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情绪与需要

情绪与需要

时间:2022-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或内外刺激能否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念而产生的心理反应或心理体验。因此,情绪、情感与需要密切相关,某种需要缺失,就可能产生消极情绪;满足了需要就可能产生积极情绪。婴幼儿的情绪与其需要具有直接的联系,其需要的满足与否往往成为他某种情绪转换的“按钮”或“扳机”,只要满足其需要,他就可能有积极情绪,否则他就会表现出消极情绪。

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或内外刺激能否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念而产生的心理反应或心理体验。因此,情绪、情感与需要密切相关,某种需要缺失,就可能产生消极情绪;满足了需要就可能产生积极情绪。假如您家中饲养过宠物,就会知道,宠物饿了会嚎叫,挨打了会哀号,主人快要离家时它会焦虑地缠着,等等。这表明动物与人一样,都是有情绪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人和动物都有情绪表现。

研究表明,在人的个体发展过程中,早期的情绪、情感经历对其生命历程中情绪发展、社会交往能力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情绪实验 ○●○

柔软的接触就是母爱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所长哈罗(Harlow)设计了这个试验,他用两个代理妈妈来养育刚出生不久的小罗猴,一个代理妈妈是由金属丝做成的。在它胸前安有一个奶瓶;另一个是用类似真母猴肤质的软布做成的,但不配置奶瓶。

俗话说,“有奶便是娘”,如果按照这一解释,小猴子应该是经常爬到有奶瓶的金属丝妈妈的身上,然而结果却并非如此。小猴子对金属丝妈妈很冷淡,只是在肚子饿需要吃奶的时候才到金属丝妈妈身上;而对绒布妈妈却显示出强烈的喜爱之情。平时总爱紧紧抱着它,尤其是受惊或不安的时候就会跑到绒布妈妈的身边,紧紧地搂着它。如果在绒布妈妈身上放奶瓶,那么小猴子就几乎不再接触金属丝妈妈了。如果在小猴子下地玩耍的时候,突然放入一个自动玩具,小猴子会吓得马上逃到绒布妈妈的身上,但是不久后它就开始观察,然后下地试探接触,最后玩弄起这个玩具来,但是,对于在只有一个金属丝妈妈的笼子里生长起来的小猴子来讲,它会很长时间都极端恐惧地躲在一边,一直不去碰那个自动玩具(如图2-4所示)。

图2-4 小罗猴实验

这个实验表明,“有奶便是娘”的说法不一定全对,小罗猴对妈妈的眷恋并非只是因为有奶吃,而是渴望那种温暖、柔软的接触。

哈罗在另一个实验中还发现,无论是什么样的代理妈妈养育的小猴子,即使得到很好的照顾,生病和死亡率还是比由母猴哺育养大的普通小猴高,并且长大后在行为上都没有普通小猴表现正常,用金属丝妈妈长期单独养育的小猴子长大后缺乏协调性,极端胆小和畏缩,攻击性强,对性的反应冷淡;用布妈妈养育的小猴子虽然没有这么糟糕,但在情绪上也不成熟。

哈罗的实验表明动物存在着不同的动机,一个是纯生物的动机,如饮食;另一个则是社会动机,如寻求社会安慰或情感支持。而且,针对罗猴的进一步实验还显示,幼年缺少情感的安慰和社会支持的罗猴,成年后缺少正常的社会交往技能,甚至在繁育后代方面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人类亦如此。在人类婴幼儿期,情绪与需要具有更为直接的联系,随着人类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与情绪反应之间逐步增加了其他中介因素。“破涕为笑”往往指婴幼儿常见的一种独特情绪表现,即脸上挂着泪珠却笑逐颜开。当婴幼儿为寻找母亲而啼哭时突然见到母亲,当婴幼儿想要某种食物或玩具而哭泣,突然获得满足时,他们往往会有“破涕为笑”的情绪转换。这种现象表明,在人类幼年时期,哭与笑原本就没有多大差距。哭与笑之间的差距就在于婴幼儿的某种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婴幼儿的情绪与其需要具有直接的联系,其需要的满足与否往往成为他某种情绪转换的“按钮”或“扳机”,只要满足其需要,他就可能有积极情绪,否则他就会表现出消极情绪。

随着个体身心的发展、心理的成长与成熟,随着个体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个体社会心理需要的发展,满足需要与情绪表现之间可能增加了社会、心理等中介因素,诸如,认知、态度、社会评价、语言等因素,使得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转换增加了某些中间环节。这种现象对我们理解情绪的转换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为情绪转换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我们需要找到或控制情绪转换的某个中间的“按钮”,如认知、态度、语言、评价等;另一方面为我们进行情绪干预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机会,如我们可以通过认知、态度、社会评价等多种途径,达到情绪转换的理性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