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领导科学领域的专门方法

领导科学领域的专门方法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领导科学领域的专门方法在领导科学中,我们不仅要有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哲学方法,要有现代管理手段中的系统科学方法,还应该有针对具体领导活动的科学方法,这就是本节所要论述的问题,即领导科学领域的专门方法。五个统筹实际上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具体体现。

第三节 领导科学领域的专门方法

在领导科学中,我们不仅要有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哲学方法,要有现代管理手段中的系统科学方法,还应该有针对具体领导活动的科学方法,这就是本节所要论述的问题,即领导科学领域的专门方法。

一、统筹兼顾方法

统筹兼顾方法是一个传统的工作方法,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的领导者对它没有足够的重视。一方面是我们的领导思维方式中讲求抓主要工作、抓大放小所导致的;另一方面,也与我们过去长期的领导活动呈现出资源紧张的局面是分不开的。由于行政资源、活动资源的紧缺,迫使领导者只有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针,对于工作中的小块部分不得不忽视。这种缺陷导致我们在发展中产生不协调甚至失衡,造成了严重的差异。因此,坚持统筹兼顾方法,保持各个部门、单位、地区之间发展的平衡,是当前领导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统筹兼顾方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统筹兼顾方法要求领导者有整体、全局的观念,在服从大局的前提下做好本部门、本地区的工作。在现代领导活动中,它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统筹兼顾方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坚持统筹兼顾方法,才能使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整体与部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整体与部分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果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反之,整体功能就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因此,认为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是错误的。

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的性能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着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因此,在强调局部要服从全局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因此,不能简单地说整体比部分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统筹兼顾方法就是要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2.坚持统筹兼顾方法,才能正确处理好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系统就是整体,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整体,它是整体的综合化、系统化,是一个严格、全面的整体;要素则是部分,是对系统起作用的部分。系统是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而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的相互作用着的部分。因此,要素是系统的子目录和下级中枢。坚持统筹兼顾方法,对于正确处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3.坚持统筹兼顾方法,才能把握领导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但是,这种联系是一种“隐性”的联系,也就是缺乏具体的联系。联系本身就同任何事物一样,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就整个世界而言,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地存在着;但就具体事物而言,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此,我们坚持统筹兼顾方法,是为了建立具体的联系;同时,联系又是客观的,我们建立的联系是为了联系的具体化和多样化。

(二)统筹兼顾方法是构建和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意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是按照科学规律,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地推进经济社会更快地发展。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观。实际上,我们发展观的改变,也是领导科学方法的改变。它要求我们从单纯地抓大工程、抓经济建设转变到以经济增长为主,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等全方位综合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到2003年,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7位,13亿人口平均初步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这是了不起的奇迹。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经济总量不断快速上升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绝对和相对收入差距都进一步拉大了;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资源的储备日益减少;国民经济对外贸和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在提高。2003年我们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世界水泥总产量的40%,世界煤炭总产量的31%,实现的GDP却仅占世界的4%。这表明,我们的经济增长成果的分配和使用存在着不公平,效益不高。无论从稳定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资源与生态环境制约的角度看,这种增长都是不可持续的,增长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发展的新的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目的就是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矛盾。五个统筹实际上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具体体现。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内涵,不仅仅体现在所有制上,更应该体现在分配的公平和社会的和谐方面。实施统筹兼顾方法,不仅要解决好市场不能解决的公共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外部性问题,对市场失败的领域进行调控,而且要处理好局部与全局、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经济与社会的关系,追求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协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现阶段的“五个统筹”

1.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差别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显著标志。城乡差别也严重制约着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在现阶段坚持统筹兼顾的发展方法,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先进带动落后,协调好城乡之间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在这一点上,最重要的是要把“三农问题”解决好。

2.统筹区域发展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阶段的建设重点就应当从沿海转向内陆、从发达地区转向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落实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

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使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和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4.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所谓和谐发展,就是讲求在发展中不是以牺牲一方的利益为代价来促使另一方的发展,而是达到“双赢”的结果。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在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中,要保护好自然或有效、科学地利用自然。

5.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这就成为领导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要正确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其实还是要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同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共谋发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中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遵循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基本规律,把统筹兼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方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协调好全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矛盾,减轻社会震荡,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和谐社会建设利在当代、惠及子孙,始终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二、领导预测方法

前面所讲的统筹方法,主要用于对已经和正在产生的思想信息的调查。而领导者对尚未产生而将要出现的思想信息怎么获取?这是本节要讲述的内容。

(一)领导预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唯物论和辩证法运用于社会历史,发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为我们寻找人们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而预测人们的活动和思想的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和动机确实是各式各样的,“有的可能是外界的事物,有的可能是精神方面的动机,如功名心、‘对真理和正义的热忱’、个人的憎恶,或者甚至是各种纯粹个人的怪想”[8]。那么,在这些思想动机背后,隐藏着什么更本质的东西呢?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论,揭示了一条简单的但又被人们长期忽视的道理:人们活动的动机、活动的目的乃至活动的结果,总是这样或那样地、直接或间接地受人们的物质生活利益的制约并为之所决定,人们的思想动机最根本的动因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利益。因此,“探讨那些作为自觉的动机明显地或不明显地,直接地或以意识形态的形式、甚至以被神圣化的形式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即所谓伟大人物的头脑中的动因,——这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9]。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对领导活动和动机起支配作用的规律,就能够预测领导活动的发展趋势。

应当承认,掌握领导活动的规律是有困难的。因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0]。但是,我们仍然要认识到领导预测的必要性。它是现实领导活动及各类活动科学化的需要,也是领导方法科学化的需要,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谓预测,实质上就是“鉴往知来”,就是领导者通过事先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对未来某种不确定的东西或未知的情况做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设想或判断,以指导人们的方向和实际行动。领导预测在领导活动中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这种必要性显得更加突出。这是因为:其一,在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各个方面带来了急剧的变化和激烈的竞争,人们迫切要求以正确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的盲目性,从而为自己确定的前景努力。其二,我们以前的领导活动中既有丰富的经验,又有惨痛的教训。取得经验,是以对领导活动的客观形势正确分析和对思想发展动向的正确估计为前提的,而教训的产生则正好相反。正确地吸取经验教训,必须重视领导预测。其三,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产方式和活动方式的变化,社会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和知识的迅速更新,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项改革的深入,都必然引起人们思想方式的改变。富有生命力的新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内容,同过时的旧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内容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只有把握思想发展的趋势,排除旧思想的束缚,才能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走向未来。

(二)领导预测的条件和步骤

领导预测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它比其他预测困难。因为领导预测方法不仅涉及人的思想和行为本身,还要预测产生和影响人的活动、领导活动的各种要素。这样,领导预测就要有严格的条件,没有严格的条件,领导预测就会成为胡乱猜想。

进行领导预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领导者主观方面的条件,二是领导活动信息资料方面的条件,三是对形势和环境的熟悉。

领导者主观方面的条件有:第一,使主观认识符合领导者领导活动的发展规律。毛泽东同志说过:“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11]这就告诉我们,只有认识了领导活动发展的规律性,才有科学的预见。第二,具有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的理论基础,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和思考问题。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全世界共产主义者比资产阶级高明,他们懂得事物的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他们懂得辩证法,他们看得远些。”[12]第三,领导者要有领导科学预测方面的经验,明确过去和现在领导活动发展趋势,对现实的主客观环境和状况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领导预测的大致步骤是:

1.确定预测目标

预测目标的确定包括:预测的对象,如预测哪一类人的思想动向;预测的目的,是预测领导活动的发展趋势以便引导,是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以便防范,还是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种行业、一条战线的预测,等等。预测的目标尽可能具体一些,不能含混、抽象,否则做出的预测对领导活动没有多大用处。

2.收集活动资料

根据预测目标的要求,通过调查,广泛收集预测所需要的现实的历史的资料。领导活动信息资料包括全局和个体两个方面,以及定性、定量两类。

3.熟悉形势和环境

把领导活动信息同客观形势和客观环境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从中找到相互联系。

4.选择预测方法

根据不同的预测目的、范围、内容,采用不同的预测方法。

5.取得预测结果

将所得预测的结果征求有关人员意见,进行评审与检验,把取得基本一致的预测结论交付制订计划,提供决策依据。

(三)领导预测的具体方法

领导预测方法,离不开前面所讲的统筹兼顾方法。一方面,它需要统筹兼顾方法来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另一方面,它又为统筹方法提供信息依据。

领导预测方法的具体方法可以分成几种类型,按预测的方式划分,则有调查分析法,图表法等。按预测的性质划分,则有能准确预知情况的确定性预测;能预知几种可能性的概率性预测;能预知在完全无前例可循情况下的不确定性预测。如果按预测的作用划分则有下面几种方法:

1.判断性预测法

这种方法主要靠预测者的经验、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行预测,所以也可称为直觉经验预测法。这种方法适合于预测不确定因素多而又不能数量化的未来现象,能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定性的描述和评价,是领导科学预测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有两种基本方式:个人判断法与集合意见法。

个人判断法就是领导者个人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运用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判断。这种方法不受别人的影响,但容易产生主观和片面的倾向。集合预见法就是集中许多领导预测者的判断意见来进行预测。这种方法可以集思广益,通过比较、选择,集中多数人的意见,做出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预测方法。对全局性、普遍性的动向进行预测时,采用集合意见法为宜。

2.因果预测法

所谓因果预测法,就是通过领导活动变化的因果联系预测发展动向的一种方法。因果联系是一种相互联系,因果预测也可叫相关预测。因果联系是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形式之一,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因果预测法,常用于外界客观环境变化时,预测人们将要出现的动向,人们的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思想动向等。

3.规范性预测法

这种方法是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预想的目标为基础,来估测实现目标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倾向,倒推至目前的状况,提前打招呼并做好预防。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完成,新中国快要诞生的时候,对党内可能产生的思想问题作过预测:“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13]毛泽东同志的这段名言,就运用了规范性预测法。这种预测的规范成分较多,所以一般用于确定目标、制定和执行计划,排除不利于目标实现和计划执行的各种可能性。

4.类推预测法

这种方法也叫类比法或引申法,它从共同因素的发觉与类似现象的发展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方法和因果预测法不同,它不是通过分析因果关系去推断领导活动的未来动向,而是依据已有的事实和规律来进行预测,把过去的情况类推到将来。运用这种方法时,一般对未来环境不做具体规定,假定未来仍然按照过去的趋向发展,从而以现有的情况为参照物,通过比较找出共同形式来推测未来的情况。

类推预测法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活动变化规律来推测未来活动的变化趋势和绩效,因而,它要求预测者对领导活动的本质规律要有准确、深刻的把握,“鉴往”,才能“知来”,过去活动发展的规律,在将来也会起作用。

(四)领导预测的困难和局限性

前面说过,领导预测方法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领导预测又是相当困难的,要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

首先,领导活动虽然有它内在的规律,但是,由于活动内部构件总是呈现极其复杂的状况,其内在本质常常被大量非本质的现象掩盖着,使人们很难一下子认识它的发展规律。因此,难以预见的情况是存在的。我们不能因为未来的每一种现象、每一种情况都可以预测而夸大预测的作用,也不要因为某些情况难以预测而否定预测的作用。

其次,领导预测由于受到多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在某些条件下做到大体上相对正确,甚至可能包含某些错误。即使是科学的测算,也不可能对将来发生的事情做出百分之百准确的预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14]因此,我们既不能认为预测是神机妙算,也不能因为预测做不到完全准确而忽视预见的科学性。

第三,影响领导预测的因素不仅多,而且各种因素变化快,领导预测只能是一种动态预测,只能根据人们活动的实际,不断修正,不断逼近,使预测的准确度不断提高。对急剧变化趋势的把握,尤其需要在动态中进行预测。而在急剧变化情况下进行预测比渐变情况下的预测更困难。我们不能因为变化急剧而放弃预测,也不能忽视瞬息万变的事实而盲目预测。

三、领导激励方法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与鼓励。领导激励教育法,就是领导者激发人们的主观动机,鼓励活动者朝着正确目标努力的方法。

激励教育法是以人们的客观需要和主观动机为根据的,是以实现一定期望为目的的。人们不管做什么,都是有一定动机的,都有某种指向,即要达到某种目的。当人们已经确立了正确的目标,并朝着正确目标付诸行动时,如何研究激发动机的因素,如何强化人们从事活动的内在的愿望和动机,如何通过正确目标的设置激发人们的动力,这就是领导者的任务。因而,激励方法,就是领导者激发人们的内在动力,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向着正确的目标前进。

用于激励的内容有三种:

第一种是物质激励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人们的意识。物质动力是根本的动力,物质激励,就是积极创造条件,满足人们正当的物质需要,从而激发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在管理中,物质激励既指物质奖励,更重要的是讲经济效益,是指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从大的方面讲,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全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就是说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使全体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裕起来。这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强大动力。从集体和个人方面讲,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必须把生产的经济效益同企业和职工的物质利益联系起来,正确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发放必要的奖金,采取及时晋级加薪等物质奖励措施,以及某些经济惩罚措施。这些都是科学管理所必须的杠杆。当然物质奖励首先要符合政策;同时要看到它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不能把物质激励看成万灵药。物质激励必须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

第二种是精神激励方法。毛泽东说,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人是有思想的,人的思想会产生一种精神的动力。精神动力来自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事业的热爱。精神动力不仅可以补偿物质动力的缺陷,而且本身有不可代替的巨大威力,在特定条件下,它甚至成为决定性的力量。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使无数共产党人能够舍弃物质利益乃至宝贵的生命。革命理想的树立,离不开包括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内的精神激励。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然要充分重视精神动力的作用,加强理想、纪律、道德教育,并使我们一贯坚持的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科学化,使之成为人们全心工作的精神动力源泉。

第三种是信息激励方法。从管理学角度看,信息作为一种动力,有超越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的相对独立性。知识就是力量,信息使人们获得新知识,从而增强人们的力量;信息本身又是催人奋进的动力。对一个国家来说,如果闭关自守,得不到外来信息,自己在某些方面落后了也不知道,反而会夜郎自大、故步自封,也就缺乏前进的动力。实行对外开放,和世界水平一比较,就能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落后了。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于是产生一种急起直追的强大动力。就地区或部门之间来说,信息的交流,可以互相得到启迪和激励,带来你追我赶,“学比赶帮超”的动力。市场信息,更是企业竞争的基础,市场的需要,对手的性能,都是企业必须掌握的信息。能否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总之,作为一个领导者,只有善于收集、处理信息,不断提供信息动力,才能发挥巨大的管理潜力。

在领导者激励方式方面,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激励

所谓目标激励,就是通过设置和树立理想和目标,激发人们为实现理想和目标而奋斗。人都是有思想的,思想要指导人们的行动。不管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由思想指导的行动,都是人能动性的表现,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或目的性。而一定的目标,只要被人们确立起来,它就会产生激发和吸引,促使人们为实现目标而奋斗。所以,目标激励的实质是增强人们的自觉能动性。目标看起来是主观、抽象的,实际上它一旦被人们接受、确立,又是有客观内容的,是具体的。目标有不同的内容,也有不同的层次。进行目标激励,要根据激励对象的实际选择目标内容与层次。例如,对社会责任感不强的人,要选择社会政治目标进行激励;对学习、工作动力不足的人要选择事业目标进行推动;对道德品质较差的人要选择一定的道德目标给予教育;对表现好的人,要帮助确立高层次目标使之追求,等等。不管激励对象的具体实际,而笼统地进行目标激励,不会有好的效果。

(二)奖罚激励

奖罚激励,就是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表现给予肯定、表扬或给予否定、批评。奖罚激励包括嘉奖、表彰、表扬和惩罚、处分、批评等具体方法,是领导者经常运用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客观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是既有先进,也有落后,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成分。我们的各项工作和事业正是在先进与后进、积极与消极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和前进的。领导者工作的一个职责,就是要旗帜鲜明地表扬先进、奖励先进,用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和事迹激励人们学习、仿效,促进人们成长、进步。同时,对后进,对消极因素,对缺点错误,也要给予必要的批评、惩罚,激起人们的警觉,引以为戒,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表扬、奖励是正面激励,批评、惩罚是反面激励,两者是相辅相成联系在一起,并从不同侧面来教育和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因而在使用时,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

(三)竞争激励

所谓竞争激励,就是通过评比、比较造成一种相互竞赛,不甘落后,争取优胜的状态。竞争也可以叫竞赛,它是根据人们在学习、工作、生产等方面表现的与贡献的不平衡性和可比性,利用人们的上进心理和互相争胜心理,来激发动力,鼓励上进,推动工作,是领导者工作中经常运用的激励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在社会竞争不断加强的情况下,领导者科学地运用这一方式,可以培养人们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勇于拼搏,力争上游,不甘落后的精神,可以有效地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单位事业的发展。

竞争激励是有目的、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的一种活动,不是一种自由、自发的行为。它可以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单位内部以及单位与单位之间的评比、比较、较量,其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全面的评比,也有单项竞赛;有优中选优,也有逐个淘汰;有当场直接较量,也有分头间接比较等。这些方式,可以直接与领导科学的内容相结合。开展学习、教育、集体建设、作风、团结等方面的比进步、比贡献、比团结的活动,也可以以业务学习、本职工作、文体活动、社会活动等内容为载体,通过比技能、比成绩、比知识理论来激发上进心,增强集体荣誉感。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2]冯契:《逻辑思维的辩证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05页。

[3]冯契:《逻辑思维的辩证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23~424页。

[4]冯契:《逻辑思维的辩证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30页。

[5]冯契:《逻辑思维的辩证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6]冯契:《逻辑思维的辩证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05页。

[7]《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2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9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1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1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8页。

[1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页。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