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业化的含义及其模式

工业化的含义及其模式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工业化”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对工业化概念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到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本身,也将直接影响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这一定义可见于许多有关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文献。所谓传统工业化道路,一般是指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早期走过的道路以及发展中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对工业化概念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到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本身,也将直接影响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一)工业化的含义

工业化的定义有许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窄的定义,认为工业化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这一定义可见于许多有关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文献。巴格奇(A.K.Bagchi)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撰写的词条“工业化”就采用了类似的定义:“工业化是一种过程。下面是一种明确的工业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一般说来,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或许因经济周期造成的中断除外。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例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增加了。”[1]

上述工业化的定义描述了工业化最直接的表征,但未揭示工业化的本质。具体来说,其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是把工业化的现象或结果(即工业化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当做工业化的本质;二是把工业化仅仅理解为工业或制造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将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排斥在外。而且,这种对工业化的片面认识给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实践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效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实践在这种工业化认识的主导下,除少数较小型的经济体成功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成为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的工业化进程步履维艰。

另一类定义较为宽泛,中国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即持此种观点。张培刚先生把“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张培刚先生主编的《新发展经济学》一书进一步将工业化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工业化首要的和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以机器(包括之后的计算机等日益先进的工具形式)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即通常所说的机械化过程,是一场生产技术的革命,从而也是社会生产力的突破性变革;同时,它还包含着生产组织和国民经济结构多层次的相应调整和变动。

第二,它包含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且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

第三,工业化必然促成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农业生产量的增多,但一般说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相对比重,不论就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还是就劳动人口来衡量,都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与窄派的工业化定义相比,张培刚先生的工业化定义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揭示了工业化的本质特征,即人类生产从手工劳动向机械化生产转变,从而以较少的劳动消耗创造较多的物质财富;二是特别强调,工业化不仅包括制造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还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是工业化的题中之意,是工业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这一理解,一个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不仅可以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如英国、德国等),还可以是农业和制造业平衡发展或均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丹麦等),还可以是以农业为主的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当然,从长期看,第三种国家也可能转变为第二种国家,第二种和第三种国家也可能变成第一种国家。但张培刚先生指出,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可以经过,也可以不经过,以制造业为主的发展阶段。

(二)传统工业化道路

传统工业化道路是相对新型工业化道路而言的。所谓传统工业化道路,一般是指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早期走过的道路以及发展中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下面对两种不同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和缺陷进行简略分析。

1.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

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是指欧美发达国家历史上经历过的工业化道路。将欧美国家形形色色的工业化道路视为整齐划一,显然有失偏颇,但这些国家的工业化模式确实有其共同特征。

(1)在这些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是民间发动的。所谓民间发动的工业化就是主要由个人积累资本和进行投资而推动的工业化,这种工业化一般表现为一种进化的、比较均衡的经济进步过程。

(2)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大多是消费品导向的。工业化起步于消费品工业,最早的重大机器发明是纺织机器,然后逐渐扩大到投资品工业,其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优势的阶段、投资品工业的相对增加阶段和投资品工业渐占优势的阶段。

(3)这种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例如,英国确立机器大工业体系花费了一百多年的时间。

概括地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模式是追随市场的模式,表现为自发的进化过程,政府干预造成的扭曲较少,资源配置较为合理,但这种工业化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早期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其工业生产基本上是粗放型或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建立在资源高投入的基础之上。

第二,早期的工业化过程一直伴随着较为突出的环境污染,工业化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2.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

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更为多样化,除了模仿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外,还出现了其他一些道路。例如,政府发动的工业化或民间与政府共同发动的工业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纯粹由民间发动的工业化已不多见,政府发动的工业化或民间与政府共同发动的工业化越来越常见。所谓政府发动的工业化,就是政府制订规划,运用行政力量筹措资金和兴办企业而推动的工业化,其显著特征是:

(1)起步于投资品工业。由于投资品的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私人企业家通常不愿承担,因此,投资品导向的工业化通常靠政府投资。前苏联、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和印度都采用了这种工业化模式。这种政府发动的投资品导向的工业化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迅速建立起本国的工业基础,显著地改变国民经济中的“基要生产函数”,实现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和政治地位。

(2)突变性。一般来说,工业化开始较晚的国家是工业化速度最大的国家。其理由是因为工业化过程开始较晚的国家具有利用最新技术的比较优势和制度上的比较优势。

然而,这种模式也有很多问题。例如,它极易造成部门结构的严重不合理,牺牲广大居民的消费水平,效率低下,造成经济结构的二元化,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等。此外,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这种工业化模式是建立在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基础之上的。因此,经济总量的扩张给环境、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