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日经济效应分析

中日经济效应分析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中日FTA经济效应分析目前中日两国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连年创造历史新纪录。中国和日本由于经济发展阶段和各自国内经济状况不同,两国在经济上处于互补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日本企业希望日本政府尽快与中国缔结FTA。该报告书要求日本政府以最大的努力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并推动FTA的进展。这些民间企业的呼声充分反映了中日两国尽早实现FTA的

三、中日FTA经济效应分析

目前中日两国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连年创造历史新纪录。2005年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894亿美元,2006年更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达到2113亿美元(参见图1),比上一年度增长12.5%[4]。1993—2003年,日本连续11年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4—2006年,日本仍然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仅次于欧盟和美国。据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中国的对日贸易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1.8%左右。其中,对日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9.5%,对日进口占中国进口总额的14.6%,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

img4

图1 中日两国间的贸易出口额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JETRO资料制作。

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最重要的贸易对象国之一。2006年日本对中国的贸易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7.2%,占据第二位,仅次于日美贸易额(17.4%),其中来自中国的进口额占日本贸易进口总额的20.5%,对中国的出口额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4.3%[5]。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出口对象国。

另外,从中日两国贸易结构上也清楚表明了两国处于很强的互补关系(参见图2)。根据2005年日本财务省的统计资料,日本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中近90%为工业产品,但是其中纤维产品、非金属矿物产品、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依然占到40.5%。纺织纤维产品是最大的进口产品,高达18.7%。而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则几乎都是附加价值较高的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产品,其中一般机械、电气机器、运输机械、精密仪表机械等机械类产品高达50%以上。像电器产品,尽管近年中国对日出口在不断增加,但是日本的国内企业大多数从事高级产品的生产,而中国的产品主要是中低档产品。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生产的标准型彩电和日本生产的高清晰度的液晶彩电。其技术含量和市场价格差异很大,难以形成竞争关系。而且,中国对日出口即使有一部分是高端产品,但是往往其零部件对日本进口的依存度也很高。

img5

图2 中日出口商品结构(2005)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财务省资料制作。

在投资方面也是如此,中日交流日益密切。日本是中国内地除香港地区以外的第二大外资来源地。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截至2006年底,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为579.7亿美元,累计项目数达37.714个。同样,中国也是日本最重要的投资对象国之一。2005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额为65.8亿美元,达到历史上的最高位(参见图3),占日本对外投资总额的14.5%,仅次于对美国的直接投资。2006年,日本对华投资有所回落,但是仍然保持在61.7亿美元的高位,占日本对外投资总额的12.3%。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对华投资额大幅度上扬,呈现出新一波的投资高潮,主要是日本企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业为了抢占和扩大中国市场份额而增加对华投资所致。这反映了日本企业的对华投资战略,已经由过去注重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资源向看重中国市场潜力、扩大市场份额转变。

img6

图3 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的金额状况(中国香港地区除外)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JETRO资料制作。

中日经贸关系的持续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一方面,日本企业对中国的大量直接投资,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发展、技术进步、生产管理方式的改善、对外贸易的扩大、GDP的增长和就业人口的增加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规模和消费能力的扩大,使来自日本的进口不断增长,对日本摆脱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持续的经济不景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003年以来,日本逐渐步入经济恢复的轨道,其中对中国出口的大幅度增加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被称为“中国特需”。

中国和日本由于经济发展阶段和各自国内经济状况不同,两国在经济上处于互补的关系。中国是正在持续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随着快速的经济发展和消费市场的扩大,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而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具有丰富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但是在生产能力和产品供给能力处于高水平的同时,国内市场却接近于饱和状态。从这个角度而言,建立FTA对两国经济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

FTA的经济效果可以分为正面的“贸易产出效果”和负面的“贸易转换效果”。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国家在经济上的互补性较强;相反,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性较强。在贸易结构上,处于互补关系的两个国家比处于竞争关系的国家之间更容易产生正面的“贸易产出效果”。从这个观点出发,中国和日本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上的互补关系较强。因此,通过缔结FTA可以对双方的经济和贸易带来很大的好处。

中日两国缔结FTA,也许会对一部分企业带来负面效应,如日本的农业和纺织业、中国的汽车产业和通讯产业。但是,绝大部分中国和日本的企业都非常期待两国的FTA谈判能够走上正常的轨道。日本的瑞穗综合研究所在2005年以2482家日本制造业公司为对象,就最希望日本与哪个国家或地区缔结FTA进行了调查[6]。调查问卷要求各个企业根据希望的强烈程度从1—5排列出五个国家或地区。结果显示,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有37.8%的企业最希望日本与中国缔结FTA,第二位为美国(18.7%),第三位是ASEAN+3(9.7%)。日本企业希望与中国缔结FTA的强烈程度远远超过与第二位的美国和第三位的ASEAN+3。如果再加上有的企业首位希望缔结中日韩三国FTA协议,那么在第一位列举了中国的企业将远远超过半数。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日本企业希望日本政府尽快与中国缔结FTA。这项调查不但证实了中国在日本企业心目中的地位和存在感,以及日本企业希望日本政府与中国缔结FTA的强烈程度,而且有些企业在问卷中表示,如果日本在与中国的FTA谈判难以进展的情况下推动与东亚地区的FTA的话,那么就会收缩国内的投资,把更多的产业转移到海外。该报告书要求日本政府以最大的努力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并推动FTA的进展。这些民间企业的呼声充分反映了中日两国尽早实现FTA的紧迫感。

另一方面,日本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就FTA给日本带来的经济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7]。其分析结果也完全与日本企业的希望相一致。分析结果表明,在18个FTA谈判国家和地区当中,日本与中国缔结FTA协议对日本的经济效果最大,其对日本的实际GDP贡献度达到0.5%,远远超过第二位的美国(0.24%)。而中国对日本农林水产业的冲击程度要远远低于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经济规模最大的两个国家,都是APEC的加盟国。根据APEC的自由贸易化计划,将在2020年实现自由贸易。东盟各国之间的自由贸易计划在2015年实现。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也在具体实施阶段,计划2010年与东盟6个老成员国,2015年与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实现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日本与东盟各国之间的FTA也正在推进之中。如果中日FTA明显滞后,将会影响整个地区的自由贸易化进程。

根据惯例,FTA的事务性谈判通常都是在双方政府首脑会谈达成共识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通过政治途径尽快打破中日FTA谈判的僵局,是发展中日关系的当务之急。日本安倍首相上台以后,中日政府首脑顺利实现互访,中日政治关系趋于回暖。温家宝总理访日期间确认了中日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强调中日双方“共同在开放、透明、包容等三项原则基础上促进东亚区域合作”,中日FTA谈判将是双边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玉树千治編著『東アジアFTA構想と日中貿易投資』、アジア経済研究img7、2005年3月。

[2] 魏全平「中日両国のFTA戦略」、日本経済研究img8『日経研日報』、2006年10期。

[3] 中国国務院発展研究中心·総合研究開発機構·韓国対外経済政策研究院三国共同研究報告及び政策提言「中日韓FTAに向けて:展望と課題」、2005年11月;「中国·日本·韓国間FTAの部門別含意」、2004年11月。

[4] 川崎研一「FTAの経済効果—モデル·シミュレ一ション分析—」、内閣府経済社会総合研究img9、2005年3月。

[5] みずほ総合研究img10「日本企業から見た東アジアビジネスとFTA」、『みずほレポ一ト』、2005年8月。

[6] 朱炎『中国の自由貿易協定へのアプロ一チとその影img11』、富士通総研(FRI)経済研究img12『研究レポ一ト』、2002年。

(本文作者为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论文原载《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注释】

[1]姜晓燕:“后多哈时代区域合作挑起全球化大梁”,《半月谈》,2007年第3期。

[2]许宁宁:“中国与东盟:近十五年经贸合作综述”,中国东盟资讯网,2007年4月23日,http://www.gx.xinhuanet.com/ca/2007-04/23/content_9866160.htm。

[3]外務省「日本のFTA戦略」、2002年10月、http://www.mofa.go.jp/mofaj/ gaiko/fta/policy/html。

[4]日本貿易振興機構「貿易·投資·国際収支統計」、2007年6月、http:// www.jetro.go.jp/jpn/stats/index.html。

[5]日本貿易振興機構「貿易·投資·国際収支統計」、2007年6月、http:// www.jetro.go.jp/jpn/stats/index.html。

[6]みずほ総合研究img13「日本企業から見た東アジアビジネスとFTA」、『みずほレポ一ト』、2005年8月。

[7]川崎研一「FTAの経済効果—モデル·シミュレ一ション分析—」、内閣府経済社会総合研究img14、2005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