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国项目立项

美国项目立项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伴随着日益凸显的全球经常项目失衡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经常项目盈余问题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二)研究的意义全球经常项目失衡是当前世界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特征,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隐患。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近些年来,全球经常项目失衡(Global 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一直是经济问题研究者、国际机构和各国中央银行经济学家以及商务经济报告竞相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研究者们也常常采用“全球不平衡”(Global Imbalances)以及“全球宏观经济失衡”(Global Macroeconomic Imbalances)等相关术语来称谓该项经济问题。所谓“全球经常项目失衡”就是指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常项目赤字以及主要是中国等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经常项目的对应盈余。

自2003年以来,全球经常项目失衡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2002年以来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额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到2006年它占美国GDP的比重约为7%(Lin,2009)。金融危机爆发以前,全球经常项目失衡是世界经济运行中主要的“经济恶棍”(Caballero,2010)。根据IMF(2007)数据,2006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额为8567亿美元,这个巨额赤字使得美国成为当今全球经常项目失衡的重要一极。在2006年年底,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额占据世界GDP的2%,美国净负债占世界总产出的8%。2006年其他国家或地区经常项目收支情况如下:欧元区经常项目赤字额为291亿美元,日本经常项目盈余额为1704亿美元,其他发达经济体经常项目盈余额为1522亿美元,新兴工业化亚洲经济体经常项目盈余为870亿美元,中国经常项目盈余额为2385亿美元。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范围内一些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储蓄和投资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经常项目失衡的绝对额相对有所降低,但是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问题并没有就此终结,而成为当前经济学家和经济政策制订者所面临的最复杂的宏观经济问题(Blanchard&Milesi-Ferretti,2009)。

伴随着日益凸显的全球经常项目失衡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经常项目盈余问题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国成为经常项目盈余国中重要一极,从中国经常项目盈余额与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额的相对比率来看,根据IMF(2007)数据在2000年该比率约为5%,而在2006年该比率则上升至27.84%,并且该比率是在美国赤字额不断扩大情况下大幅度增加的;其二,从双边经贸关系来看,中国对美国贸易盈余额不断扩大,在美国国内认为中国政府利用出口促进政策和故意低估人民币汇率来谋取贸易盈余的观点颇有影响力。

同以往国际经济中所出现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相比,当前全球经常项目失衡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美国经常项目出现前所未有的巨额赤字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经常项目出现程度较重的赤字,随后在1991年经常项目出现短暂平衡,此后美国的经常项目就持续赤字并且其赤字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后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额已经超过7000亿美元,在2006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额占GDP的百分比为6.5%。Obstfeld和Taylor(2004)的研究表明了即使是在19世纪晚期美国处于兴起阶段其经常项目赤字额占GDP百分比也没有超过4%。目前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创下19世纪晚期以来前所未有的历史纪录,而且基于绝对量的比较来看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额吸收了世界现存的全部外部盈余额的75%。

2.新兴亚洲经济体经常项目出现盈余

按照相关经济学理论,发展中国家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是经常项目赤字而资本项目盈余。但是,当前的全球经常项目失衡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亚洲经济体经常项目处于盈余状态,并且盈余状态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新兴亚洲经济体的经常项目盈余与这些经济体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不无关系的。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东亚经济体发现自身持有较少的流动性国外资产在防止金融市场恐慌方面往往力不从心,甚至受制于人。于是东亚经济体逐渐意识到不断增加的流动性是应对经济危机一种重要的“自我保护”。在“自我保护”发展战略中,许多经济学家建议将流动短期负债转化为流动性较弱长期负债,但是绝大多数亚洲经济体选择通过提高本国外汇储备来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这样,新兴亚洲经济体为积累外汇储备,不得不保持着对储备货币发行国美国的贸易盈余。

3.全球经常项目失衡的多边性与分散化

当前全球经常项目失衡是包括美国、中国、日本以及欧元区大国经济在内的国际收支失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范围内国际收支失衡主要是双边的,首先是美国和欧洲,之后是美国和日本以及后来的美国和石油输出国。当前的全球经常项目失衡具有多边性,赤字方主要为美国而盈余方则包括了欧洲、石油输出国、日本、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亚洲经济体以及拉丁美洲国家。而对于经常项目盈余国家数量来说,当前的全球经常项目失衡比20世纪80年代国际收支失衡要分散些。在1985年三个国家日本、德国以及荷兰占当时全球经常项目盈余的50%,2005年日本、中国、德国、沙特阿拉伯以及俄罗斯五个国家占据全球经常项目盈余的50%。

(二)研究的意义

全球经常项目失衡是当前世界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特征,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隐患。至少从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以来,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问题就一直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发表的各期《世界经济展望》视为影响未来全球经济活力的主要风险。而著名经济学家Obstfeld和Rogoff(2005)在研究美国的经常项目巨额赤字问题时则指出任何冷静的政策制定者或者是金融市场的分析家应该将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当做悬在全球经济上方的一把达摩克利斯剑。

早在2005年10月16日,在中国召开的第七届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围绕“全球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平稳有序发展”主题,大会的联合公报强调指出“不断扩大的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风险正在蔓延,这将加剧不稳定性并进一步恶化全球经济的脆弱性”。世界经济论坛在2007年全球风险网络报告中指出尽管从2002年以来美元贸易权重实际汇率贬值了23%,但是为了限制不断扩大的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状况美元仍会继续贬值,该报告认为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以及美元币值下降是全球经济的核心风险之一。可见,全球经常项目失衡已经成为影响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对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问题的研究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从理论方面看,国际收支决定理论是国际宏观经济学或者国际经济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现有流行的中高级教科书对于一国国际收支失衡以及如何应对失衡都有规范的理论分析。但是,现有教科书上的理论分析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当前全球经常项目失衡这个涉及面广、关系各方利益的复杂问题。例如,Obstfeld和Rogoff在其全球流行的《国际宏观经济学基础》教科书中提供了建立在消费者和企业在跨期最优行为基础上的经常项目模型的综合版本,在多期的小国经济不存在代理人借款限制、消费者主观贴现因子不等于世界贴现因子以及世界利率可变的条件下,经常项目是由产出、投资和政府支出与这些变量持有水平下的值进行比较而综合决定的。而对于处于全球经常项目失衡的一方的美国,其GDP约占全球总产出的三分之一,其资本市场市值约占据全球资本市场市值的二分之一,像这样的“大国经济”处于失衡中,研究者应用“小国经济”假定所得到的基本结论以及据此在分析问题中得到的政策建议还不适用于现实经济运行情况。

从时代背景看,对经常项目失衡问题的研究对深化认识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有着积极的意义。全球经常项目失衡与本轮金融危机有着紧密联系,两者发展变化都与两个经济体——美国和中国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Belke&Gros,2010)。随着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演化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研究者们针对本轮金融危机的起因、传导机制以及其对实体经济冲击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引起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以下一些影响因素取得广泛的共识:美国和欧洲金融部门中薄弱的监管环节、扭曲的激励机制以及金融机构的高杠杆率。而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即无法有效控制的全球经常项目失衡,也日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Caballero,2009)。例如,Hust(2008)强调指出起源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全球金融危机是美国外部失衡不可持续性的后果;而Smaghi(2008)认为本轮全球金融危机背后的宏观经济根源则是过去十年间全球经常项目失衡的加剧。

从指导经济实践方面看,全球经常项目失衡对中国的影响以及相关对策研究在指导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或调整方面意义相当重大。对于应对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问题的政策调整,美国国内一些研究所给出的原因分析是从外因角度着手的,例如全球储蓄过度供给、亚洲经济体干预汇率等论断以及针对中国所提出的人民币汇率显著升值的论调,这些单纯从一个或两个角度出发将问题归咎于他人并进而得出相关政策建议对于解决当前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问题来说显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从国内学者现有政策类研究结果来看,全球经常项目失衡对中国经济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对外失衡甚至出现“双顺差”现象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体现,对于此问题深入研究为国家在今后中长期应用相关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经济结构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学家林毅夫(2009)指出中国人民币汇率问题不是全球经常项目失衡的主要原因,全球经常项目失衡是中国和美国两国的结构性问题体现,需要中期、长期政策予以应对。从国内学者研究结果来看,经济学家余永定(2007)指出全球经常项目失衡对中国经济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对外失衡是经济结构失衡的体现。因而,对于此问题深入研究为国家在中长期内应用相关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结构合理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际经济协调方面来看,针对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明确中国在国际经济协调所应当发挥的作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改革中所推出的多边磋商机制为成员们讨论关键经济问题提供了新的论坛。目前,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问题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多边磋商的一项重要议题。包括中国、欧元区、日本、沙特阿拉伯以及美国在内的五个经济体针对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问题进行多边磋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8年2月1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的部长Hamid Faruqee在发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概览中指出通过2006年7月开始的多边磋商过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全球经济中的关键参与者召集起来一起采取措施来降低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球经常项目失衡在缩小,但是尚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另外,对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化解决涉及国际经济问题方面的认识,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创造较好的国际经济外部舆论环境。从双边或多边关系来看,现有言论或政策指向要求中国在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问题解决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远远大于中国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且来自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各种压力不减反增。例如,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在2006年通过一项提案,允许美国公司对来自所谓的汇率操纵国的商品寻求反倾销税的保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纳了新的监督机制,该机制对汇率弹性不充分的地区施加更严格的监督[1]

最后,对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加深国内研究者对来自国际社会不同观点或论断的认识。对相关论断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有助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和由此及彼加强我们对该问题的认识与研究。现有关于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问题成因、调整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论断存在多种观点,这些观点影响着实际经济政策的制定。从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重要一极的美国方面来看,其国内既有极端推崇保护主义来解决美国经常项目巨额赤字问题的论断,也有经济学家基于相关经济学理论反对贸易保护的论断。例如,对于美国国会故意针对中国的贸易报复措施,美国民间组织“增长俱乐部”发起并获得1028位经济学家支持联名签署了请愿书,呼吁国会拒绝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尤其是针对中国的贸易报复行为[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