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周期的协动性研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周期的协动性研究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形成“10+ 1”模式,能否使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贸易周期具有协同性趋势,对区域内贸易政策协调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中国与这些国家贸易周期变动同步性更高,这与这些国家和中国密切的经贸往来有较大关系。

段莹莹[1]郎丽华

摘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中国如何更好地在“10+ 1”模式中发挥作用,促进双边及多边贸易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周期进行研究,探讨二者之间的协动关系,进而分析了形成二者贸易周期趋同的原因,探讨了中国与东盟对外贸易发展路径选择,为中国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和合作,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良好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周期发展路径

一、引言

经济周期相联系,一国的对外贸易也存在周期性,即国际贸易周期或对外贸易周期。如果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增长运行在波谷到波峰的过程中时,这一状态被称为国际贸易扩张期或对外贸易扩张期;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运行在波峰到波谷的过程中时,这一状态被称为国际贸易收缩期或对外贸易收缩期。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形成“10+ 1”模式,能否使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贸易周期具有协同性趋势,对区域内贸易政策协调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二者具有显著的协同性,中国作为对自由贸易区和世界均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其贸易政策的选择必然对其他成员国的贸易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周期分析

20世纪70年代之后,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奉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迅速实现了经济起飞并完成了工业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以及中国的沿海地区在经济上开始起步,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从各国每年的进出口总额增长率来看,中国对外贸易与东盟国家对外贸易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周期性波动。通过计算中国与东盟各国每年进出口总额平均增长率(如表1所示)进行时间趋势分析,中国和东盟国家贸易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20世纪80年代为第一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贸易波动与东盟国家呈相反态势:中国贸易先上升后下降,在1985年达到峰顶;而东盟各国则是先降再升。在20世纪90年代的第二阶段中,中国贸易波动与东盟各国贸易波动具有了较明显的同步性,都是经历了先上升再下降又上升的变动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贸易周期与东盟各国贸易波动进入第三阶段,同步性特征更加明显,即2001年经历了下降阶段之后开始回升,2009年金融危机后跌落谷底,2010年又迅速回升。因此,从直观上来看,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周期的演变经历了由不同步到逐渐同步,而且同步性越来越明显的变动过程。

表1 中国与东盟各国进出口总额增长率(1981~2010年)(单位:%)

(续表)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各年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图1 中国与东盟贸易周期发展的三个阶段

数据来源:根据表1数据绘制而得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中国与东盟贸易周期的趋同性变化,与中国与东盟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加强经贸往来有密切关系。特别是2001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启动以来,二者的贸易波动同步性更加增强,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2009年中国和东盟各国进出口贸易增长同步到达谷底,2010年又快速同步上升。

为了便于更加直观的分析,作者运用spss软件,按照1981~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0年三个时间段,分别计算中国与东盟十国进出口总额增长率的相关系数。计算结果如下:

表2 中国与东盟十国贸易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

数据来源:据世界银行数据库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各年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注:由于文莱在1984年加入东盟,越南是在1995年加入东盟,缅甸、老挝是在1997年加入东盟,柬埔寨在1999年加入东盟,为了计算的统一性,将这五国数据统计在内。

由表中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1981~1990年,大多数东盟国家与中国进出口增长率相关系数为负,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虽与中国进出口增长率呈现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很低,分别只有0.04、0.13、0.14,但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值分别为0.91、0.81、0.73、0.71,均大于0.1,中国与东盟国家进出口增长率之间的线性相关不显著。这说明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贸易周期变动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周期不具有显著相关性,即中国的经济周期与东盟各国不同步。

1991~2000年,中国与东盟各国进出口增长率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相关系数较高,这说明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经济周期变动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周期变动具有了较明显的同步性;特别是东盟老成员国中除菲律宾相关系数为0.35外,其他各国(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分别达到0.64、0.79、0.79、0.72,且上述各国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值分别为0.05、0.01、0.01、0.02,在0.05(双侧)水平和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这说明中国与这些国家贸易周期变动同步性更高,这与这些国家和中国密切的经贸往来有较大关系。

2001~2010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的全面启动,东盟各国(除缅甸、老挝外)与中国进出口增长率相关性均很高。马来西亚、新加坡的相关系数超过0.9,分别为0.91、0.93,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值分别为0.00、0.00,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且柬埔寨、菲律宾、越南的相关系数超过0.8,分别为0.83、0.83、0.81,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值分别为0.00、0.00、0.00,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文莱、印度尼西亚、泰国的相关系数超过0.7,分别为0.73、0.75、0.75,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值分别为0.02、0.01、0.01,分别在0.05、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这与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中国与东盟6个老成员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实现贸易自由化相吻合,也体现了中国和上述六国协议针对90%的商品消减投资壁垒及关税所带来的贸易促进效果。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周期趋同原因分析

表3反映的是东盟各国对中国进出口在其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可以看出,东盟各国对中国进出口总额在各国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在不断上升。这在客观上反映了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的提出、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紧密,且中国对东盟各国贸易影响不断增强。

表3 东盟各国对中国进出口在该国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动(单位%)

(续表)

数据来源:据世界银行数据库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各年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表4反映的是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可以看出,中国对东盟贸易总额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一直维持在9%左右,但随着近年中国进出口总额的不断增加,虽然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额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基本维持稳定,但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即使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及后危机时代,比例也保持在9%以上。

表4 中国与东盟进出总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所占比重(单位%)

数据来源: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各年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从贸易周期角度而言,中国与东盟各国较高的经济开放程度和日益紧密的贸易联系,使其贸易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贸易周期趋于同步,而且同步性越来越明显。根据表3和表4的比较可知,中国与东盟国家进出口对这些国家的影响大于对中国的影响,因而中国的贸易周期对东盟国家贸易周期影响较大。

四、中国与东盟对外贸易发展路径选择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影响中国经济,由于贸易周期的趋同性,也会影响东盟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因而需要正确认识中国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选择科学、合理的对外贸易发展路径,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良性发展。

(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由于中国和东盟各国在产业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中国扩大和深化与东盟经济合作必须要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只有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协调双方的产业结构尤其是竞争较强的产业,才能将双方的竞争转化为互补性竞争,尽量避免因区内的产业结构趋同而导致的经济损失。中国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的投入,实现产业由资本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提升,多层次地发展互补性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服务贸易自由化框架协议下,发挥资金、技术、人才和地缘上的优势,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深化与东盟发达成员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重点发展具有先导性和社会性的科技教育、信息咨询、商贸、金融、保险、旅游、居民服务等行业,提升中国服务业的产业竞争力。在制造业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发展将使高新技术行业获得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向集约化、效益化和高科技方向发展。

(二)继续推进“走出去”战略

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的投资可以缓解中国与东盟在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方面的竞争,有利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长期发展,因而应鼓励国内更多有实力的企业走向东盟。但我国“走出去”战略起步较晚,发展慢,所以应积极开展对企业的海外投资教育和相关政策支持,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针对一些国内企业面临着对东盟各国市场特点、经济机制、产业政策缺乏了解,以及在选择投资和贸易伙伴上缺乏渠道等难题,采取相应推动“走出去”战略的措施。首先,我国政府应利用各种形式向国内企业提供东盟市场的供求信息,为企业间的交流和沟通搭建平台。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商会的“纽带”作用。其次,提供财政优惠政策,安排部分资金来协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开拓东盟市场,为其提供融资上的支持。再次,完善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为我国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提供法律保障。

(三)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与交流

中国和东盟各国不仅要注重双边贸易的发展,更应注重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相对于大部分东盟国家,中国拥有比较雄厚的科技与开发能力、成熟的产业技术,完全有能力帮助东盟一些落后的国家提升技术能力。因此,中国应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帮助这些国家在农业、工业、能源、交通、通讯和科技方面进行开发,进而扩大到金融、旅游、中小企业、产业合作、知识产权、环境、能源等领域。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努力拓展多领域、多形式和多层次经济技术合作,它是经济一体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双方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结语

总之,中国进出口总额总量大,市场容量大,外汇储备充足,与东盟国家贸易往来日益紧密,在东南亚地区具有较大的影响,应该在自由贸易区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可以充当推动中国与东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角色。所以,中国应正视双方在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关系,应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广泛开展与东盟的互利合作,提高自身国际地位,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纹岱.Spssfor Windows统计分析(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高敏雪、许晓娟、李静萍、张芳.追寻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对外经济统计数据估算与计量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国家统计局.第六届国家统计局机关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文集.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4]徐春祥.东亚贸易一体化—从区域化到区域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Kathie Krumm、Homi Kharas.东亚一体化——共享增长的贸易政策议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6]马莉、胡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经济导刊,2011(3)

[7]冯力、孙健.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意义、问题及对策思考.东南亚之窗,2009(1)

[8]周曙东、崔奇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GTAP模型的模拟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0(3)

[9]江帆、郑学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结构优化分析.东南亚纵横,2011(2)

[10]覃平、何灵.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9(3)

[11]郎丽华、张连城.中国经济周期与对外贸易周期的关系研究.经济学动态,2011(11)

【注释】

[1]段莹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学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BaJG3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得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研项目资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