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个性及其构成

个性及其构成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社会要求其成员有大体上的共同行为模式。在日本多数采用终身雇佣制,一个员工从甲厂流动到乙厂被视为叛逆行为;而在美国多数采用合同制、聘任制,人员流动都被看成是正常的行为。在对待人员流动问题上的两种根本不同观念,会影响到个性的形成,日本工人喜欢以厂为家,不愿意跳槽;而美国工人则喜欢跳槽,愿意经常变换工作单位。

4.1 个性及其构成

4.1.1 个性的概念与特征

1)个性的概念

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与他人区别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倾向的总和,包括一个人怎样影响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以及可以被认识的内外品质全貌。

2)个性的特征

个性涵盖了人的各种心理特征。主要有:

①个性具有独特性。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由于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每个人总是有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性。

②个性是在某种特定环境中自我实现的。人的个性必须在某种特定的环境或条件下才能得以彰显或体现出来,并且个性是受特定环境的作用和影响的,这对个性的塑造也是很明显的。因此,个性是在某种特定环境中自我实现的。

③个性具有自我连贯性。个性的形成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之中的,是相对稳定的,一般不会出现发展的间断性,总是处在自我连贯性之中。

④个性与导向目标的行为有关。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与一定的目标相关,导向目标的出现意味着个性需要随着这一目标而有所改变,个性需要驱动下所做出的行为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因此,个性与导向目标的行为密切相关,导向目标对个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⑤个性是一个成长过程。个性是每个人所特有的,他与个人一样都是一个成长过程:由“小”到“大”,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由“不稳定”到“相对稳定”,在这一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可塑性

4.1.2 影响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影响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遗传和社会环境因素。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个人的个性是在遗传和环境这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遗传因素

刚生下来的婴儿心理并不是一张白纸,都具有一些先天的遗传心理特征。根据对初生婴儿的观察,有的好动,是兴奋型的;有的较安静,是抑制型的。这样的神经类型特点就是遗传因素造成的,这些特征构成了每个人独特的心理基础。但是,这些生理素质仅仅是决定个性差异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个性发展过程中来自外部的影响,即依赖于客观环境的影响,依赖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一个婴儿出生时先天遗传所固有的这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就是气质特征,它是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自然属性,决定心理活动进行的速度、强度、指向性等特征。气质为每个人增添了独特的色彩,所以,气质是个性的组成部分之一。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一般来说,气质是先天遗传因素的看法是正确的,但因此就否认后天社会环境对气质的影响就不对了。如果认为个性特征都是由先天因素所决定的,就更不可取了。这是因为作为个性心理特征的价值观、信念、兴趣和爱好等并不依赖于人的气质。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工作成效,主要受其思想认识水平(包括理想、信念、工作态度)、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某些条件下同时也受气质的影响。

2)社会环境因素

有些站在机械论立场上的心理学家,他们以个性中的气质产生为依据,认为人们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他们的遗传特征不同,甚至所有的个性特征都是遗传的。然而,辩证法观点认为,机体的遗传因素只不过是产生个体特征的一个条件,对于个性特征起决定作用的并非生物遗传因素,而是社会环境。

同卵(纯合性)双生子的研究成果,令人信服地证明了那种认为个性特征是遗传的看法是错误的。当我们把遗传因素完全相同的卵双生子放到社会情况、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各不相同的家庭里去培养,人们就会看到他们的气质特征是很相似的;但是,他们整个的个性特征或性格特征极不一样,而且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个性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影响、文化传统影响以及社会阶级和阶层影响等。

(1)家庭影响

在个性形成过程中家庭影响是最初的根源。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除了按社会的要求使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要求的人以外,还以自己的家庭特点给子女以影响。家庭影响主要体现在父母的个性和教育方式这两个方面。

父母的个性对子女个性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子女在父母抚养下,父母对工作的态度、与同事的交往、与亲属的关系、对挫折和胜利的反应,都会影响子女的个性。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子女个性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很深入,如美国的波德温把教育方式分成民主与权威两种,后来列维又研究了母亲过分纵容和过分支配这两种教育方式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过分纵容方式,儿童多为不听话、易发脾气、不能克制自己,但达不到要求时又会退缩;采用过分支配方式,则儿童比较顺从、有礼貌,但比较软弱。

(2)文化传统影响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每个生活在特定社会的人的个性都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文化的组成中,包括对一些重大问题的价值观念,如对人生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人与人关系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行为模式。一个社会要求其成员有大体上的共同行为模式。不同的人,其社会看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行为模式是不相同的。例如,美国和日本对员工在工作单位之间的流动性就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在日本多数采用终身雇佣制,一个员工从甲厂流动到乙厂被视为叛逆行为;而在美国多数采用合同制、聘任制,人员流动都被看成是正常的行为。在对待人员流动问题上的两种根本不同观念,会影响到个性的形成,日本工人喜欢以厂为家,不愿意跳槽;而美国工人则喜欢跳槽,愿意经常变换工作单位。

研究成果表明,文化传统从多方面影响着个性的形成。比如,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需求和满足需求的途径,影响解决冲突的方式,影响人们如何看待事物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因此,早在1949年,柯拉克罕就曾指出,文化在人生每一个转变上都调整我们的生活,不论我们认识到与否,从生至死一直有不断的压力,督促我们去遵循别人为我们定好的行为模式。

(3)社会阶级和阶层影响

任何一个人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在阶级社会和有阶层的社会中,个人又必然属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而这个阶级和阶层,特别是阶级对人的个性影响尤为深刻,阶级成员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阶级的烙印,同一个社会里不同阶层的人的个性也有差异。我国有学者对大学生作了初步调查,发现知识分子阶层出身的人,文化修养好,行为举止比较文雅,待人礼貌,但善于幻想,与人交往时不大喜欢深交,遇事优柔寡断,个性易左顾右盼。农民阶层出身的人,生活比较朴素,不怕苦累,憨厚老实,但有时有自卑感,有点倔强固执。工人阶层出身的人,工作认真,集体主义强,守纪律,情感较强烈直爽,讲究实际等。

4.1.3 个性的构成

个性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所谓个性倾向性,是指心理过程的倾向性或意识的倾向性,包括兴趣、爱好、需要、动机、态度、信仰、理想、人生观、世界观等,其中,需要和动机在行为科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现代激励理论的基础。

所谓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心理过程的特征,它是在人的个性差异中比较稳定的、经常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表明一个人的典型心理—行为。主要包括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与人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的个体差异,即所谓的个性差异。

4.1.4 个性差异与管理

1)个性影响员工的工作方式

由于个性反映个人兴趣,而兴趣又极大地影响个人所选择的职业和工作方式,所以管理者要根据个性特质合理安排工作,满足个体的工作兴趣,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2)个性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效率

个性影响员工的工作方式,进而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有较大的影响。符合员工兴趣的工作、有利于员工工作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将极大地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提高其工作效率。

3)个性影响员工的人际关系

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也会因此有不同的人际关系,“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个性相投的员工更容易形成和谐的关系,这对组织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相反,个性的差异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也会使组织遭受一定的损失。因此,组织要重视对每个员工个性的认识,根据个性的相辅和互补性来进行人员配置,在充分调动个性积极性的同时,使不同个性的员工形成互补,达到人员配置的最优化

组织管理者要设计和营造一种适合不同员工个性不断成长的环境和氛围,使每一位员工的个性在得到最大发挥的同时,与组织的成长相结合,最大化地促进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