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情绪理论的创新:

情绪理论的创新: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人的心理系统中存在一种指向未来的动力性变量,即心理目标。关于心理目标与需要、动机的关系,我们提出的心理系统动力学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产生于心理目标的自我实现本性及其对心理未来状态的驱动,以及心理结构保持自身稳态的要求。在一定条件下,一种心理目标激活并成为优势目标后,它即成为行为的主导动机,驱使个体选择适宜的条件,发动、组织和维持一定的行为,使其所包含的未来状态展开为现实。

三、情绪理论的创新: 目标结构变化说

纵观情绪研究的历史,由于情绪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关于人的观点、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的局限性,关于情绪的本质及其发生机制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极大的进步,但距问题的完满解决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下面我们将综合有关研究,并应用第二章笔者提出的需要与动机的自组织目标理论,就情绪的本质及其发生的心理机制问题进行新的探索,希望能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寻找新的、更有广阔前途的途径,并为进一步缩短这一艰难的探索旅程做出新的贡献。

根据第二章对心理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人的心理系统是一种复杂的自组织系统,人的心理结构是一种具有意识功能的耗散结构。在人的心理系统中存在一种指向未来的动力性变量,即心理目标。心理目标是个体对一定对象(包括自我、他人或有关事物)的未来状态选择性和创造性地建构起来的、具有个人意义的、相对稳定和乐观的种种想象或构想,是人的自我概念或其他心理图式的可能运动或未来状态。每个心理目标都对应着一定的未来结构,并蕴含着一定的个人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实现策略。它具有动力性、价值性和模糊性(不确定性),它本身具有一个不断确定、不断变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对于每一个处于激活状态的心理目标,心理系统的一个“胚芽状态”与之相联系,它总是力图选择适宜的条件,把自己所包含的运动和组态展开为现实,形成一种新的心理结构。不同的心理目标之间存在协同和竞争,形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我们称之为目标结构。心理目标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认知表征,它是在个体的经验中创造性地组织起来的,并代表着未来的有序结构。心理目标在心理学意义上表现为个体的幻想(理想)、愿望、对未来的期待、理想自我、对他人或其他对象的期望等等。

关于心理目标与需要、动机的关系,我们提出的心理系统动力学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产生于心理目标的自我实现本性及其对心理未来状态的驱动,以及心理结构保持自身稳态的要求。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心理目标在与其他心理目标的协同与竞争中,突破心理系统中其他心理目标和现实心理结构的制约,役使心理结构相应区域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表现为心理失衡或心理失调等),使之朝着有利于自己演化的方向发展,以将自己所包含的未来状态展开为现实,或形成新的未来状态,这就产生了人的动机。

因此,目标是人的需要和动机产生的基础。在一定条件下,一种心理目标激活并成为优势目标后,它即成为行为的主导动机,驱使个体选择适宜的条件,发动、组织和维持一定的行为,使其所包含的未来状态展开为现实。心理目标的变化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需要状态的变化,从而产生情绪体验。拉扎勒斯(1991)也认为,当前面临的事件触及个人目标的程度,对所有情绪的发生说都是决定性的条件。心理目标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原有的目标趋于实现;原有的目标趋于毁灭;目标结构中不同心理目标的地位发生变化;原有目标获得新生、形成新的心理目标等。心理目标的这些变化形式可以统称为目标结构的变化。

由于人的心理系统具有意识功能,这就使心理目标的变化可以在两种层次上进行:既可以有客观的事实依据,也可以是一种心理预期。但心理目标的形成、变化与发展是以获取一定的信息为基础的,获取信息是目标结构变化、发展的前提。笔者对信息的界定是:在人的心理活动中,信息是心理系统在与信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为减少和消除自身不断产生的心理不确定性而建构起来的内容。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对情绪做出如下界定:由当前面临的事件引起个体的目标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心理、生理反应即情绪、情感。

根据心理目标和心理结构的动力学特征,我们认为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几层意思:首先,它肯定情绪会表现为某种生理的和心理的反应,情绪的发生既有心理机制,也有生理机制,因此,情绪发生的脑神经生理机制必然是复杂的,与情绪有关的脑部位也必然是多样的;其次,情绪发生的系统动力学基础是个体的目标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心理结构的动力学特征的变化;第三,并非所有的心理、生理反应都可以归结为情绪反应,只有这种反应源于目标结构的变化时,它才与情绪、情感有关,例如心跳加快或脸红;第四,人的心理是一种开放系统,心理目标形成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建构过程,目标结构的变化具有文化性、社会性;第五,当前面临的事件与所产生的情绪、情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依赖于心理目标变化的方向及其方式、以及对目标结构的影响这一动力学中介;第六,人们在与当前面临的事件的相互作用中获取的信息是心理目标变化的前提和条件;第七,心理目标所包含的可能运动或微观组态具有动力学性质,心理目标的变化具有自身的动力学机制,表现出很强的非理性和无意识的特征,并不完全依赖理性的认知过程,认知过程不可能完全决定情绪的性质;第八,人们对心理目标变化过程的反省能力是很低的,这意味着用反省的方式研究情绪发生机制的有效性是有限的。

由于心理目标主宰着系统演化的整个进程,代表着心理系统的未来有序结构,因此,目标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心理系统有序性的变化。系统有序性的变化在系统科学中是用熵的变化来表示的。因此,目标结构的变化可以用系统有序性的变化来表示,并进而可以用系统的熵的变化来度量。在一定条件下,如果个体的目标趋于现实化,那么其生理—心理系统的有序性就会增加,与此相应,系统的熵就会减少,这时个体将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之,如果目标的现实化过程受阻、倒退或毁灭,将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在促使系统的有序性增加或减少这两大类目标演化的方式中,由于目标结构的复杂性和对当前面临的事件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还会出现多种不同形式的目标变化的方式或历程,并由此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

根据我们目前的研究结果,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刻画目标结构变化的方式或历程:(1)对象维(描述变化着的目标的内容及其地位);(2)方向维(变化的结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3)效应维(目标变化的结果是使相应的目标所包含的未来状态趋于扩张,还是趋于萎缩);(4)时间维(目标的变化是有真实依据的还是意识预期的);(5)控制维(事件的结果是自控、他控、还是无法控制,即非控)。现以成就目标的变化为例说明如下:

img11

因此,我们主张目标结构变化的方式或历程决定所发生的情绪的性质。关于情绪的强度,有关研究把它与机体的能量水平联系起来。我们认为在一定的事件情境中,机体释放能量的速度随目标结构变化的速度的增加而单调递增,递增系数与人体当前的生理状态和神经系统的特性有关。因此,对一定的个体来说,目标结构变化的速度与机体预备的能量激活水平决定所产生的情绪的强度,目标结构变化的速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系统的序变或熵变来度量。我们的初步研究表明,这一观点对各种情境下的情绪强度问题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