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政治与宗教城市及其发展模式

政治与宗教城市及其发展模式

时间:2022-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是中东两个起源最早、最为发达的文明中心,在它们的周围,受其影响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文明,这些文明后来者居上,不但在政治军事上与两大中心争雄(如赫梯),而且反过来在文化上影响他们。圆石清真寺与哭墙相邻,建在犹太教圣殿的遗址上,因此,成为犹太人与穆斯林宗教冲突最为激烈的地区。

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是中东两个起源最早、最为发达的文明中心,在它们的周围,受其影响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文明,这些文明后来者居上,不但在政治军事上与两大中心争雄(如赫梯),而且反过来在文化上影响他们。[24]中东地区还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诞生地,由此形成了一些诸如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等宗教城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巴格达、耶路撒冷、特拉维夫和德黑兰等一系列政治文化城市。

(一)政治与宗教城市简介

1.耶路撒冷城

耶路撒冷城位于巴勒斯坦中部犹地亚山区之巅,距离地中海以东50公里,死海北端以西30公里,古称为耶布斯城。在耶路撒冷有三道明显的山谷:汲沦谷、欣嫩子谷和泰罗普河谷,在耶路撒冷城南交叉。汲沦谷经过旧城以东,将橄榄山与城市隔开;欣嫩子谷在耶路撒冷的西面,在圣经末世论中是地狱的象征;泰罗普河谷位于西北方,靠近今天大马士革门的位置,向南—东南注入西罗亚池,今天,泰罗普河谷大部分已被过去数千年来山谷内堆积起来的碎片所掩藏。耶路撒冷邻近的城市有南面的伯利恒和拜特贾拉,东面的阿布迪斯和马阿尔阿杜米姆,西面的梅瓦塞莱特锡安(巴拉圭和玻利维亚使馆所在地),北面的吉瓦特扎伊夫。关于耶路撒冷名称的准确来源尚无法确定。在希伯来语中,Yelushalaim这个名字可以理解为yelusha(遗产)和shalom(和平)的合成词;在英语中,耶路撒冷(Jerusalem)是由Jeru(城市)和Salem(和平)两个词根组成,意思是“和平之城”;另一个比较普遍的解释是它将《圣经》里耶布斯(Jebus)和撒冷(Salem,意“和平”)这两个城市的名字结合在一起;还有一种说法是耶布斯城王麦基洗德(Melchizedek:希伯来祖先亚布拉罕时代的耶路撒冷城王和祭祀)在位时,曾在此建造了耶路撒冷城,把它命名为“耶路撒利姆”,意即和平之城。

耶路撒冷城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圣地,由城墙围着的旧市区,仍保有中世纪城郭的面貌。现今的城墙为16世纪土耳其人所建。在墙周围共有8座城门:西为雅法门,北为大马士革门、希律门、新门,东为狮子门、金门,南为杜门、锡安门。除了金门之外,都可以自由进出。由于每个城门分别通向不同的宗教信仰,所以因信仰选择出入不同的城门。[25]

耶路撒冷整个城区被分为旧城区和新城区,旧城区位于东部,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分为基督区(Christian Quarter)、犹太区(Jewish Quarter)、穆斯林区(Muslim Quarter)和亚美尼亚天主教区(Armenian Quarter)4个区,其中包括萨赫莱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以及《旧约》《新约》中提到的人名、事件和有关地方,城中都建有相应的教堂和殿宇。新城区位于西部,是在19世纪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比老城区大两倍,主要是科学、文化等机构所在地,街道两侧是现代化建筑群,包括高楼大厦、旅馆别墅和大型商场等。基督区:面积最大的一个区,位于老城东北部。著名的耶稣殉难教堂——圣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就位于这个区。该教堂最早建于326年,是依照君士坦丁大帝母亲海伦娜的命令修建的,后经战乱,数度被毁、重建,目前的教堂是1149年十字军修建的。基督教认为,该教堂建在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死亡、埋葬及升天的地方,3天后又复活,40天后升天,因此成为基督教的圣地之一。犹太区:位于老城南部,著名的哭墙(WailingWall)就位于这个区,是犹太教最神圣的地方。耶路撒冷第一圣殿修建于约公元前1000年,为犹太王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所建,是专门用来朝拜犹太教神耶和华的地方。公元前586年,第一圣殿被巴比伦军队摧毁,后来犹太人两度重修圣殿,但又在罗马占领时期两次被毁坏殆尽。此后,一些犹太人在原来犹太圣殿废墟上用原来圣殿的石头垒起了一堵长52米、高19米的大墙,称为“西墙”。犹太人认为这是当年圣殿留下的唯一遗迹,因而是犹太教最神圣的祈祷地方。许多世纪以来,犹太教徒都到这里来面壁祈祷,每当追忆历史上圣殿被毁情景,便不禁号啕大哭一场,哭墙因此而得名。穆斯林区:位于老城东部,包含著名的圆石清真寺(相传穆罕默德夜行登霄之处)。圆石清真寺与哭墙相邻,建在犹太教圣殿的遗址上,因此,成为犹太人与穆斯林宗教冲突最为激烈的地区。亚美尼亚天主教区:位于老城西南角,是最小的一个区。耶路撒冷最重要的也是引起重大争议的宗教圣地均位于此处,包括犹太教的西墙和圣殿山,穆斯林的圆顶清真寺(Dome of the Lock)和阿克萨清真寺,以及基督教徒的圣墓教堂和哭墙。[26]

耶路撒冷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古城,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先后经历耶布斯城王麦基洗德、大卫王、亚历山大大帝和苏莱曼大帝等的统治。公元前1003年,大卫王从耶布斯人手中取得此城,定为统一王国的首都和犹太民族的宗教中心,改名为大卫城。在君士坦丁统治罗马帝国时期,耶路撒冷的古代名称和宗教地位,首先得到了恢复,335年竣工的“圣墓教堂”,使得耶路撒冷顿时成为一个基督教的中心。691年,阿卜杜勒·马立克修建了奥马尔清真寺[27],耶路撒冷成为哈里发的统治中心。后因战争入侵几经修建、摧毁和重建等。据统计,耶路撒冷自问世以来,已18次被夷为平地。有人这样写道:“耶路撒冷屡遭破坏与备受崇敬如此统一在一起,在世界各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28]。1981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古城及其城墙为“全世界遗产”,这意味着未经联合国的许可,不能改变古城遗迹或在古城修建任何建筑。目前,该地一个罗马时期的遗迹古城堡(又名大卫塔),经过不断维修,堡中现已建有一座耶路撒冷历史博物馆。在城堡的考古发现中,已出土的有公元前2世纪的一座哈斯摩尼城墙、希罗德国王建造的三座塔,以及罗马、拜占庭、十字军、马穆鲁克(Mamluk是穆斯林在中世纪统治巴勒斯坦等地区的最后一个王朝)和土耳其人统治时期营造的建筑物。

耶路撒冷是一座宗教圣城,是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还是唯一一个拥有天国和尘世两种存在纬度的城市,而地上之城的绝美无双与天上之城的光辉荣耀相比,又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耶路撒冷既是天上城又是地上城的事实,意味着这座城市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新耶路撒冷可以遍布全世界,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许多教派的共同家园,但每个教派都认为这座城市只属于自己;耶路撒冷还是一座拥有许多名字的城市——但每个传统都如此偏执地排斥他者,仅仅尊称自己的称谓。[29]

耶路撒冷还是一座争议之城。在联合国的决议中,耶路撒冷被分割到巴勒斯坦,所以以色列在建国时定都特拉维夫。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西耶路撒冷;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东耶路撒冷。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联合国安理会478号决议(14票赞成,0票反对,美国1票弃权)宣布这项法律无效,并要求其成员国必须从该市撤出外交代表作为惩罚措施。对于耶路撒冷的地位和归属,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一直有争议,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来它所占领的一切阿拉伯领土,包括阿拉伯的耶路撒冷(指东耶路撒冷)”[30]。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为巴勒斯坦国首都。目前巴勒斯坦总统府等政府主要部门均设在拉马拉。[31]

自1975年起,耶路撒冷超过特拉维夫,成为以色列最大的城市。2006年,耶路撒冷的面积为126平方公里,拥有人口72.4万人,这两项指标均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各城市之首。而且无论是犹太人数量还是非犹太人数量,都居以色列各城市的首位。耶路撒冷市议会有31名选举产生的成员,其中包括一名市长(现任市长尤里·鲁普林斯基)和6名副市长。市议会的其余成员是不领薪水的志愿者(probono publiko)。议员们大部分辩论和协商在私下进行,但耶路撒冷市议会每个月召开一次公开会议。[32]

耶路撒冷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多样化城市。生活在该座城市的居民代表着多种文化和民族的融合,既遵守着严格的清规戒律,又享受着世俗的生活方式。这座城市既保存过去,又为将来进行建设,既有精心修复的建筑遗址,又有精心美化的绿地现代化的商业区、工业园区和不断扩展的郊区,表现了它的延续性和生命力。今天的耶路撒冷,是一个对比强烈的城市,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阶层同处一城;城市的东西两部分更是截然不同,发展水平悬殊。老城及其东、北、南三面的东耶路撒冷以巴勒斯坦人为主。老城雅法门以西的西耶路撒冷是现代以色列的核心地带,在这里高楼成群,商店繁多,街道宽敞,车如游龙。豪华气派的大饭店,大片的花园和绿草地,富有欧洲情调的咖啡屋和小酒吧,先进的学术和医疗机构,宏伟的议会大厦、政府办公大楼、各种纪念馆和博物馆等,处处都能让游客触摸到耶路撒冷与世界同步的时代脉搏[33]

2.特拉维夫—雅法城

特拉维夫—雅法(Tel Aviv-Yafo),通常简称为特拉维夫,位于以色列西部,地中海东岸,面积比海法城要小,是耶路撒冷城的一半。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第二大城市,是其经济、商业和文化中心。根据2011年以色列中央统计局(CBS)资料,在面积50平方公里的特拉维夫市范围内,有40万人口,人口密度为7445人/平方公里,人口年增长率为0.9%。人口中犹太裔占91.8%,阿拉伯裔(包括穆斯林和基督徒)占4.2%,其他(非阿拉伯裔基督徒及未分类)占4.0%。特拉维夫的犹太裔中又包括许多类型,主要有来自于东欧的阿什肯纳齐犹太人和中东的瑟法地犹太人,该市还有规模很大的埃塞俄比亚犹太裔社区。目前,绝大多数同以色列有外交关系的国家的使馆都在此。

特拉维夫在希伯来语中的含义是春天(aviv)的小丘(tel)。那鸿·索科洛夫在将西奥多·赫茨尔的著作《新故土》(德语:Altneuland)书名翻译成希伯来语时,特意使用“特拉维夫”这个名称,认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象征,隐喻古代的以色列,国家有复国的希望;而“小丘”在希伯来语中有一个不常用的含义,在考古学中表示“堆积的废墟”,因此是古代以色列国毁灭的象征。索科洛夫采用的这个名称取自《旧约·以西结书》的3章15节。[34]

特拉维夫是第一座希伯来城市,主要是从特拉维夫的建成历史的视角来解释的。特拉维夫市最初创建于1909年,是由一批犹太移民为逃避邻近古老的港口城市雅法昂贵的房价而兴建的,但建设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中断,因为当地犹太居民随后遭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驱逐。1917年11月9日,随着英国人的到来,犹太人被允许返回家园。1921年6月,在特拉维夫市长帝琴戈夫等犹太人领导人的努力下,特拉维夫脱离阿拉伯雅法城而独立,随后在德籍犹太移民的帮助下,特拉维夫从雅法的边缘郊区升级为一个城市。在以色列建国两年以后的1950年,特拉维夫和雅法两市合并成立特拉维夫—雅法市。今天,特拉维夫被认为是以色列最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所谓“硅溪”(英语:Silicon Wadi)地区的心脏。该市具有活跃、摩登、世界主义的特征,被公认是以色列的文化之都。

特拉维夫是地中海沿岸的一座现代化城市,但是作为现代化的发展规划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1933年希特勒的上台,许多犹太人由于生存环境恶化而纷纷移居到尚未建国的以色列区域,在房屋建筑方面把当时德国风靡的鲍豪斯建筑风格带到了特拉维夫。据说,截至30年代中期,这里是世界上唯一全部采用包豪斯建筑的城市。并且,在建筑过程中,按照现代城市的规划建筑,这类建筑多为方正平顶,如火柴盒式样,构造轻巧,线条明晰。墙面多,窗户小,外表为白色或混凝土色,玻璃与砖石相间得当,正面往往有开阔的阳台。正因为其建筑特色出众,2003年,该市以包豪斯建筑铸成的特拉维夫白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特拉维夫之所以被称为是地中海沿岸的一座现代化城市,不仅仅因为在建设过程中融入了现代城市的规划理念,更重要的是由于它的独特地理优势,成为以色列财政、经融、商业贸易、交通等中心,高度集中了以色列大部分的高科技产业。以色列人常说,在耶路撒冷祈祷,在海法居住,在特拉维夫玩耍。夜生活、气候和海滩是特拉维夫值得骄傲的三件事。而且,夜生活十分热闹,各种餐厅、酒吧宾客满座,街上车水马龙,故有“不夜城”之称。[35]

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第一大商业城市。这里拥有美丽的地中海边的黄金海滩,沿着长长的海滩耸立着一座座豪华饭店、大商场、美味餐厅和特色市场。在一幢幢摩天楼里分布着各大跨国的办事机构及电脑软件和硬件公司等,还有著名的钻石中心和世界第六大股票交易市场——特拉维夫股票交易中心。现在有许多计算机科学家在特拉维夫生活、工作,他们许多人都是20世纪90年代初移民潮中来自苏联的移民。特拉维夫被新闻周刊称作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的高科技城市之一。事实上,特拉维夫都市区(包括Herzlia和佩塔提克瓦等郊区)高度集中了以色列大部分的高科技产业。

特拉维夫还是以色列最大的文化中心。这里有以色列最大的大学——特拉维夫大学,最古老的剧院——以色列剧院,最著名的乐团——以色列交响乐,以及各大报纸、期刊和出版社等机构的总部。特拉维夫分布着许多博文馆、画廊、剧院和音乐厅等。其中,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收藏着16—19世纪的欧洲艺术作品、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大师的作品,以色列艺术和20世纪艺术作品。大离散博物馆,讲述了犹太人被驱逐出家园流落世界的2500年历史。

(二)城市发展模式分析

中东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中东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接合部,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成为欧洲经西亚到北非的交通纽带和十字路口,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由此形成一批政治与宗教城市,诸如巴格达、亚历山大城和苏萨等政治中心城市和耶路撒冷、麦加、麦地那等宗教城市。但是,就政治宗教城市而言,在实际发展中并非是泾渭分明,比如麦加城,它在历史发展中就兼有政治与宗教的双重身份。此外,还有一些新型的政治经济城市,在新的历史时期又伴随着重要的位置,比如特拉维夫城。纵观中东历史,这些政治与宗教城市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多数城市在失去历史光环的同时,在新时代开启了新的发展征程。

第一,在发展模式上,历史中的政治城市有别于新型的政治城市。

政治城市是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可分为全国性的政治中心(如一个国家的首都)和地方性政治中心(如省会城市),而且设有相应的行政机关、公安、法院、税收等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尽管政治城市一般与政治中心相伴而生,但首都也随着时代的推进而变迁,如,在历史悠久的伊朗就发生多次迁都,其中,德黑兰是其第32个首都。而且,据伊朗世界电视台报道,伊朗议会“城市发展委员会”批准了有关迁都的方案,同意将政治中心移出德黑兰。媒体分析,除了人口爆炸问题,伊朗迁都还因为污染严重和可能发生大地震等原因。德黑兰作为中东最大城市之一,人口持续攀升,已达1300万人,而且城市面积像滚雪球一样越铺越大,造成许多综合性社会问题,其中污染尤为严重。此外,德黑兰坐落于地震带上,其地底下有上百条小断裂带,其中,最长的一条近百公里。2003年的大地震摧毁了伊东南部城市巴姆并导致4万多人死亡,人们非常担心巴姆发生的一幕在德黑兰重演。[36]

历史中的政治城市一般是政权的集中地,在当时受交通因素影响较大,也就是说交通便利的地方往往集贸易和政治为一体,但新型的政治中心这种交通因素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有时更是处于对全国实行有效管理的现实需要。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也门总统阿卜杜勒·拉布·曼苏尔·哈迪当地时间3月21日宣布,因其首都萨那被胡塞武装分子占领,该国南部城市亚丁为临时首都。[37]在中东地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如此。比如,波斯帝国时期的行政首都苏萨,当时也是世界的首都,各国的使节、艺术家和科学家都会聚集于此,苏萨城就成了帝国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交往的产物。从建城历史来讲,苏萨城曾作为埃兰、波斯、帕提亚的重要都城,已有8000多年历史,比伊朗人建国还要早5000多年。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曾记载了这样一句话:“谁要是占有苏萨的财富,谁就可以和宙斯斗富。”虽然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但苏萨在历史上至少有两次遭到毁坏。在公元前647年,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在战争后夷平了这座城市直到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流士一世定都于此,苏萨才得以复兴。1218年,入侵的蒙古军队毁坏了这座城市。从此之后,这座古老的都市便逐渐萎缩。苏萨现在是位于伊朗的胡齐斯坦省的城市,2005年人口数约为64960人。[38]而特拉维夫虽然作为以色列的临时首都,从建城到现在仅有100多年,但在规划和发展模式上更趋于现代化。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中的政治城市一般以政治统治和政治文化为中心,而新型城市则是以经济和政治为中心。

第二,在发展模式上,宗教城市有别于政治城市。

政治城市在发展中,除了受到政权更替的影响,还有外来战争入侵。比如,亚历山大港始建于公元前332年,是在亚历山大本人勘选城址的基础上,由当时著名建筑师迪诺克拉蒂斯设计建造,呈现出完美的希腊建筑风格。长方形的城市,街道笔直,垂直相交,长6000米、宽约30米的主干道横贯东西,其面积是雅典的3倍以上,居民多达70余万。市内划分为5个区,分别以希腊文的头五个字母命名。规模最大的建筑群当属王宫,占全城总面积的1/3~1/4,中央管理机构、法院大厅、博物馆、神庙、竞技场、浴室、广场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39]作为当时马其顿帝国埃及行省的总督所在地。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埃及总督托勒密在这里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加冕为托勒密一世(救星)。亚历山大成为埃及王国的首都,并很快成为古希腊文化中最大的城市。在西方古代史中其规模和财富仅次于罗马。但埃及的伊斯兰教统治者在奠定了开罗为埃及的新首都后,亚历山大港的地位不断下降,在奥斯曼帝国末期它几乎沦为一个小渔村。

相比来说,宗教城市虽然也有几经毁灭和衰败的遭遇,但由于信仰的持久,使得这一地方的影响力和生机较政治城市要长久些。如,耶路撒冷城的第一圣殿,就曾分别遭遇巴比伦军队和罗马统治者的两度毁灭。后来,即使只留下当初用来建筑圣殿的原始材料,在信徒心中也会成为永远的牵挂。比如一些犹太人在原来犹太圣殿废墟上用原来圣殿的石头垒起的“西墙”。许多世纪以来,犹太教都到这里来面壁祈祷,追忆历史上圣殿被毁情景。正如有诗所言:“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从发展模式来讲,宗教城市在后来的发展中往往是在保留古迹原貌的基础上,开发和新建新城区,使得历史感与现代性相融合,比如,耶路撒冷城和麦加城,在组成方面都有新旧城区之分。

第三,在发展模式上,宗教城市与政治城市具有相融性。

从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来看,中东地区的政治城市与宗教城市是伴随着政治文明和宗教信仰而诞生的。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过辉煌,但也惨遭毁灭,这些变更改变的只是城市的形式,但作为文化的精神却一直传承至今,镌刻在历史古迹和宗教经典中,而且这两种城市模式在互相融合中并肩而行。

麦加是伊斯兰教第一圣城,传统认为是亚伯拉罕所建造,也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生地,还是每个穆斯林在一生中必需朝圣的宗教中心,但现代麦加是沙特麦加省的省会,麦加省是传统上的希贾兹地区。按沙特的规定,只要是穆斯林,不论是什么国籍,都可以在麦加居住。伊斯兰国际联盟也驻扎在这里,使麦加成了一座有特色的国际性城市,正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

麦加最初是一块贫瘠荒芜的土地,后经过库赛伊改制之后,将古来氏部落发展为专业的商业部落,“古来氏”因此而得名(“古来氏”意即从事贸易赚取利润——作者注)。[40]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来自亚非和地中海地区的商队汇集于此,便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城镇。除了发展中转贸易外,麦加还发展集市贸易,使城镇和游牧部落之间的经济联系得到了加强,这种联系逐渐增进了阿拉伯民族的凝聚力,吸引更多的人来此聚会。在阿拉伯帝国商贸繁荣的鼎盛时期,麦加地区的商贸中心更吸引了来自各方的商人和居民,形成规模显著的城市。虽然,麦加从未成为哈里发的首都,包括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但它始终不影响麦加在中东历史贸易和宗教中心的地位。当朝觐者抵达麦加之后,他们开始贩卖他们带来的各地货物,以筹措朝觐所需的资金。此外,他们也在麦加买入当地货物,带回家乡转卖。麦加市区范围,过去一直局限于“禁寺”的附近,近几十年来,随着朝觐着的不断到来,城市规模已迅速扩大到近30平方公里,人口也增至近40万。大部分长住麦加的人都住在旧城区,其中有许多人从事当地名为“朝觐工业”的行业。沙特朝觐部部长伊雅德·玛达尼说:“我们从不停止准备朝觐事宜。”数以千计的沙特人每年都会负责监督管理朝觐活动,且到各大旅馆和商店去当职员,以服务朝觐者。麦加现有高速公路环绕着,且拥有购物中心与摩天大楼。在都尔黑哲月的最后几周,约有400万穆斯林抵达麦加进行大朝。目前,在麦加西北已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航空港——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国际机场和专供机场使用的海水淡化厂。世界最有影响的伊斯兰教组织——伊斯兰世界联盟(简称“伊盟”)于1962年在此成立,在世界穆斯林朝觐的时期,召开各种会议、讲座,使麦加成为当代世界伊斯兰教的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