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制性约束还在继续
同全国许多地区一样,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仍然是制约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源性约束之一。尤其兰州这样一个得益于计划经济的老工业基地,这种约束更为突出,并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原有的优势,虽然经过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加快市场化进程,体制约束有所缓解,但尚未从根本上改变,要取得大的突破尚需努力。
1、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的约束
作为省会城市,兰州纵列着国家、省、市、区县、乡镇五级管理层次,层次复杂、部门罗列、机构重叠,政府自身改革和职能转变滞后,行政审批事项仍然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薄弱,一些部门职责不清、协调不利、管理方式落后、办事效率不高。特别是行政审批方面,依然是事项多、关口多、门槛高、效率低,往往一个项目需经过省、市、区县若干部门层层审批,而且人为因素多,不确定因素多,一个部门、几个工作人员就能使客商却步、项目流产。如环保项目是今后招商引资的亮点,但区级只有50万元的审批权,等于无权。审批关口重重的同时是服务弱化,虽然有提高效率、改善服务、优化环境的众多政策、对策、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行不通,而且乱罚款、乱摊派时有发生,部门利益、小团体利益仍是经济建设的拦路虎。另外,现行税收体制使企业负担沉重,地方财政得利太少、财源窘迫。
2、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约束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兰州经济社会发展过度依赖国有大中型企业支撑,民营经济、非公有经济发展缓慢,中小企业发展困难重重,效益不佳,2004年市及市属以下企业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4,增速低于全市平均速度3(14个百分点。经济发展的社会支撑力不强、后劲不足。结构不合理还表现为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尚不能满足整个经济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农业活力不足,产业化、现代化步伐缓慢。另外还有一个不利因素,就是多数市、区县属企业运行状况不好,人员负担重、资产负债率高、设备陈旧老化、技术开发能力弱、产品竞争力弱、企业经营和职工生活困难,有些企业成为当地的重大负担。兰州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要把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打好行政改革和企业改革两个攻坚战,突破体制约束,在深化改革中赢得新的发展空间,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3、社会矛盾的约束
由于共同的原因和兰州自身特殊的原因,存在着大量交织纠葛的矛盾和问题。城乡矛盾、工农矛盾、地方与企业的矛盾、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大量存在,有些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如城市扩张、建设用地、企业排放“三废”与农民的矛盾,特别是基础建设、企业发展与农民之间的征地纠纷时常发生,由于涉及到双方的利益,政策界限不清,各级政府调节不利,往往使矛盾日益复杂,冲突升级,一些重大建设项目因此遭受损失,社会秩序遭受破坏。其他各种社会问题也长期大量存在,如国有企业遗留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就业问题、市场环境问题、城市管理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安置问题等都长期困扰着企业和地方政府,如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以兰州铝业集团为例,该公司是我国西部最大的铝业基地,经济效益长期较好,财力雄厚,发展势头强劲,但就这样一个企业也长达十多年未曾招工,数以百计的职工子女无法就业。至于困难企业情况就更为严重,地方政府也无力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中产生和遗留下来的问题,职工的身份置换、养老、医疗保障、再就业等都十分棘手,这是制约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涉及面广,原因复杂,解决难度大,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全力关注,全面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