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温州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纵向考察

温州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纵向考察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3 温州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纵向考察温州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在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运行。本章采用了1978-2009年的温州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数据,对其运行及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1999年我国赋予民营企业进出口权,激发了温州民营企业从事外贸经营的积极性,不断开拓国际市场,逐渐成为温州外贸出口新的力量。企业创品牌的意识大大增强。

3.3 温州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纵向考察

温州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在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运行。本章采用了1978-2009年的温州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数据,对其运行及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

3.3.1 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阶段

纵向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对外贸易,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1978-1986年)。此阶段我国外贸经营权尚处于计划管理之下,温州专业外贸公司主要为省公司负责从温州组织货源、收购发运等工作,没有自营出口业绩,但积累了大量的货源组织与收购的经验,为本区域的自营出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起步阶段(1987-1991年)。1987年仅有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开始出口114万美元,1988年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推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国有外贸公司结束了外贸经营长期处于单一组织货源、收购发运的局面,开始自营出口。1991年我国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实行了新一轮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取消了国家财政补贴,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地方权限更大,由此促成了温州外贸的发展。这个阶段出口呈现低基础上的快速增长,累计出口3293万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00%。

(3)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0年)。在以往改革基础上,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深化外贸管理体制,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体制,这为我国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最终目标。这个阶段最主要的改革表现在外贸经营权的多次下放,由此也促进了地方外贸的快速增长。1992-1995年4年间,温州进出口平均增长率超过100%,进出口总额翻了四番,由1992年的3635万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33219万美元。其间1993、1994和1995年环比指数分别达2.23、2.03和2.02。1999年我国赋予民营企业进出口权,激发了温州民营企业从事外贸经营的积极性,不断开拓国际市场,逐渐成为温州外贸出口新的力量。获得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不仅能出口本企业产品,还收购其他企业同类或相关产品出口,从而带动整个产业进入国际市场。

(4)调整阶段(2001年至今)。外贸增长速度开始有所放慢。2001-2004年外贸总额环比指数分别为1.35、1.27、1.30、1.33,出口环比指数分别为1.34、1.32、1.29、1.34,与上个阶段的同类指标相比,总体上增长速度明显有所下降,进入外贸调整期。受全球金融危机等宏观因素的影响,直接与国际市场紧密关联的出口行业已经遭受到猛烈的冲击。根据温州海关统计,2005-2009年进出口增长一路下滑,由2005年31.7%到2009年负增长5.13%;同时出口增长率下滑速度更快,2009年出现负增长8.12%(见表3-2)。

表3-2 温州进出口情况一览表(1987-2009年)

img13

续表

img14

资料来源:根据《温州统计年鉴》(1988-2010)计算而得。

3.3.2 对外贸易运行的基本特征

3.3.2.1 出口贸易快速增长

比较1996-2004年温州市、浙江省及全国出口增长率,1996-2002年温州市出口增长率均高于浙江及全国同期出口增长率,差距最大的为2000年,分别高出30.62%和54.32%,最小的为2002年,分别高出3.97%和9.67%;受各种外部(贸易壁垒等)和内部环境(外贸企业外迁等)因素的重大影响,2003、2004年温州市出口增长速度放慢,增长率小于浙江及全国出口增长率(见表3-3)。

表3-3 温州市、浙江省及全国出口增长率比较(单位:%)

续表

img1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5)、《浙江统计年鉴》(1997-2005)和《温州统计年鉴》(1997-2005)计算而得。

3.3.2.2 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1999-2002年,温州市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初级产品出口比重明显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相应提高,机电产品出口稳步增长。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由1995年的92%上升到2002年的98.65%,其中机电产品出口由23.5%上升到36.64%,说明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1999-2001年服装、鞋类、眼镜和烟具、电路保护装置、旅行用品及箱包等产品一直是出口支柱产品(见表3-4)。2002年一些新的支柱产品正在形成,如皮革等出口值已达上亿美元,一些传统出口商品如汽配、锁具、各类笔、小家电、冻鱼等30余种出口值也均超过1000万美元,总体上出口商品结构仍保持“小商品,大市场”的特点。[2]

2003年传统骨干商品出口在高位上仍保持均衡增长。鞋类出口8.37亿美元,同比增长25.5%,纺织服装出口7.68亿美元,同比增长45.2%,眼镜出口2.68亿美元,同比增长18.96%。此外,光学仪器、照相器材、医疗设备、汽摩配等产品出口不断增多,出口产品结构渐趋优化,附加值有所提高。全市机电产品出口11.5亿美元,占出口总值34.62%,同比增长29.2%。[3]

2004年增强品牌意识,机电产品出口呈现亮点。鞋类出口11.5亿美元,同比增长37.2%;纺织服装出口8.5亿美元,同比增长10.68%;眼镜出口2.97亿美元,同比增长10.8%;皮革制品出口2.1亿美元,同比增长47.2%;机电产品出口达15.8亿美元,占出口总值34.53%,同比增长37.39%,主要包括低压电器、家用电器、仪器仪表、阀门、汽摩配等,其中汽摩配产品出口发展较快,出口超亿美元,同比增长77.8%。企业创品牌的意识大大增强。不少企业从自己的经营实践中尝到了创品牌的甜头,20多家出口上规模、质量过硬、产品在国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积极申报“中国出口名牌商品”,其中正泰、德力西、康奈、吉尔达、大虎打火机等10余家企业已报商务部备选;机电产品获多项认证。浙江东正电器公司的接地故障断路器2003年通过美国UL新标准,月兔集团的空调、康泉的热水器等通过了国内、国际上多种认证,出口形势非常看好。

2005-2009年温州市传统产品出口增长缓慢。2008年主要出口商品如鞋类、服装、眼镜等出口表现一般。2008年1-11月份,鞋类出口24.78亿美元,增长率为12.53%;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04亿美元,增长率为2.02%,眼镜出口5.05亿美元,增长率为9.21%,三大主要出口产品的增长率普遍下降,均低于温州出口平均增长率(16.8%)。通断电路保护装置、合成革与机电产品增长较快,同比增长率为22.34%、24.47%与23.14%。2009年主要出口商品增长缓慢,部分商品还出现较大降幅。受2009年1月份以来出口退税率提高等刺激,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保持增长,全年同比增长为5.42%,同样受产业政策刺激的合成革出口在逆势中保持增长,同比增长为7.48%;然而,鞋类受欧盟反倾销等影响,今年出口一直比较艰难,增幅为0.06%;而电路保护装置、机电产品降幅较大,同比降低为15.3%、15.17%,详见表3-4。

表3-4 2005-2009年温州市主要出口商品增长率一览表

资料来源:根据《温州海关统计》(2005-2009)计算而得。

3.3.2.3 出口市场多元化

1996-2000年出口市场分别为121个、121个、135个、155个和166个,出口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主要贸易伙伴不断增加,2000年以来改变了一直以亚洲市场为主状况,欧洲成为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全市对亚洲、欧洲、北美、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出口市场比重由1995的53∶33.4∶6.7∶3∶2.9∶1调整为2000年的30.7∶45.5∶10.2∶5.1∶7.5∶1。

2001-2004年坚持“巩固亚洲市场,深度开发美、欧市场,积极开发非洲拉美市场”目标,出口市场多元化取得进展。2004年末,温州市已与世界上17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对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市场开拓取得积极效果。其中,2004年全年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国家(地区)达62个,其中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地区)已达13个。其中对欧盟出口8.6亿美元,对美国出口4.8亿美元,而对东盟出口2.9亿美元,对阿联酋出口2.8亿美元,分别对中国香港、乌克兰、西班牙出口2亿美元、1.7亿美元、1.6亿美元。至此,出口市场已基本形成以亚、欧、美市场为中心,以点带面逐步向拉美、非洲扩展的局面。2001-2004年出口市场的基本情况见表3-5。

表3-5 2001-2004年温州市出口市场的基本情况(单位:个)

img18

资料来源:《温州海关统计》(2001-2004)。

2005-2009年市场调整显效。2009年温州地区商品出口至201个国家和地区,以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为主,欧盟、美国、东盟、俄罗斯和阿联酋居我市出口市场的前5位。对欧盟出口30.55亿美元,减少8.7%;对美国出口11.98亿美元,增长3.98%;对东盟出口7.75亿美元,增长3.67%;对俄罗斯出口5.52亿美元,减少29.11%;对阿联酋出口4.65亿美元,减少13.41%。温州企业市场调整策略的效果开始显现,新兴市场出口增长态势明显,2009年1-9月温州对非洲、东盟、巴西、大洋洲出口分别同比增长2.90%、10.52%、6.14%、14.32%。

3.3.2.4 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

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门槛的进一步降低,使得更多中小民营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越来越多的温州中小民营企业申报进出口经营权,2001-2004年新增获权企业分别为257家、327家、530家和650家。截至2004年12月底,全市累计获进出口权企业达1990家。2004年新备案登记的进出口经营权企业650家,全部为民营企业。由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的局面已初步形成。同时,企业出口规模有所扩大,据统计,2004年自营出口超过3000万元的生产企业达4家,自营出口超过2000万的生产企业达15家。

1999-2004年各类企业出口不断递增,但国有企业出口比重有所下降,外商投资企业比重比较稳定,民营企业出口比重不断提高,2001-2004年年均已超过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比重,2003年其出口比重已接近47.9%,2004年高达55.8%。2005-2009年民营企业出口继续提升,其出口比重由2005年的61%提高了2009年的74.28%。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出口比重在逐年下降,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3.79亿美元,比重为12.61%;国有企业出口14.34亿美元,比重为13.11%(见表3-6)。

表3-6 1999-2004年温州市三类企业出口比重比较(单位:%)

img19

3.3.2.5 国际市场进入方式:从传统到创新

以往温州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大多通过侨贸、贴牌生产及国际合作等方式,近几年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因受金融危机等诸多外部因素影响,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采取了多种新型方式,比如通过自主品牌进驻国外超市、合资国际企业、获取海外代理权、海外并购等方式;从实际效果看,不仅绕开中间商,直接进入终端市场,而且有效地开拓了国际市场,从而实现了企业的转型。以下选取了温州鞋业、服装、低压电气、汽车配件等主要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五家民营企业作为重点调研对象,对其金融危机期间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如何创新传统国际市场进入方式进行个案分析。

五家不同民营企业采取了不同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哈杉将自主品牌打入国外超市,德力西合资国际巨头施耐德,奥康鞋业实施国际知名品牌的收购,倍蒙自主品牌国外开设专卖店,而冠盛在美国实施收购计划并建立区域的营销网络,这些方式都改变了原有的通过中间商、贴牌生产或国外代理商这种单一传统的进入方式(见表3-7)。

表3-7 五家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创新

img20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访谈整理而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