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管理者的绩效与管理

管理者的绩效与管理

时间:2022-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管理者的绩效的含义管理者的绩效,是指管理者对某项事业的管理所取得的为社会所承认的成绩和效果。由此推论,管理者的“个体素质”并不完全等于“群体素质”。只有当管理者之间能相互协调即“群体素质”高时,各个管理者才能取得好的绩效。因此,管理者“群体素质”的高低,管理班子的配备合理与否,是制约管理者绩效的重要因素。

一、管理者的绩效的含义

管理者的绩效,是指管理者对某项事业的管理所取得的为社会所承认的成绩和效果。

我们讲管理者的绩效,首先必须明白,是对一定事业的管理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因而,它是现实存在的,可以用具体的指标或事实来表现和衡量的。如社会管理者的绩效反映在社会安定程度、犯罪率、社会事业的发展速度等等指标上;经济管理者的绩效,可用一定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发展速度、利润等指标来表现,如此等等。因此,我们评价管理者的绩效时,首先必须考察这些指标。

同时还应明白,管理者的绩效必须是为社会所承认,符合社会和人们需要的。因此,管理者的绩效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如有利于社会安定、政治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等等)或经济意义。从经济意义来说,我们讲管理者的绩效时,必须考虑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如教育管理者的绩效,就不能仅用培养的合格的大、中、小学的学生人数来衡量,而必须联系培养这些学生消耗或占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假设有两个在不同地方工作的教育管理者,我们把他们称为甲和乙。甲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了10万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消耗了20亿元资金,占用5万名教职工(其他从略),乙在同期培养了15万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假设专业与甲相同),消耗了42亿元资金,占用了9万名教职工。我们不能简单地因乙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多而认为其绩效高于甲。因为这只考虑了成果而未考虑劳动消耗和占用,实际上,甲的绩效好于乙,这可以从培养每个学生的平均消耗、占用的劳动看出来:甲培养一个学生平均消耗2万元资金,占用0.5个教职工;而乙培养一个学生平均消耗2.8万元资金,占用0.6个教职工。这就说明,我们评价管理者绩效时,一定要联系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管理者一定要树立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观念,克服只讲成果,不讲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的片面观点。

二、管理者的绩效与管理

管理者的绩效与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者的绩效的提高,有赖于管理者自身的决策、组织、指挥的正确,而这又决定于其自身的素质和管理艺术。这一点,前面各章均已谈到,这里不再重述。二是管理者的绩效的提高,有赖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以及管理者之间的协调。我们常常看到,同一个管理者,在甲地管理绩效不好,而调到乙地工作,则绩效突出,原因就在于管理者在甲地关系不协调,而在乙地关系协调。

管理者的绩效与管理者的群体是分不开的,管理者的绩效的提高,受管理者群体绩效的制约。也就是说,整个管理者群体协调与否制约着管理者的绩效。我们知道,几个单个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如果方向相同,会产生一股合力,这股合力会大于单个力的相加。然而,如果方向不同甚至相反,就会产生力的互相牵制和抵消,形成的力会小于单个力的相加。单个管理者的绩效与管理者群体绩效的关系,如同单个的力与合力一样,可能大于或小于单个管理者的绩效。——方向相同,是管理者绩效的综合;方向不同,是管理者绩效的抵消。因此,管理者绩效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受管理者群体绩效的制约。由此推论,管理者的“个体素质”并不完全等于“群体素质”。只有“群体素质”提高了,才能有好的管理绩效,才能使管理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提高其管理绩效。“三个臭皮匠,抵个诸亮葛”,只有当臭皮匠的想法大体一致时,才能如此;如果臭皮匠各怀心事,从私心出发,那就不仅不能超过诸葛亮,而且抵不上单个臭皮匠各自作出的决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管理层,就一个个的管理者而言,无论道德、素质、还是才能都不错,但是,他们所管的事业绩效不高,原因在于,都是强者,互不协调。这就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配备管理班子时,必须遵循群体最优组合原则,配备适当的管理者。

三、管理者绩效的制约因素

制约管理者绩效的主要因素有:

1.管理者素质

管理过程是由管理者实施的,管理者的素质是获取管理绩效的基础,管理者本身的素质在管理过程中的表现程度,在往对其绩效有决定性的影响。一般说来,一个素质全面且较高,又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所管事业的管理者,是可能取得较好绩效的;而一个素质低下,才能平庸又不肯努力的管理者,则很难取得较好的绩效。

2.被管理者素质

在管理过程中少不了被管理者的密切配合,被管理者素质对管理者绩效也有着极大的影响。事实上,如果被管理者理解和赞同管理者提出的目标和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焕发出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可以大大加快管理过程,提高管理者的绩效。这是被管理者能适应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情况下的一般情形。无论怎样高明的管理者,如果其下属素质低下,或不能适应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或不能领会和贯彻管理者的意图,都是难于取得较好的绩效的。

3.管理者“群体素质”

如前所述,管理者绩效是管理绩效的一部分,它受管理绩效的制约,而管理绩效决定于管理者的“群体素质”。只有当管理者之间能相互协调即“群体素质”高时,各个管理者才能取得好的绩效。因此,管理者“群体素质”的高低,管理班子的配备合理与否,是制约管理者绩效的重要因素。

4.内部条件

这里所说的内部条件,是指管理系统内部的客观物质条件,包括基础设施、物资储备、技术力量、资金积累等等,一句话,管理者实施管理所必须具备的物质基础。显然,内部条件优越,便于管理者充分施展才干,从而能提高其绩效;反之,则无论管理者素质多高,多么勤奋努力,也难于取得理想的绩效。

5.外部环境

这是指管理系统以外的各种条件,如政治、科技文化、经济、风俗、习惯等等,外部环境如果与管理系统的活动相协调,可以加快管理进程,提高管理者绩效。反之,则很难取得较好的绩效。例如,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政治环境恶化,许多优秀的管理者,都当作“走资派”、“臭老九”等等,那里谈得上提高绩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