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曲线图

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曲线图

时间:2022-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产品的分类一、公共产品概念的提出和争论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早在大卫·休谟、亚当·斯密那里就有研究,后来,维克塞尔、林达尔分析了有关公共产品供给或均衡的一系列问题,但都没有对“公共产品”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或者,一般地理解,公共产品与多数人的利益相联系,是可以被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物品和劳务。这种产品分类法比起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两分法,无疑考虑的因素更多,也更丰富,

第一节 产品的分类

一、公共产品概念的提出和争论

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早在大卫·休谟、亚当·斯密那里就有研究,后来,维克塞尔、林达尔分析了有关公共产品供给或均衡的一系列问题,但都没有对“公共产品”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人们在分析公共产品问题时,往往把公共产品当作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而并不加以定义。或者,一般地理解,公共产品与多数人的利益相联系,是可以被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物品和劳务。现代经济学对公共产品的研究始于1954年和1955年保罗·萨缪尔森(P.A.Samuelson)发表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第36和37期上的两篇著名的文章——《公共支出的纯理论》和《公共支出理论图解》。[1]此后,马斯格雷夫、科斯、布坎南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共产品进行了分析。

按照萨缪尔森的定义,公共产品是指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的产品。在这里,萨缪尔森揭示了公共产品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 in consumption)的特征,并用数学手段表示。

假定私人产品的集合从0到J,公共产品的集合从J+1到J+K,根据前面的定义,私人产品的总消费量等于所有人的消费量之和:

img31

公共产品的总消费量等于任一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量:

img32

式中上标表示个人的序号,下标表示商品的序号,等式左边代表对第k种公共产品的全部消费,等式右边表示第i个消费者对这种公共产品的消费,等式表示任何一个消费者消费的都是整个的公共产品,个人消费等于全体消费。

非竞争性是与竞争性相对的,竞争性是指同一个产品在消费中对不同的消费者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一个人对产品的消费会减少或妨碍另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或者说会减少另一个人对该产品的可得性,如果要多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就必须有额外的支出。而非竞争性则是指产品的可得性与消费者的数量无关,同一个产品可以被许多人共同消费而不影响消费的数量和质量,这意味着当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一旦提供,增加一人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即边际分配成本为零。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边际成本不是指生产的边际成本,而是边际分配成本或边际消费成本。与增加私人产品产出会导致正的边际成本一样,多增加一个单位的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也大于零,但是与私人产品不同的是,私人产品的消费数量与生产数量是对应的,增加一个消费者,就需要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从而消费的边际成本等同于生产的边际成本;而当公共产品的消费者增加一个时,并不需要提供额外的公共产品,无需额外支付成本,边际消费成本为零。

如图3-1(a),横轴表示公共产品数量,纵轴表示生产成本,TC表示总成本,AC表示平均成本,MC表示边际成本,因为边际成本不变,所以平均成本不变,边际成本线与平均成本线重合,等于50,总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以不变的速度增加,即每单位50的速度增加,当产量为1单位时,总成本为50,产量为2单位时,总成本为100,以此类推。图3-1(b)中,纵轴依然是成本,横轴则是消费者人数,如图,一单位的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为50,也就是供给量为1时的总成本TC,总成本曲线为TC=50的水平线,这意味着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总成本不变,从而消费的边际成本MC为零,边际成本线应该是与横轴重合的水平线(原点除外)。

图3-1 纯公共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消费成本

后来,马斯格雷夫在萨缪尔森的基础上进一步指明了公共产品的这种非竞争性特征以及由此造成的公共产品在排他方面的困难。这样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就作为公共产品的两大基本特征而加以使用。另一方面人们较早就注意到了公共产品的“共用”或者“不可分割”的特性,所以也有将公共产品的特征归纳为共用和非排他性,如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夫妇,以及萨瓦茨等。

专栏3-1 保罗·萨缪尔森

img34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年出生,193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随后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一直任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1947年成为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的首位获得者,并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40年起,萨缪尔森曾先后担任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长,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国际经济学会会长和终身荣誉会长,并在一系列政府机构和公司任经济顾问研究员。萨缪尔森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1947.)、《经济学》(Economics,1948.)、《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Liner programming and Analysis,1958),以及独自撰写和与多夫曼、索罗等合著的大量文章,这些文章被选编入《保罗·A.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Collected Sciontific Paper of Paul A.Samuelson)第一、二、三、四、五集,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

二、二维视角下的产品分类

根据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二维视角,我们可以对产品进行识别和分类。产品的识别步骤如下:

如图3-2,首先看产品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如果具有非竞争性,那么再从技术上看是否具有非排他(不可排他)性,如果是,虽然技术上可以做到排他,但排他的成本过高,从而使市场失灵,这类产品就属于纯公共产品;相反,如果产品具有竞争性,又同时具有排他性,则属于纯私人产品。但除了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外,还有两类产品介于纯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之间,一是具有竞争性但不具有排他性的产品;二是不具有竞争性但可以排他的产品,这两种产品可以称为混合产品,也可以称为准公共产品或非纯公共产品。但在这两种产品的具体称谓上,经济学家却并不完全一致。

图3-2 产品的识别

曼昆等人把非竞争但排他的组合称为“自然垄断”,而竞争却不排他的组合称为“共同资源”。另一些经济学家如布朗和杰克逊根据排他性与竞争性的双重维度,将产品分为四种类型,其中竞争性可排他的产品称为“俱乐部产品”。

这种产品分类法比起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两分法,无疑考虑的因素更多,也更丰富,但是这种分类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上述四种组合中,除了纯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两种情况,其他两种情况都可以找到所举例子与其组合特征不相符的例子。可见按照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进行的产品划分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了分析结果的不一致。其原因或许是由于上述区分是一种没有中间状态的非此即彼的划分,从而使产品的分类较为刻板。

三、产品分类的新视角

俱乐部理论或称为社团理论是从拥挤性角度对产品进行了分析,詹姆斯·布坎南在1965年的文章“俱乐部的经济理论”[2]中,力图从理论上定义一种经济学上的商品,这种商品可以适应从纯公共产品到纯私人产品之间的连续体上的任意一点,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纯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的泾渭分明的界限,而是某种特征的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所以可以对所有的商品从纯私人产品到纯公共产品进行一个一般性的定义,布坎南还分析了这种商品的特性、成本和消费它的集团之间的关系。

俱乐部(club)是一种组织,它仅对组织成员提供商品,即俱乐部产品。在俱乐部内部,成员对俱乐部产品的消费是平等的、非排他的,俱乐部为了提供产品而支出的成本的补偿来自于向俱乐部成员的收费。但收费的原则可以是平等的也可以是不平等的。俱乐部理论中有一个关键的概念就是拥挤。俱乐部成员所获得的俱乐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依赖于成员的数量及其构成,那就是存在着拥挤。如果拥挤等于零,那么与纯公共产品的情况一致。如果俱乐部的规模为一个人,实际上就是私人产品,如果是全体人,就是公共产品。所以用俱乐部产品可以将产品做从私人产品到公共产品的连续处理。

俱乐部产品具体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情况,在下面的非纯公共产品部分将从俱乐部产品这一思路进行阐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