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兰州市社会建设分析与预测

—年兰州市社会建设分析与预测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1—2012年兰州市社会建设分析与预测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兰州社会建设和管理继续加强,亮点纷呈。就业形势稳定,劳动收入稳步提高,社会保障顺利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四是突出劳务经济发展。有效遏制了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为确保目标任务按期完成,兰州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全力做好

2011—2012年兰州市社会建设分析与预测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兰州社会建设和管理继续加强,亮点纷呈。总的态势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就业形势稳定,劳动收入稳步提高,社会保障顺利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城乡一体化试点进展顺利,农村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设施不足的状况进一步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各类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

一、2011年兰州社会建设的总体情况

(一)促进就业的政策效应显现,城乡就业不断扩大

2011年城乡居民就业工作主要突出了五个方面,一是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通过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计划,组织开展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到乡镇卫生院和基层兽医站工作、三支一扶、进村(社区)工作等高校毕业生就业活动,举办了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组织多家用人单位参加了甘肃省内高校毕业生“双选会”,发挥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作用等多种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二是突出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积极通过市场配置促进各类人员就业,抓紧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及全市就业信息监测制度,实现供求双方有效对接,提高就业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突出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做好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验收准备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创业政策体系、优化创业环境、强化创业培训,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重点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创新创业。四是突出劳务经济发展。在巩固原有基地的基础上,努力开发新的劳务基地,不断提高劳务输转规模和水平。培育和打造一批新的劳务品牌,并重点扶持和鼓励其做大做强,切实增加劳务经济收入。在促进劳务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对就业的引导促进作用,整合各方面资金和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扩大职业技能鉴定规模,特别是将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确定为2011年兰州市劳务经济的亮点工作,六是突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建立和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指导企业合理确定工资水平,减少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现象。不断加大《最低工资标准》的执行力度,对用人单位贯彻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查处和纠正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的行为。落实农民工工作保证金制度,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执法检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开展用人单位劳动保障监督检查。有效遏制了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通过这些努力,2011年以来兰州就业形势良好,城镇就业总量不断增加。截至6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67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68.6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7%,实现了控制在4%以内的目标;落实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基金2500万元,完成目标任务5000万元的50%。新增小额担保贷款17225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53.83%。职业技能培训人数2510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61.22%。创业能力培训406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62.46%。安置困难群众就业8522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42.03%。农村劳务经济稳步扩大。截至6月底,全市实现劳务收入17.82亿元,完成目标任务27亿元的66%;输转农村剩余劳动力25.2536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84.18%。就业市场供求相对平衡,劳动关系稳定发展,用工薪酬逐步提升。

(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今年的社会保障建设主要突出六个方面:一是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和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工作。截至6月底,3个新农保试点县区中,榆中县、红古区、皋兰县新农保参保率分别达98.16%、95.89%、85.88%。全市共有22785名失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手续,其中已有7370人享受了相应待遇。全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增126863人,参保率超出全年目标任务5.7个百分点。二是着手解决“五七工,家属工”参加养老保险问题。截至6月底,全市共有2670名“五七工、家属工”办理了参加养老保险手续。三是调整城镇职工医保政策标准。提高了参保人员住院支付标准,降低了参保人员部分支付项目缴付比例等,并于3月1日起对城镇职工实行参加医疗保险缴费年限管理。四是认真组织实施“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工作,2011年上半年已彻底解决“老工伤”人员工伤待遇问题。五是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出台《兰州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操作规程(试行)》,进一步细化了申请、审核、审批程序,明晰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管理及相关部门和各级工作任务责任。明确将具有兰州市农业户口,且在当地农村居住一年以上,因病、因残、因灾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上年度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列入申请人范围,将家庭收入和致贫原因统筹考虑,对在劳动年龄段内有完全劳动能力,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劳动、就业和不如实申报家庭收入的人员进行了限制,突出了“保主保重”的保障原则,为维护全市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2011年再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城市居民低保标准提高10%后,五区由2010年的278元提高到306元;三县由209元提高到23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2010年的850元提高到1200元,月人均补差不低于72元。全市10.8万城市低保对象、9.8万农村低保对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加强了五保户保障工作,全市共有3770户,4036人享受农村五保,完全保障了五保户吃、穿、住、医、葬五个方面的实际需要。医疗救助制度不断探索完善。全市医疗救助和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广泛开展,截至6月底,全市累计救助城乡困难群众56028人次,累计实施临时救助2743人,真正为城乡困难群众撑起了生活救助的“保护伞”。六是着力加强社保基金征缴和管理,确保基金正常运行。七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兰州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50564套。为确保目标任务按期完成,兰州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全力做好2011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下达全市2011年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的通知》,将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县区政府等14个建设责任主体,并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同时,建立市直部门分包任务责任制,实行保障性住房建设“指挥部”模式,由兰州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指挥,对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涉及的所有审批手续,由指挥部“一门受理,联审联批,限时办结”,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顺利推进。截至2011年8月中旬,兰州市保障性住房共开工41118套,总开工率达82.7%。

(三)办学水平稳步提升,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深化

兰州市教育近年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不容忽视。2011年全市教育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兰州教育满意行动计划》,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21所城乡幼儿园建设项目有7个已经开工建设,其他14个在加紧办理前期手续,下半年即将开工建设。全市40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项目学校,已开工项目学校34所,开工率达85%,累计完成投资5116万元。

二是大力发展学前教育。2011年上半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兰州市紧紧抓住国家和省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重大战略机遇,研究制定了《兰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细化了国家、省、市对有效缓解“入园难”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并确定将学前教育相关项目纳入政府每年实施的民生工程。全面开展了幼儿园分类评估,积极实施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全市23所省、市级示范幼儿园和23所相对薄弱的城乡幼儿园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有效促进了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向薄弱幼儿园倾斜,为提升了全市幼儿教育的办园质量和整体水平创造了条件。

三是进一步办好义务教育。今年各级财政用于“两免一补”的经费8355万元。积极推进15所学校联校办学、联片办学和集团化办学,“一体化办学”逐步推进。23个城区优质小学和23个农村薄弱小学实现结对帮扶,使农村薄弱的学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化、特色化发展。全市10万名进城务工子女就近安排入学,人民群众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

四是力推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化。实行新的绩效评价体系,持续推进高中教学绩效进一步提升。全市一本上线率为10.1%,二本上线率为14.6%,全省文理科前100名中,兰州市78名,占全省的39%。反映出兰州市的学生生源质量有了较大提高。深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通过样本校工作带动全市高中课改工作不断向前推进。积极研究制定《兰州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打造一批在课程建设与管理、课堂教学、文化建设、学生管理、教师培训、资源配置等方面有创新、有特色的普通高中学校,推进学校办学模式改革,走个性化、特色化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五是强化各类教育的统筹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11年,市、县区两级共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7500万元,占城市教育附加预计收入的30%。已建成1个国家示范性专业,3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4个校级特色专业。东西部联合办学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发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乡镇成人学校提升工程。确定专门人员负责组织实施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活动,逐步形成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对民办学校(机构)办学资质全面审核,对不合格的14所实行限期整改,3所予以停办,进一步规范对民办学校的管理。进一步扶持特殊教育发展,成立兰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强化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积极推进兰州盲聋哑学校的迁建工作,榆中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进展有序,永登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已完成可行性报告。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进一步丰富,提高了全市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

六是加快推进教育改革。中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制订了《兰州市中考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将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体育等5个学科,纳入中考科目,全市3万多八年级学生参加中考,促进了初、高中教学的有效衔接。高中招生工作的统筹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四区地方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计划比例调整为55∶45。优质高中对口招生比例继续扩大,从20%调整为25%,比2010年增加了5%,同时,调整了对口分配覆盖面,促进了优质高中招生的公平公正。取消事业单位中学和民办中学考试招生制度,进一步规范了义务阶段招生秩序。深化德育改革,创新学校德育内容、方法、途径等德育运作机制,继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在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也有了新进展。一是与兰州市科协联合组织了第二届兰州市科技创新市长奖的评选和颁奖活动。经过评选,共有6名学生获得市长奖,5名学生获得提名奖。二是组织开展第26届兰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共有来自兰州市150所中、小学及相关单位的近16万多名学生参加,兰州市取得丰硕成果,获奖作品数量居参赛16支代表队前列。两活动进一步激发中小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增强了全市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是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成功举办第四届“全国校长发展学校”第三期培训班,举办教育发展论坛,苏州特色办学论坛,加强地区间教学实践的合作与交流。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开展市属学校县区级骨干教师培训。积极开展名优教师选拔活动。公开选拔市级骨干教师540名,县区级骨干教师1172名。首创“名师工作室”。首批选拔20名名师,让他们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在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科研中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2011年,兰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卫生事业全面发展。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继续实施2008—2010年国家扩大内需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5个,目前已竣工投入使用140个、在建12个,完成投资1.04亿元,占总投资的56.74%。二是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覆盖面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健康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建档数大幅提升,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和重点人群保健服务得到有效落实。在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和处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三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力度加大。目前政府办的4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配备覆盖率和零差率销售率均达到100%。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更加完善,广大农民群众从新农合制度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11年兰州市全市参合农民112.5万人,参合率达95.5%。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由人均130元提高到210元。新农合即时结报率达100%、政策范围内报销率为63.75%、实际补偿率为45.61%。有效落实了新农合中医药报销优惠政策,各级中医院新农合报销门槛费降低了10%,报销比例提高了25%,另外,新农合信息平台于2011年3月份开始试运行,对做好新农合管理服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五是公立医院改革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以优化诊疗程序,控制医疗费用,降低群众就医负担作为重点,实行公立医院降低费用目标责任制,规定今年市属各医院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平均门诊和住院费用要在上年基础上降低3%,并制定了具体措施为确保实现目标。六是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不断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防控重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地方病、结核病防治工作均完成了阶段性工作目标,职业病科、公共卫生管理科、防保科建设进展顺利,开展了疾病谱排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每周疾病谱统计工作,排出疾病谱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异常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制定实施群体预防、群体干预的措施。全市县级医疗机构和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设置了健康咨询室,开展了健康咨询工作。积极开展控烟工作,讨论修订了《兰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目前正在征求意见。七是采取措施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研究制定《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大力开展中医特色创建活动,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和适宜技术推广,开展了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八是着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多措并举,加强领军人才、人才梯队、实用性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兰州市中长期卫生人才规划》,建立人才培养经费长效机制,规定市级医院按业务收入1.5%~3%的比例提取人才建设基金,专门用于本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基层卫生人员素质提升工程,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和引进实用性人才。九是加强对医疗机构的规范管理。通过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强化医疗质量核心制度的落实、建立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诊疗程序等措施,在兰州市各级医院推进规范化管理工作。

(五)文化建设全面推进

2011年以来,兰州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市场和广播影视社会管理,强化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加快人才队伍培养,文化建设呈现出繁荣发展之势。一是先后举办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彰显了兰州城市文化特色,丰富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各剧院及专业乐团专业演出累计突破900场,并组织开展文化下乡、“千台大戏送农村、颂歌唱给共产党”等节庆和广场文化活动130多场次,观众300余万人次,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强化农村文化体系建设,重点扶持农村文化建设项目,加强农村文化队伍业务建设、坚持送文化下乡和扶持农民剧团、文化大院、进行非遗保护。兰州市市图书馆全面实行免费开放;市博物馆积极推进兰州历史文物基本陈列改版工作,引进、举办各类艺术展览,接待国内外观众12万人;“八办”纪念馆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开展《八路军驻甘办事处与甘肃抗日救亡》展览陈展方案设计;兰州画院联袂天水书画院、陇中画院、庆阳画院等周边城市画院,共同发起组织“红色起点写生行”采风活动,创作出了一批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作品。三是广播电视建设有序推进。制订了“十二五”时期全市621个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方案。加强对广播电视广告的监管,强化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完善安全运行保障体系。四是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文物普查工作转入普查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普查成果公布阶段,制定了《兰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编制方案,启动了《兰州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汇编工作。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兰州市8县区共调查各类文物点922处,其中新发现384处,约占兰州市文物遗存总数的42﹪,核实消失文物点196处。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结集出版了《兰州市工业遗产图录》,目前正在对保存较好、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研价值的工业遗产开展挂牌保护工作。完成了兰州黄河铁桥维修加固工程、二郎庙(过殿)维修等工程。制定并公布了《兰州市“十二五”非遗保护规划》、《兰州市非遗代表性项目传习所管理办法》,苦水下二调、榆中古建模型、永登硬狮子舞、何家营滚灯等4个项目新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兰州太平鼓参加了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并摘取非遗节“太阳神鸟金奖”。五是重点文化产业发展项目积极推进。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依托金城关已有的仿古建筑群进行建设,项目总投资1.4亿元,已列入国家“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和省上“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兰州彩陶博物馆已完成馆舍改造,于2011年8月份建成对外开放;甘肃老字号一条街预计2012年5月份建成;兰州黄河铁桥博物馆已完成陈展内容设计、预计年内建成开馆;城市雕塑建设系列、兰州音乐厅建设有序进行。

(六)体育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今年,兰州体育事业取得重大进展。一是成功举办2011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吸引了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德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48名专业运动员和国内9省(市)及高校的86名专业运动员报名参赛。这是兰州市首次举办国际性赛事,也是兰州历史上规模空前、群众广泛参与的一次全民健身运动。充分展现了兰州改革开放的成就,展现了兰州黄河之都、山水名城的美好形象,为兰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搭建了一个具有较高价值的国际化平台。二是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十一五”全市累计建成县区级公共体育活动场地11个,建成全民健身路径387条,全市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01.9万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达0.31平方米。今年,兰州市体育公园升级改造工程顺利进行。体育中心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又制订了120条全民健身路径的配建实施方案,积极推进乡镇及社区7个体育健身中心的建设。三是推进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成功组织举办了第39届“元旦环城赛”、第22届“冬泳”表演以及“龙腾狮跃闹元宵”全国大联动等活动。“三·八”和“五·一”期间,在兰州市体育公园组织举办了全市妇女健身展演活动及庆“五·一”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制订出台了“兰州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活动室配建方案”,大力推进职工体育活动的开展。前半年,参加各类群体活动人数已达20万人次,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五是大力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先后组织举办了三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45人。强化群众晨(晚)练点群众健身服务指导工作,促进全民健身工作的普及与发展。四是全力促进竞技体育水平提升。围绕备战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强化体育训练和管理,先后完成了田径、柔道、跆拳道等8个项目的预赛工作,截至6月30日,兰州市代表团已有91名运动员进入七城会决赛。五是积极探索体育产业市场化运作新模式。充分利用2011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有利平台,对赛事无形资产进行了广泛开发,通过市场化运作,成功引进兰州银行、乔丹体育等16家赞助单位,为大赛的成功举办提供了物资保障。

(七)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

2011年以来,兰州市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立足全省争一流、面向全国创先进为总体目标,积极推进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生殖健康服务进家庭”行动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重点工作,全市人口计划和主要目标任务有序推进,整体工作水平全面提升。一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3月15日,兰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工作会暨流动人口工作促进会议,在全省乃至全国首次将人口计生工作会更名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工作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人口计生工作顺利开展的政策、制度和措施,为全市人口计生工作健康稳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人口计生工作健康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全面形成。各县区不断健全日常服务管理工作制度,切实强化各项管理服务措施,加大了结婚、生育、节育全过程的服务管理力度,“以房管人”、户籍地和单位相互配合的服务管理模式全面落实。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水平快速提升。人口计生整体工作水平发展态势良好。三是已经形成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及兑现机制。在危房改造、就学就业、生产帮扶、医保低保、新农保等政策中对计生家庭给予了倾斜和照顾。市级人口计生事业费预算稳步增加,各县区把落实优惠政策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全部纳入财政惠农资金“一册明一折统”管理。四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进一步加强。围绕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立足于统筹大人口的战略层面,打造平台,深化改革,着力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全市掀起了各具特色、分类探索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工作高潮。20个均等化服务示范乡镇(街道)建设有序推进。“六进社区”、“亲情四送”、“维权服务”、“困难帮助”、“政策帮扶”、“人口文化大篷车”等为载体的均等化服务活动,既有针对性,更有创新性,收到了显著成效,博得了市民的一致好评。

(八)社会管理进一步创新和加强

2011年以来,兰州市有关部门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以更好地保障民生,努力实现生产安全、社会安宁、生活安定、百姓安居。一是社区与社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全面完成第四次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全市398个城市社区居委会中,应换届的364个社区全面按期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一批年轻有为、高学历、能办事、会管理的优秀人才进入社区两委班子,为全市城市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第七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全面完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全面完成8个“难点村”治理,使村民参与到村级事务决策的渠道畅通,村务、村级财务公开进一步规范,公开内容更加完善,全市村务公开面达到100%,规范率达到95%以上。城乡社区建设统筹推进,全市共建成社区服务设施383个,建筑总面积达到9.2万多平方米,使多年来社区没有办公服务用房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为社区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公共平台。全市兴建社区服务大厅100多个、便民服务站点8300多个,有2万多人在社区或通过社区协调实现了再就业。和谐社区和示范社区创建积极推进,全市70%以上的社区达到了创建标准,有1个区、1个街道、14个社区分别达到国家或省级社区建设示范标准。开展了社会组织清理规范工作,对名存实亡、长期不开展活动、连续两年不年检的99家社会组织,根据有关规定给予注销处理。二是全市防灾减灾和社会福利工作稳步推进。围绕全面提升灾害应急救助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的目标,全力做好救灾减灾各项工作,突出防灾减灾项目建设和受灾群众生活安排“两个关键”,着力健全救灾应急响应机制、救灾综合协调机制和救灾资金保障机制,努力做好救灾预案制定、救灾资金监管、受灾群众救助和重点项目建设。2011年,兰州市救灾物资储备库通过市项目投资评审中心评审,即将开始建设。三是全市70%的街道有老年福利服务中心,90%的社区有老年福利服务站,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四是社会安全得到高度重视。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犯罪和职务犯罪的各项措施得到落实,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防范和处置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增强。中小学校学生人身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办法、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促使社会安全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加强监管严肃处理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中违法违纪行为、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加强劳动管理等方面政策措施的出台,进一步充实和强化了社会管理工作。

二、2011年兰州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011年兰州社会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有:

(一)今年的就业形势面临许多复杂和不确定因素

在2011年年初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上半年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但随着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的增多,特别是通货膨胀预期的上升,劳动工资和薪酬标准的提高,企业经营的困难加大,利润空间缩小,就业市场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归,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依然存在,城镇失业现象不容忽视。不同就业群体面临的就业困难出现分化。农民工尚未成为城镇户籍居民,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不健全,面临周期性失业风险,仍然是劳动力市场上的脆弱人群。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的不匹配,结构性就业和摩擦性的自然失业问题上升。还有,兰州市就业困难人员普遍存在技能差、技能单一的缺陷,加之部分就业困难人员受年龄、观念、救助依赖性等因素影响,难以实现稳定就业。

(二)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

虽然兰州市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也存在社会保险统筹程度低、保险基金征缴缺口大,保障水平不高,城乡保障一体化难度大等问题,保障房建设加快推进,但竣工率、分配入住率不高,保障性分配的政策、程序和监督、纠错机制尚未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三)教育依然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无论是愈演愈烈的择校竞争还是高考制度、学前教育等,兰州市的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人才培养模式尚不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要求;教育投入仍显不足,城乡差距依然较大,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突出;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不顺,教育质量、水平有待提高。

(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仍需攻坚克难

近几年,兰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关系到一系列重大利益,特别是市场化与公益性之间的矛盾,改革面临的复杂艰难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存在的困难和矛盾也十分突出,特别是医疗保障的能力与需要之间,财政实力与投入需求之间,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的切身利益与医院公益化之间的矛盾突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仍需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

(五)文化体制改革任务艰巨

兰州与文化相关的基础设施较差,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滞后;重大文化建设项目投入不足,渠道单一;人才短缺问题突出,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例如体育事业方面,人民群众对健身的需求日益强烈,但从兰州市的情况来看,体育健身场地少,健身设施缺乏,健身活动指导人员不足等问题十分突出。与人民群众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体育健身投入,增加居民建设活动场地,加快健身设施的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

(六)社会管理尽管成就突出,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基层社区服务功能与社区群众的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解决居民各类生活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中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在社会管理、公用事业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体制性问题,亟待改进。三是社会组织作用有待发挥,民间组织的发育相对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需求不相适应,无法更好地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配套支撑。

(七)通货膨胀严重

物价涨幅大,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房价居高不下,那些既不能享受到保障性住房政策又无力负担高房价的“夹心阶层”的住房问题成为矛盾的焦点,必须加以解决。但国家未出台相关政策,因此还没有有效的办法和措施。

三、2011—2012年兰州社会建设趋势预测

2011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进,社会发展面临的任务更加明确,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发展形势更加催人奋进。2011年年初中共中央举办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提出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强化社会管理的任务。2011年10月,中共中央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主要任务就是讨论文化改革发展问题,对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也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着力推进改革发展。在此形势下,高度重视并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健全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全面发展,既是兰州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兰州发展面临的一次重大机遇。在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兰州社会发展将迈上新水平。从2011年下半年到2012年,兰州就业形势将保持基本稳定,但随着经济形势不确定等因素的增多,扩大就业的难度也会有所增加,特别是201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在加速推进,按照中央的要求,2011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将覆盖60%的县,2012年年底将覆盖所有农村。所以做好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将成为今明两年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统筹各类社会保障的要求强烈,加快各类社会保障的统筹,也将是今后社会保障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工作着眼点。预计通过今明两年的努力,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初步建立,并逐步转入常态化管理。教育改革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2011年中央提出财政教育经费投入要达到GDP总量4%以上的目标,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将对兰州教育事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一方面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条件提高。另一方面,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但由于高考制度依然是现在选拔大学生的主要方式,应试教育仍将难以得到根本的改观。卫生体制改革中公立医院改革成为公共卫生体制改革的难点和重点,今明两年是卫生体制改革能否取得突破的重要时期。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关系基本理顺,药物零差率销售已经覆盖乡镇卫生院的基础上,今明两年,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将进一步加快,乡村两级卫生人才培养建设将不断加大力度,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文化体制改革将加快推进,所有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院团转企改制全面推开,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将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力度将逐步加大,文化惠民工程基本覆盖城乡社区。按照要求2011年将全面完成乡镇文化站建设任务,2012年将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在加快市级“三馆”建设的同时,县级“三馆”建设将逐步纳入建设规划,“三馆”免费开放的财政补助也将逐步纳入财政预算。虽然2011年兰州成功承办“国际马拉松比赛”,但兰州体育设施相对落后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今明两年体育健身设施投入有望进一步加大,体育场馆建设将加快推进,开创兰州体育健身活动的新高潮。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步伐加快,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协调度进一步提高;城乡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公共政策转型和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体制改革与扩大投入同步推进,一些制约民生问题解决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民众有序参与公共决策将迈出更有力步伐。根据我们的预测,2012年兰州市城乡居民收入可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保健等主要社会发展指标的增长水平预计高于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对就业、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领域的公共财政投入将继续增加;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数有望高于2011年水平。

四、2012年社会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社会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动作用,保障公民权益,保证公民广泛参与。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提升公民社会自治能力。

(一)加快教育、卫生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加大资金争取和投入力度,加快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向农村和贫困乡镇倾斜原则,加快农村中小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资源合理均衡布局。完善城乡幼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区中小学校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构建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布局结构合理、符合兰州发展新阶段要求的国民教育体系。强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推进实训基地资源的共享。推进部分教育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推进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示范点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基本设备的配置。进一步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集中力量改建和新建一批重要文化体育设施,提高承办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和国际重要赛事的能力,为兰州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继续推进覆盖城乡、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大力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向企业倾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完善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的布局规划

加强社会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研究,细化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规划。加强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地方性法律法规立法工作,在城市发展中预留社会事业发展场馆所需土地,对城市居住区配建社区用房、社区医院、幼儿教育、文化健身等设施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村庄规划管理工作,在村庄发展中预留公共服务场地。对中心村配建公共服务设施提出明确要求,确保公共服务场地设施的改善和发展。

(三)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兰州在下一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要根据中央精神,重点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第一,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要公平对待、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不断创新统一有效管理新机制,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的人口互动管理模式,疏堵有机结合,使流动人口能够全面参与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变流动为活力,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不稳定、不和谐等问题。第二,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要建立健全对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特别是青少年以及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常态化帮教管控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工作双延伸。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要有措施、有方法、有体系,应在有利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促进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尤其是应当致力于建构和完善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机制制度,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第三,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的创新,要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治理和城乡规划、地区改造相结合,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切实处理好整治、服务、管理和发展的相互关系;要对小旅馆、娱乐、洗浴场所等实行耐心指导、重点防控、过程监管,完善长效机制,突出指导服务理念。第四,推进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要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注重研究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和规则,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地制定互联网管理建设政策,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第五,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要致力于对社会组织的研究,承认社会组织在国家发展与建设中尤其是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并按照社会组织发展规律施以有效监管,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参与型及自治型治理结构,重视对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专业人员和优秀的社会组织的培养和培育,通过对社会管理领域进行过程的引导和规范,实现政府对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形成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机制。

(四)实质性地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羁绊,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2011年8月9日,兰州市公安局邀请兰州市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等单位,召开了城乡统一户口户籍制度研讨会,兰州或将在年底实行城乡统一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届时,全市范围内将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性质类别划分,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新制度建立后,要加快城乡就业社保体系的并轨,兰州市各城镇的用人单位招用进城务工农民时,除了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外,还要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另外,兰州市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探索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和医疗保险等制度,形成城镇与农村相衔接、相配套的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

另外,要做好以下工作推进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第一在全面推进城乡规划有机融合上取得新突破,按照一体化、全覆盖要求,优化城镇空间规划,加快完善村镇布局规划,工业、农业、居住、生态、水系等重大专项规划逐步实现城乡对接;推进规划体制改革,促进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四规”有机融合,镇村布局、村庄建设、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水系等规划有机衔接。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科学配置城乡资源,优化城乡产业布局,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第二在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取得新突破。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和方便城乡居民共享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鼓励优秀师资和优秀医务人员向农村流动。建立统筹城乡的文化事业发展机制,加速城市文化功能向农村延伸。积极发展农村养老事业,构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农村养老机构。坚持把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社区服务中心,作为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建设城乡和谐社区。提升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水平,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用。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农村污水和固体废弃物治理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监管体系,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第三在巩固完善富民长效机制上取得新突破。改善农村创业环境,大力发展农村新型服务业态,积极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拓展农村就业空间。更加重视农村资产的优化整合和配置,加大富民载体建设力度,鼓励和支持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更好地发挥对农民持续增收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兰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卫生局、文广局、体育局、人口委上半年工作总结.

2.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1上半年省、市为民兴办实事进展情况的通报[EB/OL].http://www.lz.gansu.gov.cn/zwjc/zwjd/35280.htm.

3.兰州市保障性住房总开工率已达82.7%[N].兰州晚报,2011-8-17.

执笔:房先平 李健 屈雷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