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辽西丘陵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要点研究

辽西丘陵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要点研究

时间:2023-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沈阳建材地质工程勘察院 梁 姣 刘 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开展的依据,是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辽西丘陵区土壤瘠薄,土地荒漠化严重,是辽宁省的欠发达地区。

沈阳建材地质工程勘察院 梁 姣 刘 薇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开展的依据,是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划设计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搞好规划设计不但能提高土地的质量等级,同时也能使当地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促进当地农业的良性发展。从2009年开始,农业综合开发率先启动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辽宁省作为重点投入的粮食主产区,抓住机遇,精心谋划,形成合力,大力推进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

一、辽西丘陵地区特点

辽西地区是指位于辽宁辽河平原以西的与内蒙古河北接壤的辽宁西部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包含了辽宁西部地区的五市,包括朝阳、阜新两市及锦州、葫芦岛市和盘锦市的一部分。

辽西丘陵地区的地形地貌主要为丘陵低山区,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受内蒙沙漠影响,该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小于年蒸发量,雨热同季,是省内经常发生干旱的地区,加之森林覆被率低等综合原因,春旱、伏旱、秋旱常有发生。辽西丘陵区土壤瘠薄,土地荒漠化严重,是辽宁省的欠发达地区。同时,辽西地区资源丰富,拥有很多矿产资源型城市,土地类型多样,具有多种名优农产品资源。

但是,由于人们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掠夺式开发,使辽西地区的土地遭到严重破坏,难以涵养水源;加之雨季集中而且强度较大,土壤被严重冲刷、侵蚀,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以下,并且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农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对辽西地区乃至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规划设计原则和目标

1.规划设计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则、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规则先行,科学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本着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内容,着力扶持辽西丘陵区特色农业的发展。

(2)坚持科学布局、典型示范的原则。根据区域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措施,把中低产田改造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

(3)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坚持按灌区、流域和区域整体规划,采取“集中力量,重点投入,连片开发”的治理方式,加大规模开发力度,确保治理区域相对集中,力争“治理一片,成效一片,致富一方”。

(4)坚持综合投入、全力开发的原则。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配套措施三个方面综合建设,采取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的措施,围绕当地优质特色农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建设高标准农田,与发展特色种植农业,建设产业基地相结合,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

(5)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民群众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管护主体”。

(6)集中投入、效益最佳原则。充分发挥农业方面的政策优势和支农项目资金的导向作用,拓宽投入渠道,引导其他资金投入,项目区土地优先发展农业,尽可能将项目区土地达到最高最佳利用状态,力求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佳。

2.规划设计目标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按灌区进行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进行规模开发治理。

(2)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比重。开发治理后,项目区与非项目区有明显区别,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基本实现园田化。

(3)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配套措施,进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要达到较高水平,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

(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项目建设结合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索特色开发模式。农田林网适宜,选用先进科技,改善生态环境。

(5)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严格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落实工程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确保建成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三、规划设计要点

根据辽西丘陵地区的自然特点,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设计时,除了在规划程序、内容和方法上遵循常规程序和方法外,还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从而实现充分利用辽西丘陵地区特点,达到高标准农田的持续利用的规划设计目标。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设计的公众参与性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需要当地村民的积极配合,因此对项目进行多次考查验证,采取各类座谈会、访谈、办信息栏公布项目信息等形式定期听取群众意见,吸取农民的合理化建议,改进规划设计,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设计的公众参与包括全程参与和全面参与。它是收集当地土地管理及相关部门、项目区内及周边区域公众对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监督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实现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民主化、公众化,从而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综合效益和长远效益,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得到统一。

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设计的特色性

辽西丘陵地区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干旱降雨少,土壤瘠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及沙化严重。然而,该地区土地类型多样,光照资源优越,热量资源丰富,各种地势并存,适宜农业的全面发展。但单产偏低,近几年单产仅为3375千克/公顷(以耕地面积计);虽然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低,但水热同步,光照充足,四季分明,说明本地区的生产潜力巨大。

辽西地区资源量相对较多,资源质量相对较差。土地利用粗放,生态环境脆弱。以其水资源贫乏,森林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是困扰全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该区土地利用的根本原则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重点结合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对具备修建水平梯田条件的缓坡耕地进行“坡改梯”,改善流域小气候,提高小流域生态环境,促使其自然生产力的提高,扩大绿色植被覆盖度,逐步提高土地肥力,促成土地养分积累以达到土地的良性循环。在保持水土、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条件下,因地制宜适度开发宜耕土地后备资源,提高耕地数量;鼓励当地农民耕种有特色的农作物,如大枣、花卉、小杂粮产业和蔬菜基地;加快以阜新、南票、北票煤炭基地为重点的工矿废弃地的复垦,逐步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归并农村居民点、治理“空心村”,提高土地利用率。

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设计的全局性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在规划设计上坚持规模开发,集中连片。对土地整理的内容进行结构性调整,变单一垦殖种粮为造地、造林、栽果、种菜、养鱼等多种经营和优化生态环境相结合。要按灌区、流域和一定的行政区域统一规划治理,项目区内未利用的荒草地、河道改造可整治的河流水面及滩涂,通过整理建设可变为水田。通过配套农田水利设施,使项目区农田得到充分灌溉。在项目区内布设灌溉沟渠、防洪墙、田间道、生产道和涵洞等农田基础设施。

项目区内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业是现代农业与市场农业的统一,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市场化运作是其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农田标准化程度得到提高,作物种类相对集中,并按高标准食品要求进行农业生产管理,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认知度。

4.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设计的经济性

要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使用管理,运用市场化融资手段,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的稳定增长投入机制。要强化资金统筹使用管理,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复垦整理开发等项目资金,进行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建立完善投入激励机制,调动基层和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管理的积极性,扭转目前农民各自经营的分散局面,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发挥基层群众在“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在现阶段粮食出现阶段性过剩的情况下,采取灵活的耕地开发政策,适当放慢耕地开发速度,将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一定调节作用的可垦耕地作为后备资源,在战略上将其储备起来,不予开发,将剩余的资金全部储备起来,当粮食生产出现需求时再按计划开发,使资金真正用在耕地保护方面,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实现耕地后备资源与开垦资金的双重储备。

5.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设计的创新性

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增强建设的技术含量,鼓励自主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提升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手段,不断深化对灌溉排水技术的研究,更好地承担起“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理的重任。要大力推广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难题,确保工程质量,加快“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

四、结语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政策倾斜、资金支持下,建设水平主要由规划设计的内容来决定。高标准基本农田规划设计从区域着手,重点把握农业产业性质、乡村地域和文化特色,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加强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村绿色竞争力,打造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可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