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洞庭商帮的形成与发展

洞庭商帮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洞庭商帮的形成与发展洞庭商帮是明清时期在苏州洞庭西山和东山形成的一个地域性商帮。到明末时,该商帮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已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之一,有“钻天洞庭”之称。洞庭商帮的形成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看。因此,洞庭商帮的形成还有两山之人特有的性格因素。而这种性格正是在商海中打拼所必需的,这就为洞庭商帮的形成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必要的精神支持。


第二节 洞庭商帮的形成与发展

洞庭商帮是明清时期在苏州洞庭西山和东山形成的一个地域性商帮。其时,洞庭东、西山人若“不仕于京师,则散而商于四方,踪迹所至,殆遍天下”[5]。到明末时,该商帮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已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之一,有“钻天洞庭”之称。洞庭商帮的形成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看。

一、地理环境

洞庭东、西两山均在太湖之中,是太湖七十二峰中最高、最大的两个湖中岛。两山虽风景秀丽,但历来地狭民稠,稼穑维艰。据载,弘治年间(1488—1505年),洞庭东、西两山共有18085户99971人,山林田荡计140455亩[6],平均每人只有一亩四分多地,且主要是山林和荡地,大部分土地只宜种植茶叶桑树和果树等,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的不多,且亩产量也比较低,百姓每年口粮尚且不足,更不要说其他花费了。于是,两山之人便沿山开垦梯地,种植桑树、果树和茶叶等经济作物,以换取外地的粮食。洞庭两山的蚕桑业非常发达,所产桑叶除供本山居民养蚕外,还供应吴江、湖州等沿湖地区的农民养蚕。因此,东山的蓼溪成为著名的桑市。

此外,这里的碧螺春茶叶、洞庭红橘子等也是闻名全国的产品。同时,茶叶、水果、蚕桑等是高度商品化的作物,需要交换输出,况且利用本地物产换取自己所缺物资,本就是两山之人广种经济作物的初衷,这就必然要产生贩运销售的贸易活动。因而,在洞庭两山出现了大量的商人。由上述可知,洞庭两山土狭民稠,粮食严重不足,居民多种植经济作物以换取外地粮食,有了贩运销售的需要,于是出现了大量洞庭商人。这也是洞庭商人多从事粮食、布帛生意的原因。此说在明清诸多著述中均可见到。[7]

二、人文影响

(一)性格因素

洞庭商人的后裔并不反对“土狭民稠”的说法,但他们认为,如果将洞庭商帮的形成仅归因于此,并不妥当。因为“土狭民稠”的情况在明代苏州不只是洞庭东西山,尽管苏州其他地区也有商人,但却未形成一个像洞庭商帮这样有影响力的商帮。因此,洞庭商帮的形成还有两山之人特有的性格因素。我们知道,洞庭两山地处太湖之中,两山之人“出入江湖,动必以舟,故老稚皆善操舟,又能泅水”[8]。这种地理环境使得两山百姓生来就需与风浪搏击,造就了其勇敢、冒险、顽强、团结进取的性格。而这种性格正是在商海中打拼所必需的,这就为洞庭商帮的形成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必要的精神支持。

(二)文化因素

自唐五代以来,江南文化迅速发展,并开始超过北方。而苏州一直是江南的文化中心,到明清时期更是达到鼎盛,文化事业繁荣,文人名士辈出,地处其中的洞庭两山当然也不例外。明清两代,两山共出过两名状元、一名探花、两名会元、四十名进士,举人、秀才则更多。可见,这里的文化氛围之浓。

封建社会,人们将读书、中举、做官视为高尚荣光之路。但成功者毕竟是少数,多数人不得不另谋生路,其中大多选择了从商。洞庭商人中有文化背景的人较多,有些人在经商之余还不忘读书,如西山徐三函“昼则勾稽出入,夜则篝灯维诵”[9]。东山徐联习“生平善会计,业商于衡湘间,然行箧间常以书自随”[10]。又有东山严舜工“虽不能谢废著之业,而雅好文墨……严氏 之先,则士商相杂,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11]

由于这里的人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他们在习计然、陶朱、猗顿之术时,也就不同于一般商人,也即视野较宽广,且善于判断,讲求信用。这些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洞庭商人,又有着浓厚的乡邦观念,因此能把同乡团结在一起共谋进取。洞庭商人在经商之地多建有会馆,这些会馆起着化解同乡纠纷、维系同乡情谊和团结互助的作用。洞庭人异乡相见,倍觉情深,“至乡人之寓,如至己寓。虽流离颠沛,而扶持缓急者不乏人”[12]。同乡之间有危必扶,有颠必持。因此,正如民国初年东山人严家炽在总结其乡人成功经验时所说:“吾乡人之经商,其用力劬,其结体坚,所由操胜算而获重资者,非偶然也。”[13]

(三)社会因素

洞庭商帮的兴起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的支持。苏州自古以来就是商业资本集中之地,元、明之际,其商品经济更加发达,号称东南胜会。当时的苏州俨然已成为全国性的大都市,工业、商业、服务业均很发达,达官巨富均集于此。消费市场很大,这也必然吸引了各地商人云集于此。

明宣德(1426—1435年)以后,朝廷逐渐改变了对苏州的重赋政策,并允许折征金花银和布匹,这大大促进了江南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农村副业的发展。在苏淞地区有大量丝绸、棉布需要运销外地,同时又有大量粮食、棉花和生丝需要运进,形成了广阔的市场。因而自成化(1465—1487年)以后,在江南兴起了一大批销售农村手工业产品、原料和生活必需品的市镇,大量商人云集于此。洞庭商人因生活在商业发达之地,谙熟行情,又有浓厚的乡邦组织作支撑,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因而迅速崭露头角。据史料记载,苏城枫桥米市中的米商绝大多数是洞庭人,且活动范围极广,“遍郡国、滇南、西蜀,靡远不到”[14]

综上所述,在分析洞庭商帮兴起的原因时我们发现,洞庭商人之所以取得成功与他们勤劳勇敢的性格、良好的文化积淀、灵活的经营理念以及优越的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