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焊神”曾乐

“焊神”曾乐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焊神”曾乐有时候,曾乐脾气不大好,他总是说:“我们现在做工作、搞建设,时间这样紧迫,怎么容得我们这么含含糊糊、四平八稳的?”1990年9月,曾乐把这个自己投入了17万多元的实验室无偿移交给了宝钢总厂。渐渐的,大家把他签署的文件称作“曾乐文件”。每份“曾乐文件”出台前,他都要经过

“焊神”曾乐

有时候,曾乐脾气不大好,他总是说:“我们现在做工作、搞建设,时间这样紧迫,怎么容得我们这么含含糊糊、四平八稳的?”

许多跟曾乐干过活的工人说:“焊把上有多少我们的手印,就有多少曾总的手印 ”

穿夹克衫的老曾

曾乐是广东人,自小生活在大上海,家里还有亲戚在海外,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他喜欢穿夹克衫,头发也习惯梳理得直挺挺、光生生的,鼻梁上架着副金丝边眼镜。无论在什么地方上班,曾乐都习惯自己动手,把办公室的地拖得干干净净的,直到逝世前几年都是这样。

但是也有很多人见过穿着老棉袄、双手黑乎乎的曾总。1982年,在北钢院搞轻便电渣钢那年,实验室就曾乐一个人,三百多公斤的设备,外加一台千斤顶,样样事情都靠他的一双手。那个时候干电焊没有防护服,曾乐就穿上自家的老棉袄,没多少日子,三件棉袄接连烧坏了,他就把夫人王婉云的那两件给偷来穿了,才几天也烧得尽是窟窿。有一天,实验室终于来了个帮忙的青工,活干了没多久,小伙子一个闪失,一粒焊火花愣是蹦进了曾乐的嗓子眼儿里,弄得他好几天话也不能说。但就是这样,曾乐却把轻便电渣钢搞成了。

曾乐1978年到宝钢,夫人、孩子都在北京,他一个人住指挥部大院一间宿舍兼办公室里。一天,有老友来访,敲门门没关,走进去却没见人,一问话,曾乐的声音却从头顶上下来了。原来,曾乐那间满是图纸、资料、仪器的小屋,把个双层床的上下铺全塞满了,曾乐就在上铺的上面又动手加了一层,变成了三层床,他睡在最上面,躺下去脑袋离开天花板就50厘米,一坐起来就要碰到顶。

那个时候,宝钢正面临“下马风潮”,工地上有些人心惶惶的,曾乐没管这些,继续工作、埋头研究。1980年初冬,他又从北京托运来一大箱资料,他没通知单位,自己雇了辆黄鱼车,裹起衣领,冒着一路寒风,把一车资料从上海老北站运到宝钢工地。

这批新来的资料把曾乐彻底从小屋赶了出来,那他人住哪儿呢?征得办公室同意,曾乐在楼道下的杂物间搭了张床住了进去。再有同事来访,就只能在这楼梯间里“促膝相谈”了。因此常有同事感叹:这就是咱们宝钢的曾总啊!

就在宝钢最困难的时期,曾乐完成了他在焊接领域里的理论探索,1986年,他出版了在当今国际焊接界仍被奉为经典的《焊接工程学》。

曾乐在楼道间住了一年,无意中被宝钢总指挥黎明发现,这才解决了他的住房问题。房子是大了点,可曾乐的生活空间还是继续被那些资料占据着,因为这回他注意到了“精密焊接”专业。那时候,宝钢引进的电脑系统,包括了数以万计的高密度电路板,这些都是工厂的神经中枢,如果投产后,这些电路板损坏了怎么办?

在国际上,微电子精密焊接与修复还是门新兴专业,国内没几个人听说过的。很快,曾乐的小屋变成了中国最早的精密焊接实验室。

精密焊接是一门边缘学科,单靠理论不行,主要靠实践。但是在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没有列入国家计划的开支,一分钱经费也没有。所以在实验室起步的时候,经费基本上要靠曾乐自己想办法。

有人问:“曾乐你是为宝钢干事情,国家投资宝钢花了那么多,会差这点钱?”

曾乐说:“国家已经把那么多钱投进宝钢,我怎么能再增加负担呢?”

当时他就下了决心:要自筹资金,把这个精密焊接实验室建起来!

这个时期,曾乐正在深圳、北京等地为多项重点工程担任咨询顾问。按规定,咨询收入可以个人提成,但这咨询费可没那么好拿:深圳发展中心,当时中国的第一座钢结构超高建筑,技术难点特别多,曾乐跑了无数次工地,拿到个人手上的咨询费也就是3000元。南浦大桥,中国第一座超跨度斜拉索桥,建筑难度更大,曾乐先后为大桥建设签发的技术指导文件多达35份,但咨询费还不如深圳的那个项目。即便如此,曾乐还是把这些提成一分不剩地投到实验室建设,甚至当年在宝钢召开的第一届、第二届国家精密焊接年会,大部分会务费都是曾乐自掏腰包解决的。

从1987年开始,曾乐实验室的精密焊接技术修复了数千块电路板,直接经济效益数百万元。他还自己出钱办班,培养了43名精密焊接工人,这可是国家第一批精密焊接操作人才。

这个小小的实验室,德国西门子曾两次派专员来访,美国林肯公司也来洽谈合作项目,大家都没想到作为钢铁企业的宝钢,居然在微电子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他们更没想到,两年后,世界焊接技术的权威机构——国际焊接协会,在曾乐的建议下于1992年设立了精密焊接分会,中国一跃成为这个世界尖端学术机构的重要成员国。

1990年9月,曾乐把这个自己投入了17万多元的实验室无偿移交给了宝钢总厂。要知道,当时的17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

尽可能多做一点

曾乐有时候脾气不好,厉害起来还要骂上几句。有人说大拿们都会有些脾气的。比方开会时有人说些“这事儿再研究研究”、“这只是我的个人意见”云云的,曾乐一听这些模棱两可的话,就耐不住性子,经常会有带火药味的话喷出来,他不绕弯子,也不留面子,甚至许多外方专家也怕他三分。

有人劝他:“曾总你这么说话可是要得罪人的。”曾乐说:“我不得罪他,那我就要得罪更多的人,如果出了事返工,这活儿谁干?还不是工人师傅们?损失谁承担,还不是国家?”

曾乐总是说:“我们现在做工作、搞建设,时间这样紧迫,怎么容得我们含含糊糊、四平八稳的?”

那年,宝钢的一期建设基本就绪。在这个世界瞩目的现代化钢铁企业,曾乐与其他技术专家一道,主持建成了4063立方米高炉、300吨全焊转炉、200米全焊钢烟囱等国内第一流和最大型的全焊钢结构,仅主焊缝的长度就超过了450公里,他还通过自己整理的焊接工程计算法,在国内首次找到大型球罐的最佳工程规范,使宝钢成群的大型球罐无一发生延迟裂缝。曾乐“焊神”之名也由此而来。

不过,曾乐并不认为自己是神。有一次,一个现场的青年工人不认识他,当他的面指出了一个问题。曾乐听了后立刻定了神,仔仔细细想了一番,转身对大伙儿说:嗯,他说得有道理,这事儿我们再重新推敲一次!

曾乐是宝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国家级专家,但他从来没感觉自己跟工人有什么区别。实验室里他没有单独的房间,而是和徒弟一起办公。在课题需要决断的时候,常常是他站出来拍板。渐渐的,大家把他签署的文件称作“曾乐文件”。每份“曾乐文件”出台前,他都要经过大量的现场勘查、缜密计算,提出详细的技术、工艺准则,然后郑重地在技术指导文件上签字。大家信任曾乐,因为他说出的“我负责”这三个字,分量非同一般。

永远的曾乐

1989年,曾乐多年潜伏的肝病开始癌化。1990年10月,癌细胞已经牢牢长在他硬化的肝部。上海市领导闻讯立即要求市卫生局长牵头成立专家组,局长亲任曾乐医疗小组组长。人们担忧着曾总的病情。曾乐自己倒比别人有信心,年近花甲的他仍然满头黑发,一双大眼炯炯有神,说起话来还是嗓音洪亮,他的身影依然频繁出现在宝钢、浦东、北京 他的办公室加实验室依然有蜂拥而来的求助单位的代表、专家、工程师,有时候夜里11点多了还有人敲门。

1995年8月起,曾乐腹部疼痛加剧,2尺3寸的腰围增大到3尺,同事们总算把他劝进了医院。为此,宝钢指挥部还专门召开部务会议,总指挥黎明郑重宣布:以后天大的事儿也不能找曾乐了!

领导让大家别去找曾乐,曾乐却来找大家了。一次,一个外地来的工程师被护士给挡在了门外,曾乐知道了,就悄悄约了他到医院草坪上碰头,两人在草地上摊开图纸、资料,曾乐很快提出指导意见,就在草坪上签署了“曾乐文件”。

曾乐住院后病情一度有所好转,稍有起色,他又急于工作。1月15日上午,几位著名医疗专家为曾乐会诊,可当天下午曾乐却在病房里组织了宝钢三期工程阻燃管专题会。同事和医生都劝他:“曾总,等病好些了再开吧!”曾乐眼睛一瞪:“三期工程能等吗?”医生和公司领导拗不过他,只同意开15分钟时间,结果还是延长了好久。会一开完,曾乐便仰靠在沙发上大口喘气

为了曾乐的病情,医生决定给他输用蛋白和血浆,公司专门派出了汽车。虚弱的曾乐诚恳地说:“我是个很普通的病人,没有必要比其他病人享受到更多的待遇,也不要浪费国家的钱财了。”

1月22日上午,曾乐见前来探病的冠达尔钢结构总工程师欲言又止,便逼着他实情相告。“为什么不早讲?”曾乐双手撑着床沿,艰难地坐起来,把夫人王婉云叫来:“金茂大厦为了钢结构的事儿正在犯愁,有个技术指导文件正急等着用,我口述你记录,不要让医生看见 ”他一连写了7条意见,最后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2月1日,曾乐病情进一步恶化,开始吐血,已经插了三腔管不能言行的曾乐,却硬是用左手写了一份报告给焊接实验室的同事们1996年2月5日上午10时45分,深受宝钢人爱戴的曾乐与世长辞。

img22基市长一向很少题词,1991年元旦,朱img23基破例提笔:“曾乐同志是知识分子与工人结合的典范,上海人民在振兴上海、开发浦东的伟大事业中,要学习曾乐精神。”

(王震亚 整理)

编后记

什么是曾乐精神?我们应该怎么学习曾乐精神?

1998年,日本共同社编辑高田智之在了解学习曾乐活动后,采访了一位青年:“你们学习曾乐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宝钢青年说:“勤奋的人学习曾乐是愉快的,懒惰的人学习曾乐是痛苦的,我们宝钢青年是勤劳的,因此我们学习曾乐是愉快的!”

此时,离曾乐去世已两年多了,如果他能听见青年们的回答,一定会感到欣慰。他的一生,手把手带教出的青年人才不计其数,青年们从他的身上汲取到的,也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在钢城的土地上,在过去和未来,曾乐精神会一直流传和发扬下去。

青年感言

入职宝钢第一天,参观厂区,我注意到在研究院大门的右侧有一座“焊神曾乐”的半身塑像。从讲解员的介绍中,我对曾乐的事迹有所了解,曾乐的成就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体现在他的敬业精神上。为了心爱的事业,他可以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克服万难、埋头钻研,穷其一生,为国家、为宝钢的精密焊接技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当听到他在弥留之际仍坚持工作的事迹时,一股对前辈的敬佩之情从我的心底涌上来,并激发出对自己当下工作的责任感和激情。虽然目前自己的工作能力有限,但我要向曾乐等前辈学习,兢兢业业,立足岗位,做好每一件事。

——宝钢股份公司 陈砚秋

img24

经典故事

“投资三百亿元,不能生产出世界一流的产品,宝钢怎么向国家交代,我们有何脸面去见江东父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年轻的宝钢还沉浸在刚刚投产的喜悦之中,冶金部副部长、宝钢总指挥、宝钢总厂厂长黎明一席振聋发聩的话语,让全体宝钢人倍感责任和压力。肩负着钢铁报国、科技强国的历史重任,宝钢科技人员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

1994年,宝钢管线钢横空出世,成功应用于塔里木油气输送管线。为此,以陈钰珊为代表的科技人员用5年时间走完了国外30年的路程。他们向世人宣告:进口管线钢垄断中国市场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