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十一五”生物医药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工作总结

浙江省“十一五”生物医药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工作总结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省“十一五”生物医药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工作总结一、总体情况生物医药产业是浙江省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也是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研制的抗肿瘤I类新药甲磺酸普喹替尼,目前已完成了临床前各项研究,进入临床试验。目前项目实施情况良好,已建立了

浙江省“十一五”生物医药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工作总结

一、总体情况

生物医药产业是浙江省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也是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省政府和省科技厅十分重视对生物制药“自主创新”的引导和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2006年专门设立了“浙江省生物技术制药重大科技专项”,成立了重大专项专家组,编制了《“十一五”生物制药技术专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根据浙江省生物医药技术和产业发展特点,按照《实施方案》,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了新型基因工程药物、新型疫苗、生物转化方法合成手性药物、传统小分子药物的工艺改造、生物药物新型分离技术和生物制药过程集成化技术的应用、新型疫苗的开发和研制、生物诊断技术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核酸类药物的研制开发等六个方面的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006—2010年立项的生物制药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共57项,其中2006年9项,2007年16项,2008年13项,2009年16项,2010年3项。57个项目中有20个项目是按照一类新药目标来研制的,占立项总数的35%。另外,已有5个一类新药获得临床批文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目前省财政已投入约0.32亿元(不含后补助),引导地方和企业投入6.22亿元,累计创造总产值约57亿元。

专项的实施使本省新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在由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转变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2008—2010年的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全省在企业孵化器、候选药物、药效评价、国际GAMP标准质控技术等方面争取到了51个项目,获得国家经费3.0亿元。2010年浙江省在医药卫生领域共申请到国家经费超过10.4亿,实际到位经费8.84亿。

二、主要实施绩效

(一)新药创制进度日益加快

生物制药技术专项主要支持领域是创新药物的研发,通过专项实施,全省目前已有5个国家一类创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4个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显示疗效突出、靶向性强、耐药性好,研发进度也在加快。

同时也加快了从仿制药物向创新药物转变的步伐,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由贝达药业有限公司承担的治疗非小细胞性肺癌的一类新药“盐酸埃克替尼”。该项目2010年4月顺利完成Ⅲ期临床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了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2010年7月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成功向SFDA递交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申请,并于12月初高票通过专家评审,有望成为浙江省第一个获得1.1类新药证书的创新药物。

杭州爱大制药有限公司承担的“治疗非霍金奇淋巴瘤的一类生物制品‘重组人凋亡素2配体’”也已完成Ⅱ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准备工作。艾森生物(杭州)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家I类抗肿瘤新药“氟莱哌素注射液”立项以来进展顺利,已进入临床研究,并显示对紫杉醇耐药的肿瘤细胞具有非常良好的疗效。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研制的抗肿瘤I类新药甲磺酸普喹替尼,目前已完成了临床前各项研究,进入临床试验。

此外,在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方面,通过专项实施,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如阿卡波糖等品种,通过改进工艺,提高了收率,降低了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大大提高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在新药以及新工艺的研发过程中,研发单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如:主动对新技术申请专利加以保护,对新化合物结构申请国际PCT专利,为产品上市和竞争国际市场做好准备等。目前,全省新药研制正在由以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迈进,创制水平有了质的提升,部分领域研发及产业化已走在全国前列。自专项实施以来,在完成承担项目的过程中,共申请了专利140项,其中发明专利115项,获得了授权专利70项,其中发明专利47项;发表学术论文132篇;获得各项奖励15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9项、市级奖励5项。

专项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承担单位产品开发的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如:浙江普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经国际标准认证正式出口国际市场的疫苗产品——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杭州艾康生物是国内第一个在生物诊断试剂领域获得美国FDA认证的企业,产品90%以上出口欧美;康莱特药业研发的康莱特注射液是国内第一个以处方药的身份进入国际市场的中药制剂;尖峰药业自行研发的国家一类新药加替沙星原料药,在国内首家取得新药证书及生产批文;新昌制药厂与上海医工院合作,率先在国内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盐酸万古霉素生产技术;浙江贝达药业研制的一类新药盐酸埃克替尼为国内外均未上市销售的新药,属化学药品一类新药,已获得中国、美国及世界专利。浙江大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已申请了“乙氧基康普立停及其前药的制备和用途”(WO2008031333A1)的化合物国际专利,并已进入美国、加拿大、印度、韩国、俄罗斯、欧盟等国;新昌制药厂研制的抗肿瘤新药XC302,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其中1项获美国专利授权。还申请了俄罗斯、墨西哥、巴西、印度等国家的专利。另外,台州海辰药业有限公司研制的新型药物“双醋瑞因”已获得印度、乌克兰国家的药监部门颁发的药品注册证书,并获台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新药研发布局更趋合理

“十一五”期间,围绕《实施方案》重点开展了抗肿瘤药物、抗感染药物、治疗心脑血管药物、治疗精神疾病药物、预防性疫苗等十大疾病防治药物的研发。如在2007年所设立的项目中,有80%的项目是针对此类药物。另外,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中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策略,提高疾病预防和早诊水平,专项加大了对疾病早诊技术的支持力度,针对传染病的快速诊断技术进行了招标,有多家企业参与竞争,促进了企业对诊断试剂产品的开发。

按照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以接轨国际为方向,突出自主创新为目的,生物制药专项增加了主动设计项目。2007年专项专家组主动设计了“第二代基因重组药物或基因重组活载体治疗性疫苗关键技术及相关产品开发”项目,经招标立项。目前项目实施情况良好,已建立了联合免疫方案,向SFDA递交了临床申报材料。通过专项的实施既在构建生物技术平台方面取得进展,有望研究开发出1~2个一类新药,如抗乙肝药,治宫颈癌的治疗性疫苗等。

2008年专家组又主动设计了“生物制药过程细胞规模培养关键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发”项目,从解决生物医药由研究迈入产业化的中、下游关键技术着手,实现药物大品种的技术改造,对解决制约本省生物医药发展急需的共性和关键技术起到了较好的作用。项目由浙江工业大学、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项目以阿卡波糖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高产阿卡波糖菌株高效育种技术及发酵工艺优化与控制技术,显著提高了阿卡波糖产量、收率和发酵单位。目前阿卡波糖的生产量及销售额全国最高,2009年销售收入达3亿元。该项目的实施,为全省大品种药物的技术改造和提升提供了一个成功实例。

(四)产业结构更趋优化

生物制药技术专项积极引导全省制药行业从原料药仿制出口为主逐渐向制剂生产和创新药物研发的转变,以减少大规模原料药生产带来的环境压力,提高产品附加值。2007华海药业生产的“奈韦拉平片”获得了美国ANDA文号,这是中国医药行业第一个获得美国市场制剂准入证,是我国原料药企业产业升级、实现由出口原料药向出口制剂转变的一个重大突破。

一些专项项目在明显提高了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普利系列原料药绿色化合成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实施后,在2006—2008年期间,普利系列产品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73亿元,创汇1.13亿美元。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浙江省医药企业逆势发展,产品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年产分别达到了220吨、130吨、50吨,分别占据全球市场的40%、20%和15%。

台州海辰药业有限公司承担的“新型药物双醋瑞因的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减少了芦荟产业的固废排放量,新型的合成工艺采用了更清洁的原材料,符合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要求。自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生产用原材料成本已降低至120万元/吨,目前销售价额为240万/吨。项目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997万元,创汇2226万元,税利714万元。

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减肥药物奥利司他的产业化开发”项目不仅在奥利司他的发酵单位上有较大的提高,而且采用的提取工艺具有自己的特色,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市场的要求。目前已形成年产20吨的奥利司他生产线,并于2010年获得SFDA的药品生产证书,项目已实现销售收入35000万元,利润5000万元,税收2000万元。

(五)新药创新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攻关是本专项实施的主要特色。专项的实施鼓励了科研人员主动和企业结合,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企业充分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结合灵活的利益分配和人才培养机制,与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生物制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制药企业内部研发机构规模和研发投入增长较快,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5%左右,个别企业达到8%~10%。

浙江普洛康裕、温州伊利康等企业还在上海等地建立了研发基地,吸收上海、南京等地高水平的研究人员进入研究机构工作,确保在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方面的领先优势。四川抗菌素研究所、中国药科大学等省外著名药物研发单位受浙江省企业机制灵活和政府支持力度大的激励,主动与金康制药、仙琚制药等企业合作,新药研究成果转化速度加快。

新昌制药厂与上海药物所联合进行药理和药代的评价筛选合作,与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联合进行抗肿瘤临床评价研究合作,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进行筛选研究合作。

爱大制药公司在承担项目期间与专业研发生物工程药物的上海恰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了很好的合作,以恰尔团队为基础,在爱大公司本部进行了优化及放大工艺的改进,建成了含有500L发酵罐的中试研究基地,同时为爱大公司培养了一批生物基因生产及检测技术人才。

(六)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所设立的重大项目中,省科技厅支持研究经费约0.32亿元(不计后补助),引导地方和企业投入6.22亿元,累计创造总产值约57亿元。充分体现了省级政府部门积极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热情参与,共同提高浙江省生物制药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的科研投入特点。如2007年湖州市政府投入3000万元支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并将它作为政府“头号工程”;杭州市余杭区科技局以1∶1配套比例支持贝达药业有限公司的一类抗肺癌药物的研发。

专项实施还引导了一批企业从传统产业转型到生物医药行业,并积极引入海外归国人才和资金,如浙江贝达、杭州艾森药业、安吉豪森等企业在利用海外归国人才与资金方面,效果明显。目前全省已有13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其中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4家,由留美回国的博士、硕士创办的杭州艾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快速诊断试剂的生产厂家之一,带动浙江生物诊断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项实施期间,通过对承担项目的多次检查以及对浙江省制药企业的多次调研,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归纳如下:

1.浙江省制药企业众多,以中小型为主,分布在全省各地。其中规模小和品种单一的企业占有很大比例,没有产值超过100亿元的超大型企业,这与国际制药企业不断合并和重组的趋势不符。此外,大多数企业还存在新药创新能力不强、竞争力不高等问题。

2.新药的创制周期长、风险大、投入大。一些有苗头的药物,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中途夭折。另外,全省用于新药的科研经费与国际和国家的投入相比非常有限。如国家在“九五”期间,对新药基金投入1.8亿,获得了1个一类新药,“十五”期间国家投入8.5亿,获得15个一类新药;“十一五”期间国家计划至少投入66亿,要求获取30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与之相比,本省的经费投入还是少了点。很多研究机构和企业反映,项目太少、立项困难、每个项目的经费少,这也影响了新药研发的积极性。

3.由于新药暂时不能进入医保药品目录,影响了新药顺利进入市场,努力创新的企业却无法从中得到高回报,阻碍了创新的热情和步伐。建议浙江省把一类新药纳入医保,保证企业创新药物研发的回报率和良性循环。同时,希望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关于生物医药研发与产业化的定期协商对话的机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商讨、协调出台支持创新药物的系列优惠措施。

4.目前省内缺少新药筛选、大品种技术改造等技术平台,缺少对生物制药过程中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支持。很多企业的研发各自为阵,各显神通,很多项目低水平重复,延缓了新药开发周期,不利于生物制药技术的更新换代,影响生物技术制药的整体水平。

5.新药研发难度加大。国家新药开发管理制度逐渐健全,对新药的标准越来越高,对新药审评的要求越来越严,新药开发的难度越来越高,使获得新药证书的难度明显加大,新药的研究开发时间延长,加上研制过程中的未知性和风险性,研发工作不是2~3年内就能完成的。需要对创新药物的研发分阶段立项,以不同的考核目标分阶段支持。

四、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

1.制定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宏观规划与优惠政策

建议政府加大经费投入,尤其对新药开发前期和中期的支持,在跟踪国际新药创制的同时,走自己的模式;要深刻理解国家新药创制的政策,争取主动,占领制高点;在省内形成从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产品研发、技术服务、中间试验、产业化的一条龙新药创制体系,确保本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2.从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出发,建立产业化联盟,组建大企业集团,加快培育生物制药大企业

根据浙江省生物技术制药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规模都不大的特点,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大企业的培养和支持力度,建立产业化联盟;鼓励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间建立密切联系;鼓励小企业向大企业靠拢;加快培育生物制药大企业,组建大企业集团,逐步从松散结构到紧密结构过渡,争取在“十二五”出现2~3家产值超百亿的企业,并最终在全省范围内形成5~10家超大型的制药企业,使这些企业都成为国内龙头老大,能够引领国内制药行业。

3.加大对生物制药科研的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快新药产品的研发能力和速度

培育生物医药大产业,科技先行,而先行的前提就是要加强研发投入。这种投入是全方位的,包括对人才引进和培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过程等;这种投入也应该是多元化的。政府必须加大研发投入,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一定要与国民经济的增长结合起来,保证政府每年的经费投入的增长率不低于全省GDP的增长速度。当然,新药的开发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还必须吸引地方、企业、风险投资等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视和投入。同时,建议设立创新药物风险投资基金,吸引风险投资公司的参与,以减轻企业研发资金周转的困难,分担创新药物的研发风险。

4.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和生物制药技术平台建设

一是培养大产业,人才是关键。必须提高全省生物技术制药研发人员的整体素质,要建立一支可以从事新药研发的队伍,建立一支能够消化引进技术的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生产和管理的队伍,尤其要重视生物医药领军人物的引进和培养,政策上要有倾斜。二是建议将企业、院校、科研院所结合起来,建立若干个可为产业化提供技术服务的生物制药技术平台,平台不在于规模的大而全,而在于有水平、功能强、服务好和能解决问题,可以适当考虑分类和专项建设,譬如菌种的筛选与改造平台、基因工程药物平台、候选药物筛选技术平台、生物反应和催化技术平台、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平台、大规模生产技术平台等,直接为本省的生物制药企业在加强生物制药过程中的共性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服务。

5.积聚资源和优势,加强生物制药重点领域和重点产品的开发力度

充分利用浙江省新药研制的现有条件,根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提出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十大类疾病,重点关注具多靶点作用的具有明显创新特点和自主知识产权,经药效、药代、成药性等规范评价的新化合物、生物技术先导物等的深入研发。在支持单一大品种技术改造的同时,注重同系列产品中关键、共性技术的改造和提升。浙江省是原料药生产大省,但不是制剂生产大省,制剂的经济效益要比原料药高很多倍,要以新药创制为核心,加强制剂的研发力度,从仿制药到新药,从原料药到制剂,变原料药生产基地为制剂生产基地。

总之,通过“十一五”专项实施,成绩是主要的,成效也很明显,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是成长中的烦恼,有助于我们在“十二五”期间设计出更合理的规划,加快建设生物制药强省的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