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原始先民的物质创造

原始先民的物质创造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原始先民的物质创造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地处黑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草木丰盛,适宜人类繁衍、生息。建国后,张掖文物工作者先后在甘州区、山丹县、肃南县、民乐县境内发现的古文化遗迹和出土的彩陶片和石器等大量文物中,可以证明:距今在五、六千年前,张掖大地上已经有了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部落生活的痕迹。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节 原始先民的物质创造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地处黑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草木丰盛,适宜人类繁衍、生息。建国后,张掖文物工作者先后在甘州区、山丹县、肃南县、民乐县境内发现的古文化遗迹和出土的彩陶片和石器等大量文物中,可以证明:距今在五、六千年前,张掖大地上已经有了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部落生活的痕迹。

山丹四坝滩遗址 位于山丹县城南约5公里处的石沟河东岸,距今已有4100年左右。早在1948年,山丹培黎学校开挖水渠时偶然在这里发现一批陶器等文物。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河水库考古队开展考古调查,在此又采集到一批遗物。文化层中含有较丰富的遗物,是石器、陶器共存的一种文化。打制的石器有石斧、石刀、敲砸器;磨制石器有石斧、单孔石刀、石磨盘和石球等。陶器制作粗糙,有双耳罐、单耳罐、陶壶、陶杯和器盖,小型器物较多,有素面陶瓷,也有少量的画纹、绳纹和彩陶。

山丹山羊堡滩遗址 位于山丹县城西北约28公里处,东起山丹县的东乐乡,西至张掖市的碱滩乡,南与民乐县的六坝乡相邻,北靠兰新铁路。出土的文物有打制的石斧,磨制的单孔石刀,还有夹沙红陶片。器形以双耳罐、陶壶为主,并有单耳罐和器盖,表面较粗糙。

民乐县东、西灰山遗址 东灰山位于民乐县城北27公里的六坝乡办林场东侧。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5米,内涵丰富。出土陶器有罐、盆、钵、盘、杯;石器有斧、锄、纺轮和石祖,还有炭化麦粒、谷粒以及铜铁器等。1987年夏,甘肃省文物研究所进行了局部发掘,在遗址东北面挖掘了320平方米,共发现249座土室墓,出土文物1003件。西灰山遗址位于李寨乡菊花地村北3.7公里的戈壁滩上,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7米,地面散布大量的石器、陶片。石器多为砍砸器;陶器有夹砂彩陶,红底黑彩。纹饰以线条为主,有绳纹、网纹、弧线纹等。在断层中还发现有炭化麦粒、骨锥、铁箭头等。遗址内涵丰富,保存完好,属新石器四坝型文化遗址。

除此之外,高台县红崖子乡六洋坝村、肃南县隆畅河北岸的波罗台子、张掖市黑水国南城2公里处、甘州区大满镇西阐村二社、甘州区沙井镇上寨村、甘浚乡西洼滩等地,均发现有马场文化、齐家文化遗迹,这表明在原始社会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已经在张掖休养生息。

张掖还是我国栽培植物起源较早的农业区之一。据1989年《农业考古》第一期载: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李番、李敬仪在1985年至1986年间,两次前往民乐县东灰山进行调查,在该地发现了包括石器、陶器、骨器、炭化五谷及石祖等古遗存实物,此外在灰炭土中还有猪、羊、牛、鹿的齿骨和一些烧焦的碎骨。由此可知,当时东灰山人已经能够种植多种谷类作物和果木,是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他们已经能够对经济植物进行有计划的选择和培育良种并饲养部分家畜。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C14实验室进行的东灰山遗址黑炭土标本年代测定结果,树轮校正年代为5000±159年。就是说,在距今五千年以前,张掖一带已经种植同现在黄河以北广大地区一样的主要农作物大麦小麦、高粱、粟、稷等优良品种。

东灰山土层样本中,乔木植物有温带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的树种——松,亚热带针阔叶林中的铁杉和水青冈,以及灌木状的忍冬和草木植物山萝卜,蕨类的凤尾蕨和海金沙。这些植物现生长在我国亚热带和高寒地区,亦说明在五千年以前,张掖一带气候较温暖潮湿,喜温植物生长繁茂,是适宜人们居住生息的。

综上所述,可知张掖市距今五千年以前已经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区之一。在此之后,由于原始的刀耕火种耕作制的长期沿用,破坏了当时的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许多地方变成撂荒不毛之地。随着森林面积的减少,气候不断变得干燥起来,地貌荒漠化,成为草原型植被状态,张掖遂成为游牧民活动的场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