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新环境管理策略

企业新环境管理策略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可持续管理:企业新环境管理策略至20世纪60年代,学术界和整个社会都是将经济增长和发展视为同义词的。由于没有“价格”为污染行为的削减提供恰当的激励,结果必然对环境容量形成过度的需求。因此这类环境经济政策又称为庇古手段。行政管制是通过制定和强制执行环境法规和标准,颁布许可证及监督制裁来控制污染活动。

4.可持续管理:企业新环境管理策略

至20世纪60年代,学术界和整个社会都是将经济增长和发展视为同义词的。但从60年代开始,许多经济学家注意到,虽然许多国家实现了经济增长目标,但贫困问题依然严重甚至恶化,失业现象严重,社会不平等程度扩大,资源短缺,同时环境质量迅速下降,所有这些引起了人类对发展理念的深刻反思。

4.1 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管理

4.1.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区别就在于强调可持续性,即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在发展中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的稳定。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达利(Daly)在《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一书中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革命意义,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超越增长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优化的集成;要求生态规模上的足够、社会分配上的公正、经济配置上的效率三个原则同时起作用。

4.1.2 可持续发展的管理

经济学家把环境恶化问题看成是经济主体以污染的方式对社会大量地施加外在的成本。由于没有“价格”为污染行为的削减提供恰当的激励,结果必然对环境容量形成过度的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简明办法是对污染行为加征一个适当的“价格”(或称之为税),从而使社会成本内在化,马歇尔和庇古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提出了这样的方法。

威廉·鲍莫尔(William J.Baumol)[20]从外部性出发研究了环境政策的设计,他将外部性分为公共外部效应和私人外部效应,并对不同类型的外部效应提出了不同的政策措施。另外,还有众多学者发表论文,阐明庇古税法的特性与局限性,并提出了诸多可替代政策工具的可能性,诸如对污染削减的补贴、有害物质的储藏与登记和可转让的排污许可证体系等[21]

解决带有外部性的环境问题的方法可以分为“调节市场”、“建立市场”和“行政管制”三种类型。

调节市场型的政策主要是通过“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干预现有的市场来实施环境管理。其核心思想是由政府给外部不经济性确定一个合理的负价格,由外部不经济性的制造者承担相应的外部费用。最先提出这一思想的人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因此这类环境经济政策又称为庇古手段。例如,征收各种环境税费、取消对环境有害的补贴、建立抵押金制度等[22]

建立市场型的政策主要通过“看不见的手”,即通过市场机制本身来解决环境问题。其基本思想是1960年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提出的“科斯定理”,因此又称之为科斯手段。例如,明晰产权、可交易的许可证、国际补偿体制等。

行政管制是通过制定和强制执行环境法规和标准,颁布许可证及监督制裁来控制污染活动。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最初都把管制手段作为执行环境政策的基本手段。

4.1.3 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不仅仅是环保话题,而是涉及更为深入的话题,它关系到综合性的企业观,即企业如何将可持续发展战略整合到自己的业务过程中(包括公司治理、利益相关人的参与、运营、供应链、运输和物流、产品和服务),同时还涉及市场如何评价企业的各种商业活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已经从20世纪的“价值观讨论”演变为21世纪的一个商业价值议题。市场领先的企业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将自己的环保绩效整合到自己的管理中。例如,松下电器的雇员补偿,沃尔玛对供应链合作伙伴提出环保要求等。

在管理实践中,基于“看得见的手”、“看不见的手”和“行政手段”三种解决方案,各种国际性公约、协议相继推出,各国政府、各地方政府也开始制定相关制度,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约束企业和个人的行为,使之趋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概括起来,推动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绿色贸易壁垒、环境政策法规、企业经济利益、客户满意度和公众环境意识等。

4.2 亚洲企业的环境管理新策略

4.2.1 亚洲环境管理的宏观环境

纵观全球的环境管理策略,日本最早于1970年制定了《关于废弃物处理及清扫法》,1998年提出了“新千年计划”,明确提出把循环经济作为构建21世纪日本社会发展的目标,并把2000年作为循环经济社会的元年。2000年日本召开了第一届“环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多项环保法规,包括《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建筑工程资财再资源化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和《废弃物处理法》等。

日本在1979年颁布实施了《合理用能法》;1993年制定了《合理用能及再生资源利用法》;1998年修订《合理用能法》,核心是促使企业、机动车辆、耗能设备必须遵守更为严格的能效标准;1998年制定《2010年能源供应和需求的长期展望》,强调通过采用稳定的节能措施来控制能源需求。

亚洲政府已经从宏观层面确定绿色转型的战略框架。亚洲经济绿色转型的战略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发展模式层面,逐步构建以低碳经济为主要增长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从总体上看,亚洲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模式属于以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产业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亚洲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逐步转向将新能源产业与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制造业相结合的增长方式。

二是产业层面,逐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支柱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成为未来亚洲新兴市场产业升级的重点。同时,亚洲新兴市场亦应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眼于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地结合起来。

三是配套政策层面,从国家、制度和产业层面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推进经济绿色转型。从国家层面,制定绿色发展战略和国家行动计划,积极引导和推进绿色转型,把绿色发展整合到亚洲各经济体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从制度层面,政府应逐步形成绿色转型的“一揽子”政策,如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合理的资源、能源及环境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行业的资源环境绩效标杆制度等。从产业层面,通过产业政策和投融资政策,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的绿色新兴产业,积极提升低碳企业在关键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低碳企业的产业集群。

4.2.2 亚洲企业的环境管理策略

企业应对上述压力的措施就是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并且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一般来讲,企业环境管理的途径可以分为:减量,即源头控制,例如清洁生产;增效,即提高效率,例如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环境技术等;循环利用,例如形成产业链、绿色设计、绿色包装、回收与再制造等;节约,即节约使用材料和资源,例如精益生产等。具体来讲,企业常用的应对策略有以下几种:

(1)绿色品牌战略

企业实施绿色品牌战略是紧扣绿色产品这一载体,体现绿色经营管理文化,灌输绿色经营管理观念,丰富品牌承载量,扩展品牌深度,从而实现品牌价值最优化、最大化[23]。绿色品牌是企业综合价值观的体现。

实际上,企业通常通过取得绿色认证和获得绿色标志等途径塑造绿色形象。ISO14000认证不仅表明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而且还是一张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绿色形象的树立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企业除了要在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实现绿色化之外,还要通过公共关系活动向公众传达企业的绿色信息,引发公众对企业绿色行为的认同感。当企业的绿色形象树立起来之后,企业必将得到丰厚的回报。

(2)开发绿色产品,实施绿色设计

所谓绿色产品是指产品的生产、使用及回收处理过程符合环境要求,对环境无污染,对人的身体健康没有危害,并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的产品。也就是说,绿色产品的“绿色程度”体现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而不是产品的某一局部或产品生产的某一阶段。因此,绿色产品在其生产、消费、维护、回收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考虑其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状况,努力实现产品的整体优化与整体“绿化”。

绿色产品来源于产品的绿色设计。绿色设计就是把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产品设计之中,即进行面向环境的产品设计。它要求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性能、使用寿命和质量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在设计构思阶段,就把降低能耗、易于拆卸、便于回收和再生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与产品的性能、质量、成本等因素列为同等的设计指标,并保证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顺利实施。因而,“绿色设计”能有效地节能、省料和防污,并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24]

(3)回收与再制造

回收是指企业通过企业和社会活动所形成的,以重新获得价值或有效处理各种废品为目的,对产品或部件等的回收、再循环(recycling)和再使用(reuse)的过程。再制造是一个统筹考虑产品零部件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工程,它利用原有零部件并采用再制造成型技术。再制造行业是21世纪极具潜力的新型产业。

(4)生态质量管理

生态质量将质量置于“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生态经济系统中,研究质量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生态质量是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一种新评价,认为产品质量不仅要为人类提供使用功能、社会价值,还要提供生态价值。在产品质量形成和产品消费过程中,不污染破坏或少污染破坏环境与生态系统。

(5)发展服务业,实现减物质化

如果对人们的需求做一个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在众多需求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用服务来替代,可以通过提供服务来满足。发展服务业可以在总体上实现减物质化,还可以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众所周知,亚洲的大部分国家资源相对不富裕,自然环境不够理想。尽管如此,亚洲国家的服务业规模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亚洲发展服务业的潜力还很大。发展的途径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考虑。宏观层面上,发展公共服务业,发展以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及居民社区服务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同时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制度和政策方面的支持。企业层面上,就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6)推行绿色生产

绿色生产是指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一般包括清洁生产和精益生产两大范畴。

清洁生产着眼于污染预防,全面地考虑整个产品生产周期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料和能源的消耗,降低生产和服务的成本,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使其对环境和危害降到最低。日本多称“无公害工艺”。

节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精益生产的本质就是节约。精益生产产生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是福特流水线生产发明以来,对流水线生产方式最重大的变革。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是节约。系统之所以效率低,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说明系统存在浪费。于是丰田公司提出了基于准时化、自动化和持续改进的精益生产体系。所谓准时化,就是基于零库存哲理的JIT(准时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所谓自动化,就是基于人本管理的管理思想;所谓持续改进,就是不断进取,追求理想境界的企业文化。

4.3 绿色管理行为的跨国传递和学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通、通讯技术、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要素得以跨越国界流动,跨国公司以全球为范畴考虑其投资、建立企业、进行策略布局成为世界经济活动主流运作模式。跨国公司以复杂的方式来组织生产,人们已经无法辨认出个别商品的来源地,一种全球一体、无差别式的企业管理运作模式呈现爆发性的增长,且由经济层面扩延至社会文化层面,成为学术界最热门的讨论焦点。

认知科学认为学习是通过实践获得的对行为模式的改变,生物学上对学习的含义很广,不只限于语言材料的学习和新技艺的掌握,原有习惯的放弃也属于学习的范畴。而组织理论把学习看作企业在特定行为和文化下,建立完善组织的知识和常规,通过不断应用相关工具与技能来加强企业适应性与竞争力的方式。而全球学习,则是企业跨越国界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多元的、变化的环境的创新过程。全球学习能力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动态环境中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这种能力包括觉察新趋势、发展创造性回应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创新扩展等[25]

绿色管理行为的跨国传递和学习是指在绿色管理方面的跨国学习。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海外投资,直接将绿色理念、技术和方法传递给当地的企业。发达国家海外投资、本地化生产时,直接将环境保护意识、绿色理念和技术直接带到当地,实现绿色管理行为的跨国传递和学习。例如,利乐是全球最大的无菌复合纸包装生产商,这家来自瑞典的公司一直在不懈地推动回收利用无菌复合纸包装生产,让消费后的无菌复合纸包装逐步得到充分回收,并重新转化为有用的资源。十多年前,利乐中国的环保团队就开始了“绿色”征途,寻求与国内厂商一起研发相关技术。

二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跨国传递和学习。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入全球供应链后,经济一体化的全球采购的生产运作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在此过程中发达国家对供应商的环境、安全与健康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较高,发展中国家的供应要加入到全球供应链中,必须不断向发达国家学习绿色管理理念、技术和方法,实现绿色管理行为的跨国传递和学习。例如,GE与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ISC)合作成立EHS(Environment Health and Safety,环境、健康和安全)学院以应对绿色管理的要求,为中国本地的尤其是中小型规模的供应商提供EHS培训机会。作为一贯恪守EHS标准并重视环境保护的全球领先跨国公司,GE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经验,为课程提供培训材料、客座讲师和最佳实践案例,积极推动提高本地供应商的质量,共同成长。

三是绿色贸易壁垒约束下的被动学习。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其实质是发达国家借环境保护之名,依赖其技术和环保水平,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的技术、环境标准,将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商品拒之门外。发展中国家要想向发达国家出口商品就必须向发达国家学习绿色理念、技术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环境意识,进而实现绿色管理行为的跨国传递和学习。例如,欧盟议会和欧盟理事会的Ro HS指令(全称:《关于限制在电子电器设备中使用某些有害成分的指令》)。基本内容是,从2006年7月1日起,在新投放市场的电子电气设备产品中,限制使用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PBB)和多溴二苯醚(PBDE)等六种有害物质。Ro HS指令发布以后,从2003年2月13日起成为欧盟范围内的正式法律;2004年8月13日以前,欧盟成员国转换成本国法律法规;2005年2月13日,欧盟委员会重新审核指令涵盖范围,并考虑新科技发展的因素,拟定禁用物质清单增加项目;2006年7月1日以后,欧盟市场上将正式禁止六类物质含量超标的产品进行销售。有的称其为绿色环保指令,有的称其为技术壁垒指令,还有的称其为牵动全球制造业神经的指令。其间,美国、日本、韩国、泰国等也相继出台了类似指令。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也是产品出口大国,出口总量的70%以上涉及Ro HS指令,因此中国政府亦十分重视相关问题,并于2004年出台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内容类似Ro HS指令,并准备与其同步实施。同时,通过电视、报刊、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向广大企业宣传推广,提醒广大生产商务必高度重视,积极应对[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