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理论建构

中国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理论建构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在小农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中世纪封建社会已经腐朽并开始瓦解,新的生产方式逐渐生长,并在伦理道德上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从传统经济伦理到近代道德,是中国道德发展的历史转型。实际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近代已经发生转型,并且这种转型已经被学术界所承认,只是它并非明确地以理论的方式予以认可,而是被承认于学术界的理论之中。

建立在小农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中世纪封建社会已经腐朽并开始瓦解,新的生产方式逐渐生长,并在伦理道德上提出了自己的要求。社会需要一种新的伦理道德体系为这一新的经济因素进行辩护和论证,并打破旧的伦理道德体系对新的生产方式的束缚,以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民族生存的危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在近代学者的思想中,就开始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彻底批判,并着手构建新的伦理道德体系。作为伦理道德发展的历史性进步,近代伦理道德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由于中国近代社会特殊的历史条件和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本身的弱点,这一转型又有着严重的历史局限。

从理论结构来看,近代道德在对人性比较一致的认识即人是感性的自然存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根据新的生产关系发展的道德要求,确立了自己的道德原则、善恶观念和价值标准,对道德的本质和作用表达了自己的认识,对新的道德关系的合理性给出了自己的论证,对人的存在及其本质做出了新的解释,对人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等等。道德理论框架和体系的构建,已经基本完成。从内容性质来看,近代道德与传统经济伦理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精神,表达了不同生产关系和利益集团的道德要求,确立了不同的道德原则和价值标准,显示了不同的道德思维方式和层次,因此,近代道德不是传统经济伦理在近代的发展阶段,或传统经济伦理的近代方式,而是与传统伦理道德不同的新的道德历史类型。从传统经济伦理到近代道德,是中国道德发展的历史转型。实际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近代已经发生转型,并且这种转型已经被学术界所承认,只是它并非明确地以理论的方式予以认可,而是被承认于学术界的理论之中。要证实这一点并不困难。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承认在中世纪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伦理道德之间有一个近代道德形态,并且,这一形态在理论上既不同于传统伦理道德,又有别于现代伦理道德。如果承认存在近代伦理道德,并且承认它在理论形态上具有区别于传统伦理道德和现代伦理道德的独特本质,那么,就必须承认近代伦理道德是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不是传统伦理道德发展的阶段,这也就是承认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近代发生了历史类型的转变。譬如,陈瑛、唐凯麟等撰写的《中国伦理思想史》在引用了毛泽东一段关于“五四”以前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与封建阶级旧文化斗争的论述后,指出:“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国近代这种‘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也表现在伦理思想上。中国近代伦理思想的发展,主要是中国资产阶级伦理思想萌芽、形成、成熟和开始走向衰落的历史,是资产阶级现代道德观念及其伦理思想反对陈腐的封建道德及其伦理思想的斗争的历史。”[5]并且明确地肯定:“孙中山的伦理思想是中国资产阶级伦理思想发展的最高成就,它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成熟和完成。”[6]这就十分清楚地承认,在中国近代,产生了一种与传统伦理道德属于不同历史类型的伦理道德体系,并且这一思想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与成熟。至于说为什么“五四”以来中国社会仍然面临着传统伦理道德现代转换的任务,则属于另一个理论问题。后者只是说明,传统伦理道德在近代的转型是不彻底的,至少没有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取得成功,以至于它至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一定影响。并且,这里所说的“传统伦理道德”并非纯粹指中世纪社会的伦理道德,它已经包含了近代学者对它的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