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快现代高载能产业发展

加快现代高载能产业发展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有效发挥甘肃丰富的煤炭、石油、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将进一步推动全省工业经济不断健康发展。但现代高载能产业并不等同于高耗能产业。高载能产业中属原材料加工工业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品,如水泥产量达2414.1万吨,较“十五”末增长55.42%,年均增长9.22%。

加快现代高载能产业发展

“十二五”之初,省政府下发了包括《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行动计划》等六大行动计划在内的《关于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十二五”时期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不仅可以加快能源产业到高载能产业的一体化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国家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有效发挥甘肃丰富的煤炭、石油、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将进一步推动全省工业经济不断健康发展。

一、高载能产业的特征和内涵

高载能产品是指在产品价值构成中能源价值所占比重较高的工业产品。从加工工艺上看,高载能产品的生产过程就是对加工对象(如矿石)施加能的作用,如烧结、熔融、电解、合成,以改变其物质形态,通过分离、提取或合成,而形成(高载能)产品。在加工过程中,能源(包括电能、煤炭、焦炭等)的物质形态已经转化成热能而消耗,能源的价值形态进入高载能产品。

从价值构成来看,在产品价值构成中能源价值达到30%以上的产品,就可视为高载能产品。从产业的角度来看,生产高载能产品的产业就是高载能产业。高载能产业跨越了冶金化工等多个行业,现行的统计体制还没有将高载能产业作为单独的统计条目进行统计。但一般来说,冶金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化学工业是高载能产业最密集的三大行业。从资源、能源消耗情况看,重化工业属于高载能产业,也就是说重化工业以高载能为特征,而冶金、有色金属和化工行业则是重化工业的典型代表。2007年,国家发改委确立了6大高载能行业,即:电力与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高载能产业同时也是高耗能产业,即能源成本在产值中所占比重较高的产业,或者称为能源消耗密集型产业。但现代高载能产业并不等同于高耗能产业。高耗能产业是指以自然资源利用,对初级原材料进行加工,并消耗大量能源、产生一定污染和工业废弃物的能源、原材料加工工业。这里的“耗”,单纯体现了减损消耗,没有将其对能源价值的转换体现出来。而现代高载能产业则是技术先进、能源利用率高的高耗能、环保型的加工业,或者说是一种环保型的高载电体工业(指电力成本在产品产值中所占比重较高)。现代高载能产业中大部分是传统的高载能工业和基础工业,从规模和技术来讲,就是符合《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的产业和规模;从能源利用效率来讲,产品单位能耗水平居国际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从产业延伸程度来讲,其下游产业链应延伸多层以上,部分成为许多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材料或原材料。这里的“载”即是承载加工,并不是单纯的减损消耗,而是将其对能源价值的转换体现出来,体现了能源运动的规律和价值转换的特点。

二、甘肃省高载能产业发展现状

甘肃作为国家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化工、有色、冶金工业基地,具有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等得天独厚的优势。甘肃工业经过上世纪50年代的“一五”、“二五”大规模建设和60年代的东部沿海企业内迁及大小“三线”建设,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为主的支柱产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蓬勃发展,甘肃工业已经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重化型工业结构和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产品结构。到“十一五”末,甘肃省重工业比重由“十五”末期的81.23%提高到了85.90%,重工业比重上升4.67个百分点,呈现出明显的重化工业特征。

高载能产业是甘肃工业的传统优势产业。2010年,全省高载能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59.55亿元,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55.1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08.6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78.68%;实现利润总额84.0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6.28%;实现税金252.59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60.27%;2010年末资产总计达到4458.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68.49%。

从价值量看,2010年,全省高载能产业从实现工业增加值到实现税收等指标均占到了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50%以上。在六大高载能行业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热力、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最高,当年实现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04.29亿元、155.39亿元和152.91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4.84%、11.29%和11.11%,实现税金总额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6.4%、5.29%和7.1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2.3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9.62%,实现税金总额的比重是6.7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4.35亿元,比重为4.68%,实现税金总额的比重是2.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0.24亿元,比重为3.65%,实现税金总额的比重是2.55%。

从产出的实物量看:甘肃工业产品结构中,能源、原材料产品比重大,最终消费类产品比重小。在工业产品中,能源、原材料产品占70%以上,在重工业产品中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产品约占重工业产品的90%。2010年,高载能产业中属原材料工业的能源产品,如发电量达到791.5亿千瓦时,较“十五”末增长56.38%,年均增长9.35%(其它产品见上表);属原材料的产品,如钢材产量达到699.17万吨,较“十五”末增长54.6%,年均增长9.1%。高载能产业中属原材料加工工业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品,如水泥产量达2414.1万吨,较“十五”末增长55.42%,年均增长9.22%。从表中所列的10多种主要高载能产品生产情况看,“十一五”期间,除原油加工量和焦炭外其余产品年均增长均在5%以上。

表1 主要高载能产品产量

img94

从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发展,高载能产业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热力、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已经成为甘肃工业行业集中度最高的行业。到2010年,六大高载能行业增加值在全省工业统计38个大类行业的排名都在前十位之内。与2009年相比,2010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26.4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85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22.0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41个百分点;热力、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19.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9个百分点。

高载能产业产出规模的快速扩大,不仅为甘肃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能源原材料保障、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而且有效支撑了全省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全省工业效益水平的提高和地方税收的增长。

三、高载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甘肃工业内部结构仍然处于重工业化阶段的第一时期,即以基础原材料工业为重心时期。依托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工业体系,其能源、原材料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资源性产品的价值增值板块大部分甩在省外,没有完全转化为精深加工增值的产品优势。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任重而道远。

一是部分高载能行业仍处于粗放性的增长阶段。甘肃高载能行业以基础产业和生产初级原材料产品为主,具有显著的产品品种单一和生产集中度高的特性,2010年六大高载能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67.14%,比其工业增加值标准高11.95个百分点,高载能产业的这一基本特性,决定了其产品价格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十一五”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变化及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如电价上涨,出口退税取消,限制出口等),全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生产和经济效益水平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动。虽然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诱因是市场需求的变化及价格的变动,但也说明甘肃高载能产品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产业和产品链条短,高载能产业的抗市场风险能力仍然较弱。

二是工艺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国家从“一五”计划开始,将兰州定位为重工业基地,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一定的高载能产业规模,但并没有形成高载能行业的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甘肃高载能产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从“八五”开始,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和升级,但其行业综合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仍落后于国家先进水平。2010年,甘肃六大高载能产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92.67%,比其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高37.48百分点。换言之,甘肃高载能产业用92.67%能源消耗创造55.19%的价值,单位总产值综合能耗除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它五个行业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以上。

从体现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产品单耗指标看:经过“十一五”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改造,兰州石化、金川公司、酒钢公司、兰州铝业、靖远第二发电厂等部分企业在技术、装备等方面在国内同行业基本处于比较先进的位置,其主要产品单耗指标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但甘肃高载能产业中大型企业仅占2.3%,大部分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受工艺设备老化、生产技术落后和改造资金缺乏等因素的限制,主要产品单耗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吨铝加工材消耗能源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0%,吨水泥综合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2.3%,每重量箱平板玻璃综合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4%,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4%,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中小企业多,生产工艺良莠不齐,规模和生产技术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很大差距。

三是行业投入成本高,产品附加值低。反映在资源配置上,到2010年末,六大高载能行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75.34%,比其工业增加值比重高20.15个百分点。其中:电力与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最高,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3.1%,比工业增加值比重高21.8个百分点。反映在成本费用上,2010年六大高载能行业主营业务成本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成本的78.68%,比其工业增加值比重高23.49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营业务成本比重比增加值比重高16.68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营业务成本比重比增加值比重高5.23个百分点。反映在工业附加值上,2010年六大高载能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79.93%,比其工业增加值高24.7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则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6.27%,比其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低43.66个百分点。这种现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前甘肃高载能行业的“高成本、高投入、低产出、低附加值”的实际。

四、发展高载能产业的基础条件

甘肃工业从“一五”开始,国家就定位为重工业基地,进入新世纪,甘肃工业已经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重化工业结构和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产品结构的工业体系,具有发展高载能工业的诸多基础性优势:

一是自然资源配置条件有利于发展高载能产业。甘肃矿产资源的种类和储量非常丰富,全省已查明储量矿种110种,其中10个矿种的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34个矿种居全国前五位,60个矿种居全国前十位,矿产资源储备综合排名全国第五位。从常规能源看:甘肃煤炭资源基础储量58.4亿吨,位居全国第11位;石油基础储量为13798.8万吨,位居全国第8位,占全国基础储量的4.68%。水能资源理论蕴藏1724.15万千瓦,经济可开发水利资源量为900.8万千瓦。从新能源看:甘肃省是全国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的省区之一,全省风能资源理论储量为2.47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在4000万千瓦左右;甘肃省是全国太阳能最为丰富的三大省之一,全省各地年日照时数1710~332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值4800~6400兆焦耳/平方米,河西地区和甘南草原,是甘肃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全年日照时数为2945~3316小时,年太阳能辐射量为5984~6330兆焦/平方米。甘肃已成为全国光伏发电大规模应用示范基地。甘肃还具有地域广阔、环境容量大、劳动力资源开发空间大、劳动力成本低等诸多有利条件。

二是高载能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具备加快发展的工业基础。2010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6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达到70万吨,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炼油化工生产基地;十种有色金属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铁合金生产能力达到160万吨;生铁、粗钢、钢材生产能力分别达到809万吨、795万吨和547万吨;碳化钙生产能力达到12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达到3346万吨;原煤能力达到5164万吨;焦炭达到335万吨;发电设备容量总计达到2375万千瓦,其中火电设备容量1320万千瓦、水电设备容量572万千瓦、风电设备容量478万千瓦。随着国家整体产业布局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重点向中西部转移,以及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的全面完成为高载能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三是高载能产品市场广阔。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大部分高载能产品还存在着高物耗、成本大、附加值低等一系列问题,但这类产品尚无替代品,也没有生产的替代技术,却又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原材料。甘肃的镍和铂族金属产量占到了国内市场的80%以上,是中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钢、钢材、铁合金、铅、锌、铜、镍等产品的产量也居西北地区第一位;原油加工量、发电量、水泥和电解铝产量居第二位。石化、有色金属及冶金、电力工业等规模在西部地区甚至在国内的区位优势,加之《国务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也为甘肃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创造了新的机遇,以低成本、先进技术和工艺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市场前景将日益广阔。

五、对加快现代高载能产业的思考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及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对高载能产业在工业布局、资源、能耗、环保以及生产技术上都实行了较高的准入制度。甘肃作为国家从“一五”以来就重点发展的高载能产业密集区域,当前面临着自身发展与当地生态、产业发展与环保相协调等问题。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载能产业转移,促进高载能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

(一)统一思想,更新理念

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并不是要重复走以前的老路,而是要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来解决甘肃高载能产业发展历史中沉积的矛盾。彻底摒弃高载能即是高耗能、高污染、高破坏产业的认识误区,深刻理解高载能的内涵,发展高载能产业与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不矛盾。要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是甘肃工业实施资源战略转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升级换代的主要途径,是甘肃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的重大举措。

(二)依靠技术进步,加快高载能产业升级

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充分发挥甘肃能源和矿产资源的优势,以资源和区位优势为依托,以现有企业为基础,加大投入力度,促进高载能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载能产业的转移,解决甘肃高载能企业存在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困难和问题。通过技术改造等方式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效率低的劣势企业和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技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甘肃省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行动计划》提出了甘肃现代高载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并从产业结构、产业布局、规模结构、政策配套、环境保护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指明未来高载能产业应走循环经济的发展之路。

在政府方面,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的支持政策已经明确,今后的关键在于落实和实施。各级政府应定期督查《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行动计划》的各项支持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确保在科技创新、财税、电力、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支持政策的落实和实施;同时,应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广泛利用民间资金的社会各方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全方位筹措项目建设和生产资金。

在高载能企业方面,一方面要在技术、设备、规模等方面增加投入,特别是在规模、节能环保等方面不能停留在满足产业政策底线上,起步就要高于国家政策底线,留出一定的空间,避免受到政策约束;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技术成熟状况,选择先进工艺技术,通过更新改造等措施,将生产形成的废气、废物等转化成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形成能够保持投入产出平衡循环经济模式。

(三)发挥优势,加大对现有产品的延伸开发

资源特别是大量的初级原材料产品,是目前甘肃高载能产业发展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进行原材料产品的二次开发正是甘肃高载能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所在。因此,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拉长产品和产业链条,提高优势资源的精深加工度和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中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逐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特别是向下游产业扩张是甘肃高载能产业发展的战略出路之一。

高载能产品的精深加工和深度开发应是我们发挥优势的重中之重。通过技术进步,走资源节约和精深加工道路,尽可能延长产业链,变高耗能为高载能,以更少的能源资源消耗获取更多的收益。如铝产品,形成电解铝的过程最耗能,附加值相对较低,之后的加工则能耗就非常低,而其附加值相对较大。目前甘肃主要输出的是铝锭,后续加工环节基本上都在省外,相当于把高耗能,低附加值留在本地,而把高载能,高附加值给了外地。我们不求卖最终产品,而是要在现有原材料产品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升值,由卖“粗”原料向卖“精”原料过渡。

(四)依托资源,增强行业龙头企业的控制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球高载能产业的重心正在从发达国家转入我国,从国内东部相对发达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因此,依托资源已经成为高载能企业参与竞争的必要条件之一。兰州石化、金川公司、酒钢集团等是甘肃高载能产业企业发展的代表,虽然这些企业在本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其集中程度还不够高,产品加工链条还不够长。必须使这些龙头企业不仅是控制资源的大企业,更是进行资源深加工、提供精、优产品的大企业。应该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增强产业影响力和资源控制力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加工型企业应细化专业分工,优化企业供应链,以“协作圈”的形式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逐步把一些初加工环节和工序扩散到周边地区和地方企业,集中精力搞好新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这样不仅可以较快地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大企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而且还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更有利于带动市县区工业经济和企业的大发展,提高整个产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力。

(五)依靠新技术,解决好环境与发展问题

高载能产业发展存在着环境与发展的协调性,其发展中所产生的污染问题实质上是增长方式的问题,而不是高载能产业本身的问题。高载能产业并不等同于“高污染”、“高破坏”的产业,关键是看走什么样的道路。从发达国家仍然保留的高载能产业来看,该产业已经变成低污染产业。随着现代工业条件下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的不断进步和转化,新的环保技术、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使得高载能产业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污染不断得到控制、环境保护越来越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如金川公司新选矿工艺使贫矿选矿回收率达到了96%,居世界先进水平。

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企业是主体,企业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企业在发展中即要关注上游能源原材料供给和下游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系,更要重视生产工艺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质的综合利用与开发,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让物质循环利用,既消减了污染排放,又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形成“三废变三宝”的产业链与循环经济圈;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进一步重视和强化对高载能集中发展区的环境治理工作,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从信贷、能源与资源配置上进行倾斜,实行差别优惠等,使企业投入能出效益,政策能换来社会和环境效益。真正走上技术水平先进的现代高载能产业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协调发展的路子,推动全省工业经济的跨越发展。

(甘肃省统计局工业交通处 高智平 李 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