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网络消费者行为

网络消费者行为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 网络消费者行为关于网络消费者行为方面的研究,目前可分为以下四种:网络消费者认知行为、网络消费者信息行为、网络消费者议价行为和网络信任与欺诈行为。推理行为理论主要用于预测和理解个体消费者的行为。近期有很多学者利用TAM理论研究人们对企业信息系统、网络和电子邮件等的接受程度。

第六节 网络消费者行为

关于网络消费者行为方面的研究,目前可分为以下四种:网络消费者认知行为、网络消费者信息行为、网络消费者议价行为和网络信任与欺诈行为。

一、网络消费者认知行为

电子商务是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平台的新商务模式,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应用电子商务就是应用了一种信息系统策略,当消费者接受和使用网上购物时,他们就接受和使用了电子商务采纳的技术与创新活动。推理行为理论(TRA)、计划行为理论(TPB)、技术接受模型(TAM)和创新扩散理论(IDT)也正是在20世纪70年代信息系统大量应用于社会时,学者们针对消费者的应用状况而提出的相应理论。

推理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是美国学者菲什拜因和阿耶兹于1975年提出的用于检验态度和意图的因果关系的模型。推理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是由意图引起的,而意图又是由个人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标准(个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外界事物的判断标准)决定的,而朝向行为的态度是实施某一给定行为信念的函数。菲什拜因和阿耶兹已经研究出意图和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推理行为理论主要用于预测和理解个体消费者的行为。该理论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假设——人有完全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在TRA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扩展,考虑到人还有不能完全控制自己行为的情况的理论是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在TPB理论中,行为是意图和可感知到的行为控制的函数,而意图基于行为态度、主观标准和感知到的行为控制。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在预测和解释终端客户行为和系统使用方面是最有影响力的理论,TAM理论提供了消费者态度、意图和行为之间的理论联系。近期有很多学者利用TAM理论研究人们对企业信息系统、网络和电子邮件等的接受程度。

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IDT)是研究一种新事物,例如新观念、新发明和新风尚等,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创新扩散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密不可分,扩散的过程其实就是传播的过程。创新扩散研究的著名学者罗杰斯认为,从个体感知到决定采用新事物的过程中,包含认识阶段、说服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证实阶段等五个阶段。IDT理论在解释消费者采纳新事物时,其传播过程与TRA理论和TPB理论的应用相似。

之所以把这方面的研究归入认知行为研究的范畴,主要是因为这些研究都不约而同地将推理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和创新扩散理论作为其研究基础。这四个理论的核心都是从消费者的整体态度去预测消费者的行为,重点在于消费者感知事物的态度、信念和意向,这正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重点。

这四个理论的共同特点是,把重点放在消费者感知事物的态度、信念和意向上,而把购买决策行为简化为一个动作。

二、网络消费者信息行为

Kuhlthau在1991年提出了信息查询过程模式(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 Model);Dervin在美国巴尔的摩市1973年城市居民信息需求及满足情况的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基于用户背景、现实差距、产生效果和改观手段等要素的知觉构成模式(Sense-Making Model,1996);Belkin提出了不规则的知识状态构架(Anomalous State of Knowledge Framework,1980);Taylor提出了信息使用环境(Information Use Environments,1991)。2000年,学者Wilson将信息行为定义为跟信息来源、信息渠道有关的,包括人们的各种消极或积极的信息搜寻、信息利用等行为的总称,将用户信息行为划分为四个时期,即问题识别、问题定义、问题解决和解决说明四个时期,提出了一个综合的描述信息行为的概念模型,即信息行为模式(Information Behavior Model,1999)。

1997年,学者Ellis在其先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访谈社会学、物理学以及工程学领域的相关科研人员,提出了能够反映科研人员信息行为共同特征的信息搜索模型(Information-Seeking Pattern),该模型包括:起始、参考、浏览、区分、审视、抽取、确认和结束八个阶段。

从总体上来看,国内外有关信息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关于特定用户群体的研究,尤其是对某领域的科研人员的研究较多,且以研究信息行为的过程和建立相关模型为主,偏重于宏观上的研究,针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信息行为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少。

三、网络消费者议价行为

有些学者认为,在电子商务流程中,商品和钱款是在商家营造的虚拟空间中流通,并没有传统商店中可见实体的商品展示,而只是将商品的信息通过影像、商家描述等电子手段,让消费者在客户端电脑上间接了解。消费者其实对商品的感受是模糊、片面的。因此商家所标的价格就相对地突出了,消费者对议价也就特别在意,进行消费者议价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消费者议价时的影响因素有,对网络的认知程度、对商品本身的认识程度、兴趣倾向偏好,以及年龄、性别、性格、心理差别等。网络交易中的一般议价方式有,网络拍卖、集体议价(集体式购买)、逢低买进、反拍卖(标价求购)、一口价等。

四、网络信任与欺诈行为

骗子是自古就有的,互联网的诞生,更是让这些骗子发现了新的行骗途径。在网上,你不知道跟你聊天的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更何况对方是一个能说会道的骗子?网络欺诈是很常见的,虚拟世界并不是真的虚拟。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风气会大量进入网络世界。由于网络的交流双方并不是面对面地接触,彼此的认知是很单纯、片面的。这就为网络欺诈提供了很大的施展空间。

网络诈骗行骗方法简单,成本极低,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一个人就可以很容易地散布欺骗信息。另外,由于网络的渗透性很强,没有社会和空间的限制。所以,从理论上讲,网络诈骗的受害人是所有上网的人。

低犯罪成本、高隐蔽性、高渗透性决定了网络诈骗比传统诈骗更能吸引骗子,于是众多的骗子涌向了网络,在搜索引擎Google上搜索关键字“网络诈骗”、“网络骗子”、“网上诈骗”、“网上骗子”可以得到超过1000万条的搜索结果,令人触目惊心。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交易论坛、二手交易信息平台上都充斥着诈骗信息。

网络诈骗问题日益严重,网络诈骗无论涉案的金额大小,都可能对社会产生非常大的危害。而目前对于网络诈骗,还没有特别有效的制裁方式。法律行政监管部门只有等到受害者报案后才能涉足。虽然公安部组织过“打击治理利用手机短信和网络进行诈骗犯罪的专项行动”,也取得过良好效果,但目前,网络诈骗形势依然严峻!

网络诚信环境不完善,依然是阻挡中国网民网上购物的第一大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