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日能源战略演变的比较

中日能源战略演变的比较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日能源战略演变的比较(一)日本能源战略的演变日本在战后早期的经济复兴建设过程中,将能源战略着眼于依靠国产的煤炭和水电,力求达到比较高水准的能源自给率,并一度实现了80%的一次能源自给率。可见,日本能源战略的演变中明显留下了日本政府针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的足迹。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中国把能源战略定位于基本实现能源自给。

一、中日能源战略演变的比较

(一)日本能源战略的演变

日本在战后早期的经济复兴建设过程中,将能源战略着眼于依靠国产的煤炭和水电,力求达到比较高水准的能源自给率,并一度实现了80%的一次能源自给率。其后,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剧增,由于自身资源的匮乏,对石油的依赖也不断加大,基本依赖进口。由于石油的进口大部分来自中东地区,这也使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饱受两次石油危机的磨难。特别是第一次石油危机对日本造成了巨大冲击。也就是从那时起,日本以石油战略为核心的能源战略开始发生变化。日本政府开始摸索一种积极应对危机的管理思路,逐步形成了一套国家能源储备体系,也开始全面推广各种有效的节能措施。而这种主动性的努力也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得到了回报。事实上,日本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所遭受的影响要远远小于第一次石油危机。

随着日本的经济崛起和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上升,日本从构筑强韧有力的能源供需结构、强化对外关系和国际贡献、完善应急对策措施等基本视角出发,又制定了新的能源战略,并将其战略总目标设定为:确保国民可信赖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确立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一体化解决的可持续增长基础;为亚洲乃至世界克服能源问题作出积极贡献。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在能源战略中对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可持续能源和新能源使用等方面的关注也不断加大,形成了当前日本能源政策的基本目标:经济增长、能源保障、环境保护(即“Economic Growth”、“Energy Security”、“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简称“日本能源3E目标”)。

如果说从上文中已经可以看出日本能源战略的演变有着很强的时代性,那么这一倾向在1974年以后变得更加明显。日本的内阁会议不断根据国内外的经济政治形势提出适应其发展需要的能源战略计划。从1974年的“阳光计划”、1980年代初的“月光计划”、1990年代将前两者合并强化而成的“新阳光计划”,再到2002年的日本生物质能源综合战略,都体现了这一战略思路。近年来,日本能源战略的调整更加频繁:2006年初公布的“太阳作战计划”,3月修改的“生物质能源综合战略”,同年秋天公布的全方位反映日本中长期能源发展方向的“新国家能源战略”。这些无疑都是为了应对国际能源市场日益加速的变化。可见,日本能源战略的演变中明显留下了日本政府针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的足迹。

(二)中国能源战略的演变

中国能源战略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经济复兴建设的“一五”计划开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五五”计划为止。也许很少有人知道,新中国诞生初期,中国政府就很重视能源战略。从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就提出了自己的能源战略。比如:“一五”提出发展“人造石油”,“四五”提出积极改变燃料结构过程,“五五”计划建设葛洲坝水电站等。当然,在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也走了不少弯路[1]。但不能否认中国政府在能源方面所作过的积极的努力。

这一时期的基本情况是,中国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健全的工业体系,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中国把能源战略定位于基本实现能源自给。所以,国家在整体规划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对能源供应量和供应结构的指标,以满足工业经济发展的要求。虽然这一阶段较为封闭的国家经济并没有受到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但也没有能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从中积累应对能源危机的经验。

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持续到21世纪初。从“六五”期间开始,能源的利用形式和经济的发展趋势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能源战略开始从以前单纯地满足建成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向节约能源的方向调整。在“六五”纲要中首次明确指出:在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的基础上,能源产业的发展必须“大力提高投资效益”,生产设备的更新改造“要以节约能源和节约原材料为重点”。而在之后的几个五年计划中,节约能源虽然一直没有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点,但中央政府还是在不同程度上对节约能源提出了要求。

在这一阶段,中国能源的消耗量飞速增长,因此中国能源战略的重点就落在了保障石油等一次性能源的进口和其他相关的能源安全问题上。而同时,由于粗放型生产方式的问题,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无论是在生产中还是在生活中,人们的节能意识普遍很低。虽然以降低单位GDP能耗、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为代表的“节能”开始出现在国家经济的总体规划中,但是尚未落实到整体的战略安排之中。

第三阶段从21世纪初持续至今。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膨胀。到了“十五”期间,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已经远远超过了预期,中国也从能源自给国转变成了能源进口大国。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和由此带来的政治、经济的不稳定迫使中国不得不对能源战略作进一步的调整,中国政府对能源问题的重视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的能源问题研究中,开始尝试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能源战略决策机制,以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第一个专业对应能源决策的机构——国家能源局——应运而生。

(三)中日能源战略演变的比较

从上述中日两国能源战略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两国都经历了战后经济恢复期、高速发展期、全球能源紧缺期等几个阶段,也可以找到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两国的能源战略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制定、出台、调整都是以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情况为依据的。

然而,两国能源战略在不同历史时期努力的目标、发挥的作用、执行的情况、实施的效果却又不尽相同。应该说,中日两国在能源保有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是引起这些差异的根源。日本作为资源紧缺的国家,从战后经济恢复期就有了明确的能源战略,并不断加以强化。而在中国,“能源战略”这一提法直到石油危机后才出现。正是因为两国在能源战略起步阶段就有了很大的差距,所以在两国的能源战略制定、执行、保障和评价等多个环节上也有了较大差异。

但是到了21世纪初,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随之而来的国际能源紧张局势开始让各国原先较为独立的能源战略开始变得错综复杂。尽管在能源方面,中日双方现在还基本处于竞争状态,但越来越多的共同需求使两国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关于中日互惠互利的合作呼吁也变得越来越强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