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波市建立独立航运金融平台的优势

宁波市建立独立航运金融平台的优势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市建立独立航运金融平台的优势_海洋经济研究丛书:航运企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以宁波为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稳步实施,新的金融和航运产品不断涌现,新的经济形态不断萌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10年3月,宁波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154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存贷款规模双双超过8000亿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稳步实施,新的金融和航运产品不断涌现,新的经济形态不断萌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升。宁波是国家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城市、金融电子化试点城市和金融对外开放城市、私募股权投资试点城市,金融业规模、金融市场发育程度、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均居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前列,居首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评价第7位。截至2010年3月,宁波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154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存贷款规模双双超过8000亿元。在2008年到2010年这三年内,宁波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6.43%,高于GDP增速近6个百分点。[1]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宁波拥有极为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中,宁波近年来一直位列三甲,在分项指标中,宁波是全国信贷资产质量8个AAA级城市之一,企业诚信排名全国第一。宁波是长三角地区唯一的计划单列市,享有省级经济金融管理权限;是唯一拥有世界级深水枢纽港的城市,天然就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上海以外唯一拥有国务院批准设立保税港区的城市;也是唯一提出全面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这一目标的城市。因此,宁波在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并且宁波与上海可以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实现融合发展,从而为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宁波与上海隔湾相望、港桥相连,人缘相亲、业缘紧密,拥有其他城市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和基础条件。长三角地区22个城市中,可以说唯有宁波能够全方位、全领域对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从上海“两个中心”的相互关系来看,航运中心是金融中心的前提必备条件之一,从长三角地区要建成“亚太国际门户”的要求来看,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客商流的集疏流通也必须依托国际性港口城市群。就这个意义而言,宁波理所当然就是上海“两个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

宁波—舟山港是罕见的天然良港,航道水深最浅22.5米。围绕宁波—舟山港已经形成了一张全方位立体型畅通的集疏运网络,囊括了水水中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以及管道运输,其中宁波港铁路港区站已被国家列入全国铁路集装箱转运站之一,港区铁路直通码头前沿。宁波港是长三角地区唯一位列我国四大深水枢纽港的天然良港,是中国大陆大型和特大型深水泊位最多的港口,也是整个西太平洋沿岸自然条件最好的港口之一,“水深流顺风浪小,不冻不淤陆域大”。深水岸线和集疏运网络两大优势,使宁波—舟山港迅速发展成为国际中转大港和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港口功能及规模等级持续提升,已全面建成集装箱、矿石、原油、煤炭、液体化工品五大运输服务体系。截至2008年,宁波港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是真正的国际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2009年货物吞吐量3.8亿吨(上海5.9亿吨),居中国内地港口第二位、全球第四位,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0万标箱(上海2500万标箱),排名全球第八位。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只有宁波港和上海港才有这样的排名和功能。伴随外贸形势回暖,宁波港口生产主要指标回升,航运业逐步走出低谷。2009年11月,宁波港口的货物吞吐量连创月度新高,外贸货物吞吐量排名稳居全国第二,国内航运业触底反弹的迹象逐渐显现,我们看好港航业的发展潜力。据宁波港航管理部门数据显示,2009年1—10月,宁波市共完成水路运输货物量9124.8万吨,同比增长8.27%,各航线运价出现反弹,大多数企业营业收入有所增长。

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甬金铁路、甬台温铁路的建成,以及舟山大陆连岛等工程的竣工,宁波的交通格局得到根本改变,从“交通末端”晋级成为重要的海陆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并进入了上海“1.5”小时交通圈,同城效应和区位优势日益明显。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对宁波港口经济的发展格局带来了综合且重大的影响,对宁波港腹地经济提供的货源是港口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宁波港国际集装箱远洋干线和近洋航线明显增多,海向腹地已经覆盖到世界的主要航区,但是其陆向经济腹地的拓展却进展较慢。由于宁波与浙北、上海、苏南的陆上交通较为不便,宁波港现有的直接陆向腹地主要分布在浙江省,集装箱运量占江、浙、沪箱源总量的比重并不大,并与上海港的腹地有部分重叠,形成了一种竞争关系。腹地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宁波港深水资源功能的发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突破宁波北上的交通障碍,使杭州湾北岸的嘉兴,苏南等地区到宁波港的公路距离明显缩短,使得这些地区生成的集装箱从宁波港口进出与从上海洋山港进出在距离上几乎相等,增加了从宁波港进出的可能性,有利于宁波港充分发挥深水港的优势,加速宁波港口经济和国际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也使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和台州等地到上海港的距离缩短。宁波已经初步形成以港口为龙头,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衔接的现代化立体式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成为42个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和长三角物流区域3个中心城市之一。依托区位优势,截至2010年10月已有浙、赣、鄂、川、渝的10多个城市与宁波合作建设无水港,开展海铁联运、江海联运业务。如果宁波与上海能联起手来,那么两个中心的经济辐射力必将大大提升。

宁波较早建立起市场经济体系,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经济版图上最大的两块:一是临港大产业,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石化、能源、造船等产业基地;二是民营经济,起步早、规模大、档次高,逐步实现了从家族式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民营经济活力指数居全国前列。至2010年3月,全市资产规模超过10亿元的民营企业有121家,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有119家,有境内外上市公司36家,准备上市的企业近300家,有135个产品排名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位。[2]2009年宁波企业海外并购案已达20多起,占浙江一半以上;宁波市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近1.6万件,数量在长三角地区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努力实现从“宁波制造”向“宁波创造”转变,宁波因而也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最佳商业城市之一。

宁波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推进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率先实现宽裕型小康社会,等等,都是我们面临的现实任务。而建设“海上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则是浙江今后一个时期,克服资源瓶颈,优化产业格局,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性途径。

注释

[1]中国宁波网:http://www.cnnb.com.cn,2010-03-29。

[2]2010年3月29日,关于宁波融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推进会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