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理论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理论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将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普雷维什和辛格的理论,论证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强调“中心—外围”型的国际经济结构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阿明认为,建立在不平等交换基础上的国际贸易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依附于发达国家,这种依附包括贸易、金融、技术等多方面的依附。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非现代部门的贫困大众承担着全球不平衡发展的社会代价。

经过发展经济学家几十年的努力,形成了一个包括基本原理、发展战略、政策手段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这里主要介绍贸易条件恶化理论和贸易保护理论。

(一)贸易条件恶化理论

贸易条件(Term of Trade)是一种指数,它表示一国出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即单位出口量所能换回的进口量或单位进口量所需要的出口量。用公式表示如下:

贸易条件=(Px/Pm)×100%

其中:Px为出口商品价格指数;

Pm为进口商品价格指数(Px与Pm的基期相同)。

在这里,如果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上涨,即Px/Pm变大,称为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如Px/Pm变小,称为贸易条件恶化。

关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问题,普雷维什和辛格(R.Prebisch&H.W.Singer)于1950年提出了“贸易条件恶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从长期看在不断恶化,国际贸易的利益越来越多地转向发达国家。普雷维什对1876—1938年英国贸易条件的历史统计资料所作的分析表明:初级产品的价格比制成品的价格下降的幅度大得多,发展中国家必须出口更多的产品才能换回既定数量的进口商品,其结果必然引起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

普雷维什从出口的需求弹性角度论述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趋势。他用“中心—外围”的体系结构来描述整个国际经济格局。处于“中心”的是少数经济发达国家,而大多数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地带。发达国家由于生产技术领先,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是国际贸易中的获利者。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不利地位,遭受发达国家的盘剥。国际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将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因为发达国家出口的是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对它的需求弹性高,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低,所以,贸易条件对发展中国家不利。辛格又用需求的收入弹性理论进一步论述了普雷维什的结论。他指出,制成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初级产品,当实际收入增加时会导致制成品需求增加,初级产品的需求受收入增长的影响比较小。相反,发达国家对原材料性初级产品的需求会随着技术进步、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下降。所以,从长期看,收入的变化也不利于初级产品的出口,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是持续恶化的。由此推论,如不改善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需求弹性低的状况,则对外贸易对其经济发展不可能产生积极推进作用。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进口替代战略来实现工业化,才能打破现存的国际分工格局。

普雷维什和辛格的理论,论证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强调“中心—外围”型的国际经济结构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国际贸易成了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工具。1969年,希腊经济学家伊曼纽尔(A.Emmanuel)据此提出了不平等交换理论,试图从理论上证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以价值转移为特征的不平等交换。他认为,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各国的工资和商品价格趋向均等化,比较成本不再存在。那么如何解释现代资本在国家之间高度流动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产品价格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呢?伊曼纽尔认为,这是由一般工资率的差异决定的。工资率不但可以改变不同领域的产品价格,而且可以改变这些领域的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是形成不平等交换的原因。此外,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交换价值不是按照价值而是按照投入生产的总资本及其应得报酬确定的,因此,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而造成的剩余价值转移,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交换的共有现象,而不是国际交换所特有的现象。真正的国际不平等交换只能是国家间工资差异引起的。按照伊曼纽尔的理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不应当和出口产品的类别相联系,而应当和国家的类别相联系,发展中国家即使出口工业制成品也会产生贸易条件的损失,而发达国家即使出口初级产品也仍然能从贸易条件中获利。因为发达国家无论生产什么商品,都能用较少的国内劳动换取较多的国外劳动,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则相反。原因就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工资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20世纪70年代,埃及经济学家阿明在中心—外围理论和不平等交换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问题和对发达国家的“依附”。阿明认为,不平等交换理论忽视了国家之间生产率的差异,但伊曼纽尔提出的不平等交换情况还是存在的,因为在许多部门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工资率差异远大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阿明认为,建立在不平等交换基础上的国际贸易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依附于发达国家,这种依附包括贸易、金融、技术等多方面的依附。

发展中国家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全球积累中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发挥着双重功能:提供廉价出口商品,同时保证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获得高利润率。发展中国家现代部门生产率的提高伴随着非现代部门的贫困化,导致其经济的高度二元化。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非现代部门的贫困大众承担着全球不平衡发展的社会代价。为了求得发展,发展中国家应该与世界积累体系“脱钩”,斩断与帝国主义的联系。

上述几种理论尽管并不完善,且受到了不同经济学流派的批评,但毕竟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国际谈判中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贸易保护理论

19世纪30—4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Friedrich Ust)根据当时德国国情和国际环境,论述了相对落后于英、法两国的德国应如何发展成为工业强国的问题,提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张。他认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一国在制造业发展初期,来自工业强国的竞争有可能阻碍本国制造业的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扶植新兴工业,直到建立起制造业部门和工商业的竞争优势。李斯特并不完全排斥自由贸易。那些未开化或处于畜牧业阶段或农业发展初期阶段的国家,实行自由贸易能促进经济繁荣和文化进步。已经具备了发达的制造业和强大的经济实力的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可以获得廉价工业原料和消费品。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主要目的是促进制造业成长。因此,贸易保护政策不能一刀切,应视不同部门的特点而有所差异。保护的重点应放在国民经济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部门,如棉、麻、毛等纺织部门。对农业、高档奢侈品生产行业则应该不保护,或只征收最低限度的关税。对复杂机器的进口则应免税,或征收极轻微的进口税

一些现代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同李斯特颇为相近,可以统称为幼稚工业论,即认为自由贸易理论与政策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了保护本国新建的工业部门,发展中国家应当对进口品征收高关税,或实行进口限额等措施,直到新兴工业成熟起来再撤销。

幼稚工业论得到了当代经济理论中“学习效应”理论的支持。所谓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又称“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是指生产一个单位产出所要求的资源数量随着累积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现象。这是因为随着生产的持续进行,工人和管理人员对工作任务的熟悉程度提高,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得到改进,废品和重复工作数量减少,随着工作重复次数的增多对技术工人的需要也将减少,等等。学习效应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生产一种产品的时间越长,其生产率就越高,单位成本就越低;第二,一种产品的生产历史越长,其成本继续下降的空间就越小。图13-1描述了发展中国家某工业部门的成长过程。图中ABC、AY均为学习曲线,表示平均成本与累积生产额之间的关系。

图13-1 幼稚工业与学习效应

随着积累生产额的增加,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逐渐下降,但下降幅度逐渐减小。Pw表示该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Pw(l+t)是征收关税后的价格。关税对国内产业起到了保护作用。在产业发展初期,生产率低下,平均成本为OA,高于世界市场价格水平。如果实行自由贸易,按Pw的世界价格出售产品,行业在一段时间内将亏损。理论上可以通过金融体系筹集资本来度过这段时期。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是金融体系不发达,新兴工业若要靠自己的力量与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竞争,则难逃夭折的命运。因此,由政府来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假如政府对进口同类商品征收的关税税率为t,就把该类商品的价格抬高到了国内该行业的平均成本以上,这样一来,新兴工业就可以继续发展下去了。如果学习曲线为ABC,国内平均成本将随着累积产量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到达B点以后,平均成本下降到世界市场的真实价格以下。到这时,发展中国家的新兴产业就成熟了,保护关税也就可以撤销了,否则就会造成比较利益的损失。

但是,幼稚工业论的反对者指出,现实中学习曲线往往不是ABC,而是AY甚至AZ,保护关税将永远完不成它的历史任务。这是因为国内企业在关税保护下无须提高生产率就能获得利润,没有动力去努力降低成本。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外竞争者被拒之门外,国内企业生产率长期低下,不得不继续依赖贸易保护政策。因此要使幼稚工业顺利地成长起来,贸易保护应该是暂时的,同时还应实行适当的配套政策,促使学习效应顺利地发挥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