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管理者及管理学

管理者及管理学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管理、管理者及管理学一、管理活动(一)管理的起源和发展管理活动从人类社会产生之时就存在,并随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所存在的只是管理内容、管理水平、管理方式、管理思想等非本质的区别。我国学者对管理的定义有,“管理就是根据所制定的计划,进行指挥、监督和调节。凡是许多人在一起共同劳动的单位,都需要管理”。管理不能脱离组织而存在,同样,组织中必然存在管理。

第一节 管理、管理者及管理学

一、管理活动

(一)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管理活动从人类社会产生之时就存在,并随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早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氏族和胞族部落为社会单元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产生了简单的管理活动:对狩猎的人们进行简单的分工;猎取的食物在氏族首领主持下分配;氏族首领对氏族内部公共事务的安排等。当时的管理活动显然十分简单和原始,带有自发性。但就其本质而言,与现代管理无二。所存在的只是管理内容、管理水平、管理方式、管理思想等非本质的区别。

为什么人类社会一产生,管理就随之产生了呢?这是由人的基本特征和管理的实质所决定的。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的社会性,即以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特征。无论这种社会关系是简单还是复杂,人与人之间都必须进行合作、协调,要对人的行为进行控制,换句话说就是要进行管理。缺乏管理,失去控制,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更谈不上发展。所以,从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管理也就产生了。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协作劳动的规模、范围越来越大,各种朴素的管理思想也随之诞生。在工业文明之前,中外都有至今看起来非常宏大的工程。在国外有古埃及的金字塔,其中最大的一座由230万块石头砌成,每块平均重量达2.5吨,最重的达15吨,当时的统治者动用10万人,花了20年时间才完成。中国有秦朝时建的万里长城、隋朝开辟的大运河等。这些巨大的工程都需要大规模的协作劳动,因而也体现出管理的发展。

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管理活动已成为人类的一种普遍活动。人类协作劳动的规模、范围越来越大,管理活动日益发展。但这一时期,管理思想带有浓厚的“治国、平天下”的封建色彩。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社会分工和生产的社会化达到空前的规模,社会经济政治结构高度分化。在此背景下,管理活动趋向于专业化、科学化、高效化和民主化,并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管理活动和管理理论在全球化、国际化大潮的冲击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适应社会变革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和发展。

【阅读材料】

一举而三役济

真宗年间,皇宫失火,一夜之间,大片宫室楼台、殿阁亭榭变成了废墟。宋真宗让大臣丁渭主持修复皇宫工程。丁渭运筹规划,制定了高明的施工方案。他首先下令“凿通衢取土”,因为嫌远道取土麻烦,因而就下令在交通要道上挖土,从施工现场向外挖了若干条大深沟,挖出的土作为施工用土。这样一来,取土的问题解决了。第二步,把汴河的水引入新挖的深沟中,“引诸道竹木筏排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这样,又解决了大批木材、石料的运输问题。最后,等宫殿修复完毕后,再排除堑水,把废弃的垃圾和用剩的土回填到沟中,结果又恢复了大道。这一施工方案,收到了“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的最佳效果。

(二)管理的定义

什么是管理呢?从中文词源分析,“管理”两个字在古代是分而言之的。“管”字原意为钥匙,《周礼》有“司门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的记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亦载“郑人使我其北门之管”。后来其义延伸为对人、财、物的控制、制约与执掌。“理”原意为治玉,《韩非子·和氏》曰,“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说文》解释曰:“治玉治民为理。”后来其义引申为整治、理顺、治平等。在西方,“管理(Manage)”一词来源于意大利语Maneygiare,意思是驾驭、驯服(马)。

管理的定义有很多种,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阐释,我们援引中外管理学教科书对管理所下的定义,并以此给管理下一个定义。

法国著名管理学家法约尔(Fayol)等人把管理定义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一定义指出了管理的基本职能。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Herburt Simon)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它虽然不能说是管理的规范化定义,但指出了管理的核心与实质。

斯蒂芬·P.罗宾斯和玛丽·库尔塔(Robbins and Coultar)对管理下的定义是,“管理这一术语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地完成活动的过程”。这一定义把管理视做过程,它强调了管理的双重目标:不仅要完成活动,而且要有效率地完成活动。

孔茨(Koontz)对管理的定义是,“管理是在正式组织起来的团体中,通过他人并同他人一起把事情办妥的艺术”。与此类似的提法还有,“管理可以定义为通过他人把事情办成”。

我国学者对管理的定义有,“管理就是根据所制定的计划,进行指挥、监督和调节。凡是许多人在一起共同劳动的单位,都需要管理”。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认为,“管理,就是研究如何将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几个动态的组织当中,达成目标,使得接受服务者得到最大的满足;对内还要使得提供服务者,不但士气高昂,而且在工作上感到有成就”。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管理就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调配组织内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解释: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政治党派、社会团体和宗教组织等。管理不能脱离组织而存在,同样,组织中必然存在管理。马克思说过:“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可见,鲁宾逊式的个人是不需要管理的,因为在那里没有协作、没有组织。只有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组织才需要管理。因为这种组织的存在与发展要在成员之间实行分工协作,这就需要管理,否则,组织将无法维持下去。

(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管理是对管理活动的抽象概括。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具体的管理工作,没有抽象的管理。具体的管理活动就表现在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上面,如计划、决策、组织设计、人员配备、领导、激励、控制、创新等。撇开了职能谈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的所有资源。一个组织最主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但除人力资源之外,财力、物力也是不可缺少的。实现组织目标,必须充分调动组织内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所以说,组织内的一切资源都是管理的对象,其中还包括无形的信息、时间等资源。当然,对人的管理是管理的主要内容,因为人是所有资源中最活跃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正因为如此,有的管理学家才说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与对物的管理又是不可分开的,二者总是相互联系的。如企业的财会管理的主要对象无疑是企业的资金。但要管理企业的资金,让所拥有的资金发挥最大的增值潜力,最终要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

(4)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该目标的实现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依靠管理者充分发挥管理的职能,协调和运用各种资源才能实现。

(三)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职能就是管理的作用和功能,管理活动是由具体职能来承担和实现的。最早系统分析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的管理学家法约尔,他认为管理的基本职能主要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就是通常所说的“五职能说”。随着管理实践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不同的学者对于管理职能有不同的理解,于是出现了“三职能说”、“四职能说”、“六职能说”和“七职能说”等观点。根据前面对管理所下的定义,本书把管理职能划分为: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六种职能。

1.决策

国内外许多教科书中把决策作为“计划”职能的一部分,但这样无法凸显决策职能的重要性。西蒙曾经指出:管理就是决策。就是指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各项职能当中,任何职能都离不开决策。所以这里把决策单独列成一章。

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决策过程一般包括七个步骤:(1)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2)识别目标;(3)拟定备选方案;(4)评估备选方案;(5)做出决定;(6)选择实施战略;(7)监督和评估。所有这些步骤都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需要适时获取适量的信息,以提高决策的质量。

2.计划

计划是对未来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所进行的实现安排和规划。具体而言,计划职能就是明确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分支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对未来活动的具体行动任务、行动路线、行动方式、行动规则等进行规划、选择和谋划的活动。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比蜜蜂筑巢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前就已经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成了”,这就是计划职能的充分体现。计划能促进和保证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进行有效的管理。

3.组织

组织职能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的特点和原则,通过组织设计,构建有效的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种管理资源,并使之有效运行,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与管理具有密切的直接相关性,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在组织中并且借助于特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作为管理的载体和基本途径,组织对于管理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的意义。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4.领导

领导是管理者按照管理目标和任务的要求,运用法定权力,影响他人行为和引导员工,为了管理目标的实现而贡献力量和积极行动的活动。由于在组织机构中的各岗位人员之间存在目标、需求、偏好、性格、能力和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在工作中势必产生矛盾冲突。这就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进行指导与激励、沟通和协调,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5.控制

控制是通过对计划的执行进行监督和检验,掌握工作的进展,并与计划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偏差,并分析原因,以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当一个组织的实际运行状况偏离计划时,管理者必须采取纠偏行动。纠偏行动可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确保原计划的顺利实现,也可以采用对原计划进行调整以适应发展变化的形式。

6.创新

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要想组织立于不败之地,管理者必须有创新精神,敢于应对各种挑战。创新就是淘汰旧东西,推出新东西,它是一切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新的进步因素通过矛盾斗争战胜旧的落后因素,最终发展成为新事物的过程。将创新引入管理职能,表明创新也是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管理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目标创新、组织机构创新、制度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环境创新等。

二、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1955年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率先提出了“管理者角色”这个概念。他认为“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的,所以管理者大体上扮演管理一个组织、下属、工人和工作等三种角色”。20世纪70年代,亨利·明茨伯格通过研究发现,管理者无论做什么都可以通过考察管理者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来恰当地描述,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却高度相关的角色(见表1-1)。

表1-1 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

img1

这10种角色可以进一步合成三个方面: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

1.人际角色

人际角色直接产生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人际角色。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是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2.信息角色

在信息角色中,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由管理责任的性质决定,管理者既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组织内其他工作小组的信息传递渠道。信息角色主要包括:监督者、传播者和发言人。

3.决策角色

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如果信息不用于组织的决策,这种信息就丧失了其应有的价值。管理者负责做出组织的决策,让工作小组按照既定的路线行事,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小组计划的实施。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二)管理者的技能

管理者能否做好管理工作,其管理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是否具备相应的管理技能。根据罗伯特·卡兹(Katz,1974年)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

1.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熟练程度和掌握程度,以及在工作中运用该领域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的能力。技术技能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法、技巧等。例如会计师、工匠、建筑设计师都在各自的领域具备技术技能。

管理者虽然没有必要使自己成为精通某一领域技能的专家,但也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否则就很难与他所主管的专业技术人员有效沟通,从而也就无法对他所管辖的各项业务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当然,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技术技能的要求程度也不同。对高层管理者的技术技能要求较低,而对低层管理者的技术技能要求程度较高。

2.人际技能

人际技能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或者说是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打交道的能力。人际技能包括沟通、领导和激励三个方面的能力。实践证明,人际技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对于高、中、低层管理者激励、引导和鼓舞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因而对组织内的各层管理者来说,人际技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3.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是纵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组织与环境相互影响之间复杂性的能力。概念技能包括:对复杂环境和管理问题的洞察、分析能力;对战略型问题的决策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管理者所处的管理层次越高,对概念技能的要求也越高,因为管理层次越往上,其面临的管理环境、管理问题越复杂多变(见图1-1)。

img2

图1-1 管理层次与管理者技能之间的关系

三、管理学概述

(一)管理学的含义

管理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的科学。这一定义是否正确,或者说管理学能够称为一门科学吗?回答是肯定的。虽然管理学的起源比管理要晚得多,直到近代才萌芽发展,但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却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这就是管理的基本规律。

管理科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构成了一个较庞大的谱系,几乎每一个专门领域都已形成了专门的管理学,如企业管理学、学校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军队管理学、监狱管理学、科技管理学、文化管理学等。管理学与这些专门的管理学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它们是一般与特殊,普遍与专门的关系。管理学要阐释的是在各专门管理学中都适用、都存在的一般性原理和原则,是管理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各专门管理学则是在管理学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本专门领域的特殊情况,阐述适用于本领域的管理原理。它们都是特殊的管理学,管理学与各专门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管理学要及时总结各专门管理学中出现的新理论,新观点,将特殊性上升为一般性,各专门管理又要努力运用管理学的发展成果,推动本学科的发展。

(二)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广泛运用于工商企业,也用于医院、学校、军队、机关以及科研单位的管理,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管理学的知识体系基本上都是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的,即“这门学科是干什么的”和“这门学科是如何应用的”。第一个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而第二个问题是方法论的问题。

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即管理的内容、管理原理、管理方法等。

管理的内容。它研究管理的概念、行为、职能、本职和特征等,其中管理的各种行为和职能既体现管理的基本任务,又反映了管理的全过程,而且管理的原理、原则都是通过管理的职能来发挥作用的。

管理原理。管理原理、原则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理论体系,是实施管理职能的理论依据,是人们进行管理活动的行动指南,是管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

管理方法。管理的宗旨在于运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管理这一功能的执行和完成,是靠管理方法来实现的。管理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和管理目标的顺利达成,也都是正确运用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来实现的。

此外,人们对管理学的研究还包括管理学的历史,研究从管理的产生、性质,到古代、近代、现代各种管理思想的出现和管理理论的沿革,通过历史,人们可以更好地研究管理学。

(三)管理学的学习方法

1.观察总结法

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学习研究管理学,必须掌握观察管理实践,总结管理经验,抽象地提炼概括,使其上升为理论的方法。人们的管理实践,特别是众多优秀管理者的管理经验,蕴藏着深刻的管理真理、原理和方法。学习、研究管理学,应培养如同文学家观察社会那样的敏感意识来观察管理实践,并运用综合、抽象等逻辑方法总结实践经验,这样来学习管理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较研究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当代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管理和对管理的研究,各自形成了带有特色的管理科学。借鉴、应用他国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不能简单地照搬。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他国的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通过比较分析,分辨出一般性的东西和特殊性的东西,可为我借鉴的东西和不可为我借鉴的东西,真正做到兼收并蓄,丰富我国管理学的内容。

3.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就是运用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文献,考察管理的起源、历史演变、重要管理思想家的理论,以及重要的管理案例,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寻求对现在仍有意义的管理原则、方式和方法。无论是中国的历史,还是外国的历史,都有大量的关于管理的文化典籍,有许多仍值得研究和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细致的工作方法,深入地研究前人留下的管理精华,将是大有收获的。

4.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方法指的是在学习、研究管理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典型的管理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从中总结出管理的经验、方法和原则,加强对所学管理理论的理解与方法的运用。案例分析是当代管理科学比较发达的国家在管理学教学中广为推行的方法,效果甚佳。学习、研究管理学,必须掌握案例分析法,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能置身于模拟的管理的情境,学会应用所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

5.试验研究法

试验研究法是指有目的地在设定的环境条件下认真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特性,并有计划地变动实验条件,反复考察管理对象的行为特征,从而揭示管理的规律、原则和方法的方法。试验研究不同于案例分析,后者是将自己置于已发生过的管理情境中,一切都是模拟的。而前者则是在真实的管理环境中对管理的规律进行探讨。这是十分有用的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方法。只要设计合理,组织得好,通过试验方法是能够得到很好的结果的。如著名的“霍桑实验”就是运用试验研究方法研究管理学的典范之一,它所得到的重要成果推翻了传统管理学将人视为“经济人”的假说,建立起了“社会人”的观念,从而为行为科学这一管理学分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试验研究法的缺点是条件要求较高,费用较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