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商品条码的产生与发展

商品条码的产生与发展

时间:2022-06-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3.2 商品条码的产生与发展1946年计算机诞生之后,才有了条码技术的出现,但条码得到实际应用和发展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这为以后条码的统一和广泛采用奠定了基础。现在,EAN条码成为国际通用的商品代码。198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技术监督局成立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1960年铁路货车用的条码识别标记方案产生。1980年美国军事部门采纳39码作为其物品编码。

4.3.2 商品条码的产生与发展

1946年计算机诞生之后,才有了条码技术的出现,但条码得到实际应用和发展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

1970年,美国超级市场Ad Hoc委员会制定出通用商品代码UPC码,并首先在杂货零售业中试用。这为以后条码的统一和广泛采用奠定了基础。次年又第一次将UPC码应用到仓库管理系统中。1973年,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niform Code Council UCC)从若干种条码方案中选定IBM公司提出的条码系统,并作为北美地区的通用产品代码(Universal Product Code)——UPC条码,实现了该码制的标准化。1976年在美国和加拿大超级市场上,UPC码的成功应用给人们以很大的鼓舞,尤其是欧洲人对此产生了极大兴趣。次年,欧洲共同体制定出与UPC兼容的欧洲物品编码EAN-13和EAN-8码,签署了“欧洲物品编码”协议备忘录,并正式成立了欧洲物品编码协会(European Article Numbering Association,EAN)。到了1981年,由于EAN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组织,故改名为“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简称IAN。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习惯,至今仍称为EAN(后改为EAN-international)。现在,EAN条码成为国际通用的商品代码。截至目前已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60万家企业在使用EAN系统,如图4.3所示。

从80年代初,人们围绕提高条码符号的信息密度,开展了多项研究。128码和93码就是其中的研究成果。128码于1981年被推荐使用,而93码于1982年使用。这两种码的优点是条码符号密度比39码高出近30%。随着条码技术的发展,条码码制种类不断增加,到1990年底为止,共有40多种条码码制,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和印刷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及一些出口企业,把条码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逐步提上议事日程,一些行业如图书、邮电、物资管理部门和外贸部门已开始使用条码技术。198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技术监督局成立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该中心的任务是研究、推广条码技术;组织、开发、协调、管理我国的条码工作。图4.4为常用的两种条码识读设备。

img9

img10

图4.4 常用条码识读设备

附:条码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事件

1949年美国的N.J.Woodland申请环形条码专利。

1960年铁路货车用的条码识别标记方案产生。

1967年美国辛辛那提的一家超市首先使用条码扫描器。

1970年美国成立UCC;美国邮政局采用长短条码表示信函的邮政编码

1971年欧洲的一些图书馆采用Plessey码。

1972年美国提出库德巴码、交叉25码和UPC码。

1977年欧洲采用EAN码。

1980年美国军事部门采纳39码作为其物品编码。

1981年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成立;实现自动识别的条码译码技术;128码被推荐使用。

1982年手持式激光条码扫描器实用化;93码开始使用。

1986年我国邮政确定采用条码信函分拣体制。

1988年可见激光二极管研制成功;美国提出适合激光系统识读的新颖码制16K码。

1988年我国成立“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1991年“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代表中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

1991年美国Symbol公司正式推出名为PDF417的二维条码,简称为PDF417条码,即“便携式数据文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