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口增长与产业结构

人口增长与产业结构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口增长与产业结构人口数量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劳动力和资金能否向新的或发展中产业自由流动是产业结构不断演进的重要条件,这种转移受比较利益的驱动,将会进一步刺激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速产业结构演进。

人口增长与产业结构

人口数量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马克思说:“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是在社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在社会分工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人口的状况不同、对社会分工的要求不同,对产业结构的要求也就不同。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般是先发展农业,形成以农业为主要部门的经济结构,然后才有可能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材料和以农业为主要市场的轻工业,再要求发展重工业来为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提供先进的工具设备,从而形成以大工业为主要部门的产业结构,在物质生产部门高度发展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才能迅速发展,进而形成第三产业超过第一、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劳动力和资金能否向新的或发展中产业自由流动是产业结构不断演进的重要条件,这种转移受比较利益的驱动,将会进一步刺激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速产业结构演进。但我国人口数量过多、增长快,一方面使得需要就业人口增加,而各次产业的劳动力均趋于饱和,新的产业短期内又无法吸纳前次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因而劳动力难以合理流动;另一方面也制约了产业发展的资本形成,并且对新产业有效刺激不足,影响到我国各次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人口增长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

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的衡量标准是劳动力从业人数及其所创产值比重在三次产业间的变化。目前,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均达到65%左右;中等收入国家平均达50%左右;就是低收入国家这两个比重一般也在30%以上。而我国到1999年为止,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仅为27%和33%左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当然,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经济结构不同、统计口径也不完全一致,有不可比因素,但我国第三产业落后,这一点不可否认。

产业结构高度化对人口数量的基本要求是:前次产业劳动力增长速度慢于后次产业吸纳转移劳动力的速度,只有这样,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才能不断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步提高。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速度缓慢,一方面固然是由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决定的;但另一方面也受到劳动力增长过速的严重影响。我国从1980年到1995年,城市劳动力平均每年增长在4%以上,而城市就业岗位每年仅增加2%左右,这就导致失业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大部分人口被迫滞留在农村。即使手工业、服务业等能吸收一些劳动力,但多数新增劳动力仍将留在农业上。我国在1952年时,第一产业劳动力占84%,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只占7%和9%;1980年这一构成变为68.7%、18.3%、13.0%;到1998年又进一步演变成48.7%、24.1%、27.2%。虽然第二、第三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产业结构在总体上仍然没能摆脱低度状态。这其中直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的人口和劳动力基数大、增长率过高,接近甚至超过了第二、第三产业接纳农业转移劳动力的速度。从1962年到1970年为我国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生的人口到1986年就已全部进入劳动年龄。从1986年到1991年,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增加2196万人,增长约25%,速度并不算慢,但这期间第一产业人数却增加了3666万人,增长近12%。第二、第三产业除了接收城镇人口中成长起来的劳动力外,接受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能力就很有限,其数量在25%的总增长率的份额中,可能还达不到12%这个水平。因此,在这几年中,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的比重变化小,仅从1986年的60.7%变为1991年的59.8%。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不仅要求产业间的转变速度,而且对各次产业内部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要求:即产业技术创新类型的选择。产业结构按各产业生产要素配合的特点和比例,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就产业发展而言,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逐步向技术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转变,这是一个必然趋势。而我国对产业技术创新类型的选择也受到人口增长的影响。

一方面我国人口多、增长快,使得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劳动力无法就业。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不够,无法积累大量的资金,而我们又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根据资源的稀缺性可知,越丰富的资源其价格就相对越便宜,因而在我国劳动力的价格相对资本的价格在下降,并且随着人口增长的加速这种差距愈大,在这种状况下,作为投资者用资本与劳动力两种可替代的要素进行生产,在劳动力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必然会更偏重于劳动力的投入。这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从短期来看可以降低成本、获取更大利润,但从长远来看,它阻碍了我国产业技术创新类型的转变,使我国产业仍停留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另一方面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要求有高素质的人才,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妨碍了全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因为人口增长快,社会的抚养率上升,用于培养劳动者技能、素质的费用就相对不足,无法满足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要求,使得我国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缓慢。

二、人口增长通过对资本积累程度的影响而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日益大规模化,要推进产业结构的演进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在发展第二产业中的重工业和电子信息、现代通信、高技术等第三产业,没有庞大的资金就寸步难行。多少年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每年为国家贡献成千上万的科技成果,其中许多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缺少资金的支持,致使许多先进的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作用于产业的发展,因而我国的资本积累程度制约了产业结构的演进。

我国目前尚处于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的工业国过渡时期,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不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主要取决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是由农业向第二产业提供积累,当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第一、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和资金才会流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和人员比重才会越来越大。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对农业的刺激作用由于受耕地面积等的限制而显得微弱,但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则较大。

在生产规模和技术构成不变的条件下:当劳动生产率等于边际生产率时,此时劳动生产率达到最高,因而此时的劳动就业人数就是劳动就业的最优化人数;而当边际生产率小于劳动生产率时,那么此时就说明就业人数偏多,从而使劳动生产率下降。新中国成立50年来,受高速增长的人口影响,农村人口和劳动力都有很大增长。从1952年到1999年,农村人口由50319万人增至87017万人,平均每年增长1.17%;适龄劳动力人口由29183万人增至72844万人,平均每年增长1.97%,而我国的耕地面积又有限,在如此巨大的劳动力压力下,没有充足的能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仅一味的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势必会使边际生产率低于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如:从1978年到198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由28455.6万人增至29808.4万人,所创增加值由1397亿元增至1416.6亿元(按78年可比价格计算),农业边际生产率为144.9元,同期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为482.9元/人;由于边际生产率小于劳动生产率,在此情况下继续增加农业劳动人口,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由1978年的490.9元/人降为1980年的475.2元/人。此外,随着人口的增长,我国农业的边际生产率会继续下降,甚至为负,进而更大程度的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此可见:人口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生产率的发展,使我国农业长期落后于其他产业。如此薄弱的农业发展水平无法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得我国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缓慢,从而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

在一定的国民收入水平下,人口增长过快可以引起抚养率的上升,用于维持新增人口生活的消费基金比例增大,削弱了国家的积累能力。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每增加一定数量的人口,就必须支付一笔人口投资,用于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基本建设,才能保证原有人口的生活水平不至于降低,人口增长越快,这部分的支付比重就越大。这从我国近10年的经济和人口的发展可以得到证实:我国1985年到1990年、1990年到1995年两个阶段的人口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44%和1.16%,呈逐渐降低的状态;而消费基金所占比重则分别为1985年:65.7%、1990年:62%、1995年:58.8%。随人口增长率的下降而下降,相应的积累比重由1985年的34.3%增至1995年的41.2%,增长了6.9个百分点。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这一期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而引起的。

三、人口增长通过需求结构的影响而影响产业结构

产业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而制约生产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的需求规模,需求规模又受人们的收入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影响。在不同的人口增长速度下,人们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不同,因而对各产业的刺激作用也不同。

(一)人口增长对收入水平的影响。

居民的收入水平对社会产品的需求规模起决定作用。收入水平越高,对社会产品的需求就越大,对产业规模扩大化的影响也越强,因而从产业结构的发展来看,居民收入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产业结构的演进。但我国的人口增长影响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我国1985~1990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44%,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增长率为4.1%,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为4.01%;1988~1989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58%,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3.3%,居民消费水平年平均增长率为-0.5%;1990~1995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16%,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增长率为7.7%,居民消费水平年平均增长率为8.83%。由上述数据可看出:人口增长率较高的时期,即1985~1990年其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慢于人口增长率较低的1990~1995年的速度,从而导致该时期的有效需求即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也落后于1990~1995年间。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在1988~1989年,人口增长率为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的最高速度,由于这一速度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从而使得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均下降了,相应的居民的有效需求也下降了0.5%。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人口增长越快,居民的收入水平增长就越慢,当人口增长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居民的收入水平甚至会下降,从而使市场需求的规模扩大速度减缓或需求萎缩,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

(二)人口增长对消费构成的影响。

消费构成是居民在一定的消费水平下,对各种消费行为的选择结果。可用购买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支出比重变化来衡量。消费构成受人口的数量、构成、质量和社会消费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人口数量变动通过影响人均消费基金而对消费构成的变化产生重大制约作用。

在社会消费基金总额已定的条件下,许多需求弹性小的消费品,无论人均消费基金怎样变化,其消费量总是要与人口数量成正比例变化。如粮食、衣服等生活必需品就是这样,而那些需求弹性大的消费品,如耐用消费品、图书报刊等,则会由于人口增加,人均消费基金下降,购买力相对不足而有下降趋势。对此,可通过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来加以验证。

1985年、1990年、1999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426%,1.439%和0.877%,相应的各年恩格尔系数分别为0.52、0.54、0.48,人口增长率最高的1990年恩格尔系数也最高,人口增长最低的1999年的恩格尔系数最低,符合前面提出的观点。由此,可得出结论:在消费基金一定的条件下,人口增加,则作为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存资料的消费也增加,而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相对地减少。

生存资料多为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品,而发展和享受资料则多为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劳务。在高度大生产的条件下,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其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的增长影响到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得市场对第三产业的有效刺激不足,妨碍了第三产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化,进而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综上所述,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增长通过对产业的供给、技术水平及需求结构几方面的影响而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为了使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应继续抓好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争取早日实现我国人口的零增长,使人口增长适应产业结构的需要。

1999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