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产业转移与集群升级的商业模式

区域产业转移与集群升级的商业模式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由于民营经济的上述优势,才使得宁波服装业从小规模、分散状态发展成为全方位、系统的产业集群。可以说,宁波服装产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宁波服装业长期适应外贸出口和对外加工的需要,拥有较好的纺织服装设备,总体技术和加工设备水平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服装展会环节,宁波国际服装节至今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十四届,对扩大宁波的对外影响,促进宁波国际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起到巨大作用。

第四节 区域产业转移与集群升级的商业模式——以宁波服装产业为例

一、调研设计和基本概况

课题组于2010年6月至8月间对宁波服装产业集群进行了三次大规模问卷发放,收集了包括雅戈尔、杉杉等在内的大中小企业调查问卷170份;期间,也对宁波服装协会进行了调研,并获赠相应的产业发展统计和调研数据;在2010年十月开幕的第十四届宁波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期间,还进行了补充调研,同样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数据,并对宁波服装产业的发展有了很多切身的了解和体会。

宁波是我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陆、海、空立体交通发展迅速,市内交通四通八达。宁波服装业历史悠久,距今七千多年的河姆渡遗址中就有大量的纺织工具出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更是诞生了享誉海内外的“红帮裁缝”,创造中国服装业的很多个“第一”,如开设了第一家西服店,创办了第一家西服工艺职业学校,缝制了中国第一套中山装等。改革开放后,通过承接全球服装产业的国际转移,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纺织品生产国和贸易国,而享有“中国服装之都”的宁波,不论其生产总值、出口数量、还是品牌影响在全国都占有重要的位置。涌现了一批以雅戈尔、杉杉为代表的服装龙头企业。宁波服装业坚持用市场配置资源,大力培育相关市场,在体制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在经营模式、分配、用工、产权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服装产业结构调整而带来“先发”优势提供了增长动力。

宁波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一部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混合经济成长史。服装业作为宁波竞争最充分的产业之一,国有资本几乎全部退出,非国有经济十分活跃。民营企业具有精干高效的组织形式和灵活敏捷的经营机制,这使他们能够对服装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在组织结构、管理方法、经营谋略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整合业务流程以应对市场变化。而明晰的产权,又使他们具有很强的利润追求。此外,大中小企业合作灵活,大企业依靠综合优势寻找订单,然后分包给中小企业加工。集群内形成了分工明确、合作互惠的经营机制,销售渠道和网络比较健全,特许加盟、自营连锁店、战略联盟等被广泛使用。正是由于民营经济的上述优势,才使得宁波服装业从小规模、分散状态发展成为全方位、系统的产业集群。从2002—2009宁波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发展情况(见表3-11)看,2003年以后,规模企业数和总产值基本上一直稳步增加,而出口交货值保持高速增长。

表3-11 2002—2009宁波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2009/2010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报告

随着产业集群的逐渐形成,宁波服装产业的制造能力也日渐增强。据不完全统计,宁波服装产业的年服装生产能力为14亿件(套),占全国的12%。2006年,在浙江省的服装行业中,宁波的服装产量占40%以上,其中西服、童装和针织服装分别占40%、76%和65%。宁波服装出口占全省的30%,总资产超过全省的50%[1]。据宁波统计局公布数据:2006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总产值达2069.1亿元,增长15.4%。2007年继续稳步增长,总产值达2557.35亿元,增长18.6%。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增长幅度有所下降,仅比上年增长11.8%,但轻工业总产值还是有所上升,达到2895.8亿元。集群外向度较高,宁波市服装历年出口额(见表3-12)保持高位水平。可以说,宁波服装产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表3-12 宁波市服装历年出口额(1997—2008)

img34

数据来源: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宁波服装产业的迅速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无为而治”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为而帮”。前期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为服装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改革开放后,宁波市政府积极主动调整角色,多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开展全方位的服务,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者和引导者,推进服装产业集群渐成规模和进一步发展。全球经济背景下,宁波政府积极制订并有效实施了服装产业发展的《宁波服装业“十五”战略规划》,整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外资、外来技术和外来人才;搭建区域纺织服装专业电子商务平台,成立纺织服装测试中心;组建服务机构,培育服装文化,推动服装名城建设等。

宁波服装业长期适应外贸出口和对外加工的需要,拥有较好的纺织服装设备,总体技术和加工设备水平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服装加工业的兴起还带动了宁波纺织行业的发展,使他们不断加快技术革新,增强了纺织产品的后加工和深加工能力,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面辅料生产企业、印染企业也在新一轮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中取得了很大成效。此外,在服装机械设备领域也有一些配套的企业。至此,宁波服装加工、印染、面辅料制作相互配套的地方服装产业链逐步完善。同时,随着宁波服装产业的发展和以整体效益为中心并体现贸易多元化的格局,各种与服装相关的环节如产品营销、服装展会、时尚环节、服装职业教育等也随之迅速发展,并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在产品营销环节,宁波服装产业在强大的制造能力的基础上,依托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与雄厚财力,建立了庞大的市场营销网络。企业通过设立专卖、专柜、代理商等形式,产品覆盖全国各地。在出口市场上,欧盟、美国、日本、中国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是宁波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在服装展会环节,宁波国际服装节至今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十四届,对扩大宁波的对外影响,促进宁波国际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起到巨大作用。在人才培训环节上,服装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设有大中专各类服装院校,能为服装企业提供一线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

作为民企大市、出口大市,宁波的品牌建设经历了初识品牌、借牌、创牌等阶段,目前进入提升品牌、品牌竞争力全面提高的阶段。2005年,宁波已成功培育了11个中国驰名商标、12个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和35个中国名牌产品。同年11月,宁波与青岛共同获得“中国品牌之都”的称号,此后连续两届蝉联该荣誉。截至2007年,宁波中国名牌产品达61个,占全国总量的4.2%,总数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三,在浙江省内名列第一。且当年上榜的27个产品中,纺织服装业就有10个,分别为“雅戈尔”、“罗蒙”、“太平鸟”和“洛兹”衬衫,“爱伊美”羊绒大衣,“雅戈尔”和“巨鹰”T恤衫,“雅戈尔”裤子面料有2种,分别为“维科”装饰面料和“BROS”精梳纱线。至2008年9月底,宁波企业的中国驰名商标已增至40件,其中服装品牌有雅戈尔、杉杉、罗蒙、唐狮、培罗成、洛兹等[2]。此外,宁波服装产业还拥有自己的代理机构——宁波市服装协会。协会由全市服装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服装行业工作者组成,现有会员300多家,下设六大专业委员会,在组织上实行条块结合,以专业促进产业发展的模式。协会致力于服装行业管理、产业规划、服装产业市场推广及国际合作促进工作,并通过提供信息、促销、咨询、交流、调研、培训等工作,为企业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服装协会还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其他服装专业机构之间的合作,分别成立了中国服装协会产业经济研究所、中国服装协会培训中心、宁波服装协会红帮专业技术委员会等,以及自身拥有的《宁波服装》杂志和“蝶尚网”,加强对外合作中的沟通与协调,在交流合作中共同提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全球纺织服装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生产组织方式不断变革,使该行业的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首先,国际产业转移的领域向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延伸,为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的纺织服装企业及其当地企业提供了更全面的配套,有助于在当地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从而完善产业链条,进一步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其次,外包成为纺织服装业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纺织服装业的外包业务已经不再局限于“代工”和“贴牌生产”,其范围从成品加工逐步扩展到纺织原料和纺机研发、产品设计、展示、营销等更多领域。宁波服装业集群如何在这种新的趋势下继续书写辉煌,值得深入研究。

二、描述统计和典型企业

宁波作为国内最强和国际知名的服装产业基地,既有红帮裁缝发源地深厚的服装历史积淀,又具有市场经济下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经过多年积累,初步形成了以西服、衬衫生产为龙头,集针织服装、羊毛羊绒服装、童装、皮革服装、休闲装等配套发展的庞大产业集群。从地域分布上看,宁波市纺织、服装企业有两种类型,一是成片分布且以西服、衬衫为主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从鄞州的东钱湖至石碶镇的鄞县大道一线和石碶镇至奉化江口镇的宁奉路一线,长约15公里的“L”行走廊。这里集聚了几十家具有相当规模和品牌效应的知名服装企业,这些企业的总产量占宁波服装总产量的60%以上,代表了宁波市服装业的主体。二是分散在象山、北仑、慈溪的以针织服装为主的服装企业,它们随着外资、外贸的发展而壮大,是一种建立在外向型经济基础上的服装产业集群,如宁波象山爵溪街道的针织产业集群,95%以上产品出口。我们的调研就以这个长约15公里的“L”行走廊为核心展开,分三次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170家企业,做了问卷调查和访谈。170个样本企业的分工类型较为丰富,具体可见表3-13。另外,我们通过调研体会到产业链的真正含义,一条完整的服装产业链包括上游的面料、辅料,加工设备、设计开发和人力资源,中间的服装生产,下游的服装贸易、产品营销、服装展会等环节。企业间的协作和分工(见图3-11)极为细密,又整合为一体,这正是集群竞争力的来源。

表3-13 宁波服装集群调研样本企业规模结构分布

img35

资料来源:课题组调查。

img36

图3-11 成衣制作流程示意图

资料来源:课题组调查。

根据我们在宁波的调研,发现雅戈尔等典型企业在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市场控制等方面已经深耕数年,近期在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下,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3]。在雅戈尔的“三转”战略之中,首当其冲的是转型,其次就是转移。雅戈尔是推进转型和转移的成功例子。例如该企业研制的DP纯棉免烫精品衬衫如丝绸般光滑,打破了“穿棉要穿皱”的“定律”,将时尚与高科技成功地融为一体。用最新工艺进行免烫处理,不仅能达到4级免烫效果,而且增加了衬衣的色泽亮度和饱和度;它具有良好的抗皱耐久性,在水洗30次后,成衣的免烫抗皱能力基本不受影响。DP衬衫经过处理后,在面料上不留任何树脂,经专家委员会鉴定,在健康环保等综合性能上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是对人体无害的绿色产品,其环保参数明显优于国家标准。在市场开拓和产业链构建上,雅戈尔从上游的棉花种植开始,到纺纱、织造、成衣生产,下游的营销渠道的建立,雅戈尔收购、投资了一系列相关企业,达成了全产业的控制。“雅戈尔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紧密相扣,并各自进入行业的中高端市场:日中纺是中国三大纺织面料生产基地之一,除了供应雅戈尔自身的面料需求外,还大量供应日本、欧洲和美国客户;雅戈尔服装城是中国最大的服装先进制造基地,雅戈尔品牌被评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品牌之一,定位于国内中高端客户;下游由300家连锁店1000多家商业网点构成完整的营销体系,牢牢占据了国内市场。2008年,雅戈尔出资1.2亿美元收购了美国Kellwood公司旗下的新马集团,标志着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品牌国际化进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并购完成后,雅戈尔集团得到了分布在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地的14家生产基地。雅戈尔成为国内外拥有近5万名员工,年生产加工能力超过8000万件的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企业。除了“大块头”,我们的调研还分析了中小型企业及微型企业(见表3-14),我们发现微型企业[4]广泛分布于宁波的集群内部,数量众多且很有活力,但资金实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经营多为接单(OEM)的外向型委托加工。

表3-14 不同分工类型的企业规模(按照企业员工)分布

img37

资料来源:课题组调查。

我们还询问了集群中的企业资金运转情况(表3-15),发现有资产担保情况下的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可以看出,集群内企业家向亲朋好友借款解决资金融通问题占到大多数(62.50%),说明社会资本对集群的发展至关重要。在陌生地区社会资本的匮乏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不选择产业转移的原因,尤其是小企业,他们如果在当地没有亲戚朋友,基本不会选择过去投资,因为企业规模“个头较小”使得他们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政府眼里往往“排不上号”。这说明产业承接地政府偏好大企业和著名企业。从理性角度看,这往往可以带来一大串企业落户,直接带动某个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表3-15 不同分工类型企业的资金运转情况

img38

资料来源:课题组调查。

对于劳动力(表3-16)的状况,我们发现在宁波的外省员工比例很高,达到82.39%,外省来源的前四名为江西、安徽、四川和湖南。员工的平均工资已经突破2000元,达到了2013元,调研中很多企业家说员工们拿到3000元以上工资的不在少数。工资的形式以计件为主,占到近60%,而固定工资的比例仅有4%左右。这一方面说明工资水平的确已经较高了,很多企业家抱怨吃不消,但由于劳动合同法的保护,员工就是干一天就走了,过几天再来要钱,一般为避免打官司最后还是会吃亏的情况都直接进行支付工资。这印证了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事实。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中小企业的处境很不乐观,很多企业家担心很有可能出现“转移转不走,升级升不了,工资付不起”的尴尬情况,所以不少企业家选择别的行业去投资了,如炒房地产或炒股等。长期看,这不利于实业型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表3-16 不同分工类型企业的劳动力情况

img39

资料来源:课题组调查。

在宁波服装产业集群中,已经有很多企业进行产业转移,典型的如雅戈尔在重庆等投资设立生产基地,杉杉一度把企业总部搬迁到上海等等。但据我们的调研,选择转移的比例并不太高(表3-17,3-18),实施转移的约有15%,而有转移意愿的大约占19.4%,而80.59%的企业并没有产业转移的意愿。其中主要是中小企业,尤其是微型企业他们的老板经常会反问说,“干吗要跑到那边去,这边多好?! ”,这印证了集群效应的存在,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有较大的吸引力。在进行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中,令我们意外的是选择在东部就近转移的最多,达到了三分之一,而到中部的约有28%,还有到西部(20%)和境外(17%)设立企业的很多选择。这四个数加起来超过了100%,是因为有的企业对外转移的分支机构超过一家,比如雅戈尔,不但在西部重庆有分厂,在海外也有生产基地,还有在省内嵊州设立的新工厂[5],及在香港有营销中心等。

表3-17 宁波服装集群的产业转移倾向

img40

资料来源:课题组调查。

表3-18 宁波服装集群的产业转移区位选择

img41

资料来源:课题组调查。

产业转移的形式(表3-19)非常多样化,包括最简单的设立办事处,同当地企业建立伙伴进行联合生产,设立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等,最多的还是设销售中心或专卖店,因为服装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同时也是时尚产业。这个产业位于低端产品空间的往往是供大于求的常态,销路的顺畅与否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正所谓“得渠道者得天下”,而产品空间的高端区间则属于引领潮流的时尚产业,这就需要采取专卖店的销售形式以提升身价并大力进行推广。这也印证了很多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一大目的是市场扩张。另外,设立生产基地的比例接近30%,说明成本节约是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第二大动力。值得注意的是研发中心的设立已经占到一定比例,这说明宁波服装业进行升级的步伐也是很快的,已经加大了对研发的投入。而产业转移的动因(表3-20)与其采取的产业转移形式密切相关,同样的最大比重是在开拓市场方面,而生产成本的节约和政府优惠政策的利用也占到较大的比重。但交通便利的重要性却没有得到体现,仅占约6%。

表3-19 宁波服装集群的产业转移形式

img42

资料来源:课题组调查。

表3-20 宁波服装集群的产业转移动因

img43

资料来源:课题组调查。

三、相关启示

继“用工荒”之后,宁波服装企业又面临着新的人才瓶颈——中高级综合性的品牌设计、运营人才十分紧缺。这种紧缺已影响到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亟待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研究解决。宁波虽是“中国服装名城”,但目前宁波服装业的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资源不丰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产品的高端,宁波服装企业主要缺少的是产品设计师、品牌总监、总助、渠道总监等中高级人才。宁波服装业发展要突破目前的设计的瓶颈,除了设计人才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一种源自于区域文化底蕴的时尚氛围,而这恰恰是宁波最为欠缺的。宁波自古以商业闻名,文化气息相对不浓。现在的服装企业大多由乡镇企业发展而来,虽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很多企业已开始注重企业文化的塑造,但与世界知名品牌所历经的百年历程相比,现代服饰文化内涵还相当浅薄。相比上海、杭州等有着雄厚文化基础的城市,宁波的城市时尚文化程度也相对落后。长期以来,宁波服装企业所用的高档面料等主要是向外采购,通过多年的运作,已经形成稳固的采购链:高档面料大部分从意大利、日本、韩国等进口,另一部分来自国内各知名品牌面料;普通面料主要来源于江苏、山东、广东等地。事实上,最具增值功能的是服装设计环节,而这恰是宁波服装产业链中最为薄弱的一环,也是宁波服装产业提升档次的核心重点。

我们采用企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新拓展理论——GEM模型(见图3-12)分析了宁波服装的竞争力概况,发现宁波服装业发展仍存在基础不牢固、企业竞争力不强和市场开拓欠缺的问题,亟待战略升级。具体来讲,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资源不丰富,而作为文化、时尚产业,宁波的服饰文化底蕴不足,面料、辅料产业面临高档面料短缺,自主研发能力欠缺的问题,最为薄弱的是服装设计领域,没有大师级的设计人员和相关团队。另外,女装品牌缺少知名度,男装品牌亟待升级,在当前形势下还面临比较优势减弱、贸易壁垒增加的风险。

img44

图3-12 评价集群竞争力的GEM模型

资料来源:杨静,杨建梅.企业集群竞争力GEM模型与钻石模型的对比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0).

宁波大部分服装制造业企业涵括价值链上中下游的诸多经营管理过程,包括生产性服务,而宁波现代服务业跟不上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障碍主要在于由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特性和对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性而造成的各种行业壁垒。其行业壁垒直接影响当前的市场准入,包括规模要求、行业技术特征和服务业政策。其中政策因素尤为重要。对现代生产服务业的行政垄断,是阻碍宁波目前和今后很长时期中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只有打破这些服务业的行政垄断,才能迎来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后金融危机时代,正是贴牌企业摆脱出口依赖,拓展内需市场的契机。许多实力较弱的外贸企业期盼通过开拓国内市场来摆脱困境,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内销渠道和经营模式。就此象山针织业联合打品牌的方式值得借鉴。据了解,象山针织协会已申请注册“象之恋”商标,利用象山针织名城的名气,打造成象山的区域品牌,为鼓励和支持企业打出这个品牌,前两年不收取任何费用。这种联合作战的方式大大减少了中小企业的风险和成本。比起更注重设计的女装,宁波男装虽然凭借其品牌优势在国内市场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随着我国国内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品牌不断涌入中国市场以及其它国内品牌的崛起,宁波男装受到巨大的冲击。宁波服装业过去走的是价格竞争和以量取胜的竞争道路,还缺少品牌提升的能量以及创造世界一流品牌的条件,宁波服装区域品牌亟待整合。

随着产业转移趋势日益明显,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以及我国中西部地区纷纷介入服装产业这个门槛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不断抢占市场份额,对宁波很多从事外贸加工的服装产业造成较大冲击。与此同时,土地资源约束、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使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弱,在产品价格上已经不占优势。适时推进低端环节产业转移,进行跨区域产业链协作是宁波服装产业的发展的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