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势在必行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势在必行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去年春天,我在《从交通和商业入手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关于武汉发展战略的设想》一文中曾提出,要在发展交通和商业的同时,还要发展其他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范围也是宽狭不一。因此,在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两通”。

(1984年12月)

去年春天,我在《从交通和商业入手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关于武汉发展战略的设想》一文(见1983年5月26日《长江日报》)中曾提出,要在发展交通和商业的同时,还要发展其他第三产业。其后我在《凭借“两通”起飞,把武汉建成为“内联华中、外通海洋”的经济中心》(见《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6期)一文中提出的实现武汉战略目标的十二条措施中有七条属于广义的第三产业。今年10月下旬,胡耀邦同志在山东沿海地区视察工作时指出:“要想在较短时期内把经济搞活,打开新局面,从‘第三产业’抓起,是一个好办法”。[1]看来,发展第三产业应该看成是加速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所谓第三产业,是现代西方经济统计学中的一个新概念。现代西方经济统计学将产业结构大体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三大部门。第一、二产业是物质生产性部门,第三产业是非生产性的劳务部门。不过,这三大部门的划分或具体内涵因国家、因不同经济统计机构、因不同经济学家而异,并无严格的界限。大体说来,第一产业是初级生产部门,包括农、林、牧、渔、猎等业;第二产业主要是加工工业或制造业,简称工业;第三产业主要是非生产性的行业如服务行业或称劳务业。矿业有的列为第一产业,有的列为第二产业,建筑业多半列为第二产业,煤气、电力和自来水有的列为第二产业,有的列为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范围也是宽狭不一。广义的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邮电、商业、金融、保险、信息以及其他一切有关生产方面的劳务(如仓库、修理……)、有关生活方面的劳务(如商店、饭馆、旅社、理发、洗澡……)、有关科技、文教、卫生、行政方面的劳务(如公务机关、学校、科研、文艺、医疗……)以及有关旅游和娱乐方面的劳务(如风景区、游览、戏剧、广播、电视……),等等。总之,凡不属于第一、第二类从事物质生产部门的活动,都可列为第三产业。现在还有一种动向,就是把信息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作为第四产业。

一般说来,在商品经济发展处于低级阶段或经济落后的国家中,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劳动就业中的比重最大(所谓“以农立国”),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又次之。在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比重逐步超过第一产业(工业化的标志)。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日益缩小,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在现代西方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低到10%甚至5%以下,第二产业约在30%—40%左右,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50%以上。这种情况主要说明三个问题:第一,这些国家中的农业已经实行了现代化劳动生产率很高;第二,工业很发达;第三,人民收入较高,消费能力较强,对非生产性的服务要求日益增大。

我国目前商品经济尚不发达,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近80%左右,还没摆脱“以农立国”的状况。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过去长期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人们认为经济活动就是生产,其他都不重要。加之,对商品生产的必要性、特点以及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认识不足,因此,产生了“重生产、轻流通”,“重生产、轻服务”,“重生产、轻消费”,“重生产、轻生活”,以及“重生产、轻知识”等一些错误思想,不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作用,以至第三产业长期落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拖住生产发展的后腿。过去我国虽然把交通列为“先行官”,但由于僵化的经济体制的束缚和财力不足,在交通运输方面也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的银行体系,但由于缺乏一套金融机制,主要靠行政手段而不是靠经济手段来调节经济活动,因而,也不能适应迅速发展商品生产的要求。现在整个经济形势大好,但到处出现买难、卖难、生活难、行路难、住宿难、吃饭难、医疗难、运输难、打电话难以及人才缺乏和资金不足等现象,都与第三产业跟不上形势的需要有关。因此,在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两通”。“两通”是工业和农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城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内和国外进行经济贸易的桥梁和纽带,而现在的“两通”,特别是交通(包括运输、邮电),仍然是生产发展的瓶颈。这个瓶颈不打破,整个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束缚。(关于发展“两通”的重要性,请参见前述两文。)武汉市自今年6月进行综合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以“两通”为突破口,在政企分开,搞活企业、开放“三镇”,搞活流通和发挥武汉科技优势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相对说来,市内交通和对外交通以及其他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行业还跟不上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强。当然,有些问题不是武汉本身所能解决的(如交通),需要中央和省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

二、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很丰富,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要求,劳动就业人数将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我国农业正在经历着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由传统的手工操作向现代化的耕作方法转化。这种转化将会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必然带来大量剩余的劳动力。城市中每年中学毕业不能继续升学而达到就业年龄的青年也在不断增加,如不广开就业门路,将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有些可以转入第二产业,城市要求就业青年也有一部分可以加入第二产业的队伍。但是第二产业一般需要较多的投资(如机器设备)和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生产力,因此吸收就业的能力有限,而第三产业中的服务性行业如旅社饭馆、医疗卫生、垃圾处理、街道清洁、理发洗澡、保管包装、菜场商店、小商小贩、电影戏剧、公园茶馆、文化宫、体育场、运动场、各种修理行业、码头车站搬运、邮递电话、照相旅游和出租汽车等,都不需要太大的投资,就可以搞起来。这些行业虽然是非生产性的,但却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和身心健康,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发展这些服务行业,至少有下列一些好处:第一,方便群众,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第二,可以吸收较多的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第三,需要的投资少、资金周转快、收益大,可以加速资金积累,以便用于城市其他建设;第四,可以提高社会购买力,为工农业产品,特别是日用消费品开拓市场;第五,改变城市的面貌。特别是像武汉这样万商云集的经济贸易中心,将来还要对外开放,如果老是这难那难,将来大家都会滞足不前。大力改善服务行业,可使城市面貌一新,可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三、第三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保险、信托等业务。当前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把企业搞活。企业是细胞、金融是血液。细胞缺乏营养,也活不了,因此,在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还要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大力发展金融业务。要在聚财、生财和用财之道上大做文章。我的设想是:第一,要在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经济区内建立起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的多层次的横向金融网络;第二,推广发薪转账办法以吸收存款;第三,逐步推广支票存款;第四,开放商业信用;第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服务公司;第六,推广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的发行;第七,在较大的中心城市中逐步建立起短期票据市场和长期证券市场;第八,发挥专业银行对微观经济的服务、指导和监督作用,使企业活而不乱;第九,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计划调节的中央银行作用;第十,恢复建国初期的折实制度,以防范在物价体系调整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2]。赵总理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面临开展大规模建设的任务,但资金不足、矛盾比较集中,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发展金融事业,能够充分利用,甚至创造出社会资金来,将大有助于推动四化的建设。

四、第三产业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文化教育。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就是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应该包括社会科学和管理)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生产主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推动,科技现代化如果不同农业、工业和国防结合起来,其他三个现代化也实现不了。过去在“左”的影响下,不重视科学技术、不重视知识和人才。不仅整个科技文化教育的设施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许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不能同生产结合起来。社会科学也是理论脱离实际,不能为实际服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在对待科技、知识和人才的态度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许多中心城市的智力库正在发挥作用。如武汉市有高等学校约30所,正副教授2000多人,科研机构有130多所,科研人员12000多人。这几年来,已经逐步发挥作用。如通过多次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科技交易会,为全国1100多个教学、科研、生产单位提供了4300多项成果,签订了1300多项合同;围绕重点行业、拳头产品和新兴产业建立了38个科研生产结合体。今后还可进一步开放科技市场,使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现在全市已经建立起200多个咨询服务机构。还成立了华中五省经委信息网、武汉综合信息中心、武汉科技服务公司以及“东湖”、“黄鹤”、“智宝”和南方预测咨询公司等智力开发公司。这些都是可喜的现象。但是,武汉和其他中心城市的智力潜力还很大,有待进一步发挥。建设四化,需要采取各种渠道培养大量的人才,否则四化是难以实现的。

武汉地处我国的心脏,是华中水陆空的交通枢纽,应该发展成为全国内地最大的第三产业的中心。这个中心的中心,可以规划在长江北岸从黄浦路到碪家矶至岱家山一带。武汉市应进一步对外开放并赋予经济特区一些特权。这个区可利用外资和各省投资,把它建成像深圳那样拥有高楼大厦和各种现代化设施的内外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以及信息、咨询和管理服务的中心。这样,不仅可以加速武汉市的现代化,而且可以通过武汉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带动湖北及华中各省,甚至西北、西南地区加速现代化的步伐。

(原载《长江日报》1984年12月27日)

【注释】

[1]见1984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2]参见《经济信息报》第118、119期《加快金融改革步伐的十点设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