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买办资产阶级势力向政治舞台的渗透

买办资产阶级势力向政治舞台的渗透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五、买办资产阶级势力向政治舞台的渗透时至70年代初叶,买办资产阶级大概已经成为中国拥有流动资金最多的一个阶级。强大的经济能量使他们具有挤上政治舞台的必要和可能。他们向政治舞台渗透,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就已开始。这一出卖最后导致中国海关行政权的全面丧失。这一年,外国公使公然向清政府提出协助镇压起义人民的建议。

五、买办资产阶级势力向政治舞台的渗透

时至70年代初叶,买办资产阶级大概已经成为中国拥有流动资金最多的一个阶级。强大的经济能量使他们具有挤上政治舞台的必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到了60~70年代,清政府大官僚办理所谓“洋务”也需要借助于他们。他们向政治舞台渗透,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就已开始。

在两次鸦片战争时代,清政府的封建官僚都是对外国事务毫无所知的人物。一旦强敌压境,愚昧的地方当权者都对外国人无所措手足,很自然地便依靠那些在对外关系上积有经验的人物去办理洋务,于是广东的买办以及买办化的人物便进入官僚幕府,深得重用。而这些人物也以捐得官衔,出入官府提高社会地位,大干其里通外国的勾当。

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到广东去主办对英交涉的钦差大臣、两广总督琦善就把当过宝顺洋行买办的“通晓夷语八品衔鲍鹏”揽为心腹要员,一切交涉全由琦善、鲍鹏二人商办。义律对鲍鹏“言语倨傲,动加呵斥”;(1333)鲍鹏则对琦善装模作样,既花言巧语,又威胁恫吓。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两广总督上奏说,江浙外商船只日增,“一时难得差往说话之人”,特挑选为外商“素所深信”的伍崇曜和吴天显到上海去襄办“夷务”。(1334)伍崇曜在鸦片战争前就已附股于旗昌洋行,(1335)吴天显是麦克尼亚克洋行(Magniac & Co.)的买办。(1336)事实上,这个时候许多广东籍的买办或买办化的人物都当上职司通商口岸行政长官的道台,例如厦门的兴泉永道台、宁波的宁绍台道台(1337)和上海的苏松太道台都是。其中苏松太道台吴健彰特别刺眼。吴健彰就是广州长期经理对外贸易的“行商”之一同顺行的老板吴天垣,是买办吴天显的老弟,堪称买办世家。吴健彰本人虽未当过买办,但在50年代前期乃是旗昌洋行的七大股东之一,是一个通过为旗昌洋行积累资本的方式以积累自己资本的典型。此人对外有和美国驻沪副领事金能亨共同投资旗昌洋行的合伙之雅,对内先是“积资援例得候补道分发浙江,旋改调江苏补用上海道”,(1338)后正式当上了苏州、松江、太仓两府一州的道台,主管上海的江海关行政,因而成为处理这个最大通商口岸对外事务的第一线行政官员,同时也就成为地方大僚办理“夷务”的幕后最高助手。吴健彰的这种地位,在两件事情上显示得非常突出。一件是1853年2月太平军从武昌向南京进军,把沿江清地方大僚吓得丧魂落魄,3月1日,吴健彰奉江苏巡抚杨文定的指示,深夜11点钟跑到英国驻沪领事馆,向英领阿礼国恳求英国火速派出军舰去替清政府镇压太平军;同月4日,他又奉钦差大臣向荣的指示,再次向阿礼国告急求援。(1339)另一件是在1853~1854年上海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期间,以阿礼国为首的英、美、法三国领事破坏江海关对进出口商品的关税征收权,吴健彰俯首帖耳,最后终于在1854年的6月怂恿两江总督怡良屈从三领事的要求,彻底出卖了江海关的行政权。这一出卖最后导致中国海关行政权的全面丧失。此外,在1853~1854年间吴健彰还以江海关税收做抵,向上海洋商借银10多万两,以做清政府雇募船炮,进攻上海小刀会起义军之用。(1340)这可算是清政府所借的第一笔外债。他们既在经济上通过为外国侵略势力积累资本的方式以积累自己的资本,自然也就力求挤上国内的政治舞台,既挟外国的政治优势以恫吓封建官僚,又利用操纵封建官僚的政治地位以里通外国,更便于积累资本。

1855年,吴健彰在封建官僚的内讧中被赶下台,但没过多久,又被两江总督何桂清重用,和另一个勾结外国侵略势力的江苏巡抚薛焕一起办起“夷务”来。(1341)

兼理江海关行政的苏松太道台是一大肥缺,1855年吴健彰下台后,怡和洋行买办,“以通事奸商起家致数百万”的丝业、钱业巨商杨坊,就通过浙江巡抚黄宗汉的提拔,和另一个“宁波绅商张庭学”一起,“随同抚臣委员与各夷理论”了。(1342)黄宗汉由浙江巡抚升任两广总督后,便重用广州“行商”怡和行伍敦元家族的伍崇曜办理“夷务”。1858年,黄宗汉由于“提解军饷,入不敷出”,(1343)曾通过伍崇曜向旗昌洋行借款32万两,其借款利息且是由伍崇曜捐纳的。(1344)

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太平军占领江浙广大地区,直逼上海城下,对外国入侵势力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都形成严重威胁,于是清政府便进一步借助外国势力以镇压革命人民。从借助洋兵,举借外债到招聘洋匠以制造船炮等,开始展开一场所谓“洋务运动”。

事情可以从1860年说起。这一年,外国公使公然向清政府提出协助镇压起义人民的建议。次年,苏松太道吴煦出面,“邀集上海官绅定议乞援于曾国藩安庆军次”。(1345)跟着又有江苏绅士潘曾玮、浙人龚橙等跑到北京去“恳请借用英法等国官兵”。(1346)于是臭名昭著的以美国流氓华尔为首的“常胜军”便组成了。夏燮记述当时江苏巡抚薛焕的处境说,“薛大臣之抚苏也,驻节沪中,危如累卵,遂有与洋商相依为命之势”。(1347)曾国藩也表示“借助夷兵,事属可行”。尽管清中央执掌洋务大权的恭亲王奕img77明知借助夷兵,“亦似深为中国设筹,其实不过阴为保护各国买卖起见”,(1348)但他也知道“保护各国买卖”,也就保护了清王朝在江浙的统治政权,因而密谕上海官绅,“若肯受雇助剿,可令华夷两商自行经理”。(1349)

我们有兴趣的是所谓“上海官绅”和“华夷两商”是些什么人物。可惜史料只给我们提供了很少的线索。

邀集上海官绅定议乞援曾国藩安庆军次的苏松太道台吴煦不知是否买办,但从已公布的“吴煦档案”看来,这个兼任江海关监督的苏松太道台显然和外国人具有非同一般的密切关系,或者根本就是和洋商结成盈亏与共的资本合作关系的人物。此人在1861~1862年曾四次向上海洋商借银将近70万规平两,作为上海会防局和常胜军的经费。(1350)可见他在经济和军事两方面为中外反动势力的结合上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

跑到北京去恳请清政府借用英法等国官兵镇压人民的潘曾玮出生于广州“行商”同文行潘振承家族。这个家族的潘仕成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曾在耆英的幕下和英国谈判条约,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又在桂良的幕下和英国谈判条约。潘正炜是潘振承的第三子,自立同孚行,积累资产至2000万元,可以说是一个出身于“夷务”世家而又靠对外贸易发家的显赫人物。(1351)显然,他就是凭这样的家族出身和巨额财富,才能以一个庶民身份跑到北京去提出对国家大计的要求的。他的要求,切合中外反动势力急于结合的时机,所以上海的“华夷两商”便“自行经理”起“常胜”、“常安”等军了。

中外反动势力的结合,越来越密切。1862年,李鸿章以镇压太平军有功擢升为江苏巡抚。次年,这个洋务派大头目就向上海洋商借银2万两。《上海新报》记载说,“昨闻前礼拜李抚台在洋泾浜洋行内借银两万两,言明两月归楚,洋行当即应允。但去岁(1862)吴道台(吴煦)曾有此举,李抚台闻之,大以为国体攸关,不应向洋行告贷。现在李抚台复蹈吴道台前辙,是自相矛盾,是责人而不知责己也。焉有居上位者言与行违乎,殊不足以率属临民,使中外闻知咸相非议也”。(1352)可见形势比人强,李鸿章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前后“自相矛盾”,后来的事态发展表明,“自相矛盾”的决不只是区区2万两而已。

就在借洋债2万两的同一年,财政紧迫,李鸿章把上海的嘉湖丝栈、闽广洋药糖栈、宁波杂货行、洋行通事、影射洋商名下的富商等,通统列为筹措财源的对象。(1353)

在这批对象中,除宁波杂货行情况不明外,基本上都是买办或买办化商人的企业。洋行通事是买办的同义语,影射洋商名下的富商是典型的买办化商人;闽广洋药糖栈主要是来自广州、潮州、汕头的买办化商人经营的,尤其是鸦片贸易,几乎由买办或买办化商人所独占;至于嘉湖丝栈,同样是顾春池、陈竹坪等买办巨商所控制的行业。

但是,李鸿章企图从这些买办或买办化商人身上开辟财源的计划并不曾得到实现。直接在侵略者卵翼之下的洋行通事“未必肯捐巨款”,而向依附于外商的买办化华商办捐又“几于升天入地之难”。(1354)于是洋务派又不得不把筹措饷需的任务寄托在吴煦与杨坊身上。

依附上海洋行势力的吴煦、杨坊等买办或买办化商人在上海拥有雄厚的财力。李鸿章老早就已看到在筹饷问题上,他们“与洋商洋行合为一气,通融缓急,他人所弗及”。(1355)所以当李鸿章意欲办理沪中宁绍绅捐的时候,自然地就要求助于他们出面“创首”了。(1356)而在一般买办化商人中间筹饷,发生困难以后,李鸿章就只能求助他们来解决。他在给左宗棠的函稿中透露说:筹饷事“沪上舍此巨富,无从着手”。(1357)曾国藩甚至直接向吴煦表白:“东征饷需”,“非得尊处赶紧接济,断难启行前进”。(1358)就是这个吴煦,为洋务派官僚“以一隅之地,每年筹饷至二三百万”。(1359)可见曾李等洋务派官僚为筹措饷需对吴、杨等买办或买办化商人的依赖是何等之深!

在洋务派官僚的重视与依靠下,吴煦与杨坊等人也就越发“势焰冲霄”起来。(1360)他们伙同一起,“假托洋人”,开洋行、造市房,置办轮船、沙船等。(1361)在强大的洋行轮运势力面前,一般华商只能诡寄洋商名下,几乎没有独立经营轮运业的可能。而杨坊却敢于在外商的报端公告经营轮运业务,显然由于他有中外反动势力靠山的缘故。(1362)

19世纪60年代初期与上海买办商人的接触,在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与买办资产阶级结合的整个历程中,还只是一个开端。虽然不曾从一般买办化商人身上捞到什么油水,而且处身于抽捐派饷对象地位的买办或买办化商人与曾、李之间一时还谈不上在经济方面的相互依赖与利用,但这并不妨碍在其他方面进行勾结。

利用西法开办洋务企业,招雇洋匠,购置机器,造炮制船,凡此种种对于洋务派官僚来说完全处于昏聩懵懂之境,不知从何下手。买办和买办化商人遂得乘机厕身于洋务派行列,并受到洋务派极大的宠信与重用。

1863年曾国藩、李鸿章开办机器局,遍求洋务人才,于是物色到容闳、丁日昌。出身于琼记、宝顺买办的容闳,经买办曾继圃介绍入曾国藩幕以后,一开始就被授予五品军功,并得戴蓝翎。同年11月曾国藩委派他携巨款赴美购办机器。(1363)1865年回国,承曾国藩专折请奖,破例授予五品实官。此后他便以候补同知的资格在江苏省官署充当译员,月薪高达250金。容闳自己回顾说:“若以官阶论,当日之四品衔候补道,无此厚俸也”。(1364)

丁日昌原是由于在广东有制造军火的经验而被李鸿章调用的。于1864年被委任为苏松太道台,一手处理上海地区的洋务事宜。次年,由他负责创办洋务派最大的企业江南制造局,因而得到曾、李的重视。(1365)从此他便“由上海道而盐运司而藩司,未几又升为江苏巡抚”。(1366)俨然成为洋务派中仅次于曾、李的要员。但是应该指出,这位洋务要员同样也是“以诸生充洋行雇用”的买办人物。(1367)由于他与外来侵略势力勾结特别紧密,所以江南一带人们皆呼之为“丁鬼奴”。(1368)

正如曾国藩、李鸿章之依靠容闳、丁日昌一样,另一个洋务派官僚左宗棠则有胡光墉、黄维煊。在胡光墉的一生经历中,主要是经纪外债、向洋行洽购军火。他虽然不见有买办身份,但与外商广有交接,关系十分密切。左宗棠有关外债军火等项,“非胡光墉莫举”。作为福建船政局的襄办人黄维煊,则肯定是一名“与西人习”的买办或买办化的人物。(1369)

买办商人受到封建统治当局如此重用,不能不在社会上,特别在买办人物中间,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些买办人物积极向政界钻营,纷纷捐买官衔,以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远在50年代初期,人们就已看到洋行买办捐买官衔的事实。进入60年代,更多的买办利用开展洋务运动的时机捐买官衔,积极向洋务派靠拢。买办商人唐茂枝就是由于看到没有官衔就没有个人发展前途;而捐了一个五品衔。随后他又进入怡和,充当买办。(1370)他的兄弟唐景星则是以怡和买办的身份取得福建道的官衔。当然在一个卖官鬻爵的封建社会里,官衔并不等于实授,然而它究竟不失为进身捷径。关于这一点,徐润的报捐活动提供一个很好的例证。

1862年,当李鸿章抵达上海急于筹措饷需的时候,徐润即在买办任上由监生报捐光禄寺署正。1863年更在江南粮台报捐局加捐员外郎,并加捐花翎。1865年他又趁江南制造局开创的机会,在李鸿章的皖营捐输分局报捐员外郎,分发兵部学习行走。一年以后就由李鸿章出面“奏保四品衔”了。到这个时候,徐润即以宝顺买办的身份踏进了洋务派的门槛,招商局创办的前一年(1871年)他就被曾国藩札委“办理挑选幼童出洋肄业事宜”。(1371)

事情很清楚,19世纪60年代,尽管在封建官僚眼中,洋行买办仍被视为鄙贱的职业,(1372)买办人物不过是一些“声色巨利”之外不知其他的“佻img78游闲”之徒,(1373)事实上封建官僚和买办这两个不同的社会阶层正在以洋务运动为中心酝酿着进一步的结合。二者相互接近的趋势,预示着不久的将来即将有官僚买办结合的新的发展。这就是1872年新式轮运业招商局的出现。

通过招商局的创办,可以看到洋务派官僚不仅依赖有势力的洋行买办,而且还要网罗一批买办化商人。所以如此,不仅为了借助买办商人通晓新式轮运的业务能力,而且还要依赖买办化商人的资本力量。朱其昂即是作为开办人出现的。原来诡寄于洋商名下,与美商花马泰在芝罘伙开“清美洋行”从事北方各口贸易的买办商人李振玉,(1374)则先“在津与朱等合伙”,筹备招商事宜,(1375)随后又在上海“会同设局”。(1376)招商局开办刚刚半年,1873年6月,徐润、唐景星又被李鸿章札委先后入局充当“总办”、“会办”。大量买办资本及大批买办人物同时拥入了招商局。外国轮运势力所驾驭的一套人马,有不少都通过招商局挤入到洋务派的行列。没有买办势力混杂其间,招商局是很难办成的。

以上是40年代初叶至70年代初叶中国买办资产阶级发生期的历史情况,这个阶段的资本积累方式决定了它具有充当外国侵略势力帮凶的阶级本质。它在政治经济领域里的势力扩张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当然,不能把曾经充当洋行买办的所有中国人都看成是外国侵略势力的帮凶。他们之中,有些人是向民族资产阶级转化的,例如著名买办郑观应和容闳就是这样的人物。

【注释】

(1)恩格斯:《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1,第466页。

(2)《阿礼国致文翰》,1854年4月10日,英国外交部档案,F.O.97/99。

(3)梁敬:《在华领事裁判权论》,第5~14页。

(4)本书所引中外条约原文,均见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以后不另加注。

(5)《道光年间夷务和约、条款、奏稿》,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抄本。

(6)柯腾涅夫:《上海:会审公廨和工部局》(Kotenev,A.M.Shanghai:Its Mixed ourt and Council),第3页。

(7)达维斯主编:《美国外交和公文汇编:美国和中国,第1辑,1842~1860》(J.Davids Ed.,American Diplomatic and Public Papers,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Series I,1842~1860)(以下简称《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8,第18~19页。

(8)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9,第119页。

(9)《道光年间夷务和约、条款、奏稿》,抄本。

(10)黄恩彤:《知止堂集》,文,卷6。

(11)本书凡阴历月、日用汉字,阳历用阿拉伯数字。下同。

(12)予伯编、李鸿章序:《通商章程成案汇编》(以下简称《成案》),卷27,第7页。

(13)《成案》,卷26,第10~11页。

(14)《成案》,卷30,第26~27页。

(15)同①,第27页。

(16)《成案》,卷30,第28~29页。

(17)《太常寺卿陈兰彬奏》,光绪二年十月二十四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辑室等编:《洋务运动》,第6册,第10页。

(18)陈其元:《庸闲斋老人自叙》,第40页。

(19)《成案》,卷26,第8~9页。

(20)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禁止贩运私盐》,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英551,第78册。

(2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第6册,《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

(22)《成案》,卷26,第6~7页。

(23)沈瑜庆等纂:民国《福建通志》,外文志,第5页。

(24)英国蓝皮书:《关于天津条约修约的通讯》(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Revision of the Treaty of Tientsin),第24~25页。

(25)《美国外交文件》(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States),1863年,卷2,第840页。耆顿:《治外法权在中国的发展》(G.W.Keeton,The Development of Extraterritoriality in China),卷1,第316页。

(26)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H.B.Morse,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以下简称《对外关系史》),卷2,第130页。

(27)英国蓝皮书:《关于天津条约修约的通讯》,第80~81页。

(28)黄恩彤:《知止堂集》,文,卷9。

(29)耆顿:《治外法权在中国的发展》,卷1,第252页。

(30)《总理衙门光绪元年七月十二日咨南洋》,《交涉约案摘要》,债务成案狱讼,下。

(31)《总理衙门同治元年九月十六日致两湖广总督官文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英551,第78册。

(32)《总理衙门同治元年八月十三日致法国公使哥士耆照会》,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英551,第78册。

(33)《刘坤一奏》,同治五年四月甲辰《筹办夷务始末》(以下简称《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1。

(34)《总理衙门致英国公使节略》,《夷务始末》,同治朝,卷63。

(35)《成案》,卷27,第8页。

(36)《成案》,卷25,第13页。

(37)曾国藩:《求阙斋日记类钞》,壬戌五月,第55页。

(38)莱特:《赫德与中国海关》(S.F.Wright,Hart and Chinese Customs)(以下简称《赫德》),第79页;费正清:《中国沿海贸易与外交》(J.K.Fairbank,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以下简称《贸易与外交》),卷1,第373页。

(39)丹涅特:《美国人在东亚》(T.Dennett,American in Eastern Asia)(以下简称《东亚》),第190页。

(40)丹涅特:《东亚》,第187~188页。

(41)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94页。

(42)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18,第341~342页。

(43)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94页。

(44)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94页。

(45)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94页。

(46)费正清:《1853~1854年上海临时制度》(J.K.Fa|rbank,The Provisional System in 1853~1854),见《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35年正月号〔以下简称《临时制度》(1)〕,第486页;又,上文续篇,见《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5年4月号〔以下简称《临时制度》(2)〕。

(47)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4,第231页。

(48)洛克伍德:《琼记洋行,1858~1863》(S.C.Lockwood,Augustine Heard and Company,1858~1863),第73~74页。

(49)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433页。

(50)格里芬:《飞剪船和领事》(E.Griffen:Clippers and Consuls),第279、362页;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15,第184页,卷17,第102页。

(51)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12,第229~230页。

(52)同上书,卷12,第269页。

(53)同上书,卷12,第232页。

(54)同上书,卷12,第233页。

(55)同上书,卷1,XLVI。

(56)同上书,卷8,第172页。

(57)格里芬:《飞剪船和领事》,第287页。

(58)同上书,第303页。

(59)同上书,第287、303页。

(60)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8,第258页。

(61)同上书,卷18,第230页。

(62)《北华捷报》(North—China HeraId)(以下简称《捷报》),1875年8月28日。

(63)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419页。

(64)同上书,第213~214页。

(65)《大陆贸易报》(Overland Trade Reports),1862年2月28日。

(66)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347页。

(67)怡和档案:《上海怡和洋行达拉斯(Dalias)致香港怡和洋行大卫·查甸(David Jardine)的信》,1853年4月12日,剑桥大学藏。

(68)阿礼国:《对外关系上的中华帝国》(The Chinese Empire in its Foreig ReIations)《孟买季刊》(Bomby Quarterly Review),1856年4月号,转引自费正敬:《临时制度》(1),见《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5年1月号,第484页。

(69)阿礼国:《大君的首都》(R.Alcock,The Capital of Tycoon),第37~38页。

(70)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200、202、204、279页。

(71)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172~173页。

(72)《卜鲁斯致罗素》,1861年5月30日,英国外交部档案,F.O.17/352。

(73)《马沙利致国务院》,1853年9月30日,费正敬:《临时制度》(1),见《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5年1月号。

(74)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31~332页。

(75)同上书,第174页。

(76)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173~174页。

(77)同上书,第175页。

(78)兰宁与柯灵:《上海史》,转引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筹备委员会编:《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以下简称《史料汇编》),第580~581页。

(79)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392 ~394页。

(80)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20,第166页。

(81)同上书,卷8,第358、366页。

(82)同上书,卷17,第38页。

(83)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47页。

(84)洛克伍德:《琼记洋行》,第8、122页。

(85)科斯丁:《大不列颠与中国》(W.C.Costin,Great Britain and China 1833~1860),第102~103、114页。

(86)科斯丁:《大不列颠与中国》(W.C.Costin,Great Britain and China 1833~1860),第102~103、114页。

(87)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381~382页。

(88)科斯丁:《大不列颠与中国》,第128~129页;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383~384页。

(89)《罗伯森上包令备忘录》,1856年12月12日,英国外交部档案.F.O.83180。

(90)丹涅特:《东亚》,第188页。

(91)卿汝楫:《美国侵华史》,卷1,第101~102页。

(92)同②。

(93)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211页。

(94)《额尔金勋爵致克拉兰敦勋爵(Lord Clarendon)》,1858年4月2日,英国外交部档案,F.O.12/287。

(95)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41页。

(96)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8,第250页。

(97)莱特:《中国关税的自主斗争》(S.F.Wright,China’s Struggle for Tariff Autonomy)(以下简称《自主斗争》),第56页。

(98)《额尔金致克拉兰敦》,1858年4月2日,英国外交部档案,F.O.17/287。

(99)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35页。

(100)福克斯:《不列颠海军与中国海盗,1832~1859》(G.Fox,British Admirals and Chinese Pirates)(以下简称《海盗》),第91、94页。

(101)同上书,第92页。

(102)同上书,第97页。

(103)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33页。

(104)同上书,第335页。

(105)同上书,第336页。

(106)科斯丁:《大不列颠与中国》,第112页。

(107)福克斯:《海盗》,第99页。

(108)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36页。

(109)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406页。

(110)徐继畬:《松龛先生奏疏》,卷7,第12页。

(111)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407页。

(112)同上书,第409页。

(113)科斯丁:《大不列颠与中国》,第178页。

(114)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410页。

(115)科斯丁:《大不列颠与中国》,第178~179页。

(116)同上书,第179页。

(117)莱特:《自主斗争》,第191页。

(118)莱特:《自主斗争》,第191页。

(119)《夷务始末》,咸丰朝,卷4,第15页。

(120)福克斯:《海盗》,第106页。

(121)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406页。

(122)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42页。

(123)丁名楠等著:《帝国主义侵华史》,卷1,第81页。

(124)莱特:《自主斗争》,第188页。

(125)《卜鲁斯致罗素》,1861年5月30日,英国外交部档案,F.O.17/352。

(126)《捷报》,1852年9月25日。

(127)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44~345页。

(128)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38~340页;勒伯克:《鸦片飞剪船》(B.Lubbock,The Opium Clippers),第257、296页。按勒伯克说,此次海盗罪行发生于1848年10月,不知孰是。

(129)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40页。

(130)勒伯克:《鸦片飞剪船》,第257页。

(131)同上书,第297页。

(132)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42~343页。

(133)同上书,第343~344页。

(134)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45页。

(135)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408~409页。

(136)福克斯:《海盗》,第149页。

(137)同上书,第102~105页。

(138)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405页。

(139)福克斯:《海盗》,第147~149页。

(140)同上书,第147~149页。

(141)福克斯:《海盗》,第117~118页。

(142)同上书,第123页。

(143)同上书,第110~116、201~204页。

(144)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36页。

(145)福克斯:《海盗》,第123~126、201~203页。

(146)同上书,第2页。

(147)福克斯:《海盗》,第127页。

(148)同上书,第139页。

(149)刘玉苍译:《福州开辟为通商口岸情况》,《福建文史资料》,第1辑,1962年。

(150)福克斯:《海盗》,第190页。

(151)福克斯:《海盗》,第153页。

(152)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以下简称《华工史料》),第2辑,第5~6页。

(153)马士:《对外关系史》,卷2,第182页;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214页。

(154)《华工史料》,第2辑,第6页。

(155)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214页。

(156)费正清:《贸易与外交》,第217~218页。

(157)《华工史料》,第2辑,第3页。

(158)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217~218页。

(159)坎贝尔:《英属各地的苦力华工》(P.Campbeel,Chinese Coolie Emirration to Countries WithirlIhe British Empire)(以下简称《英属苦力》),第101~104页。

(160)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452页;坎贝尔:《英属苦力》,第101~104页;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217~219页。

(161)陈孔立、蔡如金:《帝国主义侵略厦门和厦门人民的反帝斗争》,《厦门大学学报》,1961年第2期,第38~39页。

(162)陈孔立、蔡如金:《帝国主义侵略厦门和厦门人民的反帝斗争》,《厦门大学学报》,1961年第2期,第38~39页。

(163)《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关于中国人出洋的通信》,1853,见香农:英国蓝皮书:《中国》,第3册,《关于中国移民出洋文件》(Shannon,British Parliameatary Papers,China)(以下简称英国蓝皮书,第3册,《移民出洋文件》),第28~29页。

(164)《华工史料》,第2辑,第6页。

(165)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第86页。

(166)英国蓝皮书:《额尔金伯爵赴华赴日有关文件,1857~1859》(Correspondence Relative to the Earl of Elgins Special missions to China and Japan,1857~1859),第24页。

(167)科比特:《1847~1947年古巴的华工研究》(Duvon CAough Corbitt,A Study,The Chinese in Cuba 1847~1947)(以下简称《古巴华工》),第28页。

(168)《美国驻厦门领事致美驻华特使函》,1853年3月27日,《华工史料》,第3辑,第95~98页。

(169)《华工史料》,第2辑,第4、29页。

(170)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214页。

(171)科比特:《古巴华工》,第4~5页。

(172)《华工史料》,第2辑,第9页。

(173)克里门蒂:《英属圭亚那华工》(C.Climenti,The Chinese in British Guiana)(简称《圭亚那华工》),《华工史料》,第6辑,第11、12、15、16页。

(174)《华工史料》,第2辑,第29页。

(175)同上书,第107~131页。

(176)英国蓝皮书第3册:《移民出洋文件》,第28~29页。

(177)陈泽宪:《加勒比地区招募华工纪略》,《华工史料》,第6辑,第272页。

(178)《华工史料》,第3辑,第16页。

(179)卫三畏:《中国商业指南》(Samuel Wells Williams,The Chinese Commercial Guide),第236页。

(180)参看《华工史料》,第3辑,第20~22页。

(181)《夷务始末》,同治朝,卷97,第30~34页。

(182)《华工史料》,第2辑,第8页。

(183)《华工史料》,第2辑,第185、264页;朱士嘉:《美国迫害华工史料》,第3~4页。

(184)《筹办夷务始末补遗》(以下简称《夷务始末补遗》),咸丰朝,第3册下,第559页。

(185)《卜鲁斯致罗素函》,见《华工史料》,第2辑,第234页。

(186)《华工史料》,第2辑,第231~232页。

(187)同上书,第288~289页。

(188)同上书,第248~249页。

(189)同上书,第9、344页。

(190)《华工史料》,第2辑,第262页。

(191)同上书,第345页。

(192)严中平:《五口通商时代疯狂残害中国人民的英、美领事商人》,《大公报·史学周刊》,第75期。

(193)《华工史料》,第2辑,第59~60页。

(194)同上书,第289页。

(195)同上书,第229页。

(196)同上书,第304~334页。

(197)《华工史料》,第2辑,第175页;《广州二十三个行帮团体联合致广州英国领事的禀呈》,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2册,第470~471页。

(198)《华工史料》,第3辑,第224页。

(199)《夷务始末》,咸丰朝,卷4,第47~48页。

(200)《华工史料》,第2辑,第172~173页。

(201)《华工史料》,第486~487页。

(202)同上书,第405页。

(203)同上书,第174页。

(204)容闳:《西学东渐记》,第149~150页。

(205)《华工史料》,第2辑,第149~150页。

(206)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2册,第878页。

(207)总署清档:《未署名人寄总署函附澳门拐骗“猪仔”八条》,同治十二年;科比特:《古巴华工》,第42页。

(208)斯图瓦特:《秘鲁华奴》(Watt Stewart,The Chinese Bondage in Peru),第40页。

(209)《美驻澳门领事致美驻华特使华若翰函》,1859年11月28日,《华工史料》,第3辑,第59~60页。

(210)科比特:《古巴华工》,第42页。

(211)丁韪良:《花甲忆记》(W.A.P.Martin,A Cycle of Cathay),第32页。

(212)《华工史料》,第2辑,第455页。

(213)科比特:《古巴华工》,第42页;《华工史料》,第2辑,第464页。

(214)总署清档:《未署名人向总署报告澳门拐骗“猪仔”八条》,同治十二年。

(215)《华工史料》,第3辑,第10页。

(216)《梅辉立的报告》,1866年11月12日;《华工史料》,第4辑,第399页。

(217)总署清档:《澳门—美国人致香港—美国人的信》,同治十二年(附件),《华工史料》,第1辑,第1册,第252页。

(218)《华工史料》,第4辑,第531页。

(219)总署清档:《澳门—美国人致香港—美国人的信》,同治十二年(附件),《华工史料》,第1辑,第一册,页252。

(220)《梅辉立的报告》1866年11月12日,《华工史料》,第4辑,第399页。

(221)《华工史料》,第2辑,第488页。

(222)科比特:《古巴华工》,第42页。

(223)《华工史料》,第6辑,第106页。

(224)根据《华工史料》,第4辑,第555页;科比特:《古巴华工》,第19、20、52页;《华工史料》,第3辑,第264~265页;《古巴华工事务各节》,第1册;克里门蒂:《圭亚那华工》,第9章等数据估算。

(225)《华工史料》,第1辑,第3册,第1043页。

(226)根据克里门蒂:《圭亚那华工》;宓亨利:《海外华侨》(H.F.McNa|r,The Chinese Abroad)第210页等数据估算。

(227)德·赫苏斯:《澳门史》,第412页。

(228)费正清:《贸易与外交》,第1册,第239页。

(229)坎贝尔:《英属苦力》,序言,第14页。

(230)安达柯特:《香港史》(G.B.Endacott,A History of Hongkong),第127页。

(231)总署清档:《两广总督瑞麟致总署文》,同治八年八月十五日。

(232)埃德尔:《香港史》(E.J.Eitel,Europe in China:The History of Hongkong from Beginning to the year 1882),第515页。

(233)埃德尔:《香港史》,第387~388页;《华工史料》,第4辑,第520页。

(234)《驻新加坡总领事孙士鼎致外务部申呈》,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初二日,见《华工史料》,第1辑,第1册,第302页。

(235)《美国第44届国会参众两院联合调查华人入境问题特别委员会的报告:汤姆斯H ·金的证词》(以下简称《44届证词》),《华工史料》,第3辑,第259~260页。

(236)《美国第44届国会参众两院联合调查华人入境问题特别委员会的报告:汤姆斯H ·金的证词》(以下简称《44届证词》),《华工史料》,第3辑,第259~260页。

(237)安达柯特:《香港史》,《华工史料》,第4辑,第531页。

(238)参阅本书附表3。

(239)《44届证词》,《华工史料》,第3辑,第256、259~260、290页。

(240)《44届证词》,《华工史料》,第3辑,第256、259~260、290页。

(241)《44届证词》,《华工史料》,第3辑,第256、259~260、290页。

(242)《华工史料》,第3辑,第5页。

(243)《华工史料》,第3辑,第256页。

(244)同上书,第526页。

(245)坎贝尔:《英属苦力》,第19页;《华工史料》,第4辑,第270页。

(246)坎贝尔:《英属苦力》,第152页;《华工史料》,第4辑,第399页。

(247)《香港苦力出洋》,1868年,《华工史料》,第2辑,第375页,译文略有改动。

(248)周家楣:《期不负斋全书》,卷2,第119页;《总署致五国公使书》,《华工史料》,第1辑,第1册,第897页。

(249)周家楣:《期不负斋全书》,卷2,第119页;《总署致五国公使书》,《华工史料》,第1辑,第1册,第897页。

(250)卓启扬:《1850~1880年赴美华工》,第84~85页。

(251)根室·巴什:《苦力》(Gunther Basth,Bitter strength),第64页。

(252)黄钧宰著:《金壶逸墨》,卷4。

(253)《华工史料》,第3辑,第176~189页。

(254)关于英、法在上海掳掠苦力的暴行,参阅:《华工史料》,第2辑,第73页,第3辑,第178~189页;《地平线》双月刊,香港,1978年12月,第2期;卓启扬:《1850~1880年赴美华工》,第85页;邱平:《加州的华工》,第120页;俞樾等纂:同治《上海县志》;《夷务始末》,卷41,第40~46页。

(255)卫三畏:《中国总论》(Samuel Wells Williams,Middle Kingdom),卷1,第66页。

(256)舒文丁格:《美国与苦力贸易的关系》,见广州暨南大学华侨研究所编:《华侨史论文集》,第3集,第439页。

(257)《华工史料》,第6辑,第9~10页。

(258)《华工史料》,第2辑,第107~137页。

(259)成露茜:《美国加州的华人妇女》,《中国华侨历史学会通讯》,1983年第3期,第38~41页。

(260)田贝:《中国和中国人民》(Charles Denby,China and Her People),卷2,第110页。

(261)舒文丁格:《美国与苦力贸易的关系》,《华侨史论文集》,第3集,第440页。

(262)马士:《对外关系史》,卷2,第119页;《华工史料》,第2辑,第365页。

(263)根室·巴什:《苦力》,第61页;《华工史料》,第2辑,第145页。

(264)《华工史料》,第3辑,第258页。(按:美国法律规定,客船只许有两层舱,三层舱是违法的。)

(265)《华工史料》,第2辑,第395~396页;科比特:《古巴华工》,第45页;士卡斯:《在华十二年》(John Scarth,Twelve Years in China),第258~260页。

(266)温雄飞:《南洋华侨通史》,第177页。

(267)《华工史料》,第2辑,第463页。据说苦力船装上的苦力人数,十倍于该船的法定容量,见《华工史料》,第3辑,第75页。

(268)根室·巴什:《苦力》,第59、69页;马士:《对外关系史》,卷2,第183页。

(269)《华工史料》,第2辑,第18页。因船上淡水不足,途中渴死70人,斯图瓦特:《秘鲁华奴》,第65页。

(270)《古巴华工事务各节》,第1册,第4条;《华工史料》,第1辑,第1册,第586~589页。

(271)鲁波克:《苦力船和运油船》(B.Lubbock,Coolie Ships and Oil Sailers),第36页。

(272)《华工史料》,第2辑,第466页。

(273)《华工史料》,第2辑,第465页,第3辑,第118、123~125页。

(274)《夷务始末》,成丰朝,卷7,第15~17页;《华工史料》,第3辑,第123~162页。

(275)斯图瓦特:《秘鲁华工》,第60页。

(276)《华工史料》,第2辑,第465页。

(277)《华工史料》,第1辑,第2册;古巴华工口供册。

(278)《华工史料》,第2辑,第476~478页。

(279)《华工史料》,第4辑,第556~557页。

(280)坎贝尔:《英属苦力》,第105页。

(281)坎贝尔:《英属苦力》,第116页。

(282)《华工史料》,第6辑,第31页。

(283)《夷务始末》,咸丰朝,卷67,第13~17页。

(284)克里门蒂:《圭亚那华工》,第204~205页;《华工史料》,第6辑,第59页。

(285)《华工史料》,第2辑,第229、351~353页。

(286)《两广总督毛鸿宾咨总署文》,同治三年,《华工史料》,第1辑,第2册,第513~514页。

(287)《江西巡抚沈葆桢咨总署文及总署咨复》,同治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华工史料》,第1辑,第1册,第38页。

(288)《湖广总督官文致总署咨文》,同治四年十二月十八日;《华工史料》,第1辑,第1册,第44页。

(289)克里门蒂:《圭亚那华工》,第199页;《华工史料》,第6辑,第56页。

(290)《英国驻华领事商务报告》,见姚贤镐:《外贸史资料》,卷2,第878页。

(291)《英国驻华领事商务报告》,见姚贤镐:《外贸史资料》,卷2,第878页。

(292)科比特:《古巴华工》,第22页。

(293)坎贝尔:《英属苦力》,第150页。

(294)朱士嘉:《美国迫害华工史料》,第35页。

(295)总署清档:《抄存驻厦门各国领事致厦门兴泉永道照会》,同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

(296)总署清档:《赫德关于啤img79哦一案的申呈》,同治九年二月。

(297)海关总署藏东海关残档:《福州将军文煜咨复总署》,附:《被拐华工陈麒麟母禀词》,同治九年七月初十日。

(298)海关总署藏东海关残档:《福州将军文煜咨复总署》,附:《被拐华工陈麒麟母禀词》,同治九年七月初十日。

(299)《皇朝政典类纂》,卷49,第17~20页。

(300)总署清档:《福州将军文煜咨复总署》,同治九年七月初十日。

(301)总署清档:《总署咨上海关道》,同治八年七月初五日。

(302)科比特:《古巴华工》,第21页。

(303)《皇朝政典类纂》,卷49。

(304)科比特:《古巴华工》,第22~23页;总署清档:《西班牙要求赔偿损失致总署照会》,同治十二年四月十六日,《华工史料》,第1辑,第2册,第545页。

(305)《西班牙公使致总署照会》,光绪三年元月初五日、二月初九日;《华工史料》,第1辑,第2册,第909、918页。

(306)《华工史料》,第1辑,第2册,第945~961页。

(307)总署清档:《总署札知赫德赴粤与两广督抚会同拟定招工章程文》,同治三年九月二十四日;《华工史料》,第1辑,第1册,第117页。

(308)总署清档:《赫德呈复总署文》,同治四年正月十五日。

(309)克里门蒂:《圭亚那华工》,第199页;《华工史料》,第6辑,第59页;坎贝尔:《英属苦力》,第140~141页。

(310)总署清档:《中、英、法续订招工章程草约》,同治五年正月十九日,《华工史料》,第1辑,第1册,第161页。

(311)克里门蒂:《圭亚那华工》,第9章;《华工史料》,第6辑,第62~64页。

(312)坎贝尔:《英属苦力》,第150页。

(313)总署清档:《闽浙总督李鹤年咨转总署福建通商局、司、道会同按察使葆亨呈详》,同治十一年十二月三十日,《华工史料》,第1辑,第1册,第90页。

(314)《美使致总署照会》,同治十一年五月初十日。

(315)《夷务始末》,同治朝,卷69,第14~15页。

(316)程华:《中外关系史上一出丑剧》,《外国历史知识》,1984年第4期,第6页。

(317)田贝:《中国和中国人民》,卷2,第111页。

(318)朱士嘉:《美国迫害华工史料》,第44~46页。

(319)《李鸿章为同孚代秘鲁招工致总署函》,光绪四年八月初三日,《华工史料》,第1辑,第3册,第1151页。

(320)《总署致使美陈兰彬函》,光绪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华工史料》,第1辑,第3册,第1129~1130页。

(321)《华工史料》,第1辑,第3册,第965~966页。

(322)陆元鼎:《各国立约始末记》,卷19,第5~8、12页。

(323)总署清档:《刘坤一告示》,光绪四年五月初九日。

(324)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以下简称李鸿章:《全书》),译署函稿八,第12~13、14~16页。

(325)科比特:《古巴华工》,第81~82页。

(326)同上书,第66~67、77~78页。

(327)科比特:《古巴华工》,第83~84页。

(328)《华工史料》,第1辑,第2册,第599页。

(329)《华工史料》,第602页。

(330)《华工史料》,第6辑,第203、206页。

(331)郑观应:《盛世危言》,卷4,第4页。

(332)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918页。

(333)《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17,第139~140页。

(334)《华工史料》,第1辑,第2册,第599~600页。

(335)同上书,第632~633页。

(336)同上书,第867页。

(337)坎贝尔:《英属苦力》,第136~137页。

(338)《华工史料》,第1辑,第2册,第634页。

(339)同上书,第604~609、645页。

(340)同上书,第610页。

(341)《华工史料》,第3辑,第108页。

(342)《华工史料》,第2辑,第72~74页。

(343)容闳:《关于秘鲁华工的调查报告》,《华工史料》,第1辑,第3册,第1058页。

(344)斯图瓦特:《秘鲁华奴》,第97页。

(345)《华工史料》,第1辑,第3册,第1058页。

(346)斯图瓦特:《秘鲁华奴》,第148页。

(347)斯图瓦特:《秘鲁华奴》,第101页;《华工史料》,第6辑,第227页。

(348)容闳:《关于秘鲁华工的调查报告》,《华工史料》,第1辑,第3册,第1058页。

(349)容闳:《关于秘鲁华工的调查报告》,《华工史料》,第1辑,第3册,第1058页。

(350)崔国因:《三洲日记》,《晚清海外笔记选》,第248、352页。

(351)西华德:《中国移民的社会经济概貌》(G.F.Seward,Chinese Immigration in its Social and Economic Aspects),第40~41页。

(352)勃莱克:《美国劳工与中国移民》,《华工史料》,第7辑,第203页。

(353)根室·巴什:《苦力》,第134页;卓启扬:《1850~1880年赴美华工》,第87~88页。

(354)邱平:《加州的华工》,第19页。

(355)根室·巴什:《苦力》,第143页。

(356)《44届证词》,《华工史料》,第3辑,第292页。

(357)西华德:《中国移民的社会和经济概貌》,第38页;《华工史料》,第7辑,第63页。

(358)麦康:《美国华人史》(插图本)(Ruthanne Lum Mccunn,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America),第77~79页。

(359)麦康:《美国华人史》(插图本),第78页;成露茜:《美国华人历史和社会》,广东华侨历史学会编:《华侨论文集》,第8辑,第74页。

(360)总署清档:《陈兰彬奏陈寓美华人多受虐待》,光绪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华工史料》第1辑,第4册,第1330页。

(361)麦康:《美国华人史》(插图本),第79页。

(362)总署清档:《使美陈兰彬致美外交部照会》,光绪六年十月初八日。

(363)《华工史料》,第7辑,第209页。

(364)《使美郑藻如致总署电》,光绪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华工史料》,第1辑,第4册,第1333页。

(365)马克思:《英中条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2,第604~605页。

(366)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659页。

(367)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135页。

(368)《下院院刊》(Journal of House of Commons),1840年届,卷95,第141~623页。

(369)费正敬(费正清):《1858年条约前鸦片贸易的合法化》(J.K.Fairbank,The Legalization of the Opium Trade before the Treaties of 1858)(以下简称《合法化》),《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3年7月号,第222~223页。

(370)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135页。

(371)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135~137页。

(372)同上书,第138~141、229页。

(373)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144~145页。

(374)同上书,第146~147、150~151页注。

(375)欧文:《不列颠在中国和印度的鸦片政策》(D.E.Owen,British Opium Policy in China and India)(以下简称《鸦片政策》),第196页。

(376)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137~138页。

(377)勒费沃:《晚清西方在华企业,1842~1895年间怡和洋行活动概述》(E.Le Fevour,Western Enterprise in Late Ching China,A Selective Survey of Jardine,Matheson & Co.’s Operations,1842~1895)(以下简称《晚清西方在华企业》),第159页。

(378)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148页,卷2,第16页注63。

(379)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144、150页;卷2,第16页注44、69。

(380)莱特:《赫德》,第133页。

(38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2,第590~591页。

(382)丹涅特:《东亚》,第166页。

(383)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47~348、229页。

(384)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47~348、229页。

(385)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230~231页;费正敬:《临时制度》(1),第462页。

(386)莱特:《自主斗争》,第71页。

(387)莱特:《赫德》,第77页。

(388)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239~240页。

(389)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4,第71页。

(390)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25页。

(391)马丁:《中国的政治、商业和社会》(R.M.Martin,China Political,Commereial and Social),卷2,第340页。

(392)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18,第340页。

(393)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455页。

(394)同上书,第139页。

(395)勒伯克:《鸦片飞剪船》,第3~7页;欧文:《鸦片政策》,第195页。

(396)勒伯克:《鸦片飞剪船》,第3~7页。

(397)卿汝楫:《美国侵华史》,第95页。

(398)勒伯克:《鸦片飞剪船》,第382~384页。

(399)欧文:《鸦片政策》,第195页;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239页。

(400)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33页;柯克:《1857~1858年之中国》(G.W.Cooke,China:being“The Times”Special Correspondence from China in the year1857~1858)(以下简称《中国》),第25页。

(401)欧文:《鸦片政策》,第195、201、236页。

(402)莱特:《赫德》,第77页。

(403)《捷报》,1855年8月11日,第6页。

(404)士卡斯:《在华十二年》,第297页。

(405)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54l页。

(406)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20,第191页。

(407)费正清:《贸易与外交》,第172页。

(408)士卡斯:《在华十二年》,第297页。

(409)《英国国会文件:关于在华鸦片贸易的文件》(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Papers Relating to the Opium Trade in China,1842~1856)(以下简称《鸦片文件》),第28页。

(410)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15,第205页。

(411)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210页;李伯祥等:《关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鸦片进口和白银外流的数量》,《历史研究》,1980年第5期,第82页。

(412)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237页。

(413)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556页。

(414)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15,第231页。

(415)特奈尔:《不列颠的鸦片政策及其在印度和中国的后果》,第121页。

(416)丁林:《罂粟的灾难和英国的犯罪》,(J.F.B.Tinling,The Poppy Plague and English Crime),第80页。

(417)希尔:《印华鸦片贸易》(J.S.Hill,The Indo-Chinese Opium Trade),第29页。

(418)寇堤斯:《中国首要问题》(L.Curtis,The Capital Question of China),第73页。

(419)费正敬:《合法化》,《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3年7月号,第219~220页。

(420)费正敬:《合法化》,《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3年7月号,第223、225~226页。

(421)费正敬:《合法化》,《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3年7月号,第223、225~226页。

(422)费正敬:《合法化》,《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3年7月号,第228、230页。

(423)费正敬:《合法化》,《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3年7月号,第228、230页。

(424)《两江总督怡良等奏》,咸丰七年正月十二日,《夷务始末》,咸丰朝,卷15。

(425)费正敬:《合法化》,《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3年7月号,第234~235、241~242页。

(426)费正敬:《合法化》,《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3年7月号,第234~235、241~242页。

(427)费正敬:《合法化》,《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3年7月号,第236~240页。

(428)费正敬:《合法化》,《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3年7月号。第244~245、255~258、246~250页。

(429)费正敬:《合法化》,《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3年7月号。第244~245、255~258、246~250页。

(430)费正敬:《合法化》,《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3年7月号。第244~245、255~258、246~250页。

(431)费正敬:《合法化》,《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3年7月号,第251~255页。

(432)丹涅特:《东亚》,第326页。

(433)莱特:《自主斗争》,第71~72页。

(434)莱特:《赫德》,第133页;韦罗贝:《外国在华权利和利益》,第1093页。

(435)《鸦片文件》,第1~3页。

(436)《夷务始末》,咸丰朝,第2934页。

(437)《夷务始末》,咸丰朝,第2934页。

(438)欧文:《鸦片政策》,第246页。

(439)欧文:《鸦片政策》,第249页。

(440)韦罗贝:《外国在华权利和利益》,第1093页。

(441)中国海关税务司总署编:《鸦片》(China Maritime Customs,Opium,1881),第64页。1859年单位原为箱,一箱约重一担。

(442)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20,第117页。

(443)刘广京:《唐廷枢之买办时代》,载《清华学报》,1961年6月,台北,第175页。

(444)洛克伍德:《琼记洋行》,第92页。

(445)欧文:《鸦片政策》,第244页。

(446)同上书,第236页。

(447)莱特:《赫德》,第588页。

(448)莱特:《自主斗争》,第230页。

(449)《英国驻华领事商务报告》(Commercial Reports from Her Maj estys consuls in China)(以下简称《英领报告》),1869年,汉口,第80页。

(450)莱特:《自主斗争》,第301页。

(451)费正清:《贸易与外交》,第136页。

(452)《鸦片文件》,第53页。

(453)中国海关:《海关贸易报告》(China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Reports on Trade at the Treaty Ports in China)(以下简称《贸易报告》),1866年,打狗,第39页。

(454)《贸易报告》,1871~1872年,牛庄,第20页。

(455)同上书,1882年,淡水,第257页。

(456)《英领报告》,1878年,烟台,第55页。

(457)莱特:《自主斗争》,第87页。

(458)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2,第12页,注33。

(459)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120页,卷2,第12页,注34;海关总税务司造册处编:《关于中国海关的起源、发展和活动的文件汇编》(Statisti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Documents lllustrating of the Origin,Development and Activities of the Chinese Customs Service)(以下简称《文件汇编》),卷6,第2页。

(460)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130页。

(461)莱特:《自主斗争》,第40页。

(462)英国蓝皮书:《下院调查东印度公司事务小组委员会第一次报告书1830》,卷5,第133页。

(463)马士:《对外关系史》,卷2,第1页,注18。

(464)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49页。

(465)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2,第178页。

(466)海关总署:《文件汇编》,卷6,第13~16页。

(467)海关总署:《文件汇编》,卷6,第59~60页;莱特:《自主斗争》,第146~147页。

(468)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59~360页。

(469)同上书,第365~366页。

(470)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81页。

(471)同上书,第367页。

(472)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67~368页。

(473)莱特:《自主斗争》,第90~91页。

(474)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92页。

(475)莱特:《赫德》,第79页。

(476)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07页。

(477)同上书,第400、350页。

(478)同上书,第350页。

(479)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99~400页。

(480)马士:《对外关系史》,卷2,第29页。

(481)莱特:《自主斗争》,第146~147页。

(482)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90页。

(483)同上书,第359页。

(484)同上书,第357页。

(485)同上书,第360页。

(486)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60页。

(487)同上书,第362、363页。

(488)同上书,第365~366、473页。

(489)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81页。

(490)同上书,第389~390页。

(491)同上书,第365~366页。

(492)莱特:《自主斗争》,第92~93页;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96~397页。

(493)莱特:《自主斗争》,第94~95页。

(494)莱特:《自主斗争》,第96页。

(495)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48~350页。

(496)同①书,第57页。

(497)同②书,卷1,第350、361页。

(498)莱特:《自主斗争》,第57页。

(499)马士:《对外关系史》,卷2,第11页。

(500)《阿礼国致文翰》,1854年4月10日,英国外交部档案,F.O.97/99。

(501)《卜鲁斯致罗素》,1861年12月30日,英国外交部档案,F.O.17/358。

(502)《额尔金致克拉兰敦》,1858年3月6日,英国外交部档案,F.O.17/286。

(503)同①书,第33~34页。

(504)宓吉:《维多利亚时代的在华英国人》(A.Michie,The Englishmen in China during the Victorian Era)(以下简称《英国人》),卷1,第146~147页。

(505)莱特:《赫德》,第1页。

(506)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263、371~372、464页。

(507)宓吉:《英国人》,卷1,第426页。

(508)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75~376页。

(509)宓吉:《英国人》,卷1,第439页。

(510)英国外交部档案,F.O.228/161。

(511)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80页。

(512)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91页。

(513)莱特:《赫德》,第91页;费正敬:《临时制度》(1),《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5年1月号,第497页。

(514)葛森:《李泰国和中英关系,1854~1864》(J.J.Gerson,Hotatio Nelson Lay and Sinco-British Relations,1854~1864),第41、261页。

(515)怡和档案:《上海怡和洋行负责人朴希佛尔(Perceval)致香港怡和洋行负责人大卫·查甸(David Jandine)》,1853年9月14日剑桥大学藏。

(516)复庆:《中国人中一住户》(R.Fortune.A Residence Among the Chinese)第7章。

(517)怡和档案:《朴希佛尔致大卫·查甸》,1853年9月14日。

(518)马士:《在太平天国的日子里》(H.B.Motse,ln the Days of Taiping),第51页。

(519)怡和档案:《朴希佛尔致大卫·查甸》,1853年9月14日。

(520)同④,1853年10月4日。

(521)海关总署:《文件汇编》,卷6,第18页。

(522)怡和档案:《朴希佛尔致大卫·查甸》,1853年10月14日。

(523)《阿礼国致文翰》,1855年9月27日,英国外交部档案,F.O.228/205。

(524)莱特:《自主斗争》,第107页。

(525)费正敬:《临时制度》(1),《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5年1月号,第503页。

(526)丹涅特:《东亚》,第217页。(按:丹涅特说美领章程代征现金,误)

(527)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420页;费正敬:《临时制度》(1),《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5年1月号,第483页。

(528)怡和档案:《朴希佛尔致大卫·查甸》,1853年9月27日。

(529)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447页。

(530)《怡良等片》,咸丰三年十一月三日,《夷务始末补遗》,第1册上。

(531)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424页注;费正敬:《临时制度》(2),《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5年4月号,第75页。

(532)费正敬:《临时制度》(2),《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5年4月号,第78页。

(533)《文翰致克拉兰敦》,1853年4月22日,见英国蓝皮书:《有关中国内战的文书》(Papers Respecting Civil War in China),1853,第16~17页。

(534)《捷报》,1855年3月10日。

(535)怡和档案:《达拉斯致大卫·查甸》,1853年4月12日。

(536)费正敬:《临时制度》(2),《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5年4月号,第67页。

(537)怡和档案:《达拉斯致大卫·查甸》,1853年4月25日。

(538)卿汝楫:《美国侵华史》,卷1,第110、14页。

(539)同上书,第139~140页。

(540)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416页。

(541)费正敬:《临时制度》(2),《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5年4月号,第73页。

(542)怡和档案:《朴希佛尔致大卫·查甸》,1853年10月13日。

(543)莱特:《赫德》,第96~97页;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424~425页。

(544)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425~426页。

(545)莱特:《赫德》,第97页。

(546)马士:《对外关系史》,卷2,第12页。

(547)费正敬:《临时制度》(2),《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5年4月号,第84页。

(548)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432页。

(549)《怡良、许乃钊奏》,咸丰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

(550)《史料汇编》,第589、998页;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430页;费正敬:《临时制度》(2),《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5年4月号,第96页。

(551)莱特:《自主斗争》,第105页。

(552)《许乃钊奏》,咸丰四年三月二十二日,《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

(553)雒魏林:《在华行医志:二十年经历记》(W.Lockhart,Medical Missionary in China:A Narrative & Twenty years Experience),第312页。

(554)复庆:《中国人中一住户》,《史料汇编》,第126~128页。

(555)海关总署:《文件汇编》,卷6,第36页。

(556)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433~434页;费正敬:《临时制度》(2),《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5年4月号,第106页。

(557)丹涅特:《东亚》,第221~222页。

(558)费正敬:《临时制度》(2),《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5年4月号,第107页注。

(559)卿汝楫:《美国侵华史》,卷1,第216~217页。

(560)莱特:《自主斗争》,第114页。

(561)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426页。

(562)费正敬:《临时制度》(1),《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5年1月号,第501页;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420页。

(563)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440~44l页。

(564)莱特:《自主斗争》,第116页。

(565)费正敬:《临时制度》(1),《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5年1月号,第477~480页。

(566)莱特:《赫德》,第102页。

(567)费正敬:《上海江海关洋税务司的创建》(The Creation of Foreign Inspectors of Customs at Shanghai),《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6年1月号,4月号(以下简称《创建》)(1),第481页。

(568)费正敬:《临时制度》(2),《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5年4月号,第70页。

(569)费正敬:《创建》(2),《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6年4月号,第45页。

(570)费正敬:《创建》(1),《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6年1月号,第500页。

(571)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449页。

(572)《江西学政吴若准奏》,咸丰四年五月十日,《夷务始末》,咸丰朝,卷8。

(573)《许乃钊奏》,咸丰四年三月二十二日,《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

(574)《史料汇编》,第601页。

(575)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卷1,第110页。

(576)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450页。

(577)费正敬:《创建》(2),《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6年4月号,第48页;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450页。

(578)《许乃钊奏》,咸丰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

(579)《吉尔杭阿奏》,咸丰四年闰七月七日,《夷务始末》,咸丰朝,卷8。

(580)丹涅特:《东亚》,第223页。

(581)《上谕》,咸丰四年六月庚辰(按:六月无庚辰),《夷务始末》,咸丰朝,卷8。

(582)费正敬:《创建》(2),《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6年4月号,第53页。

(583)海关总署:《文件汇编》,卷6,第49~50页。

(584)莱特:《自主斗争》,第119页。(按:原注阿礼国此发文日期为1854年1月23日,误。)

(585)《许乃钊奏》,咸丰四年六月庚辰,《夷务始末》,咸丰朝,卷8。

(586)《许乃钊奏》,咸丰四年六月庚辰,《夷务始末》,咸丰朝,卷8。

(587)《上谕》,咸丰四年六月庚辰,《夷务始未》,咸丰朝,卷8。

(588)费正敬:《创建》(2),《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6年4月号,第63~64页;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457页。

(589)《怡良奏》,咸丰四年六月二十一日,《夷务始末》,咸丰朝,卷8。

(590)费正敬:《创建》(2),《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6年4月号,第65~66页;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458~459页。

(591)费正敬:《创建》(2),《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6年4月号,第68~69页。

(592)协议原文见海关总署编:《文件汇编》,卷6,第51~55页。译文见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1册,第500~503页。

(593)莱特:《赫德》,第185~186页。

(594)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460、453~454页;费正敬:《创建》(2),《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6年4月号,第55~56页。

(595)费正敬:《创建》(2),《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6年4月号,第82~83、87~88页;《夷务始末》,咸丰朝,卷13。

(596)费正敬:《洋税务司的身分问题》(J.K.Fairbank,The Definition of the Foreign Inspectors Status, 1854~1855)(以下简称《身分问题》),见《南开社会经济学报》(Nankai Social and Economic Quarterly),1936年4月号,第161页。

(597)费正敬:《身分问题》,《南开社会经济学报》,1936年4月号,第127页,第130页注6,第131页注10。

(598)费正敬:《身分问题》,《南开社会经济学报》,1936年4月号,第127页,第130页注6,第131页注10。

(599)费正敬:《身分问题》,《南开社会经济学报》,1936年4月号,第127页,第130页注6,第131页注10。

(600)科斯丁:《大不列颠与中国》,第163页。

(601)同上书,第165页。

(602)莱特:《赫德》,第186页。

(603)莱特:《赫德》,第111、185页。

(604)莱特:《自主斗争》,第163~164页;《赫德》,第214页。

(605)同①书,第185页。

(606)费正敬:《身分问题》,《南开社会经济学报》,1936年4月号,第146~147页;莱特:《赫德》,第114页。

(607)费正敬:《身分问题》,《南开社会经济学报》,1936年4月号,第146~147页。

(608)莱特:《自主斗争》,第137~138页;《赫德》,第114页。

(609)费正敬:《身分问题》,《南开社会经济学报》,1936年4月号,第143页;莱特:《自主斗争》,第136页。

(610)费正敬:《身分问题》,《南开社会经济学报》,1936年4月号,第133页。

(611)莱特:《自主斗争》,第134页。

(612)费正敬:《身分问题》,《南开社会经济学报》,1936年4月号,第143、138页。

(613)莱特:《自主斗争》,第145页。

(614)《两江总督何桂清奏》,咸丰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夷务始末》,咸丰朝,卷29。

(615)莱特:《赫德》,第112页。

(616)费正敬:《身分问题》,《南开社会经济学报》,1936年4月号,第143~145、158页。

(617)费正敬:《身分问题》,《南开社会经济学报》,1936年4月号,第143~145、158页。

(618)费正敬:《身分问题》,《南开社会经济学报》,1936年4月号,第143~145、158页。

(619)费正敬:《身分问题》,《南开社会经济学报》,1936年4月号,第157~158、162页。

(620)费正敬:《身分问题》,《南开社会经济学报》,1936年4月号,第157~158、162页。

(621)莱特:《自主斗争》,第139~140页;《赫德》,第115~116页。

(622)莱特:《赫德》,第112页;费正敬:《身分问题》,《南开社会经济学报》,1936年4月号,第161~162页。

(623)莱特:《自主斗争》,第132页。

(624)同上书,第140~142页;《赫德》,第116~117页。

(625)科斯丁:《大不列颠与中国》,第165页。

(626)莱特:《赫德》,第117页;《自主斗争》,第141~142页。

(627)《怡良奏》,咸丰四年七月十五日,《夷务始末》,咸丰朝,卷8。

(628)《怡良奏》,咸丰六年二月十八日,《夷务始末》,咸丰朝,卷12。

(629)《叶名琛奏》,咸丰五年八月十八日,《夷务始末》,咸丰朝,卷11。

(630)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262页。

(631)《怡良、吉尔杭阿奏》,咸丰六年三月十一日,《夷务始末》,咸丰朝,卷13。

(632)《有风、王懿德奏》,咸丰六年五月二十七日,《夷务始末》,咸丰朝,卷13。

(633)《桂良、花沙纳、耆英奏》,咸丰八年五月二日,《夷务始末》,咸丰朝,卷25。

(634)《惠亲王等奏》,咸丰八年五月十一日,《夷务始末》,咸丰朝,卷26。

(635)《桂良、花沙纳奏》,咸丰八年五月十八日,《夷务始末》,咸丰朝,卷27。

(636)《奕img80奏》,咸丰八年五月十三日,《夷务始末》,咸丰朝,卷26。

(637)莱特:《赫德》,第126~127页。

(638)同上书,第145~146页。

(639)《何桂清奏》,咸丰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夷务始末》,咸丰朝,卷29。

(640)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18,第166页。

(641)莱特:《赫德》,第143~144页。

(642)《桂良、花沙纳、何桂清、明善、段承实奏》,咸丰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夷务始末》,咸丰朝,卷33。

(643)《卜鲁斯致罗素(Lord John Russell)附件》,1861年3月12日,英国外交部档案,F.O.17/ 350。

(644)《卜鲁斯致罗素(Lord John Russell)附件》,1861年3月12日,英国外交部档案,F.O.17/ 350。

(645)莱特:《自主斗争》,第158~159页;《赫德》,第149~151页。

(646)莱特:《自主斗争》,第162~163页。

(647)莱特:《赫德》,第180~181页。

(648)莱特:《自主斗争》,第183、189页。

(649)同上书,第163~164页;《赫德》,第214页。

(650)莱特:《赫德》,第185~187页。

(651)同上书,第188页。

(652)莱特:《自主斗争》,第165页。

(653)莱特;《赫德》,第190~192页。

(654)莱特:《自主斗争》,第171页。

(655)马士:《对外关系史》,卷2,第152页。

(656)马士:《对外关系史》,卷3,第390页。

(657)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2册,第934~935页。

(658)马士:《对外关系史》,卷3,第390页。

(659)莱特:《赫德》,第258页。

(660)同上书,第160页。

(661)莱特:《赫德》,第258页。

(662)英国蓝皮书:《下院考察东印度公司当前情况及大不列颠印度和中国之间贸易情况小组委员会报告书》(B.P.P,Report of Select Committee on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and the Trade between Great Britain,India and China,1830),作证记录Ⅰ(EvidenceⅠ),第58页。

(663)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92页。

(664)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118页。

(665)《罗伯聃税则草案》,英国外交部档案,F.O.228/32。

(666)莱特:《自主斗争》,第14页。

(667)参见海关:《中外条约汇编》(中英文对照),卷1,第355页。

(668)中美、中法条约,参看海关:《中外条约汇编》,第678~744页。

(669)《夷务始末》,道光朝,卷68,第25页。

(670)同上书,卷23,第17~18页。

(671)参看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1册,第391~394页。

(672)《夷务始末》,咸丰朝,卷31,第21~22页。

(673)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599页。

(674)列卫廉:《在美国费城商务部的演说词》,1859年5月31日(Speech of Hon.William B.Reed at the Board of Trade in the City of Philadelphia on Tuesday,May 31.1859.),第25页。

(675)《额尔金致马斯伯里》,1858年11月8日,见英国蓝皮书:《额尔金伯爵赴华赴日有关文件,1857~l859》,第424页。

(676)参见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2册,第773~790页。

(677)莱特:《赫德》,第377页。

(678)据《威妥玛致额尔金函》,1858年10月1日,见英国蓝皮书:《额尔金伯爵赴华赴日有关文件,1857~1859》,第415页。

(679)《阿礼国备忘录》,1870年5月3日,载英国蓝皮书:《关于中国修约致商会书》,1870年,第9页,转见莱特:《赫德》,第383页。

(680)阿细勒:《近代关税史》(Percy Ashley.Moderl Tariff History),第300、47页。

(681)阿细勒:《近代关税史》(Percy Ashley.Moderl Tariff History),第300、47页。

(682)陶雪格:《美国关税史》(F.W.Taussig,The Tariff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第193页。

(683)当时1匹约合40码,美金1元约合1海关两。

(684)中美两国进口税率水准的比较:

(685)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252页。

(686)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2册,第796~797页。

(687)《贸易报告》,1869,附录,第8页。

(688)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71,第16页。

(689)海关总署:《文件汇编》,卷6,第107页。

(690)《总税务司通令》,第一号(第一类),1872年,海关总署:《文件汇编》,卷1,第261~271页。

(691)《成案》,卷12,第6~8、5~6页。

(692)《成案》,卷12,第6~8、5~6页。

(693)《卜鲁斯致罗素函》,1861年11月10日,第158号,英国外交部档案,F.O.17/356。

(694)《德商船厂修船免税新章》,1881年,见《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第393页。

(695)《成案》,卷12,第9页。

(696)《夷务始末补遗》,第6册,第140页。

(697)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14页;《夷务始末》,道光朝,卷71,第19~22页。

(698)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16页。

(699)费正清:《贸易与外交》,第316~317页;莱特:《自主斗争》,第212页。

(700)海关总署:《文件汇编》,卷6,第110页。

(701)巴希人是印度的一个少数民族。

(702)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17~318页。

(703)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19页注。

(704)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20~321页。

(705)以上见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11~324页。

(706)海关总署:《文件汇编》,卷1,第6~10页。

(707)海关总署:《文件汇编》,卷4,第429页。

(708)海关总署:《文件汇编》,卷1,第28、32、363页。

(709)海关总署:《文件汇编》,卷1,第28、32、363页。

(710)海关总署:《文件汇编》,卷1,第28、32、363页。

(711)海关总署:《文件汇编》,卷4,第437页。

(712)《巴麦尊致懿律和义律第11号训令》,1840年4月25日,见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载列岛编:《鸦片战争史论文集》,第55页。

(713)原文为“每两加税不过分”,“□□”为著者所加。

(714)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附录十六,第767页。引文中“通过税”原译为“子口税”。

(715)英国蓝皮书:《额尔金伯爵赴华赴日有关文件,1857~1859》,第4页。

(716)《总理衙门咨南洋大臣》,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见《成案》,卷8,第15页。

(717)《总理衙门咨各省》,咸丰十一年十二月,见《成案》,卷8,第7页。

(718)夏燮:《中西纪事》,卷17,第17页。

(719)《贸易报告》,1866,宁波,第18页。

(720)《贸易报告》,1866,上海,第8页。

(721)《英领报告》,1878~1880,汉口,第22页。

(722)《英领报告》,1869,福州,第65页。

(723)见英国蓝皮书:《额尔金伯爵赴华赴日有关文件,1857~1859》,第426页。

(724)《贸易报告》,1871~1872,福州,第154页。

(725)《贸易报告》,1869,镇江,第40页,附件二。

(726)《贸易报告》,1873,镇江,第56~59页。

(727)《贸易报告》,1875,福州,第200页。

(728)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册,第134页。

(729)《捷报》,1874年10月29日,第417~418页。(按:赤糖进口税为每担1钱2分,白糖为2钱,复进口税及子口税均为进出口税的半额。)

(730)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清代户部档案抄件(以下简称《清代抄档》):《卫荣光奏折》,光绪十二年十一月十日。

(731)帕逊士:《一个美国工程师在中国》(Parsons,An American Engineer in China),第156~157页。

(732)《贸易报告》,1871~1872,镇江,第89页。

(733)马建忠:《复李伯相札议中外官交涉仪式,洋货入内地免厘》,《适可斋记言》,卷4。

(734)陈炽:《厘金》,《庸书》,内编,卷上,第35~36页。

(735)后来改为天津,见《总理衙门奏》,同治元年二月十四日,《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第33页。

(736)参阅《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88页。

(737)《夷务始末》,同治朝,卷67,第23页。

(738)同上书,卷41,第1~2页。

(739)《英领报告》,1868年,天津,第3页。

(740)《英领报告》,1873年,天津,第133页。

(741)《万国公报》,1874年11月28日,第7年,卷313,第178页。

(742)1895年6月20日《中法续议商务专条附章》第二条,将蛮耗改为河口,第三条另开思茅对法通商。

(743)田汝康:《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帆船在东南亚航运和商业上的地位》,《历史研究》,1956年第8期,第16页。

(744)田汝康:《再论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帆船在东南亚航运和商业上的地位》,《历史研究》,1957年第12期,第6~7页。

(745)鸦片战争前夕广州进出口贸易总值系根据罗伯聃的估计。见英国外交部档案,F.O.228/32。

(746)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61页。

(747)魏楼拜:《外国在华权利和利益》(W.W.Willoughby,Foreign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China),第846页。

(748)阿礼国语。见莱特:《赫德》,第431~432页。

(749)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126页。

(750)同上书,第127页注。

(751)埃德尔:《香港史》,第276页。

(752)《华英年历· 1855年》(Anglo—Chinese Carlendar for 1855),第84页。

(753)格里芬:《飞剪船和领事》,第140页。

(754)《海王》(American Neptune),卷22,第1号,第33~35页。

(756)《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最末附言,见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50页。

(757)英国蓝皮书:《1847年英国下院对华关系报告书》,第153页;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349页;莱特:《自主斗争》,第37页。

(758)海关总署:《文件汇编》,卷1,第20、22、54、55页。

(759)海关总署:《文件汇编》,卷1,第199页。

(760)莱特:《自主斗争》,第295页。

(761)《成案》,卷7,第9~10页。

(762)海关总署:《文件汇编》,卷1,第187~188页。

(763)莱特:《赫德》,第300页。

(764)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34页;海关总署:《文件汇编》,卷6,第9页。

(765)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34~335、318页。

(766)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34~335、318页。

(767)莱特著、姚曾img83译:《中国关税沿革史》(以下简称《沿革史》),附录丙,第584~585页。

(768)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22页。

(769)莱特:《自主斗争》,第192页。

(770)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1册,第454~456页。

(771)施丢克尔著、乔松译:《十九世纪的德国与中国》,第50~51页。

(772)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19,第17页。

(773)格里芬:《飞剪船和领事》,第265页。

(774)《夷务始末》,道光朝,卷30,第29~30页。

(775)丹涅特:《东亚》,第321页。

(776)《夷务始末》,咸丰朝,卷30,第29~30页。

(777)《夷务始末》,咸丰朝,卷32,第16页;又,同治朝,卷3,第23页。

(778)地咽:《中英外交与商业关系》(Dean,B.,China and Great Britain,The Diplomacy of Commercial Relations,1860~1864),第80~83页。

(779)《夷务始末》,同治朝,卷3,第23页。

(780)同上书,卷32,第20页。

(781)海关总署:《文件汇编》,卷1,第50页。

(782)《字林西报》(The North China Daily News),1862年5月11日,第1660页。

(783)格里芬:《飞剪船和领事》,第307~308页。

(784)班恩德:《中国对外贸易史,1834~1881》(T.R.Banister,A History of the External Trade of China 1834~1881),第90~9l页。

(785)莱特:《自主斗争》,第188~192页。

(786)班恩德:《中国对外贸易史,1834~1881》,第96~97页。

(787)《贸易报告》,1865,附录,第131~132页。

(788)齐学裘:《见闻随笔》,卷2,第9~11页。

(789)《贸易报告》,1865,牛庄,第13~14页。

(790)《贸易报告》,1863,烟台;1867,烟台,第24页。

(791)《夷务始末补遗》,同治朝,第162页。

(792)《贸易报告》,牛庄、烟台,各年。

(793)《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8,第38、41页。

(794)《总署致曾国藩函》,同治六年二月初八日,《海防档》,购买船炮,第861页。

(795)《夷务始末》,同治朝,卷7,第49~50页。

(796)同上书,卷7,第50页;卷32,第20页。

(797)《夷务始末》,卷2,第21页。

(798)莱特:《赫德》,第403~404页。

(799)莱特:《赫德》,第403~404页。

(800)《捷报》,1871年6月16日,第445页。

(801)海关总署:《文件汇编》,卷6,第182页。

(802)《贸易报告》,1865,天津,第31页。

(803)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稿》(以下简称左宗棠:《奏稿》),卷13,第1页。

(804)清代抄档。

(805)《英领报告》,1865~1866,福州,第40页。

(806)《英领报告》,1865,牛庄,第19页。

(807)《英领报告》,1873,广州,第11页。

(808)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108~109、167~170、88页。

(809)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108~109、167~170、88页。

(810)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65页。

(811)香港《中国邮报》(China Mail),1849年12月2日社论。

(812)《1848年曼彻斯特商工协会理事会第28次年报》(Annual Report of the Roard of Director of the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Manufacters Manchester,1848),第15~16页;《1849年第29次年报》,第18~20页;《1851年第31次年报》;《1854年1月26日会议记录》。

(813)宓吉:《英国人》,卷1,第206页。

(814)斯当东:《中国杂记》(Sir George Staunton,Miscellaneous Notes Relating to China and our Commercial Intercourse with that Country),第42页。

(815)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672页。

(816)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4,第71页。

(817)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5,第126页;参见《夷务始末》,咸丰朝,卷8,第19页。

(818)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5,第319页。

(819)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5,第125页。

(820)同上书,卷5,第312页。

(821)同上书,卷5,第312页。

(822)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5,第125页。

(823)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6,第19页。

(824)同上书,卷6,第62页。

(825)同上书,卷19,第252~253页。

(826)同上书,卷15,第171页。

(827)参阅《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156页。

(828)伯尔考维茨:《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N.A.Pelcovits,Old China Hands and the Foreign Office)(以下简称《中国通》),第74页。

(829)《捷报》,1863年5月30日。

(830)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39、41~42页。

(831)兰宁、柯宁:《上海史》(G.Lanning S.Couling,The History of Shangha)i,第388页。

(832)塞尔:《中国和中国人》(H.C.Sirr,China and The Chinese),卷1,第223页。

(833)施丢克尔著、乔松译:《十九世纪的德国与中国》,第23页。

(834)《上海新报》,同治元年闰八月十四日。

(835)莱特著、姚曾img84译:《沿革史》,第200~205页。

(836)苏松太道又称上海道,兼署江海关道。

(837)上海人民出版社编:《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以下简称《史稿》),第318页。按本文以下所据史料和引文除特别注明者,皆取自《史稿》所载徐公肃、丘瑾璋所著:《上海公共租界制度》和蒯世勋所著:《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两文,见《史稿》第17~67、148~184、307~386页,为免烦琐,以下不再加注页码。

(838)塞维尔:《江南传教史》,见《史料汇编》,第754页。

(839)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349~350页。

(840)董枢:《上海法租界的摇篮时期》,《上海市通志馆期刊》,第1册,第75~91页。

(841)徐公肃等:《上海公共租界制度》,第138页。

(842)柯腾涅夫:《上海:会审公廨和工部局》,第78~79页。

(843)英国蓝皮书:《关于天津条约修约的通讯》,第437页。

(844)徐公肃等:《上海公共租界制度》,第138页。

(845)耆顿:《治外法权在中国的发展》,卷1,第404页。

(846)同上书,第405页。

(847)同上书,第400页。

(848)魏楼拜:《外国在华权利和利益》,第543页;科腾涅夫:《上海:会审公廨和工部局》,第8页。

(849)耆顿:《治外法权在中国的发展》,卷1,第400页。

(850)《1897年工部局年报》(Annual Report of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 1897),第245~248页。

(851)魏楼拜:《外国在华权利和利益》,卷1,第518页。

(852)保尔·芒图著、杨人img85等译:《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以下简称《产业革命》),第153~155页。

(853)关于纺织机械的发明年代,有不同的说法。上文据华茨渥斯和蔓茵:《棉花贸易和工业兰开夏,1600~1780》(A.P.Wordsworet and J.de L.Mann,The Cotton Trade and Industrial Lancshire,1600~1780),第21~23章;诺尔斯:《十九世纪大不列颠的工业和商业革命》(L.C.A.Knowles,Th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Revolution in Great Britain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第47~55页;芒图:《产业革命》,第192~193页。

(854)赫巴库克和波茨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H.J.Habakkuk and M.Postan,ed.,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以下简称赫巴库克:《经济史》),卷6,第1分册,第290页。

(855)马克思:《资本论》,卷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3,第429页。

(856)赫巴库克:《经济史》,第315~316页。

(857)马克思:《资本论》,卷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3,第420、486页。

(858)马克思:《资本论》,卷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3,第420、486页。

(859)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6,第505页。

(860)马克思:《资本论》,卷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3,第411页。

(861)克拉潘著、姚曾img86译:《现代英国经济史》,卷上,第203~204、226、546页,卷中,第54~55页;道布:《资本主义发展的研究》(M.Dobb,Stud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第264页。

(862)马克思:《资本论》,卷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3,第421页。

(863)威廉森:《不列颠帝国简史》,卷2,《现代帝国和联邦》(James A.Williamson,A Short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volⅡ,The Modern Empire and Common Wealth),第45页。

(864)赫巴库克:《经济史》,第267页。

(865)密切尔:《不列颠历史统计提要》(B.R.Mitchell,Abstract of British Historical Statistics),第218页。

(866)姚曾img87译:《现代英国经济史》,卷上,第188、 237~238页。

(867)同①书,第334~349页。

(86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3,第429页。

(869)赫巴库克:《经济史》,第161页。

(8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3,第420页。

(871)奠尔顿:《人民英国史》(A.L.Morton,A People’s History of England),第371页。

(872)姚曾img88译:《现代英国经济史》,卷中,第49、113页。

(8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3,第457~458页。

(874)马克思:《英国工厂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2,第204~205页。

(875)库钦斯基:《1750年后大不列颠的劳工状况简史》(Jürgn Kuczyski,A Short History of Labour Conditions in Great Britain,1750 to the Present Day),第49页。

(876)马克思:《资本论》,卷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3,第429页。

(877)英国蓝皮书:《下院小组委员会第一次报告书,1830年》(B.P.P.First Report of Select Committee of the House of Commons,1830),卷5,第436、188页。

(878)《不列颠百科全书》(英文),第9版,第6卷,第499页。

(879)同②。

(880)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第281~282页。

(881)马克思:《资本论》,卷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3,第486页。

(882)诺尔斯:《十九世纪大不列颠的工业和商业革命》,第53页。

(883)芒图:《产业革命》,第161、164~168、171、180、299页;赫巴库克:《经济史》,第314、348、289页。

(884)芒图:《产业革命》,第161、164~168、171、180、299页;赫巴库克:《经济史》,第314、348、289页。

(885)马克思:《资本论》,卷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3,第430~431页。

(886)同上书,卷23,第431页。

(887)芒图:《产业革命》,第193页。

(888)道布:《资本主义发展的研究》,第264、265页。

(889)莫尔顿:《人民英国史》,第371页。

(89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6,第636、762页。

(891)姚曾img89译:《现代英国经济史》,卷中,第39页。

(89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2,第206页。

(893)赫巴库克:《经济史》,第439页。

(895)姚曾img91译:《现代英国经济史》,卷中,第28、116页。

(896)姚曾img92译:《现代英国经济史》,卷中,第28、116页。

(897)姚曾img93译:《现代英国经济史》,卷上,第545、247~248页。

(898)姚曾img94译:《现代英国经济史》,卷上,第545、247~248页。

(899)同上书,第102、231页。

(900)同上书,第102、231页。

(901)罗伯聃:《中国对外贸易表》,英国外交部档案,F.O.228/32。

(902)柯克:《中国》,第168~169页。

(903)英国蓝皮书:《额尔金伯爵赴华赴日有关文件,1857~1859》,第244页。

(904)班思德:《中国对外贸易史》,第64页。

(905)英国蓝皮书:《最近中国各口贸易报告》(Returns of the Trade of the Various Ports of China Down to the Latest Period),1847,第3页。

(906)费正清:《贸易与外交》,第286页。

(907)严中平:《两次鸦片战争史料》,《经济研究》,1955年第1~2期。

(908)卿汝楫:《美国侵华史》,卷1,第51页。

(909)严中平:《两次鸦片战争史料》,《经济研究》,1955年第1~2期。

(910)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1350页。

(911)英国蓝皮书:《1846年中国各口贸易报告》(Returns of the Trade of the Various Ports of China for the Year 1846),第19~20页。

(912)费正清:《贸易与外交》,第286、298页。

(913)费正清:《贸易与外交》,第286、298页。

(914)英国国会文件:《1846年中国各口贸易报告》,第4页。

(915)黄苇:《上海开埠初期对外贸易研究》(以下简称《上海开埠研究》),第43页,附录:表一。

(916)洛克伍德:《琼记洋行》,第25页。

(917)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20,第20~21页。

(9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2,第585页。

(919)同上书,卷13,第602页。

(920)以上各项材料皆见严中平:《两次鸦片战争史料》,《经济研究》,1955年第1~2期。

(9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2,第604~605页。

(922)同上书,卷29,第348页。

(9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3,第601页。

(924)同上书,卷25,第373页。

(925)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1335页。

(926)《贸易报告》,1869,宁波,第54页。

(927)《英领报告》,1869~1870,汉口,第216页。

(928)《贸易报告》,1866,天津,第88页。

(929)《贸易报告》,1869,宁波,第54页。

(930)《英领报告》,1869~1870,汉口,第216页。

(931)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1335、1343页。

(932)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1335、1343页。

(933)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1335页。

(934)《贸易报告》,1866,天津,第89页。

(935)严中平:《两次鸦片战争史料》,《经济研究》,1955年第1~2期。

(936)包世臣:《安吴四种》,卷26,第34页。

(937)《英领报告》,1863,天津,第133页。

(938)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1343页。

(939)柯克:《中国》,第166页。

(940)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1602~1603页。

(941)《中华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1843年10月,第516~517页。

(9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5,第373页。

(943)同上书,卷9,第147页。

(944)严中平:《两次鸦片战争史料》,《经济研究》,1955年第1~2期。

(945)柯克:《中国》,第166页。

(946)周学浚等纂:同治《湖州府志》,卷29,第5~6页称:“纺者日可得纱四五两”,“织者月成布一匹”。土布较洋布短窄,假定洋布一匹抵土布二匹计算。

(9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9,第146~147页。

(948)在文献记载中,中国海上贸易之有南京布,可以追溯到1734年。参见马士:《编年史》,卷1,第224页。陆上贸易之有棉布,也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年,参见方式济:《龙沙纪略》,第23页。

(949)马士:《编年史》,卷3,第347页。

(950)《中华丛报》,1834年2月,市场报告。

(951)马士:《编年史》,卷4,第271~272页。

(952)《中华丛报》,1843年10月,第516~517页。

(953)赖德烈:《早期中美关系史》(Latourette,The History of Early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1784~1844),第80页。

(954)黄苇:《上海开埠研究》,第144页。

(955)马士:《对外关系史》,丝茶见卷1,第366页;棉花见卷1,第364页。系1845~1849年数字。

(956)《捷报》,1851年9月27日,第34页。

(957)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19,第100页。

(958)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366页。

(959)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19,第306页。

(960)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4,第318页,卷19,第153页。系1846~1852年之数字。

(961)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366页。

(962)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18,第107、281页。

(963)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18,第107、281页。

(964)《英领报告》,1872,广州,第12页。

(965)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366页。

(966)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1615~1616页。

(967)黄苇:《上海开埠研究》,第169页。

(968)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1611~1612页。

(969)达维斯:《美国s公文汇编》,第1辑,卷19,第37、123、153、288页。

(970)格里芬:《飞剪船和领事》,第399~400页。

(9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9,第348页。

(972)《捷报》,1856年8月9日,第7页。

(973)《捷报》,1851年9月27日,第34页。

(974)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20,第140页。

(975)黄苇:《上海开埠研究》,第138页。原统计单位为两,换算为元。

(976)洛克伍德:《琼记洋行》,第43、45页。

(977)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366、467页。

(978)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366、467页。

(979)格里芬:《飞剪船和领事》,第297页。

(980)德庇时:《战时与和平后的中国》(J.F.Davis,China:During the War and Since the Peace),第100页。

(981)卫三畏:《中国商业指南》,第188页。

(982)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1591页。

(983)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1610~1617页,原统计单位为海关两,换算为元。

(984)本节中提到的贸易数字,均不包括鸦片走私。

(985)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4~5页。

(986)马士:《编年史》,卷4,第343页。

(987)丁img95良:《花甲忆记》,卷2,第101页。

(988)黄苇:《上海开埠研究》,第139~140页。

(989)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20,第330页。

(990)黄苇:《上海开埠研究》,第174页。

(991)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1595页。

(992)米尔布恩:《东方贸易》(W.Milburn,Oriental Commerce),卷2,第486页;马士:《编年史》,卷2,第358页;丹涅特:《东亚》,第45页。

(993)丹涅特:《东亚》,第74页。

(994)赖德烈:《早期中美关系史》,第74页。

(995)赖德烈:《早期中美关系史》,第74页。

(996)赖德烈:《早期中美关系史》,第74页。

(997)丹涅特:《东亚》,第75页。

(998)潘序伦:《中美贸易》(S.L.Pan,The Trade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China),第22页;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18,第116页。

(999)严中平:《两次鸦片战争史料》。原单位为英镑,按1镑= 4.4元换算为元。

(1000)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1598页。

(1001)同上书,第1595页。进出口均包括印度在内。

(1002)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20,第119页。

(1003)洛克伍德:《琼记洋行》,第4页。

(1004)英国蓝皮书:《国会行政文件》(House Executive Document),123号,《中国》,第99页。

(1005)英国蓝皮书:《下院关于中英商务关系特别委员会报告》(British Parliamentary,Repor from the Select Committee of the Commons on Commercial Relations with China),第4页。

(1006)英国蓝皮书:《广州香港贸易报告》(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Returns of the Trade at Canton and Hongkong),第11~12页。

(1007)张雁深:《中法外交关系史考》,第16~17页。

(1008)马士:《编年史》,卷1,第157页。

(1009)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480页。

(1010)班思德:《中国对外贸易史,1834~1881》,第208页。

(1011)施丢克尔(乔松译):《十九世纪的德国与中国》,第46页。

(1012)施丢克尔:《十九世纪的德国与中国》,第46~47页;卫三畏:《中国商业指南》,第106页。

(10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2,第665页。

(1014)达维斯:《美国公文汇编》,第1辑,卷3,第285页。

(1015)格里芬:《飞剪船和领事》,第295页。

(1016)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1609页。

(1017)马士:《对外关系史》,卷2,第404、405页。

(1018)马士:《对外关系史》,卷2,第404、405页。

(1019)严中平:《两次鸦片战争史料》,《经济研究》,1955年第1~2期。

(1020)潘序伦:《中美贸易》,第206页。

(1021)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1608~1609页。

(1022)《中华丛报》,1840年8月,第191页。

(1023)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366页。原单位为包,按1包= 80斤换算为担。

(1024)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366页。原单位为包,按1包= 80斤换算为担。

(1025)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1609页。

(1026)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366页。

(1027)马士:《编年史》,卷4,第325页。

(1028)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413页。

(1029)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1606页。

(1030)普里查德:《中英早期贸易的关键年代》(E.H.Pritohard,The Crucial Years of Early Anglo-Chinese Relations 1750~1800),第161页。

(1031)普里查德:《中英早期贸易的关键年代》(E.H.Pritohard,The Crucial Years of Early Anglo-Chinese Relations 1750~1800),第161页。

(1032)马士:《编年史》,卷2,第120页。

(1033)严中平:《两次鸦片战争史料》,《经济研究》,1955年第1~2期。

(1034)潘序伦:《中美贸易》,第206页。

(1035)潘序伦:《中美贸易》,第206页。

(1036)洛克伍德:《琼记洋行》,第48页。

(1037)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1598页。

(1038)马克思:《英中条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2,第601页。

(1039)英国蓝皮书:《数据和文件》(Papers and Accounts),1847,卷60,第13页。

(1040)英国蓝皮书:《小组委员会报告书》(Report of Select Committee of the House of Commons),1847,卷1,第489页。

(1041)英国蓝皮书:《数据和文件》,1846,卷31,第94~95页。

(1042)英国蓝皮书:《小组委员会报告书》,1847,卷1,第962~964、161页。

(1043)英国蓝皮书:《小组委员会报告书》,1847,卷1,第962~964、161页。

(1044)英国外交部档案,F.O.228/32。

(1045)英国外交部档案,F.O.228/31。

(1046)英国外交部档案,F.O.228/31。

(1047)英国蓝皮书:《小组委员会报告书》,1847,卷1,第363~354页。

(1048)同上书,第3~7、9、18、62、90、370页。

(1049)《茶叶全书》,下册,第66页。

(1050)英国蓝皮书:《1847和1848年中国各口贸易统计》(B.P.P,Returns of Trade of the Various Ports of China,for the year 1847 and 1848),第72~73页。

(1051)英国蓝皮书:《1849年中国各口贸易统计》(B.P.P,Returns of Trade of the Various Ports of China,for the year 1849),第2~3页。

(1052)班思德:《中国对外贸易史1834~1881》,第39页。

(1053)英国蓝皮书:《鸦片文件》,第51页。

(1054)1857年1月3日,《北华捷报》评论说:“就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可靠的情况看来,到现在为止,中国生丝的产量似乎并没有相应的增加。……运往上海生丝的增长,是从1853年的夏季开始的。当时南京已被太平军占领,所有通往生丝产区的交通线均被切断。据说,南京及其附近一带,每年消费生丝足有二万包,这个数量就足以解释上海额外供应的来源。”

(1055)端纳·马地臣:《什么是鸦片贸易》(Donald Matheson,What is The Opium Trade),第14页。

(1056)宓吉:《英国人》,卷1,第103~104页。

(1057)卫三畏:《中国商业指南》,第289页。

(1058)冯桂芬:《用钱不废银议》,《显志堂稿》,卷11。

(1059)英国蓝皮书:《鸦片文件》,第68~69页。

(1060)潘序伦:《中美贸易》,第22页。

(1061)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2册,第1038页。

(1062)《罗伯森致罗素》,1864年7月26日,英国外交部档案,F.O.17/413。

(1063)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3册,第1591页。

(1064)余捷琼:《1700~1937年中国银货输出入的一个估计》,第6~7页;又参见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2册,第1064~1065页。

(1065)列宁:《伟大的创举》,《列宁全集》,卷29,第382~383页。

(1067)许地山编:《达衷集》,卷下,第141页;亨特:《广东番鬼录》(W.C.Hunter,The Fan Kwae at Canton),第53~56页。

(1068)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第52页。

(1069)《夷务始末》,道光朝,卷70,第27页。

(1070)《耆英等奏》,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初〔?〕日,清代抄档。

(1071)《夷务始末》,道光朝,卷68,第29页。

(1072)《夷务始末》,道光朝,卷70,第15页。

(1073)《捷报》,1859年3月12日,第126页。

(1074)《上海新报》,同治元年八月初一日。

(1075)《英领报告》,上海,1865,第131页。

(1076)《字林西报》,1871年1月19日,第8183页。

(1077)《夷务始末》,道光朝,卷70,第26页。

(1078)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220页。

(1079)莱特:《沿革史》,第84页。

(1080)《德臣西报》,1847年3月25日,5月13日;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219页。

(1081)姚公鹤:《上海闲话》,第28~29页。

(1082)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182页,注49。

(1083)马士:《在太平天国的日子里》,第39页。

(1084)《贸易报告》,1866,天津,第96页。

(1085)《总署咨南洋》,同治二年八月,《通商约章类纂》卷15,第28页。

(1086)徐珂:《清稗类抄》,第17册,农商类,第85页。

(1087)《捷报》,1866年10月25日,第167~168页;《字林西报》,1866年10月19日,第2211页。

(1088)《字林西报》,1867年3月23日,第2727页。

(1089)姚公鹤:《上海闲话》,第65页。

(1090)《捷报》,1864年8月13日,第130页。

(1091)马士:《对外关系史》,卷1,第452页。

(1092)《字林西报》,1865年5月11日,第433页。

(1093)《字林西报》,1867年3月28日,第2743页。

(1095)兰宁和柯宁:《上海史》,第404页。

(1096)姚公鹤:《上海闲话》,第65页;徐珂:《清稗类抄》,第17册,农商类,第86页。

(1097)《夷务始末》,咸丰朝,卷17,第3~4页。

(1098)《捷报》,1860年10月13日,附录。

(1099)《字林西报》,1867年3月22日,第2723页,3月25日,第2730~2731页。

(1100)《捷报》,1860年10月13日,附录。

(1101)《英领报告》,1869,广州,第45页。

(1102)《字林西报》,1867年3月22日,第2723页。

(1103)《捷报》,1860年6月9日,附录。

(1104)王韬:《瀛img98杂志》,卷1,第8页。

(1105)《捷报》,1860年10月13日,附录。

(1106)《字林西报》,1867年3月22日,第2723页。

(1107)《捷报》,1860年6月9日,附录。

(1108)《捷报》,1860年10月13日,附录。

(1109)费正清:《贸易与外交》,卷1,第352页。

(1111)郝延平:《十九世纪中国的买办:东西之间的桥梁》(Yen-Ping Hao,The Comprador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Bridge between East and West)(以下简称《十九世纪中国的买办》),第175页。

(1112)周庆云:《南浔志》,卷33,第3~4页。

(1113)郝延平:《十九世纪中国的买办》,第175页。

(1114)《上海新报》,同治二年七月初五日。

(1115)《上海新报》,同治九年二月初七日。

(1116)史式徽著,金文棋译:《八十年来江南传教史》(圣教杂志丛刊)。

(1117)《字林西报》,1868年1月21日,第3751页。

(1118)津海关道刊刻:《办理洋商各案》,第24册,第24页。

(1119)《捷报》,1865年9月16日,第146页。

(1120)《字林西报》,1868年4月10日,第4019页。

(1121)《申报》,光绪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1122)《申报》,同治十一年六月初八日。

(1123)《香港年历》(Hongkong Almanac),1846;《华英年历》(Anglo-Chinese Calendar),1851;《中国行名录》(China Directory),1863,1864。

(1124)徐润:《徐愚斋自叙年谱》(以下简称《年谱》),第8页。

(1125)《申报》,光绪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二月初四日。帮买办即副买办,一般无佣金收入。

(1126)《捷报》,1864年6月4日,附录。

(1127)《捷报》,1864年1月9日,附录。

(1128)《中国陆路贸易报告书》(China Overland Trade Report),1861年10月31日,第10页。

(1129)达卫森:《台湾岛》(O.W.Davidson,The Island of Formosa),第173页。

(1130)《字林西报》,1872年2月20日,第159页。

(1131)洛克伍德:《琼记洋行》,第41页。

(1132)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145页。

(1133)郝延平:《十九世纪中国的买办》,第24页。

(1134)徐润:《年谱》,第4、5、8页。

(1135)士卡斯:《在华十二年》,第108页。

(1136)《捷报》,1875年8月28日,第213页。

(1137)《英领报告》,1869~1870,第25页。

(1138)英国蓝皮书:《1847和1848年中国各口贸易统计》,第61~62页;姚贤镐:《外贸史资料》,第1册,第406页。

(1139)福士:《回忆录》(R.B.Forbes,Personal Reminisence),第359页;复庆:《中国人中一住户》,第220~221页;郝延平:《十九世纪中国的买办》,第175页。

(1140)洛克伍德:《琼记洋行》,第130页。

(1141)《英领报告》,1864,福州,第82页,1868,汕头,第156页;《字林西报》,1869年6月10日,第6187页。

(1142)《字林西报》,1867年3月23日,第2727页。

(1143)士卡斯:《在华十二年》,第110页。

(1144)《字林西报》,1868年5月9日,第4115页。

(1145)《字林西报》,1866年12月14日,第2403页。

(1146)《字林西报》,1866年11月28日,第2347页。

(1147)《捷报》,1864年8月6日,第126页。

(1148)马士:《在太平天国的日子里》,第66页。

(1149)洛克伍德:《琼记洋行》,第40页。

(1150)洛克伍德:《琼记洋行》,页40。

(1151)马士:《在太平天国的日子里》,页66。

(1152)《捷报》,1864年8月6日,第126页。

(1153)《字林西报》,1866年1月25日,第1306页。

(1154)士卡斯:《在华十二年》,第109页。

(1155)《捷报》,1864年6月4日,第91页。

(1156)洛克伍德:《琼记洋行》,第42页。

(1157)马士:《在太平天国的日子里》,第66页。

(1158)《捷报》,1864年6月4日,第91页;洛克伍德:《琼记洋行》,第42页。

(1159)《字林西报》,1866年11月28日,第2347页。

(1160)马士:《在太平天国的日子里》,第80页。

(1161)《英领报告》,1864,福州,第82页;1868,汕头,第156页。

(1162)《字林西报》,1868年5月6日,第4111页。

(1163)《字林西报》,1866年11月28日,第2347页。

(1164)《字林西报》,1871年10月14日,第9091页。

(1165)《捷报》,1864年10月1日,第58~59页。

(1166)《贸易报告》,1875,芝罘,第79页。

(1167)《捷报》,1875年8月28日,第214~215页。

(1168)《字林西报》,1867年3月28日,第2743页。

(1169)《字林西报》,1866年11月21日,第2323页。

(1170)《捷报》,1864年6月4日,附录。

(1171)《捷报》,1875年8月28日,第213~215页。

(1172)《上海新报》,1869年8月17日。

(1173)庞百里:《回忆录》(R.Pumpelly,Reminiscence),第385页。

(1174)《捷报》,1865年8月17日。

(1175)《捷报》,1857年1月10日,第95页。

(1176)徐润:《年谱》,第12页。

(1177)庞百里:《回忆录》,第385页。

(1178)《美国领事报告》,1905年8月,第23页。

(1179)《上海新报》,同治八年七月十日。

(1180)《广州府复曾维邦禀稿》,光绪四年四月二十二日,见朱士嘉:《美国迫害华工史料》,第57页。

(1181)《两广总督瑞麟广东巡抚张兆栋奏》,同治十三年九月,《夷务始末》,同治朝,卷97。

(1182)津海关公署:《办理华商各案》,第6、8、21页。

(1183)《香港年历》,1846,第34页。

(1184)马士:《在太平天国的日子里》,第55页。

(1185)《捷报》,1860年l0月13日,附录。

(1186)刘广京:《唐廷枢之买办时代》,《清华学报》,1961年6月号,第151页。

(1187)《申报》,1889年3月13日。

(1188)《捷报》,1860年6月9日,附录。

(1189)洛克伍德:《琼记洋行》,第130页。

(1190)郑观应:《盛世危言后编》,见《洋务运动》,第8册,第83页。

(1191)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26页。

(1192)徐润:《年谱》,第5、2~13页。

(1193)徐润:《年谱》,第5、2~13页。

(1194)徐润:《年谱》,第12页。

(1195)刘广京:《唐廷枢之买办时代》,《清华学报》,1961年6月号,第150~151页。

(1196)《申报》,1889年3月13日;《捷报》,1898年2月7日,第318页。

(1197)《捷报》,1897年9月3日,第459~460页。

(1198)刘广京:《唐廷枢之买办时代》,《清华学报》,1961年6月号,第164~165页。

(1199)《上海新报》,1869年8月17日。

(1200)刘广京:《唐廷枢之买办时代》,《清华学报》,1961年6月号。

(1201)郝延平:《十九世纪中国的买办》,第97页。

(1202)津海关公署:《办理华商各案》,第6、8、21页。

(1203)士卡斯:《在华十二年》,第108~109页。

(1204)《申报》,光绪六年十二月十一日,1881年1月10日。

(1205)柯克:《中国》,第58页。

(1206)《英领报告》,1869~1871年,第25页。

(1207)郭嵩焘:《郭侍郎奏疏》,卷5,第63页。

(1208)马士:《在太平天国的日子里》,第41页;《上海新报》,1864年3月21日。

(1209)马士:《在太平天国的日子里》,第28页。丁健彰就是吴煦所说的丁隆江,见《吴煦档案》,第180页。

(1210)马士:《在太平天国的日子里》,第55页。

(1211)《捷报》,1860年3月31日,第51页。

(1212)《字林西报》,1884年1月11日;《申报》,1884年1月12日。

(1213)《捷报》,1865年9月16日,第146页。

(1214)《捷报》,1865年9月16日,第146页。

(1215)《字林西报》,1884年11月17日,第480页。

(1216)刘广京:《唐廷枢之买办时代》,《清华学报》,1961年6月号,第149页。

(1217)洛克伍德:《琼记洋行》,第42页。

(1218)《字林西报》,1866年11月21日,第2323页。

(1219)《捷报》,1866年1月27日,第14页。

(1220)《英领报告》,1865年,汉口,第134页。

(1221)《捷报》,1864年1月9日,附录。

(1222)津海关公署:《办理洋商各案》,卷3,第6、22页。

(1223)洛克伍德:《琼记洋行》,第42页。

(1224)《捷报》,1860年6月9日,附录。

(1225)洛克伍德:《琼记洋行》,第41~42页。

(1226)《字林沪报》,1884年1月11日。

(1227)《字林西报》,1867年3月23日,第2727页。

(1228)《中国丛报》,1849年2月号,第112页;参阅格里芬:《飞剪船和领事》,第140页。

(1229)格里芬:《飞剪船和领事》,第140页。

(1230)《海王》,1957年1月号,第43页。

(1231)《捷报》,1882年3月15日,第294页;1882年3月1日,第238页。

(1232)《汇报》,1874年9月14日。

(1233)《捷报》,1877年3月29日,第317页。

(1234)麦克莱伦:《上海史话》(J.W.Maclellan,Story of Shanghai from the Opening of the Port to Foreign Trade),第50~51页。

(1235)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18页。

(1236)同上书,第28页。

(1237)同上书,第19页。

(1238)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24、29~30、183页。

(1239)盛宣怀:《愚斋存稿》,卷1,第5页。

(1240)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26、182页。此三人为Ahyune、Chongfat和Koo Fun Sing。(按:Koo Fun Sing即顾春池。参见《势力的对抗》,第147页;《教会新报》,1869年1月30日,第94页。)

(1242)《字林西报》,1867年3月23日,第2727页,1879年4月21日,第363页;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182页。

(1243)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182页。

(1244)《教会新报》,1869年1月30日,第94页。

(1245)轮船招商局档案抄件,经济研究所藏。

(1246)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25页。

(1247)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25页。

(1248)《海王》,1957年1月,第45~50页。

(1249)《海王》,1957年1月,第46~47页;迈伊尔:《中日条约商埠》(W.F.Mayers, Treaty Ports of China and Japan),第114页。

(1250)《上海差报》(The Shanghai Evening Courier)(以下简称《差报》),1874年1月28日,第91页。

(1251)《海王》,1957年1月,第47页,1889年8月3日,第149页。

(1252)《捷报》,1889年8月17日,第200页。

(1253)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55~57页。

(1254)《英领报告》,1865~1866,汉口,第155页。

(1255)《字林西报》,1867年3月5日,第849页;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72页。

(1256)《上海新报》,1869年6月26日。

(1257)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72、143页;《上海新报》,1868年12月19日。

(1258)《捷报》,1868年12月22日,第623、625~626页,1869年6月26日,第331~332页;《教会新报》,第90号,1870年6月11日,第199页。另外两人为Sin Chang和A Keong。

(1259)郑观应:《盛世危言》,卷3,第32页。《盛世危言后编·郑观应简历》,转见:《洋务运动》,第8册,第83页。(按:公正轮船公司的华籍股东,以后又有所变动,如出席1874年股东大会的华籍大股东Poyuen King、Ming Hing和Sung Kee,均未见于前此之股东名单。参阅《捷报》1874年6月6日,第507页。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小股东,如朱新记就是其中之一。参见《申报》,1873年3月12日。)

(1260)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73~74页。亦说后合并于太古轮船公司。参阅《新报》,1877年3月28日。

(1261)《字林西报》,1868年8月18日;《上海新报》,1868年10月13日。悖裕亦名宝裕,1866年开始航行上海—天津一线。

(1262)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11、78页。

(1263)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11、78页。

(1264)费维恺:《中国的早期工业化:盛宣怀和官办企业》(A.Feuerwerker,China’s Early Industrialization:Sheng Hsuan-huai and Mandarin Enterprise),第110~111页;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78、142~143页。

(1265)以上参阅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8l、143页。南浔号亦名南新号,原为悖裕洋行所有,1868年转手于北清(参阅《申报》,1872年10月31日;《教会新报》,1873年6月28日)。罗拿号的船东,此时为香港商人郭阿宝(Kwok A Poo)(译音),参阅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209~210页。

(1266)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136页。

(1267)《申报》,1872年10月31日,东海变名华海。资本50万两,共分5000股,每股100两,先收65两。参阅《捷报》,1872年10月31日,广告。

(1268)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141页;参阅《十九世纪的中国轮船业》(Steamship Enterpris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载《亚洲研究》(The Jorunal of Asian Studies),1959年第4期。

(1269)《捷报》,1874年10月22日,第399页;《差报》,1877年12月31日,第3页;《字林西报》,1878年1月1日,第3页;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143页;《汇报》,1875年3月16日。

(1270)《申报》,1872年7月17日。

(1271)《申报》,1872年7月7日;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78、192页。该书将洞庭号亦列为马立师洋行所有。又汉洋轮亦作汉阳。(参阅《申报》,1873年5月19日)富沙白里号似应为沙富白里。

(1272)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116、116~117页。

(1273)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116、116~117页。

(1274)《申报》,1873年4月2日;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120~121页。

(1275)郑观应:《盛世危言后编》,转见《洋务运动》,第6册,第122页。

(1276)如规定股东不仅可以短期免费利用仓栈,而且还可以享受按货运比例分红的优待,参阅《上海新报》,1863年6月16日,旗昌告白;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28~29页。

(1277)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91页。

(1278)《捷报》,1872年1月4日,第10页;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102页。

(1279)《新报》,1877年3月28日;《捷报》,1877年3月29日,第317页。

(1280)《字林西报》,1872年9月24日,第293页;刘广京:《势力的对抗》,第127、205页。

(1281)《字林西报》,1872年9月24日,第293页;《差报》,1874年8月3日;《上海新报》,1872年9月25日。

(1282)《申报》,1874年4月10日;徐润:《年谱》,第24页;李鸿章:《全书》,朋僚函稿,卷16,第37页;《海防档》,甲、购买船炮(三),第958页。

(1283)《差报》,1877年1月15日,第2页;《字林西报》,1877年1月16日,第51页。在1876年出席旗昌轮船公司股东大会的名单中,有中国股东Foo Chong、Koo Fong Sing、Koo Fung Kee、Lee Ki、Yu Kee 5人,其中Yu Kee即徐润之行号“雨记”。

(1284)巴斯特:《国际银行》(A.S.J.Baster,The International Banks),第168~170页;《捷报》,1864年8月6日,第126页;《字林西报》,1914年7月1日,第9页。

(1285)《上海新报》,1864年9月6日。

(1286)《捷报》,1866年8月25日,第135页。

(1287)《字林西报》,1872年1月17日,第49页:

(1288)《捷报》,1872年2月1日,第93页。

(1289)《字林西报》,1872年2月7日,第123页。

(1290)《捷报》,1872年5月11日,第362页。

(1291)肯特:《二十世纪的远东》(P.H.B.Kent,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Far East),第216页;《汇报》,1874年7月4日;《申报》,1881年12月15日。〔按:谏当成立于1805年,每五年停业一次,进行改组。参阅格林堡:《不列颠贸易和中国的开放》(M.Greenbery,British Trade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1840~1842),第171页。〕

(1292)《汇报》,1874年7月4日。

(1293)《上海新报》,1865年8月8日;《捷报》,1864年1月2日,第3页。

(1294)《上海新报》,1865年8月8日。

(1295)《字林西报》,1867年10月19日,第3443页,1868年10月20日,第4675页;《申报》,1874年9月22日。

(1296)《字林西报》,1869年10月29日,第6671页。

(1297)《沪报》,1883年4月18日。

(1298)《字林西报》,1868年10月20日,第4675页。

(1299)《捷报》,1871年4月5日,第247页。

(1300)《捷报》,1864年1月2日,第3页。香港行名称为中国火烛保险行。

(1301)《字林西报》,1868年12月11日,第4855页。香港行名称为中外众国保险公司。

(1302)《字林西报》,1868年12月11日,第4855页。香港行名称为中外众国保险公司。

(1303)《上海新报》,1869年12月2日。

(1304)《上海新报》,1871年5月9日。

(1305)《申报》,1873年2月27日。

(1306)《差报》,1877年8月28日,第3页,1878年8月6日,第3页;《字林西报》,1878年8月6日,第127页。

(1307)《伦敦新闻纸》(London and China Express)(以下简称《新闻纸》),1878年10月18日,第1108页。

(1308)《字林西报》,1868年12月11日,第4855页。

(1309)《申报》,1875年11月8日。

(1310)《上海新报》,1871年3月14日;《捷报》,1871年4月5日,第247页。

(1311)《上海新报》,1871年3月14日。

(1312)《教会新报》,1872年9月21日。

(1313)《上海新报》,1871年8月24日;《教会新报》,1872年9月21日。

(1314)《差报》,1878年3月27日,第3页。

(1315)《英领报告》,1866~1868,牛庄,第4页。

(1316)《英领报告》,1869,牛庄,第89页;《字林西报》,1868年10月29日,第4707页。

(1317)《贸易报告》,1868,牛庄,第6~7页。

(1318)《英领报告》,1873,牛庄,第71页。

(1319)布朗:《两家缫丝厂》(S.R.Brown,The Two Filature),载《技术与文化》(Technology and Culture),1979年7月号,第561、558页。

(1320)《字林西报》,1893年5月15日,第431页。

(1321)《捷报》,1870年9月29日,第243页。

(1322)《捷报》,1872年5月18日,第385页。

(1323)《捷报》,1872年4月4日,第262页。

(1324)《捷报》,1871年4月12日,第260页。

(1325)《教会新报》,1873年9月6日;《捷报》,1872年5月18日,第391页。

(1326)《教会新报》,1871年10月28日,1873年9月6日。

(1327)《捷报》,1871年7月7日,第503页。

(1328)《捷报》,1871年4月22日,第260页。

(1329)《捷报》,1872年2月15日,第122页,4月4日,第262页。

(1330)《字林西报》,1872年5月16日,第451页。

(1331)《捷报》,1872年5月18日,第391页。

(1332)《捷报》,1872年6月1日,第431页。

(1333)郭廷以编:《近代中国史》,第二册,1947,第305页。

(1334)《夷务始末》,道光朝,卷57,第20~22页。

(1335)徐珂:《清稗类钞》,第17册,第102~104页。

(1336)夏燮:《中西纪事》,卷11,第7~8页;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第350页。

(1337)《夷务始末》,咸丰朝,卷4,第8页。

(1338)夏燮:《中西纪事》,卷11,第7~8页。

(1339)严中平:《太平天国初期英国的侵华政策》,见北京太平天国史研究会编:《太平天国史论文选》,上册。

(1340)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第4~5页。

(1341)《夷务始末》,咸丰朝,卷19,第21页。

(1342)《夷务始末》,咸丰朝,卷10,第27页。

(1343)《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0,第15~16页。

(1344)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第4~5页。

(1345)李鸿章:《全书》,“奏稿”,卷21,第10~11页。

(1346)《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第54页。

(1347)夏燮:《中西纪事》,卷20,第7页。

(1348)《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7,第27页。

(1349)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第207页。

(1350)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第4~5页。

(1351)恒慕义编:《清代名人传略》(Arthur W.Hummel,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1644~1912),卷2,第605~608页。

(1352)《上海新报》,同治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1353)李鸿章:《全书》,朋僚函稿,卷3,第18~19页。

(1354)同上书,卷4,第14页。

(1355)同上书,卷1,第10页。

(1356)同上书,卷1,第57页。

(1357)同上书,卷5,第15~16页。

(1358)江世荣:《曾国藩未刊信稿》,第28页。

(1359)李鸿章:《全书》,奏稿,卷21,第10~11页。

(1360)许起(壬瓠):《珊瑚舌雕谈初笔》,卷6,第20页。

(1361)李鸿章:《全书》,朋僚函稿,卷1,第49页。

(1362)《上海新报》,同治元年十二月六日,同治三年二月二十六日。

(1363)容闳:《西学东渐记》,第90页。

(1364)容闳:《西学东渐记》,第97~98页。

(1365)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卷2,第721页。

(1366)容闳:《西学东渐记》,第98页。

(1367)《洋务运动》,第1册,第130、131页。

(1368)《洋务运动》,第1册,第130、131页。

(1369)张恕等纂:《鄞县志》,卷44,第37~38页。

(1370)《捷报》,1897年9月3日。

(1371)徐润:《年谱》,第8~13页。

(1372)郑观应:《盛世危言后编》,见《洋务运动》,第8册,第83页。

(1374)《捷报》,1882年3月15日,第294~295页。

(1375)李鸿章:《全书》,朋僚函稿,卷12,第36页。

(1376)李鸿章:《全书》,译署函稿,卷1,第38~3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