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组织管理环境分析有哪些方法

组织管理环境分析有哪些方法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经济突飞猛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资本主义世界企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企业规模朝着大型、超大型化发展,企业的股份高度分散化,企业的全球化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大中小企业呈现协作化发展格局。

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经济突飞猛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资本主义世界企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企业规模朝着大型、超大型化发展,企业的股份高度分散化,企业的全球化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大中小企业呈现协作化发展格局。在这一背景下,前一时期的组织理论显然已力不从心,专门适用于解决社会复杂性问题的系统理论思想和方法被引入到组织理论,形成了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现代组织理论,它包括权变一系统组织理论、群体生态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等[3]

1.权变一系统组织理论

系统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卡斯特(F.E.Kast)和罗森茨韦克(James.E.Rosenzweig)等,他们强调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是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正如他们在1970年出版的《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和权变方法》中前言所说:“系统和权变观念已成为组织和管理研究中重点考虑的事情,系统哲学观是思考复杂人类活动的一种方式,它便于人们认识组织运行的环境并强调要理解实现目标所需的各种活动间的相互关系;权变观是关于管理组织活动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便于进行情境诊断,使管理行动适合特定情境。”[4]相对新古典组织理论而言,权变系统组织理论的思维视角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一,将系统论的方法导人组织研究,形成了管理组织系统观。他们把管理组织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结构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所组成的,组织从环境母系统中接受能源、信息和材料的投入,经过转换,向外部输送产品;其二,运用动态的视角引进权变的思想,构建了管理组织的权变观。他们强调组织的多变量性,并力图了解组织在条件变化下和在特殊环境中的运营状况,追求最适宜于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行动。权变观设想,在管理组织与环境之间以及各分系统之间都应有一致性,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求最大的一致性,追求管理组织与环境及其内部组织设计之间的和谐,以增加组织成员的满足感,提高组织的效能、效率。

系统和权变的思想进入组织理论,正是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环境复杂程度大大增加,组织自身规模和复杂程度也在快速增加的必然结果。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各种超大规模的跨国集团进一步膨胀,“地球村”的概念已经形成,工业化的发展将人类带入到一个繁华、复杂而又变化莫测的时代,西方精细化的微观式的思想和文化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代表的中国系统性思想方法开始在西方受到青睐,自然科学方法领域诞生了诸如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以整体思维为特征的新学科。东西方的文化呈现交流融汇合璧的态势。人们心目中的组织概念已非昔日可比,组织的问题也更多地呈现出系统性的问题,权变一系统组织理论正是适用这种动态环境和复杂背景的产物。

2.群体生态理论

群体生态(Population Ecology)理论也叫自然选择模型(The Natural Selection Model),是阿尔瑞契(Aldrich)在1976年提出的。该理论把生物学的群体生态理论应用到组织理论分析当中,认为组织在环境中生存遵循着生物的“适者生存”规律,按照自然选择法则,环境将选择与其适当匹配的组织形态,淘汰那些与环境不匹配或不够适当匹配的组织形态,组织会不断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演化和发展,当环境中发生各种原因造成的突变情况时,环境依据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其与环境的适应性来保留或淘汰一些组织[5]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和互动越来越多,众多的自然科学理论和成果被应用到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生态学的理论被有效地应用于产业经济与产业集群,形成了新的生态经济学学科,生态学方法引入到企业战略研究领域,形成了商业生态系统战略学派[6]。人类作为高等动物种群,其组织特征与动物种群毕竟具有很强的亲缘性,将相对成熟和严谨的生态学理论导入组织理论研究之中,形成群体生态组织理论,正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文化的有效成果。我们认为,群体生态理论将组织视为“活体”,更适合组织的本来特征,未来研究和应用的前景十分可观。

3.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Resource Dependence)理论是由普费弗(Pfeifer)与萨兰尼克(Salancik)于1978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没有一个组织能够提供它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同时并不是每一个活动都能在组织内部执行以实现自立,因此组织必须依赖环境以获取资源,环境中其他组织也是组织获取资源的源泉,并强调组织从环境中获取资源能力的重要性。与群体生态理论过分强调环境选择作用而忽视组织行动者的主动作用不同的是,资源依赖理论是把组织看作是环境关系中的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它不只是从环境选择适合的组织形态的视角看待选择,还考虑组织与环境互动的方式确保组织的生存和繁荣。

资源依赖理论还是将组织环境视为组织结构的决定力量,不是管理者主导了组织结构的变革,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放之四海皆准的组织结构,因此这种组织结构理论就是环境决定组织结构理论。资源依赖理论所依据的文化理念和群体生态理论一样,只是强调了组织在环境选择过程中的自主性而已。

4.交易成本理论

所谓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形成的成本,交易成本概念及其相关理论早在1937年已由科斯提出[7],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将这一理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该理论对组织理论发展最大的贡献在于,将企业管理和市场交易依托交易成本的概念予以贯通,将组织和市场两种行为的选择建立在理性的分析基础上:当市场交易成本低于管理成本时,选择市场方式;当交易成本高于组织内部管理成本时,企业以组织方式替代市场交易,组织的合理边界和规模扩张由此得以理性评估。从文化视角下看,交易成本理论将组织系统和市场系统以及社会系统连为一体,将传统意义上的组织内部管理行为置身于市场背景之下,使群体生态和资源依赖理论所依据的一体化社会文化背景相一致,也符合学科交叉融合的社会文化特征。

现代组织理论将组织置身于社会大系统之中,视为一个开放系统,与社会环境母系统相互作用。与古典及新古典组织理论不同的是,现代组织理论特别关注环境的作用,将环境因素视为决定组织模式和组织深层的主导因素,强调组织对环境的动态适应能力,强调组织“活性”。现代组织理论所依据的人性观主要是薜恩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复杂人”假设(Complex Man),现代组织理论不仅保留了新古典理论将组织人的行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统,而且从系统、群体、社会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和特征,人性的社会性特征得到重视和舒展。其他学科的科学成果和诸多新思想新方法都被融合和应用于现代组织理论之中,更进一步提升了现代组织理论的研究深度和严谨性,也开拓了新的研究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