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波外贸发展历程

宁波外贸发展历程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宁波外贸发展历程宁波以“港通天下、书藏古今”而闻名中外,是我国最为古老的贸易口岸之一。1979年6月1日,宁波港获准正式对外开放,宁波外贸迎来了第一个宝贵的发展机遇期。在这些“利好”消息的带动下,宁波外贸迎来了又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驶入了加速发展的轨道。这一时期,宁波对外贸易热情进一步迸发,对外开放权限不断扩大。

第一节 宁波外贸发展历程

宁波以“港通天下、书藏古今”而闻名中外,是我国最为古老的贸易口岸之一。自春秋时代以来,宁波对外贸易数度辉煌,但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处于衰竭状态。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对外开放成为基本国策,宁波外贸再度崛起。近30多年是宁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宁波外贸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快速成长时期,国际贸易在整个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引擎作用,直接推动了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蓄势起步期(1950—1972年)

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规定外贸统一由广州、上海、大连、青岛、天津五大口岸出口。宁波出口商品主要由上海口岸公司来宁波设工作组直接收购,也有私营商业收购后向上海口岸公司供货。1953年起,由商业、供销部门收购后,调拨给上海等口岸公司出口。这一时期,宁波没有专门的外贸机构,但却是宁波外贸在濒临衰竭的状态下获得的难能可贵的休整期和蓄势期。收购值恢复性上升,1950年宁波出口商品收购值为361万元,1954年达到1441万元,1965年上升至7574万元,比新中国成立前夕1948年4万多元的外贸总值有了大幅增加,超过20世纪30年代末宁波沦陷前夕5662万元的年度最好水平。出口商品的生产厂家和品种逐年增多,生产厂家从新中国建国初期只有数家,达到1972年的百余家;出口品种也从新中国建国初期只有14种,达到1972年的200余种。

二、启动成长期(1973—1977年)

1973年,宁波建立了外贸机构,全市出口商品统一由市、县外贸公司收购后,向上海、广州、天津等口岸公司调拨供货。这一时期,宁波外贸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家扶持,结束了20世纪60年代徘徊不前的局面,开始启动。1973年,全市出口商品总额从1972年的7872万元一跃突破亿元大关,达11275万元,增幅为43.23%;出口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也从1972年的3.87%上升至5.03%。这一时期宁波向浙江省有关部门陆续争取到一批出口工业品专项贷款外汇贷款,用于印染、纺织、轻工、机械、医药、包装器材等生产企业扩建和技术改造,有力地支持了宁波出口工业品生产发展;对出口农业副产品中的茶叶、黄桃、蘑菇、芦笋、蚌珠、水煮笋、蔺草、活猪、家禽、肉兔等品种进行了重点扶持,引进良种,大胆试验,推广培育。

三、快速发展期(1978—1987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随后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地“试办出口特区”、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等,并出台一系列配套的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1979年6月1日,宁波港获准正式对外开放,宁波外贸迎来了第一个宝贵的发展机遇期。

改革开放初期,宁波外贸处于全国落后位置,但宁波依靠创新体制机制,陆续争取到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仑港工业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改革等优惠政策。在工作方向上,1980年宁波市第五次党代会作出“建设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全省外贸出口基地之一”的重要决策,1984年宁波市第六次党代会确立了“加速建设以出口加工业、国际转口贸易为中心的综合性的现代化港口城市”的战略决策,提出建设浙江省外贸出口基地、华东地区重要外贸口岸等奋斗目标,为宁波外贸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政策保障。在组织机构上,成立宁波市口岸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宁波市对外开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宁波边防检查站、宁波海关、宁波商检等管理机构以及甬港联谊会、对外友好协会等外贸促进组织。

这一时期,宁波外贸发展的速度较快,外贸发展的根基得以夯实,为外贸自营奠定了良好基础,1978年至1987年的十年间,出口商品总额从11902万元快速上升至102189万元,增加了近十倍。1987年,全市生产外贸产品的企业达652家,出口商品608种,通过国内17个出口口岸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宁波外贸的总量还较小,出口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还较低,对宁波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作用还有限。

四、加速发展期(1988—1997年)

1988年,中央决定下放外贸企业审批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同时宁波正式被中央列入计划单列市,行使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拥有外贸自营权。在这些“利好”消息的带动下,宁波外贸迎来了又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驶入了加速发展的轨道。

这一时期,宁波对外贸易热情进一步迸发,对外开放权限不断扩大。宁波在获准计划单列后,又相继获准晋升为“较大的市”、副省级城市,全市各县(市)区全部开放、获准设立宁波保税区、大榭开发区等。通过多年的发展,宁波对于外贸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1988年《宁波市发展外向型经济总体规划(1988—2000)》提出“以港口促工业,以港口促内外贸易”战略,1992年宁波市七届六次全会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1994年宁波市第八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外贸促进体系逐步完善,相继成立了宁波市贸促会、宁波海外联谊会等。外贸硬件设施水平不断提高,从1988年起,全市投入近百亿元人民币,并吸收10多亿美元外资,用于宁波城市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以港口为中心的集疏运网络。

这一时期宁波外贸在中央的“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和“大经贸”战略的指引下,获得持续高速发展,进出口年均增速高达48%,基本确立了华东重要外贸口岸地位,1997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49.7亿美元,其中出口32.5亿美元,出口依存度达30%,外贸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外贸企业完成了从货源收购型向自主经营型转变,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队伍快速扩大,全市外贸企业从国有企业占绝对地位向国有、集体、私营、外资共同发展转变;出口商品从初级产品为主发展到工业制成品为主,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由1988年的54.72%上升到1997年的82.3%,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达32.5%;出口市场从亚洲地区为主迅速向欧美地区扩展,出口国家和地区由1988年的70个扩大到1997年的152个。

五、拓展提升期(1998年以来)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势头受挫,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发展模式提出严峻挑战,外贸发展面临重要转折。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央明确提出了实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战略,但同时贸易风险扩大和发展矛盾凸显,对外贸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转型升级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宁波加快外贸战略和政策调整,不断优化外贸软硬环境,培育外贸新的增长点。首先,加快外贸战略升级,创新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思路。从宁波市第九次党代会的“四大突破”,到宁波市第十次党代会的“内外联动”,再到宁波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六大提升”,宁波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着力扩大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积极合理地扩大进口,推动“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转变。其次,加强外贸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营造协同有序的发展环境,率先提出并实施国有外贸企业自然人持股、职工持大股改革和“抓大、转中、放小、激活、理顺”十字方针,率先在全国建立外贸孵化器,率先系统推行宣传、培训、实习、孵化一体化的进口启蒙行动,率先实施口岸“大通关”,率先推出外贸企业出口退税质押贷款,率先对企业出境参展费用予以补贴。加强宁波和慈溪出口加工区、宁波保税物流园区、梅山保税港区、宁波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开放园区的开发建设,加快宁波港口和栎社机场建设,初步建立以港口为龙头的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这一时期,宁波外贸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增长方式明显转变。200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600亿美元大关,达678亿美元,居全国36个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第11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分别居第3位,外贸结构竞争力居第一位。此外,宁波还在全国率先通过股份制方式完成国有贸易企业体制改革,民营和三资企业逐渐成为外贸主力,形成了千军万马搞外贸的格局。截至2008年底,全市有外贸实绩企业达9085家;外贸市场从以亚洲地区为主转为欧美市场为主,新兴市场占比不断提高,宁波国际贸易伙伴超过220个;出口商品结构以机电产品为引领,进口则以资源型产品和原辅材料为主,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达20个,并涌现出一批全国“单打冠军”;贸易方式从货物出口为主逐步向进出并重、货服并举转变。据测算,从1998年到2008年间,宁波外贸以年均30%以上的高速递增,推动全市GDP实现了13%左右的快速增长。截至2010年底全市经济外向度已经超过120%,出口依存度超过80%,宁波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0万标箱,宁波海关税收突破500亿元,每4个宁波人中就有1个从事与外贸相关的行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