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企业的产生与企业理论的发展

现代企业的产生与企业理论的发展

时间:2022-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现代企业的产生与企业理论的发展虽然现代企业制度是以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但以股份形式体现的有限责任制度的出现并不能保证古典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发展。②现代企业的资本所有权与企业管理发生分离;古典企业的管理者兼有资本所有者的身份,资本所有权和管理权是合一的。

第一节 现代企业的产生与企业理论的发展

虽然现代企业制度是以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但以股份形式体现的有限责任制度的出现并不能保证古典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其实股份制度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古罗马时期,在当时就已经有向公众发售票证、筹建资金的组织。[1]到16世纪,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国曾出现过一批由政府特许建立的在国外某些地区具有贸易特权的贸易公司,这些公司采用股份合资经营的形式,被认为是现代股份公司的前驱。[2]

一、现代企业特征分析

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于1977年出版的《看得见的手——美国的企业管理革命》,系统地研究了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现代工商企业成长的历史。钱德勒的分析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张、现代工商企业的出现取决于技术、市场和交通通信条件等因素,16世纪的贸易特权公司虽然具有现代股份制企业的某些特征,但由于受当时这三方面因素的限制,这些经济组织并没有成为当时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

按照钱德勒给现代企业组织的定义:“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3]现代企业与古典企业的区别表现在三方面:①现代企业是规模较大、具备多种经济功能、可跨行业和地区经营的多单位企业;古典企业是规模较小、单一功能、在一个地区经营单一产品系列的单一单位企业。②现代企业的资本所有权与企业管理发生分离;古典企业的管理者兼有资本所有者的身份,资本所有权和管理权是合一的。③现代企业是一复杂的管理层级组织;古典企业是层级组织中的最简单形态。因此,在钱德勒看来,与股份制度相比,资本所有权与管理的分离更能体现现代企业的特点。

之所以具有资本所有权与管理分离特征的现代企业会取代二者合一的古典企业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钱德勒的解释是,随着技术、市场和交通通信的发展,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张并伴随着技术和管理过程的复杂化,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也就是说,古典企业是单一单位的、具有简单层级组织的企业,资本所有者可以自己管理,而当古典企业发展为多单位的、具有复杂的层级组织的现代企业时,必须是具有特殊人力资本的专职管理人员才能够管理。如果按照交易费用经济学角度的解释,企业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效率提高,即交易费用降低的客观要求,有效率的组织结构应符合资产专用性、外部性和层级分解的原则,那么,现代企业的所有权与管理的分离应比古典企业的二者合一更具效率。

早在钱德勒从经济史角度研究现代企业特征之前,美国经济学家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在其一项开创性的实证研究中(1932年),就提出了著名的“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命题。[4]其基本含义是:在现代公司中,由于股权的广泛分散,没有人拥有任何一家公司的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股份,企业的控制权已经转入公司的管理者手中,而管理者的利益经常偏离股东的利益。循着伯利和米恩斯的管理者主导企业的假说,鲍莫尔(Baumol,1959)、玛瑞斯(Marris,1964)和威廉姆森(Williamson,1964)分别提出了企业最小利润约束下的销售收入最大化模型、最小股票价值约束下的企业增长最大化模型和最小利润约束下的管理者效用函数最大化模型。这些模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掌握控制权的管理者与拥有所有权的股东之间的利益目标差异,从而提出了现代公司制企业治理结构和如何激励约束管理者追求股东利益目标的问题。

伯利和米恩斯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命题只是经营者的激励约束问题的理论渊源,实际上最早提及该问题的是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有一段著名的关于资本所有者与企业最高决策者的关系的论述:“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伙员则纯是为自己打算。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窦。”[5]上述分析表明,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者的激励约束问题日益普遍和重要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同步的。

二、企业理论的发展

在过去约100年的时间里形成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主要从技术的角度看待企业,企业在标准的阿罗(Arrow)和德布罗(Debreu)的竞争—均衡范式中被作为生产函数。企业在无私的管理者经营下对投入产出水平进行选择旨在使利润最大化,这同时也意味着成本实现最小化。这种理论在一般意义上强调技术的作用,在特定意义上强调规模收益对企业规模的决定作用无疑都是正确的。而且,该理论在分析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最优生产决策方面、在理解一个产业的整体行为及一个产业中企业间战略变化方面是一个有效的工具。但该理论存在致命的、明显的缺陷,“它完全忽略了企业内部的激励问题。企业被看做一个完全有效的‘黑匣子’,在它的内部,任何东西都十分顺利地运行着,每个人都在做着指定给他的工作。对任何企业即使只瞥上一眼,就能知道这是不现实的”。[6]然而,存在严重缺陷的新古典主义厂商理论却一直在经济学中占据“主流”地位。伯利和米恩斯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命题终于突破了传统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假设,从激励角度对新古典主义厂商的理论进行挑战,这无疑是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的。在伯利和米恩斯的管理者主导企业假说提出5年后,科斯(Coase,1937)发表了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首创交易费用学说,阐释了企业存在及扩张的意义,对古典主义厂商理论进行了正面挑战。在之后的30多年中,无论是伯利和米恩斯的管理者主导企业假说,还是科斯的交易费用学说,都被经济学界束之高阁。进入70年代以后,一方面由于威廉姆森等人对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被冠以信息经济学(Information Economics)、激励理论(The Theory of Incentives)、契约理论(The Theory of Contracts)或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等名称的新的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突破,[7]始于科斯、伯利和米恩斯的现代企业理论才取得了迅速发展。现代企业理论在近一二十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前沿和热门领域。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伯利和米恩斯的管理者主导企业假说和随后发展的各种管理者模型提供给经济学家的是问题而不是答案,企业偏离最大化行为应该被解释而不是被假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管理者模型提出问题的回答或对企业偏离最大化行为的解释,构成了现代企业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和任何新兴学科一样,现代企业理论至今仍没有形成一套公认的体系,但至少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第一,企业的本质和界限。具体包括企业如何定义、企业的所有权含义是什么、企业与市场的界限在哪里、决定企业合并和最终规模的因素是什么等问题。第二,企业的内部层级制度。解释企业组织的内部结构设计、组织中信息和人员行为等问题。第三,企业的资本结构或财务结构。涉及企业债权和股权的最优比例,债权人、股东和经营者的相关权力分配,破产的目的和经济含义等问题。第四,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解决所有者的利益如何得到保障、不同类型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如何协调、经营者的激励和风险负担问题等。[8]

归结起来,企业理论发展到现在,解释公司治理和经营者激励和约束问题已经构成了现代企业理论核心内容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