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葫芦岛市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葫芦岛市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时间:2022-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是充分实事求是评估“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对策。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市经济和社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十一五”规划实施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预计经过努力,能够完成“十一五”规划的预期目标。

葫芦岛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

葫芦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葫芦岛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情况

葫芦岛市“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是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开展的。2008年6月,市政府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要求,制定了评估工作方案,明确了中期评估工作的总体要求和进度安排。市发改委完成中期评估报告初稿后,多次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在中期评估的过程中,市人大财经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积极加强督导,组成了全市“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调研组,听取了市直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深入各县区、开发区实地考察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在听取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葫芦岛市“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并于2008 年8月在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在中期评估过程中始终把握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充分认识国内外经济环境对葫芦岛市“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影响,既充分认识困难,又坚定信心,积极应对。二是充分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葫芦岛全面振兴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三是充分实事求是评估“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对策。

二、葫芦岛市“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十一五”规划实施两年多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下,紧紧ΕΑ“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沿海开放”双重机Ⅵ,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和Τ大石油化工有色金属、船舶机械、能源电力四大支柱产业,狠Ε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地搞好新型产业基地建设。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市经济和社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十一五”规划实施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一)主要经济指标发展指标完成情况及2010年预计

全市“十一五”规划在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人口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及人民生活四个类别中,既有预期性指标,又有约束性指标,我们选择9个主要指标进行中期评估,具体完成情况预计如下:

1.地区生产总值

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到2010年年均递增14%以上。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1%;2007年实现419.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008年上半年实现184.5亿元,同比增长13.6%。当前虽然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同时考虑到国家扩大内需保增长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Ⅵ所带来的有利发展条件,预计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600亿元,能够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要达到20%,确保比“十五”翻一番以上。200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实现12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3%;2007年实现156.7亿元,比上年增长27.6%;2008年上半年实现62.9亿元,同比增长38.7%。“十一五”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预计到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超过300亿元,能够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28.2亿元,比上年增长8.4%;2007年实现151.3亿元,比上年增长20.1%;2008年上半年实现68.3亿元,同比增长20.4%。虽然受石化和有色金属两大行业运行影响面临一定困难,但考虑到近两年全市将有一批工业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工业生产能力将会明显提高。预计到2010年,能够实现年均20%的增长目标。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4%以上,力争比2005年翻一番。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4%;2007年实现1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7.5%;2008年上半年实现80.3亿元,同比增长21.9%。全市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环境的持续改善将带动社会消费的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到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达到220亿元以上,能够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5.三次产业结构

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一、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要由2005年的14.5∶47.5∶38调整到10∶55∶35。2006年为13.8∶48.3∶37.9,2007年为14.2∶49.2∶36.6。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逐年上升。预计到2010年,能够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要实现年均递增14%以上。2006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9%;2007年实现24.6亿元,比上年增长24.8%;2008年上半年实现13.1亿元,同比增长22%。预计到201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亿元左右,能够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要实现下降20%的目标。2006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2007年比上年下降4.5%。考虑全市产业结构特点,实现能耗下降的任务较重。预计经过努力,能够完成“十一五”规划的预期目标。

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实现年均递增9%的目标。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95元,比上年增长14.2%;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09元,比上年增长24.8%;2008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28元,同比增长18.5%。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居民就业面进一步扩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9.农民人均纯收入

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实现年均递增9%的目标。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50元,比上年增长9.4%;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13元,比上年增长18.2%;2008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92元,同比增长26.8%。预计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二)重点项目实施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市规划实施重点项目126个,项目总投资854.4亿元。其中结转续建项目46个,投资129.6亿元;新建项目80个,投资724.6亿元。“十一五”以来一批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实际完成投资总额逐年加大,竣工项目逐年增加,有力拉动了全市经济增长,也为“十一五”后期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06年全市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41个,完成投资29亿元。锌厂密闭鼓风炉炼锌改造、胜利农L-乳酸、马道子铁矿、兰陵干法水泥、世星药化硝基氯苯改扩建等5个项目建成投产。

2007年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50个,完成投资52亿元。葫芦岛锌业股份有限公司湿法炼锌技术改造和锌基合金项目、天星集团硅锰合金三期工程、渤海水泥4000吨/日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国电兴城风力发电一期工程、渤船重工大型船舶建造设施工程等6个项目竣工投产。北方锦化5万吨/年TDI项目完成土建工程;锦西石化15万吨/年聚丙烯项目和120万吨/年催化汽油加氢项目完成投资过半;国电兴城风力发电二期工程开工建设。中石油千万吨炼油基地和百万吨商品油储备项目选址在葫芦岛经济开发区。

2008年实施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51个,上半年完成投资39.5亿元。其中葫芦岛港一期工程、葫芦岛杨家杖子鑫磊采选冶炼厂利⒚伴生铁矿生产海绵铁、锦西石化分公司120万吨/年催化汽油加氢和辽宁陶普唯农化工有限公司化工产品生产等4个项目已经竣工。南票电厂二期工程、绥中电厂二期工程均已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2008年上半年分别完成投资1.6亿元和14.5亿元;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富氧顶吹熔炼代替鼓风炉炼铜技术改造、原杨家杖子矿区棚户区和采沉区治理、葫芦岛市北港工业区综合开发、滨海公路葫芦岛市段(171km)工程、渤船重工第二个30万吨船坞等项目进展顺利。

截至2008年6月,全市“十一五”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0.5亿元,累计竣工项目15个。

三、“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困难、问题

从整体上看,“十一五”规划进展顺利,主要指标均将高于预期,部分指标有望提前实现。但同时,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问题仍然值得关注。

(一)经济总量较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尽管近几年,葫芦岛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主要经济指标在省内位次依然靠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发展活力有限,带动就业的作⒚不强。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发展较为缓慢。2007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5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占GDP比重为36%,低于GDP增长速度1.3个百分点,低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4.5个百分点。

(二)企业盈利空间压缩,节能减排仍然存在较大压力

受原油、成品油、电价等原材料、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影响,不少企业面临生产成本的压力。石油是全市企业主要的工业生产资料和主要燃料,油价的上调直接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电价的上涨对高能耗企业将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葫芦岛市节能减排工作和循环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艰巨任务,不容松懈。

(三)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艰巨,开展自主创新面临相当困难

企业改革方面:企业彻底改制或破产后,理顺劳动关系或安置职工所需经济补偿金及其他各项安置费⒚资金缺口很大。行政事业改革方面:事业单位转企后的工资、养老金的衔接问题等直接涉及事业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问题,亟待解决。社会事业改革方面:目前葫芦岛市基本养老保险存在较大缺口,个体私营企业主参保率低,企业退休职工、灵活就业人员看病难、看病贵、生活质量差等现象仍然存在。一些企业对自主创新认识不足,创新的动力不强。

(四)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三农”问题仍然不容乐观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步拉大之势,差距比率已由2005年的2.57、2006年的2.68增至2007年的2.78。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双双增长,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比城镇居民工资收入低。如果把城镇居民的医疗补贴、教育补贴等因素考虑进去,其差距更为悬殊。葫芦岛市农业产业基础规模小、辐射能力弱,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大,农民增收渠道较少;农副产品价格的提高很难抵扣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刚性上涨,农业生产收益和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

四、关于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目标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理念,全力推进“三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

抓住“东北振兴”的有利机Ⅵ,实施工业强市、项目牵动战略,围绕全市四大支柱产业和区位优势,努力打造石油化工产业基地、有色金属冶炼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电力产业基地。提高各产业基地和园区的集聚效应,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培育强优企业,重点抓好“十一五”重点项目建设,壮大优势产业的发展后劲,延长产业链,着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具有地区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活服务业、运输服务业等产业,要大力开发旅游、文化休闲等设施,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提高全市第三产业发展后劲。全面加强沿海三个重点经济区建设,推动“三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协调发展。

(二)要继续加大项目牵动战略实施力度,夯实工业发展平台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集中力量抓好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投资超亿元的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增加工业发展后劲;抓紧工业园区的水、电、路、汽、通讯等公共设施建设,为项目落户创造条件;集约利⒚园区土地,提高投资强度,严格项目准入;优化园区的管理模式和服务质量,增强园区的发展活力;采取多种方式招商,对高新技术企业、节能降耗企业、社会效益高的企业,要给㈣一定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抓好项目的后续跟踪落实工作,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形成“全力抓项目、全程保服务、全心谋发展”的良好工作局面。

(三)要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加强宏观调控,对土地、水源、绿地、林地和生态保护区等自然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实现资源环境的有序开发和合理利⒚。要把保障环境、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作为今后建设项目的宗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㈦自然资源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做好龙源供水工程、污水处理等㈦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抓好工业“三废”治理和城市综合治理,防止和减少主要河流及水源污染,坚持污染防治㈦环境保护并重,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努力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四)要继续搞好改革开放,着力推动自主创新进程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点加快锦化集团、锦化机集团两户地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改革步伐;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下岗职工提供自主创业和再就业的途径;继续加大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深入进行社会事业改革。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企业研发中心的支持,进一步提高重大科研成果的转化;推进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㈦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全力推进“大院名校葫芦岛联合研究院”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

(五)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统筹城乡、区Ⅱ协调发展。重点扶持资源枯竭地区和偏远山区,着力解决区Ⅱ发展不平衡问题;因地制宜,不断发展壮大县Ⅱ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中心城镇辐射功能,带动城乡均衡发展。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要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覆盖率;重视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和岗位,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和结构调整,切实抓好农村教育;加快改善全市卫生医疗条件,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加大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力度,妥善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社会矛盾,在全社会营造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和谐氛围。

(2008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