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亚社会转型的历史经验及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东亚社会转型的历史经验及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 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东亚社会转型的历史经验及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自2007年全球金融风暴和2008—2009年世界经济衰退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前景仍然扑朔迷离。另外,中国的外汇储备目前仍超过了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

第二章 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东亚社会转型的历史经验及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自2007年全球金融风暴和2008—2009年世界经济衰退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前景仍然扑朔迷离。一方面,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财政赤字和主权债务不断攀高,金融系统又动荡不安,经济复苏前景仍然黯淡,甚至有二次探底之忧;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和东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较快地从2008—2009年的全球经济衰退中快速复苏,但由于这些国家多为外向型经济,外贸依存度较高,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仍步履维艰、路途漫漫的情况下,又可能出现新的经济增速下滑,甚至有可能陷入新的衰退。在此格局下,2012年上海论坛的主题定为“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选择:未来十年的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和探讨未来十年亚洲的发展战略,有必要对亚洲过去半个多世纪乃至近百年来一些主要亚洲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路径,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基于这一考虑,我们这一章侧重从历史的和比较的视角出发,大范围地探讨亚洲各国的经济社会变迁史,进而从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互动的综合视角,探讨亚洲各国的发展道路。

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各国迅速从战争废墟中恢复过来,经济发展绩效令人瞩目。从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到80年代,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国家先后经历了一个快速经济增长时期,在国际上曾被称作为“东亚经济奇迹”,亦有“东亚经济增长模式”之说。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东亚各国又先后完成了从“威权体制”[1]向“民主多元化体制”的社会转型。尽管遭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亚洲各国经历两次较大的困难时期,但从历史长时段和世界大范围的比较视角来看,从20世纪后半叶到现在,亚洲各国在经济发展、人民福祉的增进、法制建设以及争取民主自由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而在当代世界历史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典型的发展范例。无论是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各国乃至中国和印度,尽管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中均存在巨大差别,但同样无可否认的是,二次战后亚洲各国的发展道路具有许多共同特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中,研究和比较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共同点和差异,反思和探讨亚洲各国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的经验、教训以及存在的问题,对于研究未来十年亚洲的选择和发展战略,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1978年以来,中国已进行了三十余年成效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改革。中国社会内部以引入市场机制为主轴的改革,与不断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的对外开放,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同一过程,这个过程构成了中国经济社会伟大转型的主要部分。过去中国经济社会的市场化,不仅引致了中国经济三十余年的高速增长,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今人类社会和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到201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二;中国的人均GDP也超过了5000美元。另外,中国的外汇储备目前仍超过了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中国钢铁、水泥、煤炭、汽车以及许多制造业的产量,都是世界第一。在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经济的增长更加快速和平稳。按照英国法律综合投资公司(LGIM)最近的一项研究,2000年中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万亿美元,大致与法国相当,但到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已接近7万亿美元,相当于2000年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七国GDP之和。这些数字标志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已经极大地提升和增强,也充分说明了在融入全球经济的背景下,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为大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和无可置否的伟大成就。然而,也毋庸讳言,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增长期,一些经济社会问题也在大量积累和集聚,诸如:(1)政府官员腐败案件不断被曝光,贪腐案件大面积发生却屡治不果;(2)我国社会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不断拉大,社会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已经接近0.5%;(3)整个社会越来越靠政府和国有部门的项目投资和高投资率来维系经济增长;(4)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占国民收入的份额持续下降;(5)社会内部的紧张程度不断增强,一些恶性事件和万人以上群体事件不时发生;(6)社会诚信和商业伦理严重缺失,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环境污染乃至商业欺诈等问题在各种媒体上不断曝光,屡治不果等等。

正因为上述六类问题不断恶化,导致了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一些恶性事件和万人以上群体事件不时发生,我们社会内部的紧张程度不断增强。根据“人民网”2010年6月23日的一篇报道(见http://world.people.com.cn/GB/11943118.html),在美国《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与和平基金会(Fund for Peace)共同制定的“失败国家指数”(Failed States Index)的排序中,中国在全世界177个国家的排名中一直靠前,从2007年到2010年间,中国大致排在前57,远高于印度、俄罗斯和越南,更高于一些发达国家。尽管人们可以批评和怀疑这个排名是否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就其指数是按照12项指标来进行综合排序这一点来说,总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一个过去三十年平均经济增长接近10%的中国,在“失败国家排序”中既然这么靠前,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和警醒?

对于目前中国社会内部常常发生的这些社会问题,已有不少学者作出了分析,我们也看到上述六个深层次问题中,至少前五个均与中国的财政体制有关。政府的权力很大,但政府的行为受到何种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防止政府做错事,以保证我们三十年来的改革成果,维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实现中国经济市场化,社会和谐化呢?

国内外学界和和社会各界人士——包括中国政府决策层的领导——一般认为,如今的中国经济社会已经到了一个大转型的节骨眼上,进入了进一步改革的“深水区”。未来中国向何处走,是任何关心中国发展和未来的人都无法绕过和回避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如果我们把晚清以来中国人民为寻求富强和建立一个现代化国家视为具有一定连续性的社会进程,那么,可以认为,自1978年以来的中国市场化改革,只是重新开启并加速了这个进程,却没有完成之。基于这一判断,可以认为,中国社会的大转型仍是一种“正在进行时”。

把当今中国“大转型”过程中,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出现的上述问题,放在当代人类历史的大范围比较视野中来观察和审视,可以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出现的诸多问题,非常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20世纪70—80年代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情形和格局。

特别是台湾地区,我们拥有更多的相同之处。台湾战后经济发展成绩相当优异,在落后国家和地区中名列前茅。同时,台湾地区社会转型过程相对和平,也被称为一个奇迹。台湾的转型从开始至今已经二十多年,显示出转型实非易事,但并非不能成功。社会转型是一个所有后进国家和地区共同面对的挑战,台湾的案例值得探讨。亦即在发展相对成功的地区,其在转型上面对的难题为何,经验为何?我们能从东亚这些较为成功的地区和国家学习和借鉴并且警惕哪些问题?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围绕“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互动”这个中心议题,邀请了国际和国内经济学界、经济史学界、政治学界、法学界、社会学界和文化界的一些著名专家和学者,从市场经济、民主转型和法治建设三个方面展开跨学科的研讨,从历史的角度切入,研究并总结一些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经验与教训,结合中国社会的现实,进行历史的、理论的和比较的研究,以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转型,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照。反过来,也希望通过这个中心议题的跨学科研讨,把中国的发展经验和问题同来自各国的学者交流和分享,为未来亚洲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