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无锡改善公共服务的回顾与评价

无锡改善公共服务的回顾与评价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2.1 无锡改善公共服务的回顾与评价我们分别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三个方面对无锡市近年来改善公共服务的工作给予回顾与评价。与此同时,无锡市各级法院也积极配合信用体系的建设。与此同时,无锡市法院系统也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受理、审结和执行力度。

4.2.1 无锡改善公共服务的回顾与评价

我们分别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三个方面对无锡市近年来改善公共服务的工作给予回顾与评价。

首先,开展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无锡市政府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开展了许多尝试性工作,到2005年底前所做的工作包括:一是制定了一批信用建设的管理办法,如《无锡市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办法(暂行)》等;二是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上重点开展了“重合同守信用”评估体系建设,全面推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和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三是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上,重点建立了全市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开发了与全国个人信用信息征集系统的接口程序,并探索对个人非银行信用信息记录的采集;四是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务公开推动政府信用体系建设。

2005年年底,无锡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并于2006年年初颁布了《无锡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根据该实施意见,无锡市计划用1~2年的时间初步建立“一个保障、两个平台和三个工作着力点”的社会信用体系框架(“一个保障”是指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和信用标准及有关规定,尤其是各类信用管理办法和监督机制,为信用征信体系提供法律保障;“两个平台”分别是指企业信用信息基础平台和企业信用监督平台;“三个着力点”分别是指推进中介服务行业诚信建设、重点行业诚信建设和失信行为惩戒制度建设)。2007年,无锡市政府又把企业数据库建设作为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该数据库平台建成后,可实现工商、税务、银行等8个主要职能部门、3 000余家企业信用信息的联网共享,预计3年内形成覆盖全市、信息门类齐全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与此同时,无锡市各级法院也积极配合信用体系的建设。如无锡滨湖法院通过加强司法判决的执行力度,探索有效的执行方式和措施,对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隐匿财产甚至采取对抗手段的被执行人采取强制措施,有效地维护了社会诚信。该法院还通过在网上公开判决执行信息,不但威慑了不守信用的社会主体,也强化了社会对法院系统司法执行的监督工作。

其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2004年以来,无锡市政府明显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首先是市政府在2004年年底出台了《无锡市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展开了一场以工商局、文化局、科技局、海关和外经局5个政府部门牵头的知识产权保护联合行政执法活动,并一直持续到2005年年中。紧接着,在2005年无锡市又采取了一系列宣传措施,发布了首部《无锡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在“世界知识产权日”开展宣传咨询活动、召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国际论坛”等,并且印发了《无锡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了对专利、商标、版权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行政执法力度。

与此同时,无锡市法院系统也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受理、审结和执行力度。2004~2005年,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16件,审结187件,同比增幅分别为122%和163%,远远超过其他各类案件。法院系统不但增加了对知识产权案件审理的人力投入,而且着重从庭前证据交换和诉讼保全方面入手,确保案件的审理与执行效率。由于无锡经济属于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众多,进出口贸易活动频繁,涉外知识产权案件的数量也相应较多。无锡法院系统对这类知识产权案件尤其重视,“PARKER”商标侵权案和英国康明斯公司商标侵权案等涉外案件的顺利审结与执行有力地增强了外资企业对无锡市营商环境的信任。2008年,无锡市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又提出了推动知识产权的地方立法、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的衔接、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作用并提高企业自我维权能力等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思路。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还批准了江阴、滨湖和宜兴三个基层法院获得知识产权案件管辖权。这些方面都为无锡下一步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推进,无锡市企业技术创新和专利申请的积极性明显提高,2004年全年申请量超过3 000件,2005年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专利申请量达到5 621件,授权量2 095件,同比分别增长71.4%和52.8%,在江苏省首次排名第二。在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后,无锡市R&D占GDP的比重也得到较快提升,2009年该指标已经达到2.3%,明显高出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

第三,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信息化服务平台。近年来,无锡市各级政府在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信息化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方面着力甚多,其中在“科技基础设施[13]”建设方面的成果尤为显著。鉴于无锡市产业和科学技术基础较好,江苏省把大量省级科技基础设施设在无锡市。到2008年年底,这类科技基础设施共有52家,其中省重大研发机构和省重点实验室各1家、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5家(包括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11家、公益研究与资源共享平台1家、科技中介服务平台3家,参见表4.1)、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家。这些省级科技基础设施由江苏省和无锡市共同出资建设,它们或者承担着无锡市乃至江苏全省某一领域基础科学和竞争前技术的研发工作,或者为企业提供科技信息和高技术设备等资源共享,为无锡市的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

表4.1位于无锡市的江苏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img48

续表

img49

资料来源:《江苏省省级科技基础设施清单(200812)》,www.njkj.gov.cn/kjcxtx/kjcxtx-sjkjjcssml.doc。

除了与江苏省共建省级科技基础设施外,无锡市各级政府还在市、区一级建立了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6月,这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共有24家(参见表4.2)。它们一般依托高等院校、省市科研机构和行业领先公司的技术力量,主要分布在无锡市重点发展的生物医药、信息技术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汽车零部件、文化创意等产业领域。从时间上看,2007年以后成立的居多,这说明最近几年无锡尤其重视公共技术服务对本地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表4.2 无锡市设立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img50

续 表

资料来源:根据互联网相关信息整理。

这里介绍几家无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典型:(1)“江苏省工业设计创业服务平台”依托位于无锡市的工业设计园,是国内第一个为工业设计企业和设计师提供专业化、系统化服务的公共平台。该平台由创业服务和共享服务两大板块组成,其中创业服务包括:展示交易中心(引进工业设计交易中介,建立工业设计技术交易市场)、零起点设计创意中心(向创业型设计人才提供开放式工作室)、快速成型中心(帮助企业将设计产品快速制模并小批量生产)、信息查询中心(工业设计图书资料馆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工业设计信息库)和人才培训中心。共享服务包括:超级计算中心(提供大规模运算及海量存储业务)、微电子测试中心(根据客户要求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提供测试解决方案)和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该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对于无锡市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可参阅第6章相关内容)。(2)“江苏无锡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首期建成了融集群渲染、后期合成、网络传输、人才培训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至2007年底累计为企业渲染画面16 000多帧,合成画面47集近500分钟。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不仅在软、硬件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而且还注重动漫人才培养。2007下半年,该平台于市广播电视大学的培训中心正式启动,引进北京、上海的一流动漫师资从事高端影视动画制作培训。至2008年底,培训中心已有100多名学员。近年来,无锡涌现出希际数码等一批迅速成长的动漫企业,强化了这类公共服务要求。(3)无锡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设立的“无锡市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给广大的中小企业带来了非常实用的价值。无锡市拥有丰富的科研仪器资源,但长期以来因条线分割和企事业单位各自为政,导致出现一方面许多科研设备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科技创业者又缺乏仪器设备的现象。建立该共享服务平台不但可以提高全市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为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支持。该平台正式开通之初便获得了32家单位、总价值1.9亿元的235台(套)科研仪器的加入。

除了上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无锡市还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知识产权服务、农村信息服务和人才公共服务方面构建了多个公共服务平台。这些公共服务平台对于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例如,利用2007年建成的“无锡市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企业可在网上进行中外专利文献和科技项目的查询与检索,定制个性化专利专题数据库和专利战略分析报告。该平台在建成后的半年多时间里,为1 000多家企业提供了知识产权服务。2007年,无锡市还启动了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惠山区阳山水蜜桃专业合作社等3家单位进行了首批试点。该平台由无锡供销合作总社和无锡移动共同建设,以专业合作社、为农服务社等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为应用主体,通过手机、农业信息机和网站等多种形式发布、获取信息。

此外,无锡市在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方面也进行了大胆探索,对部分公共服务已经尝试借助市场机制,通过向社会的公共采购来实现。譬如,从2006年起,无锡市通过公开招标和定向购买两种方式,在市政、环卫、居家养老、水文检测、群众文化等众多领域尝试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