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决策的行为

决策的行为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迄今为止,人们一直把决策过程作为一种合理的、合乎逻辑的过程来看待。在这方面,西蒙对人工智能的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西蒙继续研究了一些优秀棋手的做法。西蒙称这是象棋“词汇”。西蒙的这一研究成果进一步说明了经验对管理决策的重要作用。因此,决策不仅受到个体心理的影响,还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

迄今为止,人们一直把决策过程作为一种合理的、合乎逻辑的过程来看待。但对于决策过程来说,还有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就是决策的行为,包括个人的行为特性和群体在决策中的行为特性。

一、个人的行为特征

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强调个人在心理上的差异,决策作为人们的一种思维心理活动,自然也不例外。这些差异体现在决策者感知问题的方式,处理情报资料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乐于发掘各种备选方案的意愿和对决策风险的态度等方面。个人之间的差异决定最后选择的方案的特征,并将影响实施决策时的魄力和果断性。

影响决策过程的行为特性很多,这里仅就影响最大的、起决定作用的两个方面:个人对问题的感知方式和个人的价值观进行讨论。

(一)个人对问题的感知方式

所谓感知,即通过感觉而形成的知觉,它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即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感知在确定决策问题、处理决策的情报资料、拟定决策的可行方案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人们对问题的感知的主要因素是经验。感知不是感觉的简单总和,感知中包含的某些成分并非都来自当时的感觉,而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识经验会对感知产生巨大影响。在这方面,西蒙对人工智能的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中,西蒙发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结果。他和同事们研究了为计算机下象棋编制程序的问题。最初的假设是:为计算机编制一套像拥有多个枝的决策树那样的程序,每走一步前,计算机都先搜索自己和对方所有可能的步子,然后做出选择。从理论上说,这是可以做到的,但事实上却是做不到的。因为可能性几乎有10100之多,而当今最快的计算机在100年里不过进行约1020运算。显然,为计算机编制弈棋程序必须寻求更简捷的途径。

西蒙继续研究了一些优秀棋手的做法。他要求世界上一些最优秀的象棋大师对一副棋盘上还有20来个棋子的残局瞥一眼(10秒钟)。他发现,这些象棋大师随后就能说出所有棋子在棋盘上的确切位置。而进一步对一些一级棋师进行相同的试验,这些人就相形见绌了。也许,那些象棋大师具有更好的短期记忆能力。但这种说法有一点不能解释,如果棋子的位置不是按棋局进行,而是随意乱放的话,那么无论是象棋大师还是一级棋师都不能记住。看来,必定有别的因素在起作用。西蒙认为,这是因为那些象棋大师在象棋方面具有高度发达的长期记忆能力,这种记忆表现为下意识地记住的定式。西蒙称这是象棋“词汇”。一级棋师掌握的词汇量约为2 000种定式,而象棋大师则约在50 000种定式。由此看来,棋师们在对弈时大都是从各种定式出发:以前见过这一定式吗钥是在什么棋路上见到这种定式的钥从前是怎么克敌制胜的钥事实上,不仅象棋大师,其他如医生、修理工、网球运动员、工程设计人员等,都掌握着丰富的定式词汇。

西蒙的这一研究成果进一步说明了经验对管理决策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为什么经验丰富的主管人员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直觉的原因。这一研究成果表明,在进行关键的非程序化决策时,应重视经验和直觉。

(二)个人价值系统

个人价值系统是个人的思想、价值观、道德标准、行为准则等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思维体系。具体讲,包括个人对成就、财富、权力、责任、竞争、冒险、创新等的欲望,以及对正确与错误、好与坏、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得与失或其他类似的对立事物所持的观点。个人价值系统对决策过程,特别是最后的方案抉择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决定作用。概括而言,个人价值系统对决策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它影响决策者以某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来反映刺激物

例如,一个人往往以他正在感知的某种准备状态或情绪的某种状态,甚至某种先入为主的准备状态来反映感知对象,把听到的内容变成他想要听的东西,把看到的对象变成他想要看的对象。心理学称这种心理状态为定势或心向。

2.个人价值系统影响决策者的判断

包括对问题的判断、对情报信息的判断和对方案的抉择。例如在某企业的上层主管人员中,对国家紧缩信贷、压缩基建规模、控制经济过热等措施,有人认为会给企业发展造成困难;有人则认为这反而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机会。

个人价值系统对决策的影响因决策者而异,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其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它能使人们对事物感知得更迅速、更有效。

(2)有助于人们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3)有助于人们从不完全的情报中获取重要的变化信息。

(4)有助于人们形成决心、做出果断而大胆的选择。

其消极作用是,容易使人们在情况发生变化时固守过时的观点、固执先入为主的成见等,因循守旧,错失成功的良机。由此可见,一个成功的主管人员,必须具有合理的、健康的、积极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良好的个人价值系统。

二、群体的行为特征

在正式组织里,一个人不作为群体成员而独自完成决策制定的全过程是罕见的。因此,决策不仅受到个体心理的影响,还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这里所说的群体的概念,是指进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人群或人们的共同体。例如企业中的各级、各部门的领导班子,厂务委员会,生产班组等。群体有自己特有的心理现象,例如舆论、内隐的规范(默契)、士气、情绪气氛、风尚、社会助长现象和从众现象等。个体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主观映象;而群体心理则是普遍存在于各个群体成员头脑中反映群体社会关系的共同心理状态与心理倾向。群体心理对决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一)群体决策的优点

群体决策的一个最大优点,是群体可能比任何单个成员具有更广泛的知识和经验。这有利于确定问题和制定备择方案,并且能够更严格地分析所制定的方案。此外,群体参与制定决策,还能够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所制定的决策,特别是当参与决策制定的群体还负有实施决策的责任时,可增加群体每个成员对决策许诺的可能性。群体决策的上述优点是由于群体心理中的社会助长作用。所谓社会助长作用,是指许多人在一起共同工作,可以促进个人活动的效率,出现增量或增质的现象。一般认为,社会助长作用引起的个人行为增量的效果远超过增质的效果。

(二)群体决策的缺点

决定群体参与决策效果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由于存在“从众现象”。所谓“从众现象”,是指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心理压力,在认知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在正式组织里,上下级关系会导致下级方面并非真正参与决策,下级为了迎合上级,宁愿顺着上级的意图而不提出自己的真正意见。此外,用花费的总时间来衡量,群体一般比个人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做出一个决策。

群体决策的广泛存在,促使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各种有效的方法,以发挥其优点、避免其缺点。

(三)发挥群体决策的积极作用

关于群体对于个体解决问题的智力活动是否真的具有助长作用,或在什么条件下有助长作用,目前还是个有争论和正在研究的课题。

1957年,英国的心理学家奥斯本在 《应用的现象》一文中提出了“头脑风暴法”,即让主持人提出待解决的问题,鼓励群体成员尽量多地提出新颖创见,而不允许互相批评。由于每一个个体受到其他人提出意见的刺激和启发,激起发散性思维,结果在同样时间产生两倍于他独立思考时的意见数量。据报道,这种方法在用于拟定可行方案的决策阶段时,可以获得大量的新颖的方案和设想。

但另一些心理实验研究不支持这一假设。例如美国心理学家邓尼特1963年以科研人员与设计师为对象,分别让他们在独立思考和以四人为一组采用“头脑风暴法”的两种情境中,对两个问题提供解决的办法。结果发现,独立思考时提出的意见较群体思考时提出的意见更多、更高明。研究者认为,在群体中采用“头脑风暴法”,个人常因注意别人发表意见或自己的表达机会受剥夺,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干扰而中断,因而它无助于新思想的产生。

还有一些研究者根据他们的实验结果认为,在群体中应用“头脑风暴法”,具有“预热效应”,即大家由于交流想法的气氛而互相启发,会使个人对本来不大关注的问题或工作发生兴趣,并把群体的创造行为当作社会规范,迫使自己去思考,从而起到创造性思维的准备作用。一般认为,在解决问题的初期使用“头脑风暴法”,而后再引导人们深入地去独立思考,就会使社会助长作用发挥远期的效果。

从根本上说,群体参与决策的潜在效益能够发挥到什么程度,以及最终的效果如何,取决于主管人员的领导水平。作为群体的领导人,应具有创造一种鼓励每个成员做出充分贡献的环境的才能。一方面,主管人员必须引导群体的讨论,这样才能得到质量最高、符合规定目标的决策:另一方面,主管人员必须承担起做出最后抉择并坚持实施的责任,而不应滥用表决的方式,把责任推给大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