以后,德拉鲁阿政府为振兴阿根廷经济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第一,鼓励企业提高效益,以增强国际竞争力;第二,通过振兴肉类加工业和汽车配件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来扩大出口;第三,努力减少公共开支,通过提高税收体系的效率来增加财政收入。为了继续获得IMF的援助,德拉鲁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平衡财政收支。为了恢复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德拉鲁阿总统还于2001年2月任命数年前早已离任的卡瓦略为经济部长。卡瓦略上台后就立即要求国会通过一个名为《竞争力法》的经济调整计划。该计划不是采用不得人心的紧缩性措施,而是通过增加税收、提高竞争力来发展生产。经过多次通宵达旦的辩论,国会终于在4月初通过了这个法案。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竞争力法》的实施,有利于阿根廷经济尽快走上复苏之路。此外,针对比索高估的问题,卡瓦略还表示提出要对汇率制度进行一些调整。调整的主要内容就是实行一种双轨汇率制,即在欧元与美元的汇率为1:1时,比索同时与美元和欧元挂钩。2001年6月,阿根廷与国际债权人对高达300亿美元的到期债券进行了重新安排,其中一半债券的偿还期可推迟18个月,最长的可延迟到2005年。这一安排虽然减轻了压力,但是阿根廷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高昂的,因为在重新安排后,新债券的利率大大提高。

阿根廷不仅遇到了债务危机,而且陷入了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中。这些危机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经济危机使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雪上加霜”,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则使经济危机变得更为严重。当然,在这三种危机中,经济危机是主体,经济危机的本质则是债务危机。

大规模的骚乱和激烈的政局动荡迫使政府放弃了比索,盯住美元的货币局汇率制度,国内外投资者对阿根廷的信心急剧下降。自2001年12月20日德拉鲁阿总统宣布辞职至2002年1月1日正义党参议员杜阿尔德就任新总统,短短12天内五易总统,表明政治危机相当严重。

2001年12月18日,阿根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蔓延。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地终于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骚乱,抗议政府的金融管制措施。这一骚乱持续了两天。在与警察的冲突中,近30人死亡。面对这一局面,德拉鲁阿总统只得辞职。2001年12月23日,萨阿总统上台后立即表示,阿根廷暂停支付中央政府的1320亿美元的债务,暂时停止偿付所有公债的利息和本金,这使得阿根廷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倒账国”。据估计,“倒账”能使阿根廷政府在2001年底以前“节省”一百二十多亿美元。换言之,如果阿根廷不“倒账”,那么必须用一百二十多亿美元来还本付息。这对于竭力控制财政开支的阿根廷政府来说,无疑是难上加难。可见,萨阿总统的决定是万不得已的举措。在宣布“倒账”的同时,萨阿总统却表示,他的政府不会放弃货币局汇率制度,因为比索币值意味着工资下降和消费者的购买力减弱,所以只能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但他同时又宣布,政府将推出一种名叫“阿根廷元”(Argentino)的新货币,用它来支付政府雇员的工资和购买公共部门使用的各种商品。2001年12月24日宣布,将于2002年1月发行本国第三种货币阿根廷元。为了稳定金融体系,萨阿总统继续实施严厉的金融管制措施,限制储蓄者提款的数量。这一措施使民众大失所望,游行和抗议活动此伏彼起。与此同时,萨阿总统在一些包括他的任期时间等政治问题上与其他党派有着重大的分歧。上台一周后,萨阿总统也宣布辞职。阿根廷比索大幅贬值,最高时达75%,阿根廷通货膨胀迅速上扬,比索贬值后累积通胀率最高达80%,大批企业倒闭,失业率大幅上涨至25%,2002年经济下滑10.9%。

2002年1月,阿根廷政府正式确认其主权债务违约。杜阿尔德总统在2002年元旦上台后不久,阿根廷政府正式开始拖欠该国高达1410亿美元的债务,确认其外部债务违约。阿根廷由此也成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倒账国”。2002年1月6日,阿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阿新政府提交的经济改革法案,为放弃执行了11年之久的联系汇率制和比索贬值开了绿灯。此后,在国会的授权下,阿根廷终于宣布放弃了比索与美元1:1挂钩的货币汇率制,阿比索贬值40%。由杜阿尔德总统领导的新政府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新经济措施的实施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在阿根廷,80%的信贷以美元计值,而工资以比索计值。因此,政府为了安抚民心而同时规定,欠银行的数额在10万美元以下的贷款,可以按照1比索=1美元的汇率将美元转换成比索,用比索偿还。这种被称为“比索化”(Pesification)的做法虽然有利于储蓄者,但是不利于银行。例如,如果某人欠银行5万美元,他只要用5万比索就可偿还这笔贷款。如果他同时在银行中存有5万美元,他却可以按1美元=1.4比索的汇率得到7万比索。据一般的保守估计,政府的这一规定将使银行损失90亿美元。而银行自己的估计将在100美元~200美元之间。面对银行界的抱怨和不满,政府后来又出台了不利于储蓄者而有利于银行的决定:存在银行的美元存款,必须转换为比索。这无疑使政府在民众中的威信进一步降低,使其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依然严峻。

三、阿根廷债务危机的风险形成机制分析

阿根廷经济陷入债务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鲁格夫所说的:僵硬的汇率制度、不当的财政政策和沉重的债务负担这三者结合在一起,必然会导致债务危机。

阿根廷债务危机的根源是由于高额的财政赤字导致恶性通胀,进而被迫选择货币局汇率制度。从根本上说,阿根廷在选择了盯住美元的货币局制度之后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治理通胀的政策目标,但是从长远来说,没有及时地进行汇率的切换和调整、政府继续容忍被高估的货币,从而导致了策略上的失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货币局制度并非一无是处,但是就阿根廷国内自身条件来说,并不适合继续下去。

另外,其实际操控中采取的为了刺激经济产出而放纵财政纪律松弛的做法,更是直接导致了整个体系的崩溃。

另外,不容否认,阿根廷政府的金融管制措施有效地避免了银行挤兑,但也引起了争议。对银行提款的限制无疑使整个国民经济受到了很大影响,对低收入者的生活也产生了重大的消极影响,毋庸置疑,在国民经济处于衰退的情况下,消费不振无疑会进一步制约经济的复苏。

第一,美国奉行强势美元政策,而阿根廷的货币局汇率制度又十分僵硬,因此,比索的币值被大大高估,从而打击了阿根廷的国际竞争力。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只有1991年和1995年的贸易平衡是顺差,其他年份均为逆差。

第二,庞大的财政赤字和沉重的债务负担削弱了阿根廷经济的活力。

第三,1999年初爆发的巴西金融动荡使阿根廷经济受到了很大的不良影响。阿根廷与巴西是邻国,经济关系非常密切。巴西货币雷亚尔贬值后,阿根廷对巴西的出口受到很大的消极影响。

第四,国际市场上一些初级产品价格的疲软使阿根廷的农产品出口收入得不到大幅度增长。

还应该指出的是,如果一个国家能继续吸引大量外资,那么巨额财政赤字和庞大的债务负担还不至于诱发危机。但是,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性经济萧条、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的高利率,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和1999年初的巴西金融动荡,使阿根廷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非常不利的变化,吸引外资的成本越来越高。

日益严峻的形势使阿根廷政府认识到,外部援助是至关重要的。阿政府积极配合国际经济组织,寻求国外援助,以尽快摆脱经济崩溃的厄运。为了得到IMF的援助,阿根廷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压缩政府财政开支,其中包括将公务员工资降低13%,并减少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拨款。此外,阿根廷政府还要求地方政府大力削减开支。第二,增加对出口企业的课税。政府认为,这些出口企业(其中包括大量私有化企业)因为比索贬值而受益匪浅,所以必须向政府缴纳更多的税。此外,有关部门还力图完善税收体系,减少偷税漏税。第三,自2月3日起开始实施浮动汇率制。除了求助IMF以外,阿根廷还积极寻求美国的援助。2004年底,经过艰苦谈判,最终与国际金融机构达成协议,公布了以仅相当于欠债25%~35%的面值发行新债来偿还旧债的债务重组方案。2005年3月3日,债务重组取得成功,长达三年多的“倒债危机”宣告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