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抗战时期张掖农田水利建设

抗战时期张掖农田水利建设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抗战时期张掖农田水利建设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在开发大西北的呼声中,一些有识之士在强调开发西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同时,指出优先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当时在张掖进行农田水利建设还基于两方面的考虑:其一,1937年3月,军阀韩起功调用4个营的兵力从大堵马、小堵马、酥油口、龙渠口进入祁连山,大肆砍伐森林。

第一节 抗战时期张掖农田水利建设

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在开发大西北的呼声中,一些有识之士在强调开发西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同时,指出优先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当时在张掖进行农田水利建设还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其一,1937年3月,军阀韩起功调用4个营的兵力从大堵马、小堵马、酥油口、龙渠口进入祁连山,大肆砍伐森林。大堵马砍伐松树15万株,黑河口砍伐22万株,其余各处都砍伐10万株,致使降水量减少,雪线上升,水源、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渠道不能及时整修,支离破碎,淤积严重,影响通水。如沤波渠,在黑河河床流经沙滩,淤塞严重,二支渠又被压断,无法引水灌田。“三十里的河湾,四十里的拐弯,水还没有流到,就被黄羊兔子咋干”的农谚,足以说明水利工程遭到破坏。

其二,1935年,学者张其昀发表了《甘肃省河西之渠工》的论文,他认为“河渠为河西之命脉,土地水至为良田,水涸为弃壤,有灌溉之利即成平畴绿野,否则为荒凉不毛之沙漠。昔日谓‘无黑河则无张掖’,推而广之,也可谓无河渠则无河西,河渠不但为养民之源,尤为卫国实边之效。渠为人工河流,人类适应环境之成绩,在此得一极显著之例证”。他认为祁连山冰川积雪丰富,河西土地再平坦广阔,土壤再如何良好,如果没有可以引水灌溉的河渠水利工程,便不能让水尽其利,地尽其力,国计民生有所依。

1941年,近代学者慕少堂在《甘州水利溯源》中通过对甘州52渠的论述,强调保护森林,涵养水源,认为保护森林就是保护水源,初步认识到生态保护重要性问题。此外,他还提出关于筑坝蓄水、改良水源、凿井取水、修筑谷坊、修建坝工、改善渠类的许多积极建议。这些理论和认识的提出,为以后的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可资吸取的经验。

一方面是军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是专家学者对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呼吁,而这些呼声引起了有关当局的重视和支持。

1942年,国民党政府行政院草拟河西水利十二年发展规划,认为“河西水利,军事、政治上之价值重大”。同年在蒋介石巡视甘肃后,核定以十年为期,由国库每年拨专款1000万元用以建设河西水利。

1943年3月,甘肃省政府在张掖设立了甘肃省水利林牧公司张掖工作站

张掖工作站自成立之日起,下辖张掖、临泽、高台、鼎新、民乐、山丹六县的水利农林牧事业,乡村管水人员由清代的“农官”改称“渠长”。张掖工作站成立后,对辖区内水利形势进行实地勘察,如首先对张掖的盈科、大满、小满以及高台的十坝等旧渠进行了勘察,然后对上述勘察后的旧渠整治修编计划,内容达32条之多。其后在1944年,又对张掖境内将要兴建水库的地址进行实地勘察,深入祁连山,勘察黑河水系各河流适宜建造水库的地点。经过初步勘测,认为肃南红湾寺、高台马尾湖、拉东峡、油葫芦、二珠龙等水口可以建造水库,同时对民乐境内的无虞、义得、明洞等10渠进行勘察。1946年6月至7月,河西水利工作总队在张掖境内祁连山进行水库建设方面的勘察工作,如勘察了民乐县境内出祁连山口六大坝水渠的现状,对马蹄河、泉沟、大草滩等地的控洪、蓄洪水库预建的情况进行勘察,对临泽县梨园河拟建水库的勘察工作。次年,又完成昔喇渠、大满渠、海潮坝河、大都麻河的勘察工作,并编制了上述已勘河渠的修整计划。勘察结束后整修旧渠达32条。

张掖农田水利建设在这一时期较之以往有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对计划兴建的水库、河渠工程,进行了科学测绘和实地勘察,而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二是对兴建的水库和水渠,都是在经过实地勘察的基础上,编制了相应的、必要的计划与规划,对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可行性论证。这些计划和规划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虽然没能全部实施,但为后来的兴建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提供了参考。三是有专门的水利建设部门进行指导,配备了一定的专业人员,使得管理机构日趋规范,人员分工合理。四是从科学或生态保护的角度对农田水利建设有了更新的认识,尤其是对水文测量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